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美财长耶伦表示「降低对华加征关税有助于缓解美通胀压力」?

回答
耶伦部长关于降低对华加征关税有助于缓解美国通胀压力的说法,这并非空穴来风,背后有着一套经济学逻辑,也牵扯到复杂的政策博弈。要理解这句话的含义和影响,咱们得从几个层面来剖析。

首先,从经济学的基本原理来看,加征关税本质上是一种税收。 当美国对从中国进口的商品加征关税时,这笔费用最终会由谁来承担呢?虽然理论上可以由中国出口商承担一部分,但现实中,大部分成本都会通过供应链传导给美国的进口商,再由进口商转嫁给美国的消费者。所以,消费者购买中国商品的实际价格就会因为关税而上升。

打个比方,原来一件从中国进口的T恤卖20美元,关税是10%,那么额外增加了2美元的成本。这2美元,很可能就被打入了最终的零售价,消费者可能就要花22美元才能买到。当这种现象在无数商品上发生时,累积起来就会推高整体的物价水平,也就是通货膨胀。

耶伦的逻辑正是基于此:如果取消或降低这些关税,商品的进口成本就会下降。 进口商的成本降低了,理论上他们就有空间降低售价,或者至少不会像以前那样大幅提价。当更多商品价格趋于稳定或下降时,就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整个经济的通胀压力。尤其是在当前全球供应链依然脆弱、通胀居高不下的背景下,任何能够降低成本的手段都会显得尤为重要。

更具体地说,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来理解耶伦的表述:

降低进口商品成本: 美国消费者和企业进口大量中国制造的商品,从电子产品到服装,再到工业零部件。这些关税直接增加了这些商品的成本。取消或降低关税意味着这些商品在美国市场上的价格会更具竞争力,或者说能以更低的价格进入美国市场。
供应链的传导效应: 关税的影响不是孤立的。它会通过供应链层层传导。比如,美国制造商可能依赖中国进口的特定零部件。如果这些零部件的关税降低了,那么这些美国制造商的生产成本也会随之下降。这部分成本的节约,理论上可以进一步体现在他们最终产品的价格上,惠及美国消费者。
提振消费和经济活动: 商品价格下降能够提高消费者的购买力,因为同样的钱可以买到更多的东西。购买力增强,消费意愿自然会提高,这有助于刺激经济增长和就业。同时,企业成本的降低也可能促使它们增加投资和雇佣。
对全球贸易的影响: 降低关税也有助于促进全球贸易的顺畅。中国是全球重要的生产和出口国,其商品的价格对全球物价水平有一定影响。美国作为全球最大的消费市场之一,其关税政策的调整,也会对国际贸易格局产生影响。

然而,事情并非如此简单。耶伦的表态之所以引人关注,也因为它背后隐藏着复杂的政策权衡和博弈:

“缓解通胀”vs“国家安全”和“经济竞争力”: 美国对华加征关税,除了应对贸易逆差,很大程度上也是出于对国家安全、知识产权保护以及所谓“不公平贸易行为”的担忧,并旨在通过关税提升美国本土产业的竞争力。因此,简单地取消关税,可能与这些更宏观的国家战略目标相悖。这就像是一场“两难选择”,耶伦代表的财政部更侧重于经济和财政的短期缓解,而其他部门可能更看重长期战略。
关税对国内产业的影响: 虽然取消关税可能让消费者受益,但对于那些依赖关税保护而成长起来的美国本土产业来说,关税的取消可能会让他们面临来自中国更激烈的价格竞争,从而损害其利益。这些产业的就业和发展也是政府需要考虑的因素。
通胀的根本原因: 通货膨胀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其成因多种多样,包括货币政策、财政政策、能源价格、地缘政治冲突等等。关税只是其中一个因素。即便取消对华关税,如果其他导致通胀的因素依然存在,那么通胀压力可能仍然难以彻底缓解。耶伦的表态,更像是强调“关税是通胀的推手之一,我们应当考虑解除它来减缓通胀”,而不是说“取消关税就能解决所有通胀问题”。
政治考量: 在美国国内政治环境中,对华强硬一直是一个相对有共识的议题。任何关于缓和对华关系的举措,都可能面临政治上的阻力。耶伦的表态,可能是在为拜登政府内部关于如何调整对华贸易政策进行辩论和铺垫。
谈判和杠杆: 有时候,某些表态也可能是一种谈判策略或释放信号。美国可能希望通过这种方式,促使中国在其他领域做出让步,或者为未来双方的贸易谈判创造空间。

总结一下,耶伦关于降低对华加征关税有助于缓解美国通胀压力的说法,从经济学角度看是有道理的,因为关税确实会增加进口成本并最终传导给消费者。在当前高通胀的背景下,这是政府可以考虑的一种潜在的缓解措施。

但是,这只是问题的一个侧面。实际的政策制定还需要权衡关税背后更复杂的国家安全、产业发展和政治因素。 这种表态,更像是财政部在强调其经济职能和优先事项,提醒大家不要忽视关税对美国经济和民生的直接影响。同时,这也折射出美国政府内部在对华政策上,可能存在不同的声音和考量。是否真正会大幅降低关税,以及如何调整,将是一个需要综合考虑多方因素的复杂决策。

所以,当我们听到这样的表态时,不应只看字面意思,更要去理解其背后的经济逻辑、政策权衡和潜在的政治意图。这更像是经济学原理与地缘政治现实交织下的一个议题。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九月份的时候我回答了这个问题。

如何看待欧盟支持法国立场要求美澳澄清?还有哪些细节值得关注?

最近的情况是这样的:

美国和欧盟已经就川普时代所加的钢铁和铝关税达成一致,取消了关税。但是拜登没有取消对英国的关税,现在放出话,要求英国不得在退欧问题上鲁莽行动,尤其是北爱问题。

现在一些英国议员,例如保守党后座议员 安德鲁·布里根指责拜登干涉英国事务。

另外,美国也没有和日本达成减税协议。

现在的时代和过去不一样,过去是推自由贸易,搞多边协议,现在是双边协议,你们有没有注意到WTO已经很长时间没出来了?

多边协议和双边协议的有一个重大不同在于:小国可以利用多边协议搭便车,获取更多好处,但是双边协议就是硬碰硬了,有多少筹码就出多少筹码,没有筹码的靠边。

这次关于降税的问题,是明显和前段时间的谈判有关的,文本没有出来,我只能靠猜,目前猜测的是在关税方面美国必然要减的,所以我股票都买好了,之前我也一直提示这个事情,但是很多小朋友有点情绪态上脑了,就是不肯相信。

其实耶伦那些话你听听就得了,现在美国通胀和关税有关吗?那不是供应链的问题?耶伦也是金融老手了,她会不明白?那她为什么要这么说?

中方这边会做波音737复飞的准备。

这样的话,就对上了,可以猜测文本协议里面是双方进行一个分阶段执行的结果。

大家现在就是利益博弈,这一届美国政府目前的套路是:说最狠的话,做最怂的事。

这段时间美国和俄罗斯基本上协议要谈妥了,风已经放出来了。

另外,明年法国是欧盟轮值国,由于德国三党联盟必然要出乱子,现在欧盟大方向是跟着法国走,目前法国---意大利联盟已经有苗头了,由于法国本身的经济诉求和国内政治问题,欧盟对于自由贸易和投资方面整体是倒退的,所以欧盟那边的贸易和投资反而会有问题,敬请注意。

主张自由贸易的是欧盟和西班牙之类的国家。

另外,美国和日本没有谈妥关税,我看日本还是缺了筹码

user avatar

美国加征关税,本身就是两败俱伤的方法,就像我国停止进口美国大豆,也同样是两败俱伤,但当初制定这样的政策,并不完全是出于经济考虑。

耶伦作为财长,更倾向于从经济角度考虑问题,认为加征关税不是好方法,事实上只要受过专业的现代经济学训练,都不会赞成加征关税,就像我国很多经济学家反对产业政策和财政补贴,和他们是不是精美无关,他们思维方式就是如此。

但是作为拥有行政权的总统和拥有立法权的议员,会从其他角度来考虑问题,比如议员要考虑铁锈区的选票问题,总统要考虑日渐崛起的中国对美国构成的各方面挑战。

美国很有可能会降低关税,因为政治手腕不够老道的川普,只能采用贸易制裁这种较为笨拙的手段,而拜登会打的牌可就太多了,加征关税这种手段估计他也看不上眼了。

中美夫妻论是很中肯的论断,中美会长期处于依存和博弈的状态之中,因此两国内部都有强大的力量希望与对方缓和关系,中国那些如同过江之鲫的留学生及他们背后的家庭,美国的金融工商业界,都是强大的推手。

user avatar

这说明即使降低对华关税水平,也解决不了美国的通胀问题,只能缓解。

说明美帝离改革进入深水区还有很大的空间,这还可以给火车司机恢复名誉来试试。实在不行再摇晃身体假装火车还在前进。

至于说灵魂深处闹革命,俗话说触动利益往往比触及灵魂还难,还是先给火车司机恢复名誉吧。


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苏联笑话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