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美国财长耶伦称「美联储或不得不加息,以防经济过热」?这会给全球经济带来什么影响?

回答
耶伦的这番话,简单来说,就是美国政府部门最高财政官员在公开场合,释放出一个相当重要的信号:美联储为了给美国经济降温,不排除进一步收紧货币政策,也就是加息的可能性。 这不是一句随口说说的话,而是带有明确的政策导向,并且会引发市场和全球经济的连锁反应。

要理解这句话的深意,我们得先拆解几个关键词:“美联储”、“加息”、“经济过热”。

美联储(The Federal Reserve):这是美国的中央银行,掌握着货币政策的生杀大权,最主要的工具就是调整利率。它的目标是维持物价稳定和最大化就业,但有时候这两者会发生矛盾。
加息(Interest Rate Hike):简单说就是提高借钱的成本。美联储调整的是联邦基金利率,也就是商业银行之间互相拆借隔夜资金的利率。这个利率的变动会传导到整个金融体系,影响到企业贷款、个人房贷、信用卡利率等等。
经济过热(Overheating Economy):当经济增长速度过快,需求远远超过供给时,就会出现经济过热。这时候,物价会上涨(通货膨胀),劳动力市场会紧张(失业率下降,工资上涨压力大),企业可能过度投资,最终可能导致资产泡沫破裂,经济出现硬着陆。

耶伦为什么会这么说?

这句话的背后,通常是基于当前美国经济的几个主要观察点:

1. 持续的通胀压力:尽管过去一段时间通胀有所回落,但依然高于美联储2%的目标。某些关键领域(比如服务业)的通胀可能依然顽固。
2. 强劲的劳动力市场:失业率低企,职位空缺仍然很多,工资增长速度较快。这表明经济对劳动力的需求很旺盛,可能导致工资物价螺旋上升。
3. 经济增长韧性:尽管面临加息压力,但美国经济的实际增长数据依然表现出一定的韧性,一些指标甚至超出了预期。

美联储的核心任务之一就是控制通胀。如果他们认为经济过热的风险真实存在,并且可能导致通胀重新抬头或居高不下,那么加息就是他们手中最直接、最有效的工具。耶伦作为财政部长,她的这番表态,一方面是向市场传递信息,引导预期;另一方面,也可能是她对美联储内部某些鹰派观点的认同,或是对经济走向的一种判断。

这会对全球经济带来什么影响?

美国作为全球最大的经济体,其货币政策的变动,哪怕只是一个“或不得不加息”的信号,都会在全球范围内引起广泛而深刻的影响。我们可以从几个维度来分析:

1. 全球融资成本上升:
美元走强:当美联储加息预期升温,会吸引国际资本流向美国,以获取更高的美元资产收益。这通常会导致美元升值。
其他货币贬值:美元走强意味着其他国家货币相对于美元会贬值。这会让持有美元债务的国家(尤其是新兴市场国家)的偿债负担加重,因为他们需要用更多本国货币去兑换美元。
全球借贷成本提高:美联储的利率是全球金融市场的“锚”。美联储加息,意味着全球的借贷成本都会水涨船高。企业融资更贵,政府发行债券的利率也会上升。

2. 资本回流美国,新兴市场承压:
投资吸引力:美国加息会提高美元资产的吸引力,使得原本流向新兴市场国家的投资资金,一部分会回流到美国。
金融稳定性风险:对于一些经济基础较弱、外债较高的新兴市场国家而言,资本外流可能导致其货币大幅贬值,外汇储备减少,甚至引发金融危机。一些国家可能会面临债务违约的风险。

3. 全球经济增长放缓:
需求抑制:加息最终目的是抑制经济过热,特别是抑制总需求。这意味着消费者和企业都会因为借贷成本上升而减少支出和投资。
贸易影响:美元走强使得美国出口商品价格相对较高,不利于出口;而其他国家的商品进口美国相对便宜。全球总需求的减弱,也会对以出口为导向的国家造成冲击。
政策调整压力:其他国家的央行可能会面临压力,需要跟随美联储的步伐加息,以稳定本国货币、控制资本外流和国内通胀。但这也会进一步抑制本国经济增长。

4. 商品价格的波动:
美元与大宗商品:通常情况下,美元走强不利于以美元计价的大宗商品价格。因为购买这些商品的外国买家需要付出更多的本国货币。
经济前景预期:如果市场普遍认为加息会导致全球经济增长放缓,那么对未来需求的预期下降,也可能压低大宗商品价格。

5. 地缘政治和经济关系的变化:
国际货币体系的影响:美国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和影响力,再次在全球面前展现。一些国家可能会重新思考对美元的依赖,寻求多元化储备货币。
贸易摩擦:当一个国家(美国)为了国内经济目标而采取可能影响其他国家利益的政策时,也可能加剧国际间的贸易摩擦和经济分歧。

总而言之, 耶伦的这番话,相当于给全球经济吹响了一个“谨慎”的号角。它意味着,即便美国经济本身可能面临一些挑战,但其首要任务是控制通胀,即使这意味着要牺牲一定的经济增长速度,并且把这种“牺牲”的副作用扩散到全球。全球各国,尤其是那些经济结构相对脆弱、对外部资金依赖度较高的国家,都需要密切关注美国货币政策动向,并提前做好应对准备。这无疑增加了全球经济的不确定性,给本已复杂的国际经济环境增添了新的变数。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感谢邀请,这问题其实仔细研究会非常有趣。有一些朋友认为耶伦作为财长并不是做此发言的最佳人选,这点确实,但也不尽然。某种意义上,耶伦可以说是最有资格做这个发言的人之一,在上一次加息之前,耶伦在2016年的杰克逊霍尔峰会上做过一个非常类似,现在看起来非常唏嘘的发言。讲的也是“美联储或不得不加息,为下一次危机储备弹药”。

所以在去年国内市场有人说耶伦是鸽派的时候,我总是觉得她很无辜,事后来看,她在16年的举动,为鲍威尔在2020年留下了虽不充足但够看的政策空间,而她在2016年引用的论文,几乎依样画葫芦成为了2020年联储的行动纲要:lower for longer的指引 + 2-4 trillion的asset purchase。以此来压低萧条中经济的波动。

至于影响(我突然想起了2019还是2020年1月7号Gundlach 有个PPT叫做Just Market,里面说他觉得贵金属会先跌之后再涨。当时我笑他是不是想太多了,看多之前要看空一下),此时的我和他当时的感觉一样,我觉得这一轮大宗上行可能先因为下游需求不畅走低,然后货币政策再一次面对自己最可怕的敌人,在自己尝试收紧的时候遇到通胀预期下行。最后倒逼出耶伦在2016年的预言。带来一个长期的通胀周期

大意是让我们从如此狭小的货币政策空间里面往外看,让我们去投资我们的教育系统,增加资本支出,增加研究花费,争取构造一个更高增长的世界。

除了货币政策之外,财政政策对于逆周期的作用也不可忽视。


在了解了上述背景之后,我们可以开始仔细考虑一下耶伦在干嘛,至少有以下问题是需要回答,并且我感觉可以回答的

  • 过热的标准是什么?未来加息的依据是什么?
  • 到目前为止,联储Lower for longer+asset purchase的方法哪里是按剧本出牌,哪里出错了?
  • 短期来看,通胀似乎不可持续的原因
  • 长期来看,乐观和悲观的人会选择不一样的道路。

首先这个过热的标准就挺有趣的,从2008年到2020年,美国的GDP增速和之前是不一样的,一个差不多在2%左右,之后放缓后是1%左右

那么到底是按照之前那个2%的增速趋势,超过2%算过热,还是按照1%算过热呢?

我隐约感觉耶伦是按照2%去算的,当然有很多种办法可以去验证这个,但考虑到下文可以用改良后的Tayler Rule看一眼,后文中还要用到这个结论。

如果按照这个改良后的模型(我一直觉得耶伦可能真的是这样算的,因为它很好解释了她16年加息的时机),2021年一季度之后,预测的EFFR就要开始从负数转正了,一如2010年九月份,我们记住这个日期,在第三部分的论述中我们也要用到它。

反过来,如果耶伦说的过热,只是比2008-2020年的增速高,那么联储早该加息了

我懂很多朋友会提出质疑,一方面联储自己都不用tayler rule很多年了,干嘛要用这个模型研究这个问题。

一个最重要的原因是,耶伦在2016年曾经引用过一个解决方案,用来应对未来的危机

这个方案正是我们在当下看到的

而这个研究中,用来分析的Unconstrained Policy Rule,就是泰勒规则。

所以apple to apple,用tayler's rule可以很好地对比当下政策实行到底如何

上图中四幅图分别是,联储利率(也就是本问题里面说的加息问题);十年期国债收益率(留意到它其实暗示了期限利差的缩小,与第四幅图通胀走低对应);以及失业率的先高后低

实际上这个在2016年的文章还是挺牛逼的,这四幅图真的差不多就是过去2020年的样子。但有一些不一样的细节

  1. 计划中,左上角,使用Asset Purchase+forward guidance之后的加息日期要比tayler rule自然形成的加息日期延后,这可能是耶伦说“未来可能不得不加息
  2. 右上角,十年期国债收益率并不能回到之前的高度,于此同时,在理想情况,短端利率要回到之前的位置(当然我们都知道这不太可能)
  3. 第二点意味着期限利差的缩小,在第四章图里我们看到了预测的通胀先跌后涨,但没有回到之前的高点。对应了一个长期的通缩场景。

上述是联储的计划情况,当下有哪些Miss了?

  • 通胀预期已经非常高,回到了比之前更高的情况
  • 失业率的下行受阻,实话说我不太相信补助是全部的原因,因为从中国的情况来看,我们的服务业也没恢复,我们可没有补助....结构性失业是可能存在的。耶伦在之前的演讲中说的tight labour market可能不一定成真。

那这两个问题可能长期存在么?通胀预期难说,失业率长期来看还是会慢慢降低,无非降低速度快慢而已,最糟糕的情况就是60年代嘛。

所以综上所述,我觉得耶伦的这句话的意思是,按照她曾经预言过的剧本,联储在既定道路上走得大体不错,唯一的变量是通胀来的很快,并且由于这次萧条是病毒带来,来的快去的快,没有经历太长经济就似乎开始往之前的轨道恢复。所以她在考虑路线图的下一步,如果完全按照剧本,她可能会在Tayler Rule度数转正后一年(也就是2022年春天开始加息),但考虑到通胀的压力她先出来做个压力测试或者放一下风。


但一如我们无数次提到的,沉迷在周期和历史中的人往往走不到未来,历史不一样的地方才是精髓。如果你注定走向不可知的未来,勇气和乐观大部分时候比智慧更重要。

我们回到之前提过的那个日期,GFC之后,Tayler's Rule转正之时,为啥联储没有加息?上次当流动性开始收紧之后,欧债危机就爆发了,流动性危机之后往往就是偿付性危机

如果说右上角是经济复苏,复苏到一半的时候,利率上行,如果企业无法承受上升的利率,就可能发生偿付性危机。

很多走在经济周期前面的国家此时也在这个精髓的位置。

那么这里会有一个小问题,或者说2013年的时候,是什么让美国有底气在欧盟仍然身处泥潭的时候,实行较为鹰派的政策?

我觉得一部分原因在于,当时的中国扛起了逆周期的大旗。

如果人民银行继续自己维持信贷增速和名义GDP相匹配的政策,我们将不再燃烧自己为世界经济贡献增量。

当然我们可以说欧美的财政刺激可以补上缺口。数学上确实可以,美国的2 Trillion和欧洲的0.75 Trillion似乎正好填补了中国信贷在未来12个月降低5-8万亿RMB的缺口。

但信贷永远只是先行指标,经济看的是同步指标,信贷向实际经济的转化看的是经济体的效率。这个世界上真的有比中国房地产更高效的经济部门么?无数居民以一个极低的违约率支撑一个30年的信贷,开发商几乎完全竞争,工期被无限压缩,而商品房销售可以在几个月内变成大量下游家电/玻璃/铝材的需求。

实话说我真的很怀疑,我觉得中国的房地产做为中国经济过去20年的引擎,它可能造成了很多社会问题,割裂了人群,但从销率上来说,它真的是一个极其高效的机器(不然也无法解释如此严重的路径依赖)。

我们设想两个情况

  • 欧美的财政不达预期
  • 欧美财政刺激数量符合预期,但经济活动没有中国房地产那么高效(意味着同样一笔100万美元的30年贷款,无法花费中国那么多的铜铁,同时违约率更高)

在这种情况下,当下市场如此狂热的商品预期将由什么支撑呢?我理解中,如果在中国的信贷脉冲往下的情况继续做多商品,必须欧美的信贷脉冲是往上的(此点存在但幅度存疑),同时欧美的财政刺激在转化为实际的商品需求上,比中国的更有效(这点就非常存疑了....)

我会想,如果有一天,欧美发现自己的财政刺激由于效率不达预期,导致经济复苏比想象中更慢,而通胀预期比想象中更高(这实际上是一个硬币的两面,因为实体经济不达预期的话,炒作也会加剧,中国的super cycle最凶猛的时候实际上是05年经济慢慢放缓之后)。

那时候耶伦将怎么做?在滞胀预期中加息?

我想那个时候更有可能是,如她在2016年所说

  • 探索新的货币政策工具(已经实行)
  • 探索新的货币政策目标(已经实行)
  • 财政刺激(在路上)
  • But more importantly, stronger productivity growth would enhance Americans' living standards. (提高生产力,计划中,还没实行)

最后的最后,长期的看法,让我引用耶伦的话

Though outside the narrow field of monetary policy, many possibilities in this arena are worth considering(在货币政策框架以外,有太多可以考虑的可能性了)

如果一个道路的终点是一个墙,悲观主义者会坐下来哭,乐观主义者可能会抡起锤子。

而历史已经无数次证明,悲观主义者在大部分时候都是对的,但最后赢得未来的人是一个乐观主义者。

综上所述:耶伦的说法是她过去观点的一个延续,但这次确实有很多不一样的地方,至少我觉得考虑到中国信贷脉冲和地产的缺席,滞涨的可能性上升了,而面对这种新的挑战,悲观主义者可以认为这是黯淡的未来,但我比较倾向乐观主义者的看法,滞涨这一次会证明,它除了是财政政策的毒药之外,也是货币政策的毒药。这会倒逼货币政策逐渐向新的未来发展,可能是走回到财政政策的道路,也有可能是一个新的,未曾设想的道路。

user avatar

5月13号更新

—————————————————-

美联储最关心的指标 从来不是通胀和经济,是美元的国际地位,能否通过下一次的美元潮汐来割全世界的韭菜。美股的每一次崩盘都不是加息引起的。

这一次放水和以往不同的是出现了另一个体量差不多的经济体,而这个经济体不但没有配合美国放水,反而在借着外部流动性疯狂的去杠杆。中国发展了几十年积累了大量的不良债务,中资美元债的违约率已经非常高(华融等),按理来说已经是系统性风险了,可外资还是疯狂买买买。 为什么?因为利率非常高,在流动性泛滥的情况下,中资美元债利率减去违约率依然大于其他美元债。中国正在窗口指导疯狂抛售不良资产,来完成结构调整,大发美利坚的国难财。 美联储知不知道这件事?这件事恐怕是美联储非常关心的,会不会让你这样顺利?

此外,根据美国ism的最新数据。美国物价走高,总产出(物价x产出数量)却走低,明显经济却出现了空转,是不是滞涨还有待于观察。(是不是天量流动性刺激了某大国的出口,反而没有刺激到本国的产出)

如果没有印度这档子事,应该会在7月份美国打好疫苗后,计划退出QE的。

推测还是会今年晚一点退出QE,明年加息。

user avatar

很多人不知道,通胀比股市大跌更恐怖,所以,统治阶级不会为了保金融资产泡沫而无限制防水,必要时,为了保护游戏系统不被重写,收紧流动性(比如加息)遏制通胀是必须的。

凡是参与金融投资的都是中产以上阶级,下层阶级温饱都成问题,根本就没钱投资、谈何金融资产?

上层阶级虽然金融资产最多,但是资产涨跌对其影响不大,他们最怕的是社会颠覆、系统重写,导致资产传承中断。

中产阶级也是金融资产重要持有者,但是,他们最软弱,畏首畏尾,金融资产贬值也不敢造次,无非在网上骂骂咧咧。

底层阶级呢?没有金融资产,但是由于一无所有,所以也无所畏惧,如果通胀让他们面临饥饿之死困境,必绝地反击。

很显然,与其维护金融资产泡沫,安抚底层人民更重要,因此遏制通胀更重要。

这就是耶伦放话的原因,其实美联储主席也说了要提前收紧流动性了,四月FOMC会议期间鲍威尔首次承认美国资本市场已经一定程度泡沫化,而类似的表述在美联储前主席伯南克于13年5月上一轮QE收紧与市场沟通时也曾出现。要知道,此前3月的FOMC会后新闻发布会上鲍威尔还曾明确否认美国有资产泡沫问题。

可见,事态急剧变化了、情况全tm变了!首先收紧QE、然后加息,已然名牌。

这不加拿大央行已经缩减QE了、巴西央行已经开始加息遏制通胀了。其实,我们国家收紧流动性更早,去年就开始收紧流动性了,一般我们国家的管理层会提前预案和行动,早于美联储一段时间,就是为了给我们自己留有余地。

有些人就是“不聪明”,非得zzj会议公开批评“学区房”才知道学区房没落的必然。

非得美联储&美财政部,巴菲特等说通胀严峻、经济过热,或可能提前加息,才知道仓位控制。

更有甚者,居然侃侃而谈:“政府只是说稳房价、住房不炒,又没说让房价降,所以房价永远不会降”。

大部分自媒体就是后知后觉,就这种,很多人还奉为圭臬。

我还是那句话:没有基本知识体系的人就最好别沉迷于看B站、抖音、头条那些自媒体生产的rubbish,因为它们只会让你错更多。

如果你们老早阅读了我发布在公众号“悟空新之助”的文章,基金和股票就不至于大幅回撤了。

user avatar

不得不

这个词用得好

这就是,如是因如是果,大势至。

果报现前时,谁都拦不住。

user avatar

3个小时前,最新的美国非农就业数据已经出来了,到4月中,政府预计创造97万8千的非农工作岗位,结果实际多少呢?

只创造出26万6千的工作岗位!!!

这不是比预计的低了5%,10%,甚至连50%都没有,也就是预计工作岗位的四分之一多一点,这说明美国的经济恢复远远低于预计,甚至根本不能说美国经济在恢复。

而你猜美国股市今天怎么样?

这么让人大铁眼镜的数据,新闻一律用shock来形容,以这样的数据,市场熔断个几次都不奇怪,但是美股今天不仅没跌,反倒还涨了!!

事实就是这么让人惊悚,为什么美国的经济数据变差,美股反倒涨了?

因为所有美国人都坚信美联储和拜登一定会救市,实行更大规模的财政刺激,说白了,就是撒钱撒钱再撒钱。


所以加息?

看看美国有没有这个操作空间再说吧,美股最能反应人心,美国人民和基金稳如泰山,人家吃定你,数据不好,更要撒钱。

加息把股市的钱收回银行?呵呵。

user avatar

印了那么多的美元出来,肯定会反应到物价上的,美元回流不畅,必然引发通货膨胀。欧美资本合流是大概率了。中欧贸易协定暂停了,欧美内部循环,缺的就是生产物资这个环节,这个环节本来是给印度留用的(欧美供应链从中国迁移出去),印度想拿欧美的供应链,就必须切切实实的反华(投名状),所以大家看到中印冲突。

美国这套加息降息策略其实已经玩不转了,奥巴马的加息预期从2014年一直预热,后面最高也就3%多一点,结果到特朗普时期,又开始降息。现在奥巴马时期的犹太前任美联储主席现任财长耶伦还玩这种把戏,说明了美国的金融霸权岌岌可危了,加息的目的就是引导海外美元回流去接盘高位的美股美债,如果加息没有做到这个效果,说明美元的地位不保,而对美元有威胁的就是欧元。

欧盟最近的一系列动作,就是隐隐的搞欧罗巴合众国了,欲先解决中国,必先解决俄罗斯,要想解决俄罗斯,就要解决伊朗。所以,这是先易后难的问题。解决中国,这是直接摊牌了,后果大家都是可以看到的。

时间是等不了的,美国的人口比例结构在未来20年内就会显现出来,但是犹太的多元文化主义已经埋下了隐患,而人与类聚,物以群分。移民是去美国享福的,不是去建设的。到时候各个族裔肯定抢地盘。

而美国的精英资本,肯定四处转移资本了。美国移民的主要方向主要在欧盟,白人要回到欧盟的话,必然会排斥非法移民(在美国,种族大熔炉基本失败了),欧美在文化上由于没有经历过类似五胡乱华和安史之乱时期,所以他们也要经历一次历史周期律。

欧美要想维持金融霸权,必须组建独立于中国的世界工厂供应链,一个是巴西,另一个就是印度。所以所谓金砖四国就是伪概念,把印度巴西抬高到中国这一层次,看看巴西和印度的领袖反华,其实主要他们想拿到欧美的物资供应链(资金技术配套)。

早已经察觉到这个动态的中国,已经着手内循环了,中国要想真正的内循环,就必然会对金融和地产以及文化教育娱乐圈动手的,反腐必然是全面的。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耶伦的这番话,简单来说,就是美国政府部门最高财政官员在公开场合,释放出一个相当重要的信号:美联储为了给美国经济降温,不排除进一步收紧货币政策,也就是加息的可能性。 这不是一句随口说说的话,而是带有明确的政策导向,并且会引发市场和全球经济的连锁反应。要理解这句话的深意,我们得先拆解几个关键词:“美联储.............
  • 回答
    耶伦部长关于降低对华加征关税有助于缓解美国通胀压力的说法,这并非空穴来风,背后有着一套经济学逻辑,也牵扯到复杂的政策博弈。要理解这句话的含义和影响,咱们得从几个层面来剖析。首先,从经济学的基本原理来看,加征关税本质上是一种税收。 当美国对从中国进口的商品加征关税时,这笔费用最终会由谁来承担呢?虽然理.............
  • 回答
    特朗普上任之初,打出的“让美国再次伟大”的口号,以及他对“建制派”、“华盛顿精英”的抨击,确实吸引了不少渴望改变的民众。其中,“打击权贵”、“为普通人发声”更是成为了他竞选的重要标签,试图塑造一个不落俗套、能够挑战既得利益集团的领导者形象。然而,当他组建内阁的17位成员名单公布时,一个令人瞩目的事实.............
  • 回答
    2019年底,美国总统特朗普签署了《2020财年国防授权法案》,标志着美国正式组建了第六个军种——太空军。这一举动在全球范围内引起了广泛关注,也引发了人们对太空军事化、大国竞争以及未来太空战略的深入思考。太空军的诞生:背景与动因太空军的成立并非一蹴而就,而是美国长期以来对太空战略认知演变的结果。过去.............
  • 回答
    2019年《财富》世界500强榜单公布,中国公司数量达到129家,首次超越美国的121家,成为榜单中公司数量最多的国家。这一成就无疑是中国经济崛起的一个重要标志,也引发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中国公司数量的增长:一个时代的缩影中国公司在此次榜单中数量的超越,并非一蹴而就,而是过去几十年经济高速发展、产业.............
  • 回答
    康美药业的事件,说起来真是让人哭笑不得,也挺让人心寒的。300亿的财务造假,这可不是小数目,相当于好几家上市公司一年的利润了。结果呢?罚款60万,而且在被曝光、被处罚后,股价竟然还能开盘大涨。这背后反映出来的问题,可太值得说道说道了。首先,咱们得明白,康美药业这次的财务造假,规模是惊人的。它不是小打.............
  • 回答
    2018美团点评:从生活服务巨头到盈利拐点的探索与展望2018年对美团点评来说,无疑是极具里程碑意义的一年。在这一年里,这家飞速成长的科技公司正式登陆港交所,标志着其从一家本土的团购网站蜕变为覆盖吃、喝、玩、乐、购、行等全方位的生活服务平台。解读其2018年度财报,不仅能看到这家巨头的成长轨迹,更能.............
  • 回答
    这两句口号式的话语,之所以能够引起广泛的共鸣和讨论,是因为它们非常精准地捕捉到了一部分人在当下社会环境下的复杂心态和实际行为。它们并非对所有人的普适性描述,但却反映了一种普遍存在的现象。下面我们来详细解读这两句话的含义和背后逻辑: 一、“反美是工作,赴美是生活”这句话的核心在于揭示了政治立场与个人生.............
  • 回答
    俄罗斯国家财富基金(National Wealth Fund,简称NWF)将美元资产清零,这是一个具有深远影响的战略性决定,可以从多个层面来解读和分析。一、 核心背景与动机:为何要“清零”美元?俄罗斯决定清零国家财富基金中的美元资产,其根本动机可以归结为以下几点: 规避西方制裁的风险: 自201.............
  • 回答
    好,咱们就来聊聊2018年美国国会通过并由特朗普总统签署的那部《国防授权法案》,特别是里面涉及美台军舰互停的那个条款。这事儿可不是小事,背后牵扯着中美台三方错综复杂的关系,以及国际政治的深层博弈。首先,得明白这个法案本身是个什么东西。每年美国国会都要通过一个《国防授权法案》,这玩意儿就像是为美国国防.............
  • 回答
    关于美国太平洋司令部空军司令威尔斯巴赫(James W. "Jim" Welsbach)提到的F35战机与歼20近距离接触的事件,目前公开信息中并无直接证据表明该言论来自美国官方渠道,因此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和澄清。 1. 事件背景与信息来源的可靠性 美国官方声明的缺失:截至2023年,美国.............
  • 回答
    美国与欧盟将部分俄罗斯银行移出SWIFT国际结算系统,是2022年俄乌冲突爆发后对俄罗斯实施经济制裁的重要举措之一。这一行动深刻影响了国际金融体系、地缘政治格局以及全球经济运行方式。以下从多个维度详细分析其背景、影响及可能的长期后果: 一、事件背景与动因1. 俄乌冲突与地缘政治博弈 2022.............
  • 回答
    美国议员提出一项试图阻止在美出生的大熊猫归还中国的法律修正案,这一提案涉及复杂的国际关系、环境保护及政治博弈。以下从多个角度详细分析这一事件的背景、法律依据、潜在影响及争议焦点: 一、背景与提案动机1. 中美熊猫合作的历史 自1972年中美建交以来,中国与美国在大熊猫保护领域建立了长期合作。.............
  • 回答
    美国12月CPI(消费者价格指数)同比上涨7%这一数据(假设为2022年或2023年数据)引发了广泛关注,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深入分析。以下从数据背景、经济影响、政策反应及国际影响等方面展开详细解读: 一、数据背景:美国CPI的现状与关键变量1. 数据来源与计算 美国CPI由美国劳工统计局(B.............
  • 回答
    美国新冠疫情死亡人数突破90万是一个复杂的公共卫生问题,涉及多个层面的分析。以下从数据来源、统计方法、社会背景、政策影响等多个角度进行详细解析: 一、数据来源与统计差异1. 官方数据 美国疾控中心(CDC)和联邦政府统计的死亡人数约为90万,但这一数字存在争议。例如,截至2023年4月,CD.............
  • 回答
    《纽约时报》的标题《新冠!撤退!》("Covid! Retreat!")可能是指该媒体对美国在新冠疫情中采取的某些政策或行动的评论,但具体文章内容因时间、语境和立场不同而存在差异。以下从多个角度分析该标题可能涉及的背景、立场和影响: 1. 背景与可能的立场 时间与事件:该标题可能出现在2021202.............
  • 回答
    美国在疫情后期宣布“打开国门”并调整防疫政策,被视为全球防疫策略的重大转折点。这一决策背后涉及复杂的国内外因素,其影响也远超单一国家,对全球公共卫生、经济、国际关系等领域产生深远影响。以下从多个角度详细分析这一现象: 一、美国政策调整的背景与动因1. 国内疫情形势与政治压力 疫情数据波动:.............
  • 回答
    关于您提到的两个事件,需要先明确具体背景和时间点,可能存在一些混淆或误解。以下是详细分析: 一、2016年里约奥运会男子4×100米接力赛的“重赛”事件1. 事件背景 在2016年里约奥运会男子4×100米接力决赛中,巴西队因交接棒问题被取消资格。具体原因包括: 交接棒违规:巴西队.............
  • 回答
    关于您提到的所谓“美国将韩国和突尼斯列入黑海联合军演名单”的说法,目前并无权威官方渠道证实这一事件的真实性,且存在多方面逻辑上的矛盾。以下从多个角度分析这一问题: 一、信息来源可能存在问题1. 媒体误报或误解 目前没有可靠媒体报道美国将韩国和突尼斯列入黑海联合军演名单的具体细节(如时间、演习.............
  • 回答
    美国总统拜登政府是否正式承认“亚美尼亚种族灭绝”事件(即19151917年奥斯曼帝国对亚美尼亚人的屠杀)是近年来国际政治中备受关注的议题之一。2021年4月24日,拜登在担任总统后首次以官方身份明确承认这一历史事件为“种族灭绝”,但这一表态引发了土耳其等国家的强烈反应,并成为地缘政治博弈中的重要节点.............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