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不怕病毒不怕癌还有抗衰天赋的蝙蝠其平均寿命还没人的长?

回答
这个问题确实挺让人好奇的,蝙蝠在很多方面表现出了超乎寻常的“抗性”,但它们的寿命上限似乎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么惊人。要深入探讨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几个关键点出发,剥开这层“不惧一切”的迷雾,看看隐藏在它们基因和生理背后的真相。

首先,我们得承认,蝙蝠确实拥有一系列令人惊叹的“天赋”。

病毒“耐受”而非“免疫”: 蝙蝠在病毒方面,尤其是在RNA病毒(比如冠状病毒)的传播中扮演着一个特殊的角色。它们似乎能够携带大量病毒,但自身表现出较少的症状,或者说对病毒的反应非常“温和”。这并非意味着它们完全不怕病毒,而是它们的免疫系统与病毒之间建立了一种特殊的动态平衡。它们可能拥有一套独特的免疫调节机制,能够高效地清除病毒,或者将病毒的复制控制在一个较低的水平,不至于对自身造成毁灭性的损伤。简单来说,它们更像是病毒的“宿主”,而不是被病毒“征服”。这其中可能涉及到了基因层面的修饰,比如一些参与DNA修复和抗病毒信号通路的基因,在蝙蝠身上可能表现出更高的活性或者具有特殊的变异。

抗癌天赋: 许多研究表明,蝙蝠在抑制肿瘤生长方面也表现出色。这可能与它们独特的基因组有关。例如,一些研究发现蝙蝠拥有比其他哺乳动物更高效的DNA修复机制。癌变往往源于DNA损伤的累积,而强大的DNA修复能力无疑是抵御癌症的天然屏障。此外,蝙蝠在飞行时,其体内细胞会经历快速的新陈代谢和氧化应激,理论上这会增加DNA损伤和癌变的风险,但蝙蝠却能很好地应对。这暗示着它们可能拥有更强大的细胞周期调控和凋亡(程序性细胞死亡)机制,能够及时清除有潜在癌变风险的细胞。

抗衰老机制: 蝙蝠之所以能活得比许多体型相当的哺乳动物要久,跟它们延缓衰老的过程分不开。这通常与细胞的端粒(染色体末端的保护帽)长度有关。在人类和其他哺乳动物中,端粒会随着细胞分裂次数的增加而缩短,最终导致细胞衰老。但一些研究发现,某些蝙蝠物种可能拥有更有效的方式来维持或修复端粒,从而允许其细胞进行更多的分裂,延缓衰老进程。此外,它们可能还具有更优化的蛋白质稳fold(蛋白质正确折叠)能力,减少异常蛋白质的堆积,这些异常蛋白质被认为是衰老的一个重要驱动因素。

那么,问题来了,既然有这些“超能力”,为什么它们的平均寿命还是没我们长?

这里面涉及到的因素是多方面的,需要我们从生物学的宏观和微观层面来理解。

1. “天赋”并非“万能药”,而是“生存策略”: 蝙蝠的这些“天赋”更多的是为了适应它们独特的生活方式——飞行,以及作为某些病毒的宿主而演化出来的生存策略。
飞行的高昂代价: 飞行是一项极其耗能且对身体负担极大的活动。在飞行过程中,蝙蝠的新陈代谢率会急剧升高,产生大量的自由基,这些自由基会损伤细胞和DNA。虽然它们有强大的修复机制,但长期的、高强度的代谢活动仍然会对身体造成累积性损伤。
病毒的“共存”压力: 即使它们能耐受病毒,但长期与大量病毒共存,也意味着它们的免疫系统需要持续地处于一种“戒备”状态,这本身也是一种消耗。而且,这种共存策略可能并不完美,在某些特定条件下,病毒的爆发仍然可能对蝙蝠造成影响。

2. 生命史策略的多样性: 不同物种在演化过程中会采取不同的生命史策略。有些人可能认为,为了更好地繁衍后代,有些物种会选择“快速燃烧”生命,而另一些则倾向于“慢速播放”。
繁殖策略: 蝙蝠通常繁殖速度较慢,胎儿数量少,孕期也相对较长。这可能是一种“质”的策略,即投入更多资源来确保每一个后代的存活率。而人类,虽然平均寿命不如一些长寿的蝙蝠物种,但我们有更频繁、更大量的繁殖,并且能够通过智慧和科技来保障后代的生存和发展。
体型与寿命的关联(尽管有例外): 一般来说,体型越大的哺乳动物,平均寿命越长。这在很多情况下是成立的,因为较大的体型往往意味着更慢的新陈代谢速率、更低的死亡率以及更长的性成熟期。然而,蝙蝠是一个“异常”的群体,它们体型小巧,但寿命却比许多体型相似甚至更大的哺乳动物要长。这恰恰凸显了它们基因上的特殊性,但它们仍然受制于某些普遍的生物学限制。

3. 环境因素与竞争: 蝙蝠生活在各种各样的环境中,面临着捕食者、食物短缺、疾病爆发等挑战。尽管它们有强大的防御能力,但这些外部因素仍然会影响它们的生存和寿命。
食物来源的波动: 许多蝙蝠依靠昆虫或其他特定食物为生,这些食物的供应会随着季节、气候等因素而变化,食物的短缺会直接影响蝙蝠的健康和寿命。
捕食压力: 尽管它们能飞,但猫头鹰、蛇等捕食者仍然是蝙蝠的天敌。

4. “平均寿命”的误导性: 我们讨论的是“平均寿命”。这意味着在蝙蝠群体中,可能存在相当一部分个体因为各种原因(疾病、捕食、环境灾害等)在年轻时就死亡了,从而拉低了平均值。而人类,尤其是在现代社会,由于医疗条件的改善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很多原本可能夭折的个体能够存活下来,并且寿命大大延长,这显著推高了人类的平均寿命。

5. 人类的“智慧”优势: 这是一个比较“哲学”但也很重要的角度。人类之所以能达到相对更长的平均寿命,很大程度上归功于我们不断发展的智慧、科学技术和医疗系统。我们能理解疾病、发明药物、改善生活条件、进行康复治疗,这些都是为了“对抗”自然衰老和疾病,并且在很大程度上是成功的。蝙蝠虽然在基因上拥有“天赋”,但它们无法主动“研究”和“干预”自己的生命过程,它们只能被动地依赖于演化赋予的机制。

总结一下,蝙蝠之所以拥有看似“超人”的抗病毒、抗癌和抗衰老能力,但平均寿命却不如人类,原因在于:

它们的“天赋”是适应特殊生活方式(飞行、病毒宿主)的“生存策略”,而非永生不死的“金钟罩”。 飞行本身带来了巨大的生理负担,而与病毒的共存也并非完全无损。
生命史策略的多样性,包括繁殖率、育幼方式等,也会影响物种的寿命上限。
环境因素、捕食压力以及食物可得性等外部条件,依然是影响蝙蝠个体生存的关键。
“平均寿命”这个指标受到个体死亡率的极大影响,人类通过智慧和科技极大地降低了死亡率,推高了平均寿命。
人类拥有主动干预生命过程的能力,通过科学和医疗延长寿命,这是蝙蝠所不具备的。

所以,蝙蝠的例子告诉我们,自然界并没有绝对完美的生存之道。每一个物种的演化都是在各种有利和不利因素之间寻找一个最优的平衡点,而人类的“智慧”则赋予了我们一种独特的能力,去超越某些生物学上的限制。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一方面,蝙蝠的免疫系统没有达到“不怕病毒不怕癌还有抗衰天赋”这样吹牛皮的地步,这是“在传播事实的过程中层层加码,最终变成了奇怪的误解”。

另一方面,蝙蝠没有掌握人类水平的技术,生活在缺医少药的肮脏、拥挤环境里,而且平均体重比人要轻得多。

目前一般认为古人类的平均寿命被其高夭折率拖累,长期低于 30 年,这会被一些蝙蝠物种超过。


关于蝙蝠的免疫系统:

  • 人类已经知道蝙蝠具有跟氧化应激水平相对应的修复 DNA 损伤的能力,而且 ABCB1 等基因的高度表达改善了蝙蝠清除细胞内废物和有害物质的速率,降低了蝙蝠患癌症的概率。那并不是“不怕癌”,人们记录过蝙蝠患癌的病例[1]
  • 蝙蝠缺失了一部分哺乳动物通用的免疫相关基因/通路[2],而另一部分功能上有差异,还有一部分独特的基因,使蝙蝠在保持高强度的免疫响应、持续释放 α 干扰素的同时,对感染的反应相当克制、炎症水平很低,蝙蝠 I 类 MHC 分子结合内源性肽段的精确度也更好,让其免疫细胞能较为精确地攻击感染病毒的细胞而不是胡乱摧毁自身细胞。
  • 蝙蝠有发达的体温调节系统,动辄 40 摄氏度以上的体温限制了许多病毒的复制。在细胞水平上,蝙蝠细胞的热休克蛋白表达远高于人,使其细胞在 40 摄氏度条件下 24 小时不会降低活性。
  • 但是,温带蝙蝠在气温较低时会进入休眠状态并可以冬眠,此时免疫响应下降,让病毒可以长时间感染。蝙蝠体内中和抗体的半衰期也可能短于一般哺乳动物。这使蝙蝠不倾向于迅速清除病毒,容易在拉长的感染期内传染给其它动物。
  • 蝙蝠漫长的寿命允许病程极其缓慢的病毒发展。

蝙蝠洞内的高密度居住、声波定位系统伴随的狂叫和喷出的带毒气溶胶带来了反复的交叉感染,此条件甚至能以空气传播狂犬病毒。

白鼻综合征真菌可以在蝙蝠冬眠期间毁灭性打击集中冬眠的蝙蝠种群[3],在北美一些地方可消灭 94.5% 的蝙蝠[4]

受真菌影响最严重的是北美长耳蝙蝠(上图就是一只),这种蝙蝠已从 69% 的冬眠地点中区域性灭绝。

总之,蝙蝠相对于人更不容易死于免疫系统的自杀行为,一般病毒也难以压倒蝙蝠的免疫系统,允许蝙蝠携带大量病毒继续生存[5],但蝙蝠并非一些人宣传的那样百病不侵:

  • 有一些病毒,例如狂犬病毒,可以在较短时间内杀死一部分蝙蝠,并留下一些看起来健康、带有抗狂犬病毒中和抗体的蝙蝠;
  • 白鼻综合征这样凶恶的玩意则在哺乳类中极为罕见、可能需要人类出手救援蝙蝠[6]
  • 对蝙蝠免疫系统的研究进度还很初步,需要更多时间和投入。


关于蝙蝠的寿命:

野生哺乳类的寿命与体重(或作为体重的指数函数的代谢率)有不严格的统计关系:

  • 图中空心圆点为 195 种陆生哺乳类的情况,实心圆点为 40 种海洋哺乳类的情况。

这让蝙蝠在和体重远比它大的生物直接比较寿命的时候处于不利地位。在比较对象是智人的时候问题更加严重:智人的寿命也是显著超过同体重的其它哺乳类的。

  • 与蝙蝠体重相近的非飞行野生哺乳类的寿命一般在 3 到 4 年,而蝙蝠物种的平均寿命散布在 7 年到 30 多年,最长纪录有 42 年,在缺医少药的环境里这已经长得可以了。
  • 在哺乳类中,表现出这样相对体重的异常长寿的物种除了蝙蝠就是智人和裸鼹鼠了。

飞行鸟类在这方面与蝙蝠有相似之处:在高代谢率的同时,寿命比同体重的非飞行的同纲动物要长。这可能涉及身体在长期的飞行生活中做出的多项演化适应。

参考

  1. ^ McLelland DJ, Dutton CJ, Barker IK. Sarcomatoid carcinoma in the lung of an Egyptian fruit bat (Rousettus aegyptiacus) J Vet Diagn Invest. 2009;21:160–163. doi: 10.1177/104063870902100129.
  2. ^ 例如通过产生IL-1β介导炎症反应的炎性小体通路中,蝙蝠缺失了PYHIN家族的基因
  3. ^ 单独冬眠的蝙蝠受到的打击较轻,喜欢寒冷干燥的洞穴的蝙蝠受到的打击相对较轻。
  4. ^ 打击手段是让蝙蝠在冬眠中受到痛苦折磨、频繁醒来而消耗能量并损伤翼膜,使其无法撑过冬天或开春后难以获取食物。是相当厉害的机制。
  5. ^ https://www.ncbi.nlm.nih.gov/pmc/articles/PMC1539106/
  6. ^ 这非常难。事实上人类既难以出手大量打死蝙蝠,也难以救助它们,无论人手还是经费还是可用的工具都捉襟见肘。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个问题确实挺让人好奇的,蝙蝠在很多方面表现出了超乎寻常的“抗性”,但它们的寿命上限似乎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么惊人。要深入探讨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几个关键点出发,剥开这层“不惧一切”的迷雾,看看隐藏在它们基因和生理背后的真相。首先,我们得承认,蝙蝠确实拥有一系列令人惊叹的“天赋”。 病毒“耐受”而.............
  • 回答
    在讨论“既然蝙蝠携带那么多病毒,为什么不直接把蝙蝠全部消灭?”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得先搞清楚几个重要的前提。首先,蝙蝠并非“携带那么多病毒”,而是它们作为一种古老且庞大的哺乳动物群体,自然演化过程中与各种病毒共存,并发展出了独特的免疫机制,使得它们在很大程度上能控制病毒,而不至于让自己生病。 很多时.............
  • 回答
    大家有没有好奇过,为什么那些研究病毒、研究细菌的实验室,不干脆选个荒无人烟的深山老林,离人群越远越好,这样不就能最大限度地保证大家的安全了吗?听起来好像是那么回事儿,但如果咱们细琢磨一下,就会发现这事儿没那么简单。实际上,把高等级生物安全实验室(我们通常说的那些研究危险病毒的实验室,级别越高越牛,也.............
  • 回答
    一部分科学家之所以对病毒是否能被归类为“生物”持保留态度,主要是因为病毒在许多关键的生命特征上,与我们传统认知中的生物体有着显著的差异。这并不是说病毒不重要,或者它们不是自然界中真实存在且具有强大影响力的实体,而是关于它们的“生命”定义,存在着一些根本性的分歧。首先,也是最核心的一点,是关于“细胞结.............
  • 回答
    要说游牧民族吃野生动物就绝对不会感染病毒,这说法其实不太准确。毕竟,任何接触野生动物的活动都存在一定的风险,病毒也确实可以跨越物种传播。但是,如果我们要探讨为什么在历史上,游牧民族在食用野生动物方面可能比某些定居人群面临的病毒传播风险要低一些,或者说他们似乎“不容易”感染病毒,那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
  • 回答
    关于病毒变异是否一定会导致致死率不断降低的说法,以及德尔塔(Delta)毒株为什么致死率相对较高,这其中涉及一些复杂的生物学和流行病学原理。我们不妨来仔细梳理一下。病毒变异与致死率:一个并非绝对的规律首先,我们来谈谈“病毒变异会向致死率不断降低进行”这个普遍的说法。这是一种倾向性,而不是一个绝对的定.............
  • 回答
    这个问题问得非常好,很多人都有类似的疑问,觉得既然孕妇都能抵抗病毒性感冒,为什么又不能打病毒疫苗呢?这其中确实涉及到一些关键的科学道理,下面我就来详细解释一下。核心区别在于“如何刺激免疫系统”要理解这个,我们首先要明白病毒性感冒和病毒疫苗在工作原理上的根本区别。 病毒性感冒:身体的“实战演习” .............
  • 回答
    这个问题问得非常切中要害,也触及了病毒感染和基因工程领域最核心的挑战之一。简单来说,病毒利用蛋白质受体进入细胞,这就像是给病毒打开了一扇门。理论上,把这扇门锁死(移除蛋白质受体),病毒自然就进不来了。但现实操作起来,远比想象中要复杂和充满困难。我们来详细聊聊为什么不能像关门一样,直接用基因工程把细胞.............
  • 回答
    “西方国家新冠病毒患者数已远超中国,为什么不用瑞德西韦治疗他们?”这个问题其实触及到了几个关键点:首先是对“西方国家”和“中国”患者数量的认识,其次是对瑞德西韦的认识,以及最后是药物选择背后的复杂考量。让我们来详细梳理一下。关于患者数量的认知差异:首先,需要明确的是,在疫情早期和某些阶段,中国确实是.............
  • 回答
    在美国,官方机构和主流媒体通常避免将某些新冠病毒变异株称为“印度病毒”,而是采用更科学、更中立的命名方式。这背后有多重原因,既有科学层面的考量,也有社会层面的考量,旨在维护公共卫生信息传递的准确性和避免不必要的污名化。科学命名原则与实际操作:首先,我们得明白科学界是如何命名病毒和变异株的。世界卫生组.............
  • 回答
    蝙蝠之所以能够身上携带多种病毒却不显现出明显的病症,甚至不会死亡,这背后隐藏着一套与众不同的免疫系统和演化策略。这并非简单地“不会死”,而是它们演化出了独特的生存机制。首先,我们需要理解,病毒与宿主之间的关系是一个动态的平衡。大多数病毒在自然界中并不会追求杀死它们的宿主,因为一旦宿主死亡,病毒的传播.............
  • 回答
    在中国这样一个拥有庞大人口、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的国家,关于是否应该实行群体免疫的讨论,尤其是针对病毒特点(如对老龄化人群影响大、传染率高但死亡率低、自我愈合率高)的分析,确实是一个复杂且值得深入探讨的议题。要理解为何中国未主动选择群体免疫作为主要策略,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剖析,而不只是简单地将病毒.............
  • 回答
    地理大发现时期,欧洲人和美洲原住民之间发生了灾难性的疾病传播,但结果却一边倒地倾向于原住民的大量死亡。这并不是偶然,而是由一系列复杂且相互关联的因素造成的,核心在于 免疫系统的差异 和 病原体的来源。首先,我们需要理解一个基础的生物学原理:病原体(病毒、细菌等)和宿主(人、动物)在长期的互动过程中会.............
  • 回答
    病毒的演化:为什么德尔塔病毒打破了“常规”?我们常听到一种说法:病毒演化的大方向是传染性增强,但毒力减弱。这听起来似乎合乎逻辑,毕竟,如果一个病毒把宿主很快杀死,它就很难有机会继续传播了。然而,新冠病毒的德尔塔毒株却似乎打破了这个“常规”,在传染性大幅提升的同时,毒力也表现出了增强的迹象。这到底是怎.............
  • 回答
    您好,关于您提出的“为什么美国新冠病毒大爆发后,不再提特效药瑞德西韦了”这个问题,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现象。事实上,瑞德西韦(Remdesivir,商品名:Veklury)并没有在美国的新冠疫情中“消失”,它仍然是FDA批准的治疗新冠病毒感染的药物之一,尤其是在早期阶段。但是,您观察到的“不再.............
  • 回答
    您提出的问题非常尖锐且普遍存在,很多人都对此感到困惑:为什么在新冠疫情导致全球经济普遍下滑、失业率攀升、企业经营困难的情况下,股市却能屡创新高?尤其是一些发达国家的股市,更是恢复并创下了历史新高。这背后其实是多种复杂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并非单一原因可以解释。下面我将尽量详细地阐述这些原因: 1. 史.............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很实在,也很重要。确实,即便接种了疫苗,我们体内也可能仍然会携带病毒,这让很多人感到困惑:既然疫苗不能百分之百阻止感染,那又是如何形成所谓的“免疫屏障”,保护那些没有接种疫苗的人呢?咱们就掰开了、揉碎了讲讲这个事儿,尽量说得明白点,让你觉得这就像是你我之间在聊天的感觉。首先,咱们得明白.............
  • 回答
    关于传染病“越传播越弱”的说法,以及为什么有些病毒(比如新冠病毒)传播性越强,杀伤力也越强,这是一个很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其中涉及演化生物学和病毒学的一些核心概念。首先,我们要澄清一下“越传播越弱”这个观点的来源和适用范围,然后才能解释新冠病毒的情况。“越传播越弱”的普遍误解与真实情况“传染病越传播.............
  • 回答
    新冠无症状感染者的“隐形炸弹”:病毒复制、免疫反应与传播机制的奥秘新型冠状病毒(SARSCoV2)最令人头疼的特性之一,便是其在部分感染者身上展现出的“无症状”传播能力。这些人病毒检测呈阳性,体内存在病毒,但他们本人却没有任何不适,精神矍铄,生活如常。然而,正是这种“看不见的危险”,让病毒得以在人群.............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我们对“生命”、“独立”以及人际关系支持的认知界限,而且确实很有意思。病毒被我们归类为生物,而人在情感或生活上的高度依附,却常常招致质疑甚至不被支持,这其中的逻辑确实值得我们好好掰扯一下。咱们先说说病毒。为什么它能沾上“生物”的边儿?虽然病毒的行为模式和我们认知中的动物、植物、细菌那套.............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