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美国财政部长耶伦呼吁取消联邦政府债务上限?

回答
美国财政部长珍妮特·耶伦近期重申了她对取消联邦政府债务上限的看法,这一立场并非新事,但每当临近债务上限的“X日”,这种呼声就会变得更为响亮和受到关注。要理解耶伦的立场,我们需要深入探讨债务上限是什么,它为何存在,以及取消它可能带来的影响。

债务上限的由来与目的

首先,我们得明白什么是联邦政府债务上限。简单来说,它是一个法律规定的数字,代表了美国政府可以借入的总金额,用于支付其已经承诺的各项开支,包括社会保障、医疗保险、军饷、国债利息支付等等。它不是一个授权新开支的工具,而是一个允许政府为已经发生的、经过国会批准的支出而借款的限制。

这个机制的出现可以追溯到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当时国会为了让财政部能够更灵活地融资,提高融资效率,就设定了一个总的借款限额,而不是在每次发行国债时都要求国会单独批准。其初衷是为了给财政部一个操作上的便利,让政府能够更顺畅地履行支付义务。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债务上限逐渐演变成了一个政治博弈的舞台。每当临近债务上限,执政党和反对党就可能利用这个机会,要求对方在削减开支、改变财政政策等方面做出让步,否则就可能在提高债务上限的问题上设置障碍,甚至导致政府违约的边缘。

耶伦为何呼吁取消债务上限?

耶伦作为财政部长的核心职责之一,就是确保美国政府能够按时履行其财政义务。她之所以强烈呼吁取消债务上限,主要有以下几个层面的考量:

1. 避免不必要的金融市场动荡和经济风险: 债务上限的争议,尤其是在临近“X日”时,会给金融市场带来极大的不确定性。投资者会担心政府可能无法按时支付利息或本金,这会导致国债价格下跌,借贷成本上升,甚至引发更广泛的金融危机。耶伦认为,这种人为制造的风险是完全可以避免的,因为政府的支出早已由国会通过,现在只是为了支付这些已经承诺的款项而借款。她反复强调,围绕债务上限的政治僵局,其后果可能比任何具体的财政政策分歧都要严重得多。

2. “X日”带来的不确定性正在侵蚀美国财政信誉: 每次围绕债务上限的争论,都会让国际社会和国内投资者对美国政府的财政管理能力产生疑问。尽管美国历史上从未真正意义上违约,但反复出现的濒临违约的局面,会损害美国的信用评级,提高未来借贷的成本,这是对美国财政信誉的长期侵蚀。耶伦认为,取消债务上限能够确立美国政府财政管理的稳定性,维护其作为全球最安全资产之一的地位。

3. 债务上限扭曲了财政政策的正常讨论: 耶伦认为,债务上限将本应在预算和财政政策辩论中解决的问题,强行转移到了一个完全不相关的、且极易被武器化的场合。她更倾向于让国会在正常的预算制定过程中就财政支出和税收进行充分的讨论和决策,而不是在事后用一个死板的上限来束缚。债务上限迫使国会去“批准”政府已经承诺的支出,这是一种本末倒置的做法。

4. 技术性解决方案的不可靠性: 即使财政部能够通过各种技术性手段(例如暂停发行部分国债,动用特定基金等)来暂时规避债务上限的限制,这些方法都只是饮鸩止渴,而且会带来新的操作风险和法律纠纷。耶伦认为,依赖这些“临时措施”并不是长久之计,最终还是需要国会采取行动。

取消债务上限的潜在影响(以及为何会有反对声音)

当然,取消债务上限也并非没有争议。一些批评者认为:

可能导致政府过度支出: 反对取消债务上限的人士通常认为,债务上限的存在是一种重要的财政纪律工具。他们担心,一旦取消了债务上限,国会可能会失去对政府支出的约束力,导致政府更肆无忌惮地增加债务。他们认为,债务上限迫使政府在花费之前三思而后行。

政治工具的丧失: 如前所述,债务上限已经成为了一个政治筹码。取消它意味着执政党在推进财政议程时,可能会失去一个重要的杠杆来迫使反对党做出妥协。

然而,耶伦以及许多经济学家和金融专家对此的回应是:

财政纪律应通过预算来实现: 他们认为,真正的财政纪律应该体现在国会的预算制定过程,包括控制年度赤字、管理政府总支出等。将财政纪律寄托在一个每次都会引发危机的债务上限上,本身就是一种低效且危险的做法。

债务上限并不能有效控制赤字: 历史数据表明,债务上限的设立和提高,往往伴随着政府债务的增加。它并没有有效地阻止政府举债,反而制造了更多的政治冲突。

总结来说, 耶伦呼吁取消联邦政府债务上限的核心逻辑在于,她认为这是一个过时且具有破坏性的机制。它非但没有真正起到财政纪律的作用,反而给美国经济和金融市场带来了不必要的风险,并损害了美国的财政信誉。她更希望看到的是,国会能在正常的预算和财政政策制定过程中履行其职责,而不是通过一个逢高必抬的政治僵局来不断制造危机。她认为,取消债务上限,将有助于美国财政管理回归理性轨道,维护其在全球经济中的稳定性和信誉。当然,这是一个复杂的政策辩论,涉及经济学、政治学和历史等多个层面,耶伦的立场代表了其中一个重要的声音,即认为其弊大于利。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本来就是没有意义,每一轮债务上限都是扯一扯皮,然后放宽上限。

他们不累我们都看累了,直接省略这个流程吧。

user avatar

债务上限的确没有现实意义,因为它根本起不到限制债务的作用,只起到了“贞节牌坊”和“政治斗争工具”的作用。

但是对于美国来说,牌坊代表美国“负责任大国”的面子,斗争工具代表党派利益的里子,根本也不可能取消。


债务上限出现的时代是100多年前的1917年,在那之前美国每一笔债务发行都需要国会批准,而美国参加一战后这种做法显然效率太低,所以做了个年度总预算来减少流程、顺手做了个债务总上限,来限制滥发国债。

但这里面其实是有根本性矛盾的

需要借款的决定是通过其他立法行为实现的,年度总预算做完的时候,债务上限的提升就已经确定了;当债务上限需要批准的时候,政府的预算早就批准甚至花出去了,你这时候准备怎么把钱撤回来?

打个比方,债务上限就是一个橡皮图章,真正到了要这个图章审核的时候,前面一系列流程早就做完了,箭在弦上不得不发。

只有一种限制方式,那就是做年度预算的时候就禁止超过债务上限。

不过这么做的话,本就已经非常困难的美国年度预算很可能更加便秘,两党都不可能支持。

而更让两党不支持改变的,在于这是一个很好的党派斗争工具,并不想放弃。

几乎每一个在野党都会反对增加上限,以换取更多的政治利益;而自己成为执政党之后,则会千方百计提升上限。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奥巴马

06年奥巴马在参议院的时候,就抨击债务上限的提升,认为“这是华盛顿将今天错误选择的负担转移到子孙后代的身上去”

但是他上任后,提升上限的频率是最高的,甚至11年还暂停上限执行。


所以,马照跑舞照跳债照发,不会变的。

user avatar

支持耶仑的说法。

美国的债务上限纯粹是个游戏,对约束美国债务没有一点意义。

美债本身没问题,美债和美元挂钩,本来无风险的,因为债务上限危机反而导致美债有了风险,债务上限危机还导致了债务发行成本的升高,由于短期国债可能存在违约,就会产生短期国债价上升,流动性下降。

2011年还发生过国债抵押折价的问题。

本来无风险的美债,扯皮扯出来风险了

有扯皮美债上限的时间,不如关心一下通胀,低利率。

user avatar

提高债务一时爽;

一直提高一直爽。


提高是肯定要提高的。


极限是多少?

参考日本,250%照常过。

美国国外GDP占比还有一倍的空间。


偿清永远不要指望。

user avatar

还钱是不可能的,我不但不还钱,你们还得继续借钱给我;

你们要是不借给我钱,那我死了你们以前的债都烂了,你们也得死;

你还别不服!老子十几个航母编队,消灭不了债务,还消灭不了你?

归根到底,美帝乱发债根本无所谓,货币的信心不是由债务上限和规模决定的,是国家实力决定的,只要十几个航母编队还在,美元再放水、债务再膨胀,美国也不会崩。

想要美元崩,就得有人一刀结果了这泼皮

user avatar

我认为美国现在最好的经济政策是这样的:

宣布全民免税,撤销IRS,财政MMT,军费加到两万亿,不够再加,谁不接受美元就打谁。

这样一来美国经济赢麻了,消费股市必然一飞冲天,国际资本全部转移到美国,所向无敌。麻到不能再麻。

user avatar

我觉得可以这样打个比方:你老爸做生意,大部分运营资金是向银行接的。本来你这儿子过奢侈的生活,除了生活费,还得向老爸公司写收据借钱。 但公司财务烦了,月月借钱也不见还的,干脆走你老爸的账得了,反着你们是一家人,都是有借无还的,还能少坐些凭证,账目也能好看一丢。



当然,从财务角度这是违规的。

但从美国角度,印钱其实就是向全世界收税,让美国人自己过上好日子。现在这“保你平安税”眼看它越来越高,收税过程中的管理成本越来越高,那就直接把管理成本直接记入税率,从20%提到21%,这一来收入增多,成本下降,又是一家优质上市企业的报表了。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美国财政部长珍妮特·耶伦近期重申了她对取消联邦政府债务上限的看法,这一立场并非新事,但每当临近债务上限的“X日”,这种呼声就会变得更为响亮和受到关注。要理解耶伦的立场,我们需要深入探讨债务上限是什么,它为何存在,以及取消它可能带来的影响。债务上限的由来与目的首先,我们得明白什么是联邦政府债务上限。简.............
  • 回答
    美国财政部长耶伦近日与一个跨党派的参议员小组会面,讨论了一项极具影响力的潜在举措:冻结俄罗斯存放在海外的、价值约 1320 亿美元的黄金储备。这无疑是一个重磅消息,其背后牵涉到的国际金融、地缘政治和法律等诸多复杂层面,值得我们深入剖析。首先,我们得明白,俄罗斯的黄金储备并非像我们想象中那样简单地“存.............
  • 回答
    深入剖析10月26日刘鹤与耶伦通话:一场充满挑战与机遇的沟通2023年10月26日上午,中国国务院副总理刘鹤与美国财政部长珍妮特·耶伦进行了一次重要的视频通话。这次通话发生在当前复杂多变的国际经济形势和中美关系背景下,因此其意义和影响备受关注。要深入理解此次沟通,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分析。 一、 .............
  • 回答
    耶伦的这番话,简单来说,就是美国政府部门最高财政官员在公开场合,释放出一个相当重要的信号:美联储为了给美国经济降温,不排除进一步收紧货币政策,也就是加息的可能性。 这不是一句随口说说的话,而是带有明确的政策导向,并且会引发市场和全球经济的连锁反应。要理解这句话的深意,我们得先拆解几个关键词:“美联储.............
  • 回答
    耶伦部长关于降低对华加征关税有助于缓解美国通胀压力的说法,这并非空穴来风,背后有着一套经济学逻辑,也牵扯到复杂的政策博弈。要理解这句话的含义和影响,咱们得从几个层面来剖析。首先,从经济学的基本原理来看,加征关税本质上是一种税收。 当美国对从中国进口的商品加征关税时,这笔费用最终会由谁来承担呢?虽然理.............
  • 回答
    最近,有关美国财政部长草拟、特朗普总统可能签署的行政命令可能导致中美贸易中断的消息甚嚣尘上。要理解这件事的潜在影响,我们得从几个关键角度深入剖析。首先,我们得弄清楚“中止中美贸易”这个表述的含义。在国际贸易的语境下,“中止”并非一蹴而就、完全断绝一切往来的简单行为。它更可能是一种逐步升级、系统性施压.............
  • 回答
    美国历史上的财政赤字,这是一个复杂且贯穿始终的问题,没有一个简单的“好”或“坏”的标签能完全概括。要理解它,我们需要深入美国经济发展的脉络,看看赤字是如何产生、演变,以及它带来的影响。简单来说,财政赤字就是政府花出去的钱比收上来的钱多。这就像一个家庭,如果月开销超过了收入,就会产生负债。政府也一样,.............
  • 回答
    美国财政部要求超过 1 万美元的加密货币交易向美国国税局(IRS)报告,这标志着美国政府在监管和税务合规方面迈出了重要一步。这一举措旨在打击逃税、洗钱和其他金融犯罪,并确保加密货币作为一种资产类别得到公平的税收对待。为了更详细地理解这一要求,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1. 背景与动机: 税.............
  • 回答
    关于美国太平洋司令部空军司令威尔斯巴赫(James W. "Jim" Welsbach)提到的F35战机与歼20近距离接触的事件,目前公开信息中并无直接证据表明该言论来自美国官方渠道,因此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和澄清。 1. 事件背景与信息来源的可靠性 美国官方声明的缺失:截至2023年,美国.............
  • 回答
    美国与欧盟将部分俄罗斯银行移出SWIFT国际结算系统,是2022年俄乌冲突爆发后对俄罗斯实施经济制裁的重要举措之一。这一行动深刻影响了国际金融体系、地缘政治格局以及全球经济运行方式。以下从多个维度详细分析其背景、影响及可能的长期后果: 一、事件背景与动因1. 俄乌冲突与地缘政治博弈 2022.............
  • 回答
    美国议员提出一项试图阻止在美出生的大熊猫归还中国的法律修正案,这一提案涉及复杂的国际关系、环境保护及政治博弈。以下从多个角度详细分析这一事件的背景、法律依据、潜在影响及争议焦点: 一、背景与提案动机1. 中美熊猫合作的历史 自1972年中美建交以来,中国与美国在大熊猫保护领域建立了长期合作。.............
  • 回答
    美国12月CPI(消费者价格指数)同比上涨7%这一数据(假设为2022年或2023年数据)引发了广泛关注,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深入分析。以下从数据背景、经济影响、政策反应及国际影响等方面展开详细解读: 一、数据背景:美国CPI的现状与关键变量1. 数据来源与计算 美国CPI由美国劳工统计局(B.............
  • 回答
    美国新冠疫情死亡人数突破90万是一个复杂的公共卫生问题,涉及多个层面的分析。以下从数据来源、统计方法、社会背景、政策影响等多个角度进行详细解析: 一、数据来源与统计差异1. 官方数据 美国疾控中心(CDC)和联邦政府统计的死亡人数约为90万,但这一数字存在争议。例如,截至2023年4月,CD.............
  • 回答
    《纽约时报》的标题《新冠!撤退!》("Covid! Retreat!")可能是指该媒体对美国在新冠疫情中采取的某些政策或行动的评论,但具体文章内容因时间、语境和立场不同而存在差异。以下从多个角度分析该标题可能涉及的背景、立场和影响: 1. 背景与可能的立场 时间与事件:该标题可能出现在2021202.............
  • 回答
    美国在疫情后期宣布“打开国门”并调整防疫政策,被视为全球防疫策略的重大转折点。这一决策背后涉及复杂的国内外因素,其影响也远超单一国家,对全球公共卫生、经济、国际关系等领域产生深远影响。以下从多个角度详细分析这一现象: 一、美国政策调整的背景与动因1. 国内疫情形势与政治压力 疫情数据波动:.............
  • 回答
    关于您提到的两个事件,需要先明确具体背景和时间点,可能存在一些混淆或误解。以下是详细分析: 一、2016年里约奥运会男子4×100米接力赛的“重赛”事件1. 事件背景 在2016年里约奥运会男子4×100米接力决赛中,巴西队因交接棒问题被取消资格。具体原因包括: 交接棒违规:巴西队.............
  • 回答
    关于您提到的所谓“美国将韩国和突尼斯列入黑海联合军演名单”的说法,目前并无权威官方渠道证实这一事件的真实性,且存在多方面逻辑上的矛盾。以下从多个角度分析这一问题: 一、信息来源可能存在问题1. 媒体误报或误解 目前没有可靠媒体报道美国将韩国和突尼斯列入黑海联合军演名单的具体细节(如时间、演习.............
  • 回答
    美国总统拜登政府是否正式承认“亚美尼亚种族灭绝”事件(即19151917年奥斯曼帝国对亚美尼亚人的屠杀)是近年来国际政治中备受关注的议题之一。2021年4月24日,拜登在担任总统后首次以官方身份明确承认这一历史事件为“种族灭绝”,但这一表态引发了土耳其等国家的强烈反应,并成为地缘政治博弈中的重要节点.............
  • 回答
    美国新冠疫情死亡人数超过30万是一个令人深感痛心且复杂的问题,它不仅反映了公共卫生危机本身的影响,更揭示了美国社会深层次的结构性问题。以下从多个维度详细分析这一现象: 一、数据背景与时间线1. 数据统计 根据约翰·霍普金斯大学(JHU)实时疫情追踪系统,截至2021年1月28日,美国新冠死亡.............
  • 回答
    深度解析美国 11 月 CPI 同比上涨 6.8%:一次触目惊心的通胀信号美国劳工部最新公布的 11 月消费者物价指数(CPI)同比上涨 6.8%,这一数字不仅再次刷新了近 40 年来的最高记录,更向市场和公众传递了一个强烈且令人担忧的通胀信号。这并非一个孤立的数字,而是多种复杂经济因素交织作用下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