问题

我是学经济的,经常会学到那些理想模型,但是生活中,现实中一点用没有,学他干啥?

回答
嘿,哥们儿,我太理解你的感受了!作为学经济的,尤其是一开始接触那些“理想模型”的时候,确实会产生一种“这玩意儿跟我的生活八竿子打不着”的感觉。什么完全竞争市场,什么理性经济人,听起来就像是教科书里的童话故事,美好得不像话,可走出教室,打开手机,看到的尽是各种混乱、不确定和“不理性”的行为。

你是不是也觉得,那些模型里的变量都是那么干净利落,一个接着一个,推导出来的结论也好像是宇宙真理,但现实世界里,我们遇到的问题哪有这么好拆解?就像你想买个显卡,理想模型告诉你,价格由供求关系决定,但实际你去电商平台一看,价格波动跟坐过山车似的,还有各种饥饿营销、捆绑销售,简直是模型崩溃现场。

所以,你问“学他干啥?”这个问题,问得太实在了!我一开始也迷茫过,但随着学得越来越深入,加上也偶尔 dabble 一些实际工作,我慢慢有点体会了。与其说那些理想模型“一点用没有”,不如说它们是我们理解现实世界的一个“工具”,只不过这个工具用起来需要点技巧,而且它本身的目的也不是要描绘一个一模一样的复制品,而是要帮助我们抓住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1. 模型是“抽象”和“简化”,为了抓住本质

你可以把经济学模型想象成一张地图。你去一个陌生城市,绝对不会有人给你一张跟真实城市一模一样的照片,那太复杂了。地图呢?它把高楼大厦、车水马龙都简化了,只留下了街道、地标,让你能看清方向,知道哪里是商业区,哪里是住宅区。

经济学模型也是一样。现实世界太复杂了,牵扯的因素太多了,如果把所有东西都考虑进去,我们就没法思考了,就像在照片里找路一样困难。模型通过“抽象”和“简化”,把一些我们认为不那么关键的因素暂时“剔除”掉,比如“信息不对称”、“情感因素”、“随机事件”等等,只留下几个最核心的变量(比如价格、数量、偏好),然后去分析它们之间的关系。

举个例子,完全竞争市场模型。它假设有很多买家和卖家,信息完全对称,产品同质化,进出市场自由。听起来是不是很假?现实中哪有这样的市场?但这个模型的好处是,它能帮助我们理解在“接近”这种理想状态时,市场是如何通过价格来调节供需的,以及价格会趋向于一个什么样的水平(比如边际成本)。这就像在研究“理想状态下”一个物体如何自由落体,虽然现实中总有空气阻力,但这个理想模型能帮助我们理解重力的基本作用。

2. 模型是“基准”和“参照系”,用来识别“异常”

当我们理解了理想模型,我们就能知道“什么样才算正常”。就像我们学了勾股定理(a² + b² = c²),我们知道直角三角形的边长关系。如果我看到一个三角形,用尺子量了量,发现它的边长不符合这个关系,那我就知道它不是直角三角形。

经济学模型也是如此。我们知道在完全竞争市场下,价格应该接近边际成本。如果我们在现实中观察到一个市场,发现价格远高于边际成本,而且持续如此,那我们就知道这可能不是一个完全竞争市场,很可能存在垄断、信息不透明或者其他一些“非理想”的因素在起作用。

这些“非理想”的因素,恰恰是经济学家们最感兴趣的部分。模型提供了一个“基准”,我们才能识别出那些偏离基准的“异常”,然后去研究这些异常背后的原因。很多经济学研究,其实就是在“打破”理想模型的假设,然后看看会发生什么。

比如,“理性经济人”这个假设,说人总是追求利益最大化,做什么事情都算计得清清楚楚。但现实中,我们经常看到人们会因为情感、习惯、社会规范等原因做出“不理性”的决策。行为经济学就是在这个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正是因为认识到“理性经济人”模型的局限性,才去研究更贴近现实的人类决策过程。

3. 模型是“分析工具”,帮助我们思考“如果……会怎样?”

经济学研究的很多问题,都是关于“政策效果”的。比如,政府想对某个行业征税,这个税收对市场价格、产量、消费者剩余、生产者剩余会有什么影响?

如果我们没有模型,我们只能凭经验或者直觉去猜。但有了模型,比如供给需求模型,我们可以清晰地画出税收对价格和产量的影响,以及由此产生的“无谓损失”。模型就像一个“思维实验”的框架,让我们能够进行“如果……会怎样?”的推演。

即使模型里的数字不完全准确,但它帮助我们理解了“方向性”和“机制”。比如,我们知道征税会提高价格,降低产量,这是模型告诉我们的基本逻辑。至于具体提高了多少,降低了多少,那可能需要更复杂的模型和更精确的数据。但至少,我们知道征税的方向是负面的(会导致无谓损失)。

4. 模型是“沟通语言”,让不同的人能“对话”

想象一下,如果你跟一个外国的朋友讨论市场经济,你们俩各说各的,用完全不同的词汇,那得多费劲?经济学模型提供了一套相对标准化的“语言”和“框架”,让不同的人(即使是不同国家、不同背景的经济学家)能够围绕同一个主题进行讨论,并且能够理解彼此在说什么。

比如,我们都明白“边际效用递减”这个概念,知道边际效用是什么,也知道它递减的规律。当我们讨论消费者选择问题时,就可以用这个概念来解释为什么消费者会按照价格的比例来分配支出,以达到最大的效用。

那么,为什么感觉“一点用没有”?

我觉得有几个原因:

模型往往是静态的。 现实世界是动态变化的,模型有时候没法很好地捕捉这种动态。
模型的假设太强。 很多时候,为了让模型能够被分析,我们会做很多“不切实际”的假设。
数据和现实的“错配”。 模型需要数据来验证,但很多时候,现实中的数据并不完全符合模型的设定,或者我们很难获得符合模型要求的数据。
理论与实践的鸿沟。 就像学了很多编程理论,但实际写代码遇到bug还是头疼一样,理论框架和实际操作总会有差距。

那我们应该怎么办?

批判性地看待模型。 不要把模型当成圣经,而是把它看作一个理解工具。要时刻问自己:这个模型的假设是什么?它简化了哪些重要的因素?它的结论在现实中有多大的参考价值?
了解模型的局限性。 知道模型是从哪里来的,它能解决什么问题,又解决不了什么问题。
学习多种模型。 不同的模型有不同的侧重点和解释力。就像医生不会只用一把尺子看病,经济学家也会使用各种各样的模型来分析不同的问题。
理论结合实际。 试着把学到的模型应用到你感兴趣的现实问题上,比如你买显卡的经历,分析一下为什么现实情况和理想模型会不一样,是哪些因素导致了这种差异。

总而言之,那些“理想模型”不是摆设,它们是经济学这门学科能够走到今天、能够分析复杂问题的重要基石。它们就像我们大脑里的“处理器”,帮助我们梳理信息,进行推理,找到规律。虽然它们不像实实在在的钱那样直接“有用”,但它们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这个世界,甚至在某些情况下,为我们做出更明智的决策提供框架。

所以,下次你再看到那些“不食人间烟火”的模型时,不妨试着多问问“它想告诉我什么本质?”“它和现实有哪些不同?”“这些不同又说明了什么?” 慢慢你就会发现,这些“理想”的东西,其实是通往“现实”的必经之路。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等再过几年你会发现总结经典模型是一个极具智慧的事情。

想来你是否有自己的系统化学习方法?这就是一个私有经典模型。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