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美国财政部长耶伦在达沃斯论坛的演讲中力挺拜登,称其经济议程为「现代供给侧经济学」,如何理解这一概念?

回答
美国财政部长耶伦在达沃斯论坛的演讲中力挺拜登,称其经济议程为“现代供给侧经济学”(Modern SupplySide Economics),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深入理解的概念,因为它与传统的“供给侧经济学”有所不同,并试图为当前美国的经济政策提供一个全新的视角和辩护。

为了详细理解“现代供给侧经济学”,我们需要先回顾一下传统供给侧经济学(Traditional SupplySide Economics),然后分析拜登政府的政策如何被重新定义和包装,以及其背后的逻辑和潜在的批评。

一、 传统供给侧经济学的核心思想

传统供给侧经济学,通常与里根总统时期的政策紧密相连,其核心思想是:减少政府干预,降低税收和监管,从而刺激生产和投资,最终实现经济增长。

主要观点和措施包括:

减税(Tax Cuts): 尤其是降低企业税和高收入人群的个人所得税。支持者认为,减税会增加企业利润,激励企业投资扩张,创造更多就业。同时,高收入人群的税收降低,可以刺激他们的消费和投资。
放松监管(Deregulation): 减少政府对企业运营的限制,认为过度监管会增加企业成本,抑制创新和效率。
控制货币供应(Monetary Control): 限制通货膨胀,以稳定经济环境,增加投资者的信心。
自由贸易(Free Trade): 促进商品和服务的自由流动,提高效率和竞争力。

核心逻辑: 通过鼓励生产和供应侧的激励措施,经济自然会随之增长,进而惠及社会各阶层(涓滴效应,trickledown economics)。

传统供给侧经济学的目标:
刺激投资和生产
提高经济效率
降低通货膨胀
最终实现经济增长

二、 拜登政府的“现代供给侧经济学”是什么?

耶伦所提出的“现代供给侧经济学”是对传统观点的重塑和再定义,其核心区别在于它不再单纯依赖于减税和放松监管来刺激生产,而是强调政府在关键领域的战略性投资和政策引导,以解决供给侧的结构性问题,并同时实现更具包容性和可持续性的经济增长。

耶伦和拜登政府认为,传统供给侧经济学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生产,但却加剧了收入不平等,并未解决基础设施老化、劳动力技能不足、气候变化等长期供给侧瓶颈问题。因此,他们提出了一种新的方法:

核心思想: 政府通过战略性投资和政策支持,解决制约生产能力和经济效率的根本性问题,从而提高经济的长期增长潜力,并确保增长成果普惠共享。

主要特点和措施(体现在拜登的经济议程中):

1. 战略性投资(Strategic Investments):
基础设施建设(Infrastructure Investment): 如《两党基础设施法》(Bipartisan Infrastructure Law),投资于道路、桥梁、公共交通、宽带网络、电网升级等。这直接提升了生产要素的流动效率和成本,降低了企业的运营成本。
清洁能源和气候变化(Clean Energy and Climate Change): 如《通胀削减法案》(Inflation Reduction Act),通过税收抵免和补贴,大力投资于可再生能源、电动汽车、能源效率等领域。这不仅是为了应对气候危机,也是为了创造新的产业和就业机会,提升国家的长期竞争力。
先进制造业和创新(Advanced Manufacturing and Innovation): 如《芯片与科学法案》(CHIPS and Science Act),支持半导体制造和研发,鼓励关键技术的本土化生产。这旨在解决供应链中断问题,增强国家经济安全,并带动高技能就业。

2. 投资于人力资本(Investing in Human Capital):
劳动力培训和技能提升(Workforce Training and Upskilling): 联邦政府支持各类职业培训项目,帮助工人适应新经济的需求,提高生产力。这解决了劳动力供给侧的技能错配问题。
儿童保育和老年护理(Childcare and Elder Care): 投资于这些领域,可以释放更多劳动力(特别是女性)的就业潜力,提高劳动参与率,从根本上增加劳动力供给。
教育和医疗(Education and Healthcare): 提高教育可及性和质量,降低医疗成本,可以提高整体劳动力的健康水平和生产力。

3. 更有针对性的税收政策(More Targeted Tax Policies):
不是大规模减税,而是对企业和富裕阶层的税收进行调整。 拜登政府倾向于提高对大型企业和高收入人群的税收,用这些收入来资助基础设施和人力资本投资。他们认为这更公平,并且可以将资金引导到能够提高长期供给能力的领域。
税收抵免激励特定行为: 例如,鼓励绿色投资、研发、在美国的生产等。

4. 解决供应链瓶颈(Addressing Supply Chain Bottlenecks):
通过投资国内生产能力、支持港口现代化、鼓励劳工参与等方式,旨在提高供应链的韧性和效率。

5. 强调包容性和公平性(Emphasis on Inclusivity and Equity):
与传统供给侧经济学不同,拜登政府的“现代供给侧经济学”明确强调其政策旨在惠及中低收入家庭和弱势群体,减少不平等。他们认为,一个更公平的社会更能激发所有人的潜力,从而促进整体经济的繁荣。

三、 耶伦和拜登政府为何将其称为“现代供给侧经济学”?

将拜登的政策称为“现代供给侧经济学”,有其战略性和辩护的意图:

区分与特朗普政府的政策: 特朗普政府也声称是供给侧,但主要集中在大规模减税。耶伦的表述旨在将拜登政府的政策与前任区分开来,强调其更具战略性和长期性。
重新赢回“供给侧”的吸引力: “供给侧经济学”在保守派中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一定的吸引力。通过重新定义,拜登政府试图吸引一部分支持者,并将其政策框架化为一个旨在提高经济长期增长潜力的理性方案。
强调解决“根本性”问题: 耶伦和拜登政府认为,过去的政策未能解决一些深层次的供给侧限制,例如基础设施的衰败、劳动力技能的不足、以及对关键产业的过度依赖。他们的“现代供给侧经济学”正是要解决这些问题,从而实现更可持续的增长。
回应通胀担忧: 在通胀高企的背景下,将经济议程称为“供给侧”经济学,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暗示这些政策旨在提高生产能力,从而从长期来看有助于缓解通胀压力(尽管短期内,大规模投资可能会带来一些通胀风险)。

四、 对“现代供给侧经济学”的理解和潜在批评

积极的理解:

更具前瞻性: 投资于基础设施、清洁能源和人力资本,确实是提升长期经济增长潜力的关键。这些是解决未来经济挑战的基础。
解决结构性问题: 试图解决制约经济效率和公平的结构性瓶颈,而非仅仅依赖税收激励。
包容性增长: 强调增长成果的分享,有助于解决日益严重的收入不平等问题,从而可能带来更稳定的社会和经济环境。
全球竞争力: 在全球竞争日益激烈的背景下,投资于高科技产业和关键领域,有助于保持美国的经济和技术领先地位。

潜在的批评和担忧:

“供给侧”的标签是否贴切? 批评者认为,拜登政府的政策更像是传统的“需求侧”管理(通过政府支出刺激经济)或者“产业政策”,而非真正意义上的减少政府干预以刺激私营部门的生产。尽管有投资,但其核心并非减税和放松监管。
通胀风险: 大规模的政府支出,尤其是在经济已经接近充分就业的情况下,可能会加剧通胀压力,这与传统供给侧经济学控制通胀的侧重点不同。
财政赤字: 大量的政府投资需要资金支持,如果主要通过借贷而非增税来弥补,可能会导致财政赤字和国债规模的增加,从而带来长期风险。
政府效率和有效性: 政府在选择投资方向和执行过程中可能存在效率低下或政治考量,未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对私营部门的挤出效应: 过度的政府干预和支出,可能会挤占私营部门的投资空间。

总结来说,耶伦所说的“现代供给侧经济学”,是拜登政府试图对其经济政策进行的一种重新包装和辩护。它是一种承认传统供给侧经济学在刺激生产方面的局限性,并试图通过政府在基础设施、人力资本、清洁能源和技术创新等关键领域的战略性投资,来解决制约经济长期增长的结构性问题,同时追求更具包容性和可持续性的经济发展模式。

它不是简单地减税和放松监管,而是通过“有针对性的政府投资”来“增强经济的长期供给能力”。这是一个试图融合了传统经济增长理论和现代社会经济挑战应对的新框架。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虽然定量上来说拜登的政策有待商榷,但我理解Yellen对拜登目前政策的支持。

所谓传统的“供给侧经济学”,指的是比较偏自由主义和右派的一些经济刺激方法,例如对资本减税(例如里根时代。著名的Laffer曲线就是来源于此)。从理论上来说,对资本减税当然是刺激经济的好方法,因为人们的投资偏好变得更多,边际收益也更大。但是对资本减税,显而易见的,也会加剧社会的不平等和不同阶级之间的财富差距。

拜登的BBB政策其实是一个偏向弱势群体的政策。对劳动力的补贴而非减少资本税收,会使得社会更平等,并且也能刺激经济发展,所以被称为“现代供给侧经济学”。这和“供给侧经济学”的差异主要是刺激劳动力市场的供给与刺激资本市场供给的区别,以及在社会平等和收入差距上的显著区别。注意到“现代供给侧经济学”并不以效率为唯一目标和前提。

但定量上来说,拜登的政策是否过于激进,我想也许是几年之后经济学者要讨论的问题。如果只从定性上来说,我理解Yellen的支持想法。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