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上财教授茆长暄合同期满不被续聘,导致9名硕博连读生处境尴尬事件?

回答
这桩事儿,搁我身边,我得赶紧搬着小板凳过去围观,细细掰扯。上财教授茆长暄合同期满不续聘,结果他门下那九个跟着他好几年、读着硕博连读的娃,一下子没了“靠山”,这事儿说起来,挺让人唏嘘的。

首先,咱们得捋清楚这事情的核心在哪儿。茆长暄教授是个学者,他的工作是教书育人,培养人才。而这九个学生,则是满怀希望,跟着他学习、做研究的,他们的人生大事,很大程度上是围绕着茆教授的学术方向和指导展开的。突然之间,教授不续聘了,这就像是孩子们辛辛苦苦搭建的乐高城堡,眼看就要完工了,突然有人说“这个地盘不能盖了”。这搁谁身上,都是个巨大的冲击。

合同期满不续聘,这本身在高校里并不是什么新鲜事。很多教授,尤其是非在编或者有年限合同的,合同到期后是否续聘,取决于学校的教学科研需求、评估结果,还有教授本人的贡献和意愿。这就像是单位和员工续签合同一样,有正常的流程和考量。但是,问题就出在它对学生造成的“后遗症”太严重了。

这九个学生,他们是硕博连读,这意味着什么?通常情况下,这是一种高度连续性的培养模式。学生在硕士阶段就进入了导师的实验室,跟着导师做科研项目,为博士阶段的研究打下基础。他们的研究方向、论文选题、实验设计,很多都和茆教授的研究紧密相连。他们可能已经为这个项目投入了数年时间,积累了大量的研究数据和成果。

想象一下,这九个孩子站在学术十字路口:

研究方向的断层: 茆教授的研究领域是他最擅长的,他有积累、有资源、有方法。新的导师接手,能不能继续他们的研究?新的导师是否熟悉这个领域?学生的研究内容是否与新导师的研究方向契合?这些都是未知数。如果新导师的研究方向完全不同,那么他们之前几年的心血,可能就白费了,或者需要巨大的调整。
导师资源的流失: 一个好的导师,不仅仅是提供研究指导,更是资源的整合者。他可能认识该领域的专家,能帮助学生联系合作,甚至有机会参与一些重要的学术会议或项目。茆教授的不续聘,意味着这些“人脉”和“机会”的断层。
论文进展的停滞: 硕博连读的论文写作和发表,是一个漫长且需要持续支持的过程。如果导师突然更换,学生可能需要重新适应新的指导风格,甚至需要重新审视自己的研究框架。这无疑会延缓他们的毕业进程。
心理上的冲击: 突然失去指导老师,那种不确定感和失落感,对年轻的学生来说,是相当大的打击。他们可能感到迷茫、焦虑,甚至对学术研究产生怀疑。

学校在这个事件中扮演的角色,也是大家关注的焦点:

事前预警和沟通的责任: 学校在做出不续聘的决定时,是否充分考虑到了对现有学生的后续影响?有没有提前和茆教授沟通,并做好学生安置的预案?如果只是“一刀切”地结束合同,而没有为学生提供妥善的过渡方案,这在教育管理上就显得不够人性化和负责任。
学生利益的保障: 学生选择跟随某位教授读研,是基于对学校教学科研体系的信任。学校有责任保障学生的合法权益,确保他们能够顺利完成学业。这包括为他们寻找新的、合适的导师,并确保新导师能够给予足够的指导和支持。
信息公开和透明度: 这件事之所以引发关注,也和信息不够透明有关。学生和外界对于不续聘的原因,以及学校后续的解决方案,可能存在疑问。

从茆长暄教授的角度来说:

合同的约束: 作为一名有合同的教师,他首先受到合同的约束。如果学校基于其自身的考量(比如教学评估、学术方向调整等)决定不续聘,从合同层面来说,学校有其决策的权利。
对学生的责任感: 然而,作为一位教授,尤其是有着硕博连读学生的教授,他同样负有对学生培养的责任。在合同到期前,他是否积极与学校沟通学生的安置问题?是否主动为学生寻找新的出路?这涉及到他的职业道德和师德。

那么,这件事情的解决之道,或者说大家期待的是什么呢?

1. 妥善的学生安置: 最核心的,是学校必须为这九名学生提供一个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这包括:
寻找合适的替代导师: 最好是能够接收他们研究方向的学生,或者愿意花时间和精力帮助他们过渡的导师。
保证研究的连续性: 尽量让他们能够继续现有的研究课题,而不是被迫中断或大幅度调整。
提供必要的支持: 包括实验设备、研究经费、以及学术指导。
2. 清晰的沟通机制: 学校和茆教授应该与学生进行公开、透明的沟通,解释情况,并共同商讨解决方案。学生有权了解自己的出路。
3. 反思和改进: 这类事件的发生,也应该促使高校反思其教师管理和学生培养的机制。如何在保障学校发展的同时,更好地保护学生的利益,避免出现“无辜受牵连”的情况?

总而言之,这件事情不仅仅是茆长暄教授个人的遭遇,更是对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和管理机制的一次考验。它牵扯到合同的履行、师德的体现、学生的权益保障,以及学校的责任担当。希望这九个孩子能够最终找到合适的出路,继续他们的学术梦想,也希望这样的事情,在未来的教育工作中能够少发生一些,多一些周全的考量和人性的关怀。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其实这才是正常的学术圈游戏规则。



人类总是希望最优秀的人才处在最关键的位置。
总统要比部长强,部长比议员强,议员比基层公务员强。不然的话社会就要乱套。

最公平的分配职务的方式,是竞争。

人类常规的竞争逻辑,是晋升制也就是能者上

在军队,排长干好了干连长,连长干好了干营长,一路上去,一直到总司令。

在政府,乡长干好了干县长,县长干好了干市长,一路上去,一直到总书记。

在企业,职员干好了干主管,主管干好了干经理,一路上去,一直到总经理。

而学术界的竞争逻辑,是淘汰制,也就是不能者下

一流大学招募十个一流博士,给助理教授,给最充分的资源,六年考核,留两个,剩下八个打发给二流大学。

二流大学招募十个二流博士,给助理教授,给不太充分的资源,六年考核,留两个,剩下八个打发给三流大学。

三流大学?三流大学就拣剩下的凑合过吧。


晋升制和淘汰制的关键,在于效率和人才的培养成本不同。

晋升制成本更低,效率也更低。

培养人才,就意味着让人犯错误,如果把一个不合格的人放在省长的位置上,犯错误就苦了一个省,几十亿几百亿就浪费了,犯错误的成本非常高,所以必须从乡长县长市长一步步升上来。不好的地方就在于真正有省长才华的人,要花相当一部分时间在县长的位置上,浪费了天赋。

淘汰制成本更高,但是效率也更高。

一流大学为了挑两个终身教授,不惜花5倍的价钱,雇十个博士,然后赶走八个。这是何等的浪费!但是,收获也是巨大的,确保了最一流的人才呆在名校教授的位置上。而且,这样效率也是最高的。我们都知道,科学家真正出科研成果也就是30-50岁这个黄金时间,如果还像政府那样一级级往上升,科学研究就要出大问题。

说到底,还是因为教授很便宜。六年之内,一个教授撑死也就带十个研究生,花上千把万,浪费了也就浪费了,并不是特别大不了的事情。

中国过去学术界搞晋升制,实际上是因为太穷,付不起淘汰制的成本,其后果就是一流名校有了一堆水平相当不咋地的50岁左右的所谓“教授”,其真实水平甚至不如当下被淘汰的助理教授。但是随着国家渐渐有钱,现在C9级别名校大都开始做淘汰制改革,开始舍得砸钱赶人。从这个意义上讲,上财做得非常漂亮。

再说了,人才是流动的。六年被上财赶出来,并不是这辈子就完了。换个地方安心做学问,真正做出杰出的成果,大不了哪天再杀回上财嘛。一流大学的门,永远对最顶级的人才敞开。英雄不问出处,被哈佛赶走最后混到美国科学院院士的,大有人在。

M教授,不如找个地方憋七八篇AER JPE QJE出来,直接去弄个哈佛教授,妥妥打一次上财的脸,如何?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