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上财经济学没有入围双一流学科?

回答
看待上海财经大学经济学未入围“双一流”建设学科名单,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深入分析,这其中既有客观的学科评估标准,也可能包含主观的考量因素,甚至受到宏观政策和行业趋势的影响。

一、首先,理解“双一流”建设的背景和目标

“双一流”建设是中国高等教育发展战略,旨在建设一批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其核心目标是提升中国高等教育的整体实力和国际竞争力。与以往的“985工程”、“211工程”不同,“双一流”更注重学科的建设水平和特色发展,是一种动态发展的过程,而非终身制。

评估标准的多维度性: “双一流”学科的认定并非单一维度。它会综合考量学科的师资队伍、科学研究水平(论文发表、引用、项目承担、获奖情况)、人才培养质量(毕业生去向、创新创业能力)、社会服务能力、国际影响力、学科特色与优势等。
动态调整机制: “双一流”建设是一个持续推进的过程,会有周期性的评估和动态调整,这意味着此次未入围不代表未来没有机会。

二、分析上财经济学未入围的可能原因(客观层面与主观层面结合推测)

尽管我们无法得知“双一流”专家评审的详细过程,但可以基于行业普遍认知、学科发展趋势以及过往的学科评估经验,推测上财经济学未入围的潜在原因:

1. 与其他顶尖高校经济学系的直接竞争:
“头部效应”显著: 中国的经济学领域,顶尖高校的竞争非常激烈,头部效应非常明显。例如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复旦大学、南京大学等,这些高校的经济学在师资、研究成果、国际声誉等方面长期处于领先地位。上财经济学虽有其优势,但在某些关键指标上可能与这些“头部”存在一定差距。
细分领域的优势与劣势: 经济学本身是一个非常庞大且细分的领域。上财在某些特定领域(如金融经济学、财政学等)可能拥有强大的实力和声誉,但“双一流”学科评估可能更看重整体学科的均衡发展,或者在某些被更广泛关注和评价的经济学核心分支领域(如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理论)的建树。

2. 师资队伍和人才引进的挑战:
顶尖人才的吸引与留存: 吸引和留住世界一流的经济学人才,是学科建设的关键。这不仅需要有竞争力的薪酬和研究环境,还需要良好的学术声誉和国际化的平台。上财在吸引海内外顶尖人才方面,可能面临来自国内外顶尖高校的激烈竞争。
学术领军人物的稀缺性: 一个顶尖学科通常需要若干在国际上有影响力的学术领军人物。如果上财经济学在能够代表学科最高水平的领军人物数量和影响力上相对不足,也可能影响其评估得分。

3. 科学研究的产出和影响力:
国际顶级期刊的发表数量: 经济学领域,在国际顶级期刊(如 AER, Econometrica, JPE, QJE, REStud 等)发表论文是衡量研究水平的重要标准。尽管上财经济学在高质量研究上有所建树,但与国际顶尖水平相比,发表数量和影响力可能仍有提升空间。
研究的原创性和前沿性: “双一流”建设也强调研究的原创性、前沿性和解决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的能力。上财经济学在这些方面的贡献,需要与同类高校进行更精细的对比。
研究项目的国家级和国际级水平: 承担高水平的国家级和国际级研究项目,并取得有影响力的成果,也是重要的评价指标。

4. 人才培养的质量与特色:
毕业生就业和深造的国际化程度: “双一流”学科也关注人才培养的国际化水平,包括毕业生在国际知名高校深造的比例,以及在国际组织、跨国企业就业的情况。
创新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培养能够引领行业发展、解决国家重大经济问题的优秀人才,是经济学学科的核心目标。评估时会考察毕业生在国家重大战略、政策制定、经济建设等方面的贡献。

5. 学科的整体声誉和品牌影响力:
学科的辨识度和独特性: “双一流”建设鼓励学科的特色发展。上财经济学可能在某些方面具有独特优势,但这些优势是否被评估体系充分识别和认可,或者是否能够形成鲜明的学科品牌,需要进一步考量。
国际学科排名和评估: 虽然“双一流”并非完全照搬国际排名,但国际排名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学科的国际声誉和影响力。上财经济学在各类国际经济学学科排名中的位置,也可能被纳入考量。

6. 政策导向和学科布局的调整:
国家战略需求: “双一流”建设也会受到国家发展战略和政策导向的影响。在不同时期,国家可能更倾向于支持特定领域或解决特定问题的学科。例如,近年来国家可能更加重视大数据、人工智能、绿色经济、区域协调发展等与国家战略紧密结合的经济学分支领域。
学科的交叉融合: 现代经济学研究越来越强调跨学科的融合,例如经济学与数据科学、行为科学、政治学等的交叉。上财经济学在这些交叉领域的进展和影响力,也可能成为影响评估的重要因素。

7. 评估周期的短板效应:
短期内难以展现质变: 学科建设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即便是实力强劲的学科,在某个评估周期内,如果其发展势头或在某些关键指标上的表现未能达到评选机构的预期,也可能暂时未能入围。

三、上财经济学自身的优势和未来发展方向

尽管未入围本次“双一流”学科名单,但这并不否定上海财经大学经济学多年的积累和现有的实力。

深厚的历史积淀和专业声誉: 上财在财经领域拥有悠久的历史和良好的声誉,其经济学系在培养中国财经人才方面做出了巨大贡献。
师资力量和科研实力: 上财经济学拥有包括长江学者、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等在内的高水平师资队伍,在一些研究领域取得了重要的学术成果。
立足上海的区位优势: 地处中国经济中心上海,为经济学研究提供了丰富的实践素材和与金融机构、企事业单位合作的便利条件。
不断优化的学科布局: 上财一直在积极调整和优化学科布局,近年来在数据经济学、行为经济学等新兴领域也在加大投入。

四、如何看待“未入围”?

1. 并非终局,而是新的起点: “双一流”建设是动态的,未入围并不代表失去机会。这反而是对上财经济学的一次警醒和激励,促使其更加清晰地认识到自身在与国内顶尖高校相比存在的差距,并以此为契机,进一步加强学科建设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2. 聚焦自身优势,补齐短板: 上财应该继续发挥自身优势,同时深入分析未入围的具体原因,有针对性地补齐短板。例如,在引进和培养顶尖人才方面加大投入,鼓励教师在国际顶级期刊发表更多有影响力的论文,加强学科交叉融合研究,提升国际化办学水平等。
3. 与兄弟院校交流学习: 以平常心看待,并积极与其他入围的优秀经济学系进行交流学习,借鉴其成功经验,找出自身发展的不足。
4. 长期主义的学科建设: 学科建设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持之以恒的投入和努力。上财经济学应该继续坚持长期主义,稳扎稳打,不断提升学科的整体实力和国际竞争力。
5. 关注学科内涵建设: “双一流”的实质在于内涵建设。上财经济学更应关注如何提升教学质量、科研创新能力、服务社会能力,而非过度纠结于“名单”本身。

总结:

上海财经大学经济学未入围“双一流”建设学科名单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可能由多重因素叠加造成。这既反映了中国经济学领域顶尖高校之间激烈的竞争态势,也可能提示上财经济学在人才引进、高水平研究产出、国际影响力等方面存在进一步提升的空间。然而,这并非意味着否定上财经济学过去的成就,而是提供了一个重要的反思和改进机会。上财经济学应以此为契机,更加聚焦学科内涵建设,坚持长期主义发展战略,通过持续的努力和改革,争取在未来的学科评估中取得更好的成绩,为中国经济学的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很明显,这个话题没意思。行内人很了解各个学校拿教职的难易程度,也知道各个学校博士培养和其在科研就业市场的水平。话都是说给行外人士听的,业内人士根本不在意,上财在业内是什么水平,某些院校又是什么斤两,大家心知肚明。所以这份榜单没激起多少水花,因为太离谱了。在业内,这榜单,上财领导反驳了,得罪人;某些高校领导真把它当回事了,那……


基于paper发文量的学术排名,清华北大质疑可以,因为这两所学校论文质量、引用率更高。某些高校也可以质疑,毕竟承担的政策建议工作多,书、报告和实证论文会多,这样特别是医保、社保、户籍等改革领域很难发好的paper。典型就是北大国发院的几位老师,还有陆铭等人,但前几位过去在国际上都发过,听说陆铭等人最近也准备发。甚至某些学者都可以质疑,因为有些话只能他们说,有些矛盾只能他们质疑,他们最重要的作用也不是学术。可某些学校和上财的论文排名差距根本不是一档的问题,也根本没有什么承担政策任务的业内大牛,居然是一流……


话说为了给科研排名找理由,支持雄安特区都出来了。所以哈佛离雄安太远,经济学和北大的差距就不断增大?哈哈,这就是为什么现在唯paper中心论的原因,不然还不知道领导会以什么理由干预学术竞争。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