朊毒体实际上是错误折叠蛋白。
蛋白质这种物质,发挥功能需要正确的三维结构。但是折叠发生错误的话,即使序列没有发生变化,蛋白质也会失效。蛋白质在怎么功能强大,终究是有机物,错误折叠是难免的。细胞为了清除错误折叠蛋白,有一系列机制发挥作用,比如内质网应激和自噬。
但是细胞在怎么样,清除错误蛋白的能力是有限的。一旦错误蛋白积累过多,细胞就会死掉。
朊病毒的bug之处在于,它自己错误折叠就算了,它还可以催化其他正常朊蛋白进行错误折叠。错误朊蛋白中间的疏水片层会自发的折叠在一起,这种构象超级稳定。正确的朊蛋白的疏水片层也会自发的接在错误的疏水片层,然后一个一个朊蛋白叠上去,直到超过细胞的清除极限。
细胞死了就死了,但是错误朊蛋白的构象过于稳定,以至于火烧也不一定能清除。因此细胞死了就会释放出这些蛋白,随着循环传染其他细胞,最后个体就嗝屁了。
个体嗝屁,朊蛋白都不会消失,它太稳定了。这些肉被其他物种吃了,朊蛋白进入循环,又开始新一轮的侵蚀。
疯牛病是朊蛋白引发的,而且可以传染。
其他蛋白的错误折叠也会发病,比如糖尿病,渐冻症,帕金森,阿尔兹海默症。如果还有吃人的习俗,这些病也有可能传染。
细胞里的蛋白质种类太多,总会有一些bug蛋白,错误折叠后构象超级稳定,然后发挥朊蛋白的作用。
因此,朊蛋白这个事本身就是碳基生物的软肋,想要完全避免就要像《攻壳》《阿丽塔》一样全身义体化。
先问是不是,再问为什么。朊毒体不是“发生”在同类相食之中的,同类相食只是将朊毒体从某一个体向其它个体传播的途径之一。大肆宣扬“同类相食和朊毒体的关系”,是二十世纪的媒体为了方便大众理解并渲染食人族来满足观众的猎奇心理而做的,并不是科学上正确的描述。
事实是,许多生物的基因会编码朊蛋白并进行合成[1],朊蛋白在生物体内有正常的生理功能[2],引起疾病的朊毒体是上述基因出现突变时产生的、折叠方式和正常状态不同的朊蛋白,能够改变正常朊蛋白的折叠方式、堆积在神经系统里且无法被正常机制清除[3],引起细胞功能衰退乃至死亡,从而致病。
人群中随机产生的朊毒体会引起致命的家族遗传性失眠症等疾病,目前已经知道二十多种相关的遗传病。体细胞突变产生的朊毒体可引起散发的、缺乏规律的朊毒体相关疾病。吃下含有朊毒体的生物的身体(特别是脑部)、使用含有朊毒体的生物组织制成的药物、接受含有朊毒体的角膜或硬脑膜等移植物、接触被朊毒体污染的手术用具等途径都有可能感染朊毒体,这并不限制在相同物种之内[4]。
关于海绵状脑病的进一步研究更显示了它可以由完全非生物性的因素引起,例如干鼻症患者经鼻吸入微米级二氧化硅粉尘与金属颗粒后都可以将其送入大脑、引起蛋白质在上面堆积。
朊毒体在不同物种的动物之间传染的容易程度与朊蛋白氨基酸差别程度有统计关系:
这种统计学关联并不是什么真理:
也就是说,“吃同类”只是事情的一部分,不吃同类并不代表安全。实际上,一些体外寄生昆虫,例如人肤蝇、羊狂蝇,幼虫阶段可以在感染了朊毒体的哺乳类的皮肤、眼睛等处生长并携带朊毒体,然后正常完成自己的生命周期,有可能将朊毒体传染给其它哺乳类。
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科学家在哺乳类、鸟、昆虫、环节动物、植物、真菌、细菌等各式各样的生物体内和体表找到了具有类似朊毒体的行为的蛋白质。并不是所有这类蛋白质都会伤害宿主,植物和真菌的此类蛋白质涉及宿主对环境因素的长期记忆等生理功能。即便是像疯牛病与老年痴呆那样涉及朊毒体的海绵状脑病·认知退化之类疾病,对自然界里的大部分动物来说也不是严重的风险,病程如此缓慢的疾病对寿命较短的物种来说终生无症状,即使发病可致命也不影响物种的繁衍。
世上没有什么造物主。而且,你的所谓造物主制造这么一个并不能直接制止同类相食、经常被其它因素触发、也许哪天你体内就会爆发的缓慢致命机制是想要做什么呢,莫非是就想看看你在不治之症中痛苦的样子么。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