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马布里表示美国人不知道新冠病毒的严重性,你有什么想说的?

回答
斯蒂芬·马布里(Stephon Marbury)的这番话,无疑触动了一个非常敏感也极具争议的神经。他作为一位曾在美国篮球界享誉盛名的运动员,其影响力不容忽视,尤其是在中国,他更是被奉为“草根英雄”。他这样直接且公开地指出“美国人不知道新冠病毒的严重性”,这其中蕴含着多层含义,值得我们深入探讨。

首先,我们需要理解马布里发言的语境。他长期在中国生活和工作,对中国的抗疫措施和民众的普遍认知有直观的感受。中国的早期严格封锁、大规模核酸检测、强制隔离等一系列强力手段,虽然带来了巨大的社会成本,但在一定程度上有效控制了疫情的传播,并且在很大程度上让中国民众深刻体会到了病毒的破坏力以及防控的重要性。相比之下,美国在疫情初期采取的策略,尤其是对居家令、社交距离等措施的执行力度,以及关于病毒威胁程度的公开讨论,确实存在着较大的差异。

马布里所说的“不知道严重性”,可能不仅仅是指对病毒本身的致病性、传播速度的低估,更可能包含了对病毒可能带来的社会、经济乃至个人自由层面影响的认识不足。在美国,围绕疫情的讨论,往往夹杂着更多的政治光谱、个人自由的权衡,以及对经济复苏的焦虑。这导致了在一些人眼中,似乎病毒的威胁被夸大,或者说,人们更倾向于选择一种“与病毒共存”的生活方式,即便这种方式可能意味着更高的感染率和死亡率。

从另一个角度看,马布里的这番话,也可能带有一定的“站队”意味。毕竟,他在中国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和尊重,他对中国模式的认同,以及对中国人民为抗疫付出的努力的理解,自然会让他对那些不认同甚至质疑中国抗疫方式的人产生一定的反感。他所看到的中国民众高度配合、集体牺牲来换取相对平稳的疫情局面,与他在美国看到的许多公众对于防疫措施的漠视、甚至是抗拒,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种对比,很自然地会让他得出“美国人不知道新冠病毒的严重性”这样的结论。

当然,我们也需要承认,马布里作为一名公众人物,他的表述是一种概括性的判断,并不代表所有美国人的想法。美国国内对于新冠病毒的认识,以及对疫情应对策略的态度,是极其多元和复杂的。有许多美国人对病毒保持着高度警惕,积极配合防疫措施,也为抗疫付出了巨大的努力。但不可否认的是,在美国社会确实存在一部分人,他们对病毒的严重性存在误判,或者因为各种原因,选择了一种相对轻松的态度来面对疫情。

所以,马布里的这番话,与其说是一个绝对的论断,不如说是一种观察到的现象,一种基于他个人经历和视野的表达。它提醒我们,在面对全球性的公共卫生危机时,不同国家、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们,对于风险的认知、对于应对策略的接受程度,会产生多么巨大的差异。这种差异,既有信息传播、政治环境的影响,也有文化观念、价值观的差异。而理解这些差异,或许比简单地评价谁对谁错,更能帮助我们应对类似的挑战。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从昨天中午开始,就不断有人问我,怎么看马布里帮纽约采购口罩这事儿?


我统一回复,在朋友圈和微博看呗,还能怎么看?

我为什么说这两个地儿呢?

因为双微就是移动互联网时代下,中国最大的两个舆论阵地。尤其是微博,你如果留意过,你会发现国内所有大的舆论爆发都是从微博开始的,不会是从其他地方。​


微博就像是古希腊时代的广场,又没有朋友圈那种私密性,大伙儿在里面可以畅所欲言,只要不越过底线。但是这条底线和大多数人理解的底线又不一样,因为咱们都不是底线和标准的划定者

但是中国不是每个人都有微博的,事实上全国三分之二的人都没有微博,但几乎人人都有微信,这就导致社会性的大事在微博发酵之后,会在朋友圈形成二次爆发。


我昨天正和大伙儿在同一片往上高高兴兴冲浪的时候,冲着冲着我就发现又不对了,马布里帮纽约联系口罩这事儿为什么也可以站队啊?是不是在这个时代干什么都得先站个队?

但后来也就释然了,在这个人均嘴臭,动辄没妈的祖安时代,只有P站实现了各方的大一统,呈现出一片海晏河清的姿态。但老马是P站吗?很明显并不是,既然他不是P站,有点争议也就再正常不过了。


先说一下事情的来龙去脉:由于纽约是美国疫情最严重的地区,而且医疗物资匮乏,导致当地的N95口罩被炒到了7.5美元一个,此前老马也吐槽过美国的口罩太贵。

回到中国之后,他联系了纽约布鲁克林区的区长埃里克-亚当斯和一家中国的口罩商,在他的牵线搭桥之下,布鲁克林将以2.75美元的价格从中国购买1000万只N95口罩。


这当然不是一笔小生意,稍微算一算就知道,这是一笔价值2750万美刀,上亿人民币的生意,要知道这可是一点几个小目标啊。


最后的结局也算是皆大欢喜,纽约有了防疫物资,中国口罩商赚了钱,老马帮了家乡,所以《纽约时报》就把这件事报道了出来。


这事儿一出来,有一部分中国网友就不高兴了。你你你,你老马怎么能帮美国呢?中国疫情严重的时候怎么没见你有动静啊?

说句实话,真是给我看笑了。我发现互联网时代,人人都是郭德纲,随便一个什么事儿都可以编出无数个段子。


上面那两个问题,咱们一个一个说。首先,老马怎么能帮美国呢?

那么我请问诸君,老马是哪国人啊?


用老马自己的话说:“归根结底,我是来自布鲁克林的,能够帮助到纽约,就是我感觉最重要的事情。我在纽约科尼岛上有家人,很多人住在那里都被疫情影响了,我知道这段时间人们戴口罩有多重要。”

老马是纽约布鲁克林人。根据最新的数据,美国确诊人数已达16万,其中纽约州就有6.6万人,纽约市占3.7万人。做个不恰当的类比,纽约就是当时的武汉,纽约州就是当时的湖北,甚至可能更严重。


而老马作为一个纽约人,一不偷、二不抢、也不花自己的钱,就帮着牵个线搭个桥,联系一下买口罩的渠道,怎么就错了呢?

那按照这种逻辑,当初海外留学生帮着国内全球购买防疫物资,那也有问题咯?就活该被喷?豪哥作为一个美籍华裔,给中国抗疫做了这么多贡献,又怎么说?


如果一个人不爱自己的家乡,你凭什么认为他有感恩之心,凭什么认为他会对第二故乡充满感情?


其次,老马有没有为中国抗疫做贡献?

做贡献嘛,在大多数人看来就是捐钱,但我觉得这个逻辑从根本上就有问题。


任何一个名人,或者说任何一个人都没有必须为抗疫捐款的义务。捐钱是情分,不捐是本分,我知道这话有些难听,但这就是事实,这就是这个世界运转的逻辑。


即便是你捐了钱,也仍然会被人说三道四。

昨天北控全队捐了200万,老马带头捐了10万,立马就有人说这才捐10万,他赚了多少钱吧啦吧啦的。人家赚了多少是人家的事,跟人家捐多少钱是两码事,这类人在说这种话之前,从来没有先问问自己捐了多少。


其实说到底,这是仇富心理的一个变种。在现在这个社会,你直接仇富不会有道德上的优越感,但是如果你说他赚了多少却只捐这么点儿,你就可以彻底占据道德高地。


这也是为什么上一次韩红基金会感谢艺人朋友时,只说了名字和具体的分工,并没有标注每个艺人的捐款数额的原因。因为一旦发出来,又将会引发一波显微镜下的吹毛求疵,但有心人还是可以找到,因为他们对每一笔钱的用途都做了公示。


然后,老马这样的名人,回国之后带头隔离,所起到的示范效应和舆论效应又算不算给抗疫做了贡献?

在外贸几乎跌落到冰点的时候,老马帮国内口罩商联系这样一个大客户,帮供应商赚钱,帮助企业回血,这又算不算贡献?中国企业都不是傻子,在这种时局之下,不赚钱的事儿谁会做?不赚钱难道大伙儿靠爱发电吗?


第三,有人说老马这么做了人家也不领情,也不会感激你,何必呢?

美国人感不感激老马我不知道,至少中国的供应商对老马印象不错。而且做好事就必须得让人家感激吗?这又是一个谬误。

我觉得做好事有三个层次需要考虑:


第一也是最重要的,你要让自己感到爽,感到有成就感。如果做一件好事,你自己都不爽,都没有成就感,那可能需要第二个条件来支撑你——利益。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不是一句玩笑话。当心理和精神层次不能满足自我的时候,物质层面或者说利益就很重要了。


第三我觉得才是外部反馈,也就是人家对你的承认、认可和感激。但第三点是需要前两点来支撑的,如果一个人做好事只是为了外部反馈,那他是真心在做好事吗?还是说他只是需要一个这样的名声或者说人设?

假设一个人真的完全靠外部反馈活着,那也就说明他没有一个强大的自我,这种人在生活中是很痛苦的。因为外部激励一旦停止或者转向,他就会陷入无限的自我怀疑之中


再回到老马这件事,第一老马自己感觉应该挺爽的,毕竟帮助了家乡;第二有没有利益牵扯不好说,因为我们又没有处在生意之中;第三,你觉得8年前的3月30日晚,用43分钟干下41分7助攻,最后6犯离场仍帮助北京拿下队史首冠的马布里,他没有一个强大的自我吗?

如果他没有,他早就“死”在纽约和NBA了。


最后,我想说一点现象和思考。

事实上,上面我说的这些,很多人心里可能都明白。但他仍然选择在浩瀚的互联网世界里站队,而且你去翻他社交媒体上以前的言论,你会发现他可能前几天才夸完老马,而现在立马翻脸,好像精神分裂一般。

我们这个互联网世界里,最喜欢的运动不是冲浪,而是造神!前段时间老马刚回北京,需要自我隔离14天,然后那条“在北京自我隔离!按照要求,按照规定!听组织的!”微博上了热搜,之后北京居委会给老马发证明,以及他将微博背景改成钟老,都再次上了热搜。




紧接着评论里就是一场浩大的“造神”,网友觉得这样的马布里符合他们心中的想象和诉求,该直接安排入党。


但是人都是有多面性的,老马不可能永远活成网友想象中的样子。当他展现出不符合网友想象的另一面时,当初他们用了多大的力气造神,就会试图用多大的力气来毁掉这尊神。

因为人都是不愿意承认自己错误的,我当然不能承认是我看走了眼——你并非我心目中想象的神,那一定是你变了,是你的错!只有彻底毁掉你,才能证明我没错,是你错了。

所以现在网络上,捧一个人恨不得捧到天上,而出点什么事儿之后,踩一个人恨不得踩到地狱。更有意思的是,有的时候捧的人和踩的人是同一波人。

不只是老马,现在各种品牌造神,各种养成类的选秀节目,各种顶级的流量爱豆,都是让粉丝有一种参与感,一起造神。然后把这种参与感变成了粉丝的逃离成本——他是我造出来的,我怎么能离开呢?

但一旦出了问题且被坐实,这些人也将会遭遇极强的反噬。


昨晚中央发出要求:不允许为了追求病例0报告而瞒报漏报,各地要坚持公开透明发布信息。


这不仅反映了中央对于舆论的快速反应,也是在给某些省份松绑。有些省份前期表现过于硬核,被舆论捧上神坛,为了维持这种形象,说不好就会有一些瞒报漏报。

中央一发话,反而没那么多顾虑了。

所以还是那句话,多看事实,少站立场,对谁都好


谢谢读完!

每日文章首发在微信公众号——申屠(新公众号,已开通留言),写字不易,劳烦您帮忙关注下吧!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