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美国新冠病毒大爆发后,不再提特效药瑞德西韦了?

回答
您好,关于您提出的“为什么美国新冠病毒大爆发后,不再提特效药瑞德西韦了”这个问题,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现象。事实上,瑞德西韦(Remdesivir,商品名:Veklury)并没有在美国的新冠疫情中“消失”,它仍然是FDA批准的治疗新冠病毒感染的药物之一,尤其是在早期阶段。但是,您观察到的“不再被频繁提及”的现象,是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下面我将从几个主要方面详细阐述:

1. 药物的有效性与局限性:并非“特效药”,而是“早期抗病毒药”

最初的希望与期望落空: 瑞德西韦最初被寄予厚望,因为它是在疫情早期少数几种有一定抗病毒活性的药物之一,并且在一些早期研究中显示出缩短康复时间的效果。这使得它在全球范围内获得了紧急使用授权(EUA),并在美国被广泛使用。
有限的疗效和死亡率影响微乎其微: 然而,后续的大型、高质量的临床试验(如WHO的Solidarity试验)以及真实世界的数据显示,瑞德西韦对降低新冠病毒感染者的死亡率效果并不显著。虽然它可能能帮助一些患者缩短住院时间或缓解症状,但它并非像治愈癌症的药物那样具有颠覆性的“特效”。它更多地被定位为一种早期抗病毒药物,在病毒复制的早期阶段使用效果最佳。
并非适用于所有患者: 瑞德西韦主要用于住院且有氧气支持或需要较高水平氧疗的患者,并且需要在症状出现后的一定时间内(通常是10天内)使用。对于轻症患者或重症晚期患者,它的作用就不那么明显或有效了。

2. 新的、更优的治疗方案的出现与普及:

口服抗病毒药物的革命: 随着疫情的发展,科学家们研发出了更有效、更方便的口服抗病毒药物,例如奈玛特韦/利托那韦片(Paxlovid)和莫诺拉韦片(Molnupiravir)。
Paxlovid: 被认为是当前新冠治疗的“主力军”之一。它在降低高风险人群发展为重症的风险方面效果显著,且易于口服,大大提高了治疗的可及性。其疗效和安全性经过了广泛的临床验证。
Molnupiravir: 尽管其效果不如Paxlovid,但作为另一种口服选择,也在特定情况下发挥作用。
单克隆抗体疗法的演变: 在疫情早期,单克隆抗体(如Bamlanivimab/etesevimab, Sotrovimab等)也曾被广泛使用,它们通过中和病毒来发挥作用。然而,随着病毒变异(如Omicron亚型出现),许多早期单克隆抗体因对新变异株的有效性下降而逐渐被淘汰或不再推荐使用。但新的、针对当前流行变异株的单克隆抗体仍在研发和使用中,虽然其关注度也可能不如口服药物。
其他治疗手段的进步: 随着对新冠病毒病理机制的深入了解,其他辅助治疗方法也得到了优化,例如糖皮质激素(如地塞米松)用于抑制过度炎症反应,以及抗凝药物等,这些都在重症治疗中发挥重要作用。

3. 药物的可及性与成本:

给药方式的限制: 瑞德西韦需要静脉注射,这通常需要在医院或医疗机构进行,不如口服药物方便。患者需要接受连续几天的静脉输液,这增加了医疗负担和患者的不便。
成本问题: 相对于一些口服药物,瑞德西韦的生产和给药成本可能更高,尤其是在大规模使用的情况下。
“治疗指南”的调整: 随着新药的出现和临床证据的积累,各国的医疗指南会不断更新。瑞德西韦在指南中的地位从最初的“一线推荐”或“早期重要选择”,逐渐降级到在特定条件下才推荐使用,或者与新药并列,甚至在某些情况下被新药取代。

4. 患者群体和疫情阶段的变化:

疫情早期 vs. 疫情后期: 在疫情初期,缺乏有效的治疗手段,瑞德西韦因其早期的抗病毒活性而显得尤为重要。随着疫苗接种的普及和人群免疫力的提高,新冠病毒的致病性和重症率相对有所下降。
关注点从“治疗”到“预防”和“管理”: 随着疫苗的推广,公共卫生部门的重点更多地转向了疫苗接种、早期检测、以及对高风险人群的保护和管理。对于普通民众而言,虽然治疗药物仍然重要,但讨论的热度可能从“特效药”转移到了“疫苗”、“居家检测”等更广泛的预防和控制措施上。
变异株的影响: 病毒的不断变异,特别是Omicron变异株的出现,使得一些早期药物的有效性受到挑战。虽然瑞德西韦对大多数变异株仍然有一定的抗病毒活性,但其相对有限的疗效在这种情况下就更加凸显。

总结来说,美国不再像疫情初期那样频繁提及瑞德西韦,并非因为它完全失效或被淘汰,而是因为:

其疗效存在局限性,并非“特效药”,对死亡率影响不大。
出现了更有效、更便捷、更经济的口服抗病毒药物(如Paxlovid),成为治疗的首选。
给药方式不便,且成本可能较高。
治疗指南的更新和疫情阶段的变化,使得其治疗地位发生了变化。

因此,当人们在讨论新冠治疗时,焦点自然会转向那些效果更好、更易获得的药物,而瑞德西韦作为早期阶段的药物,其关注度自然就相对降低了。它仍然是美国FDA批准的药物之一,会在特定的临床场景下继续使用,但已经不再是疫情爆发初期那种万众瞩目的“希望之光”了。

希望这个详细的解释能够帮助您理解瑞德西韦的现状以及它在新冠治疗史上的演变。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关于瑞德西韦的讨论,一开始就掺杂了不正常的、非学术性的东西。

过去的几个月里,很多人经历了有生以来最大的混乱局面,在心理上强烈渴望一个救世主形象。在一些人眼中,救世主是翰霍普金斯大学的世间奇才杀博。在一些人眼中,救世主必然是天下无敌的阿美尼堪。于是,这些阿美尼堪的“自来水”有意无意的散布了大量关于瑞德西韦的不实信息。比如在该药还没通过海关的时候就有大量信息,说临床试验已经大面积铺开,“病人肉眼可见的发生好转”之类。我的自由派朋友2月中旬还问我,说现在大量病人陆续治愈,是不是“某某爱面子,偷偷给病人用了瑞德西韦但是不好意思说”。

现在,你说瑞德西韦牛逼,可是阿美尼堪死亡人数破万啊!为什么在一个人类社会最标榜自由的国家濒死的人民得不到瑞德西韦神药呢?噢,有的朋友补充,说瑞德西韦主要是针对轻症病人。为什么在一个人类社会最标榜自由的国家,很多轻症病人存在“确诊难”,轻症不予检测呢?不检测怎么对症给轻症病人使用瑞德西韦?难道要眼睁睁看着病人的病情由轻转重?瑞德西韦作为一个药物在科学上越成功,大批的、似乎并没有得到瑞德西韦帮助的病人不幸逝世,对阿美尼堪的人类救世主形象就打击的越惨重。阿美尼堪的生产力天下第一,科技实力天下第一,老百姓确实也跟着得了不少好处,比如说跟随 @立党 老师的镜头大家可以看到美国穷人很便宜的实现了吃鸡自由。但是在核心利益分配上,事关生死的问题上,瑞德西韦在哪里呢?是这药不灵,还是普通病人没资格享用,即使它在临床研究过程中“同情给药”、“扩大给药”?对阿美尼堪的真爱,让“自来水”雪藏了旷世神药。

从学术上看,我国的王辰院士和国际上的世界卫生组织仍然对瑞德西韦报以厚望。大家可以关注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的世间奇才杀博对该药研究进展的最新介绍。

user avatar

因为瑞德西韦本来就不是特效药

我在二月初就写过一个回答,把希望寄托在瑞德西韦上是非常不明智的行为,结果被喷成狗。。。

举个学术论文作为例子,香港大学严慧玲课题组4月3日发表了一篇很简明的文章,就是用Vero-E6细胞体外感染这次的病毒COVID19,然后给药,看哪个效果好。

之所以提这篇文献,是因为这个实验几乎就是武汉病毒所肖庚富研究员在2月4日发表论文的重复实验。

唯一的不同,是严慧玲教授使用的病毒样品,来自香港第一例病人,而非武汉。

结果显示瑞德西韦效果非常一般,半数有效浓度是23微摩尔左右。翻译成人话,就是效果极其有限。

而肖庚富研究员测出来是多少呢?是0.77微摩尔,翻译成人话,就是特效药!

二者都是相关领域专家,如果他们的数据都准确,那么结论显然就是病毒发生了变异,有的病毒对瑞德西韦敏感,有的不敏感。

这在rna病毒上是非常常见的。之前就有老鼠实验证明冠状病毒的某些变异会导致产生对瑞德西韦的抗药性。

这也可以解释,为什么有的人一服用瑞德西韦,病情立刻好转;也有权贵政要用尽手段也救不回来(你觉得以他们的身份地位搞不到瑞德西韦?)

其实我早说过了,关于这次疫情,国内只听钟南山院士的讲话就够了。

而他老人家早就说了,我们发现了一些有效的治疗手段,但是现阶段没有特效药

你觉得他老人家接触不到瑞德西韦的临床数据?仔细想想吧。

user avatar

一开始没有药,瑞德西韦是唯一可能的有效药。

紧张的时候gs441都准备上了。

转折在磷酸氯喹实验室证明只比瑞德西韦差得不多,但是药物成熟便宜。

再往后发现羟氯喹也行,毒性更低更便宜。

再往后发现法匹拉韦也能用,也有效。

再后来发现连花清瘟也好用,清肺排毒汤效果很不错。

瑞德西韦就不那么重要了,有效药不止一个。效果又没有特别神,不是杀病毒,只是干扰靶点。

治疗关键在早发现早治疗,有效药都能用。

晚治疗,瑞德西韦也不行。

治疗变成一个社会管理问题,怎么才能早发现?

防疫也是社会管理问题,怎么让人民听话居家,怎么让人民出门戴好口罩,做好防护。怎么让人民早去检查。

user avatar

刚看了钟院士的采访,觉得回答的非常好:

总结推广一下:

第一个,效果不好:


第二个:特效药和有效药不一样,

科研和临床不一样,

从理论上到实践上,都需要更多的时间

现在不太适合,还没有任何结果以前,就把他推广使用

所以为什么没听到了?

非常重要的原因之一是目前看不是特效

user avatar

因为现在美国在吹的是羟氯喹。

虽然福奇说还要看试验结果,但懂王就一直推荐这个了,还和莫迪打起来了。

这药我们也用了,说不定懂王是偷偷看了我们新闻才坚持的。

羟氯喹能减少轻症患者重症转化率,当然处方药的用量需要控制,自己千万别瞎吃。



当然自媒体在发什么我就看不懂了……

user avatar

两点原因:

1. 作为没有经历过三期临床的瑞德西韦,只能以“同情用药”的方式用于临床患者的施救。

2. 瑞德西韦作为新药,和老药硫酸羟氯喹以及法匹拉韦相比,成本高昂(吉利德一贯的价格高)、临床有效率和副作用不明确,不具备临床大范围应用的必须条件


1. 同情用药:

同情用药又称扩大使用、病人使用。其核心内容是允许给一些不符合批准的临床条件,但无药可救的终端患者,在开展临床试验的机构内,使用尚未得到批准上市的药物或医疗器械等。

吉利德董事长之前在公开信中表示,由于每一例患者瑞德西韦的使用都需要进行单独的批准,因此目前只向1,000余位患者提供了瑞德西韦进行治疗。

欧洲药品管理局更是在4月3日才提议将瑞德西韦纳入同情用药范畴。


2. 瑞德西韦有潜在的高昂价格

吉利德高价药物的两个例子:

1. Sovaldi,第一款有效的丙肝药物,推出时单片售价约为1000美元,一个治疗周期的总价约为84000美元(2013年末)

2. Harvoni,升级版的丙肝药物,12周的总治疗价格约为8-9万美刀

除此之外吉利德还会涨价:

瑞德西韦10年前开发的药物,诸君可以猜猜吉利德会定多少钱?

与此对比,国内海正药业法匹拉韦的价格为398元一盒,硫酸羟氯喹的价格更便宜:


所以说,谁脑抽了才去选一个又贵又不知道好不好用的药啊.…

别看宣传,看价格和疗效!

user avatar

你有这种感觉,是因为你关注的是自媒体,不是科研期刊。

自媒体的任务是流量,热点过了当然就不提了。但是这一段时间全球各地的生物制药公司和科研部门都在如火如荼的进行着临床实验呢。有越来越多的数据、文章发表在期刊上,而且有些结果还相当不错。

在所有这些潜在药物中,瑞德西韦的前景其实挺好的。

最大的一个临床项目,是WHO在3月底联合了10个国家、几千名患者进行的“solidarity”临床试验。这个临床试验不是双盲实验,也就是说每个病人知道自己服用的药物是什么。实验设计也比较粗糙,基本上就是由WHO随机分配四种药物,给四个治疗组,一个对照组。以病人是否康复离开医院、还是死亡为评判标准。

这样简单粗旷的设计,无疑是因为现在的一切都是为了效率服务。

在Science网站3月27日发表的一篇文章中,特别描述了四种药物的表现,这四种药物是:瑞德西韦、洛匹那韦/利托那韦、洛匹那韦/利托那韦+干扰素β(IFN-β)和羟氯喹[1]

简单说结论的话,在这几种药物中,其实瑞德西韦的前景是最好的

先来看文章中的一张图:

这张图表明了这几种药物的药理机制

图中的数字1、2、3、4代表了病毒侵入人体的几个步骤。红色的地方就是药物作用在病毒入侵中的几个靶点。

第一个靶点(1b),是羟氯喹(假定)产生作用的地方。它的机制是这样的,病毒通过结合细胞表面的ACE2蛋白形成内吞体(就是那个有绿色凸起的圆圈),这是遗传物质转化前一步骤。在这个过程中,羟氯喹据说是可以防止病毒内吞效应

羟氯喹起初是用来治疗疟疾,通过改变细胞里的Ph酸碱值来杀死疟原虫。所以现在的猜想就是让它以类似的过程打破内吞体的形成,这样病毒就无法进行下一步的复制。

这个药最近名气很大,是因为一个法国医生的临床试验。在那个试验中,他对比了不给药,只给羟氯喹,以及给羟氯喹和红霉素这三种情况。结果后两种转阴效果很好,第三种效果最好。

但这个试验的问题是,1)临床数据小,只有20个病例。2)在第三种情况中,可能会产生严重的副作用,这两种药物的组合有可能会拉长心房扩张和收缩的节律导致猝死。这就导致了一个困境,重症还好,如果是轻症,是否要冒这个险呢?特别是有隐性心脏问题的病患。

所以羟氯喹的使用还是要慎重。

第二个靶点,是在切割多肽链的地方。

病毒进入细胞进行遗传物质的转录过程。通过细胞内的核糖体(ribosome)合成氨基酸组成两条复制酶多肽(polypeptide chain),就是绿色的那两横条。接下来要用蛋白酶把这两条多肽链剪切成有用的片段零件(小绿条),

洛匹那韦就是假定可以通过抑制蛋白酶,阻止长条被切成小段。洛匹那韦本来是以这样的机制来治疗HIV,但实际上在武汉进行的临床实验中,发现对照组和用药组差别不大。这其实也不意外,毕竟HIV里的蛋白酶和冠状病毒感染里的蛋白酶不一样啊。

所以目前看来,洛匹那韦没有太多的数据支持它的有效性。

第三个靶点,是在复制RNA的地方。

当长条被切割成小段之后,就会在聚合酶(polymerase)的帮助下复制RNA的遗传物质。这个阶段之后病毒就会被包装成新的病毒,杀死细胞,释放出去感染更多的细胞了。

瑞德西韦的作用,是通过抑制聚合酶来阻断病毒。这个机制可能大家都比较熟悉了就不多说了。但需要一提的是,最近美国将瑞德西韦在临床中的compassion use (同情用药)改成expanded use(扩大用药)了。这是一个很重要的改变。一般没有比较大的信心的话,是不会做出这样的改变的。而且将来收集临床科研数据的时候,expanded use的数据可以使用,但是compassion use的数据不能使用。

所以目前看起来瑞德西韦还是比另外几种药物前景更乐观。

但是除了这几样药物,还要特别提一下法匹拉韦(Favipiravir)。

法匹拉韦这个药呢,一直是日本临床使用的抗感冒药物,它的机制和瑞德西韦一样,都是抑制RNA的复制。但是它比瑞德西韦更有优越性,主要在于两点:

  1. 瑞德西韦只能以IV,也就是打点滴的方式使用,这样在医院以外就无法使用。但法匹拉韦是pill,可以口服。
  2. 法匹拉韦已经在临床上被批准使用了,但瑞德西韦还在临床试验阶段。

而且,法匹拉韦目前的数据非常好。具体文献大家可以自己去找,比如深圳第三人民医院通过法匹拉韦的治疗,对比了35位病人的治疗组和45个病人的对照组,治疗组病人平均4天转阴,对照组平均11天,治疗组肺部的复原水平达到91%,对照组是62%。除此以外,据说在日本的邮轮上的治疗效果也很好。

最新的(4月7日)消息是,麻省批准了麻省的三家医院对法匹拉韦的临床试验。所以很快就会有更多的临床数据出来了,大家可以拭目以待。

Update:

意大利也启动了对法匹拉韦的三期临床试验,招募100名患者,结果将于7月公布。

至于很多人提到的深圳第三人民医院3月在Engineering杂志上发布的法匹拉韦临床试验结果,确实已撤稿,原因不详。

参考

  1. ^ https://science.sciencemag.org/content/367/6485/1412/tab-figures-data
user avatar

因为当初吹瑞德西韦,本来就是有人在故意带节奏,一部分人是为了炒股,另一部分人是为了让中国在瑞德西韦的临床实验上尽量给予方便。

现在炒股的能赚一波的早赚了,还没进场的现在也不敢进了。想做实验的,现在在美国该拿的批文都拿了,样本也彻底不缺了,自然就没人炒作瑞德西韦了。

至于瑞德西韦的效果,我觉得希望不大。以当初吹瑞德西韦神药的那个案例,病人在没有药的情况下,咽拭子和鼻拭子病毒含量就已经大幅下降了,然而病人在病毒数量大幅下降的情况下,却突然转重症了,到了用瑞德西韦之前,病毒数量已经减低到了检测精度的边缘。从这个案例来看,病人轻症转重症的直接原因并不是病毒,而是由病毒导致的并发症,单纯减少病毒数量,并不足以阻止阻止轻症往重症发展。

而瑞德西韦的药物原理是通过让病毒复制出错,从而降低病毒复制的速度。换句话说,即使瑞德西韦有效,也得在轻症的时候及早使用,赶在并发症爆发前就将病毒清除。然而以欧美现在的疫情传播速度,患者太多,以至于欧美根本就没对轻症采取什么治疗手段。而且瑞德西韦的价格可不低,以欧美医药公司的性质,这个要刚出的时候价格也不可能太低。

换句话说,即使临床实验证明了这样药有效,很多轻症的人也不会去买,而重症的病人吃这药的效果也不容乐观。

至于说特效药,看你是啥标准了,比如达菲只把流感七天的病程缩短1天,也被说成特效药,说到底还是因为流感的死亡率低。换成新冠,如果一个药的效果仅仅是把病程缩短1天,那只能算聊胜于无,临床实验确实显示有效,但有啥意义呢。

user avatar

因为当初满天公知吹瑞德西韦,不是为了救命。而是为了政治目的。

如果药物有效,那就是美国人类灯塔,拯救世界,中国人应该跪下感恩。

如果药物无效,就是邪恶的tg为了政治因素压制美国药使用,给中药上位,误国误民。

当初那么大力气宣传瑞德西韦的最终目的就是吹美反中,现在轮到美国爆发,至今三十多万感染,一万多死亡,比中国严重好几倍,某些人的美国爹用事实把他们嘴巴都抽歪了,说不出话来了,还怎么吹瑞德西韦?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