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评价 2020 年春晚中沈腾马丽表演的小品《走过场》?

回答
好的,我们来详细评价一下2020年央视春晚沈腾和马丽表演的小品《走过场》。

整体评价:

《走过场》作为沈腾和马丽组合的又一个春晚小品,整体上依然保持了他们一贯的风格,即 贴近生活、制造笑料、引发共鸣。这个小品以“走流程”的官僚主义为讽刺对象,通过夸张的人物设定和荒诞的剧情,揭露了形式主义的弊端,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沈腾和马丽的默契配合,以及他们精湛的表演技巧,也是小品成功的关键。

优点分析:

1. 主题鲜明,讽刺到位:
小品的核心在于讽刺“走过场”的官僚主义和形式主义。故事围绕着领导视察工作,基层人员为了应付检查,故意制造虚假景象,而沈腾饰演的沈科长正是这种“走流程”的典型代表。
小品通过一个又一个精心设计的“表演”环节,比如干净整洁的工厂、精心准备的村民、虚假的劳动场景,极具讽刺意味地展现了官僚体系中脱离实际、只注重表面文章的弊病。这种讽刺是温和而深刻的,容易被观众理解和接受。

2. 沈腾、马丽的默契与个人魅力:
沈腾和马丽作为观众熟悉的搭档,他们的化学反应是小品的一大看点。沈腾的贱萌、油滑,马丽的泼辣、无奈,以及两人之间充满火药味又带着些许温情的互动,都为小品增添了许多看点。
沈腾饰演的沈科长,将一个既要完成任务又要保护自己,同时又有点胆小怕事的基层干部形象刻画得入木三分。他夸张的表情、肢体语言和语速,都精准地放大了人物的特点。
马丽饰演的马科长,虽然是“被动”配合,但她的焦虑、无奈和最终爆发出的反抗,也让角色更加立体。她从最初的配合到最后的忍无可忍,情绪的转变也很有层次。

3. 笑点设计与包袱的密集度:
小品中的笑点设计比较密集,且多为情境喜剧和语言包袱结合。
情境包袱: 最明显的莫过于为了应付领导视察而进行的各种“排练”和“伪装”。例如,原本正在维修的设备被突然停用,工人们被要求做出正在工作的样子;村民们被要求说出准备好的话。这种反差本身就具有喜剧效果。
语言包袱: 沈腾的许多台词都充满了“沈氏幽默”,比如他一本正经地说着“流程就是一切”,以及他对马科长的各种“指令”和“威胁”,都让人忍俊不禁。例如,他对马科长说“你演得不像,我可就得当场下线了”,将“走流程”的压力具象化。
突发状况的笑点: 小品中设置了一些突发状况,例如领导突然提前到来,或者对某个环节提出质疑,这使得剧情更具戏剧性,也为演员提供了发挥空间,沈腾的临场反应和即兴发挥贡献了不少笑料。

4. 剧情的递进与高潮:
小品剧情随着领导视察的进行而层层推进,从最初的“一切就绪”到中间的各种穿帮的危险,再到最后的“完美收官”,节奏感把握得不错。
小品的“高潮”可以算是马科长最终的“爆发”。当沈科长为了保住自己的“流程”而要牺牲马科长团队时,马科长终于爆发,说出了那些大家想说却不敢说的话。这一段的爆发力和情感冲击力,让观众觉得很解气。

5. 结尾的升华与呼应:
小品在结尾部分,通过马科长的一番话,将讽刺从“走流程”上升到对真正实干的呼唤。虽然有些许说教意味,但也是对主题的有力升华。
领导最终的表态,也暗示了对这种形式主义的否定,为小品画上了一个相对圆满的句号,也让观众觉得虽然过程荒诞,但结果是积极的。

不足之处或可以讨论的点:

1. 创意的新颖度:
沈腾和马丽组合表演的“走流程”式小品并非第一次,观众可能已经对这种主题和表现形式有所预期。相比于一些更具颠覆性或完全新颖的题材,《走过场》在创意的新颖度上可能稍显保守。但考虑到春晚的平台和受众群体,这种熟悉的风格也更容易被大众接受。

2. 笑点的深度与普适性:
虽然小品笑点密集,但一些笑点可能更多依赖于演员的表演和观众对官场现象的熟悉度。对于不熟悉基层工作或官场生态的观众来说,某些包袱的理解可能稍显困难。不过,核心的“形式主义”讽刺是具有普适性的。

3. “马丽爆发”的合理性:
有些观众可能会认为,马科长最终的爆发虽然解气,但从人物性格和现实逻辑来看,是否过于戏剧化?毕竟在现实中,很多基层人员可能更倾向于隐忍。但作为喜剧小品,这种戏剧化的处理是为了制造戏剧冲突和推动剧情发展。

4. 结尾的“说教感”:
尽管结尾是对主题的升华,但一些观众可能会觉得最后一段马科长的话语带有一定的说教意味,少了小品前半段的轻松幽默。但这也是春晚小品常见的处理方式,旨在传递正能量。

总结:

总体而言,《走过场》是一个非常成功的春晚小品。它成功地抓住了社会痛点,用沈腾和马丽独特的表演风格,将对形式主义的讽刺融入到充满笑料和情感共鸣的剧情中。沈腾和马丽的精湛演技,以及小品整体的流畅度和节奏感,都让这个小品成为2020年春晚的一大亮点。它在娱乐大众的同时,也引发了观众对社会现象的思考,这是优秀小品所具备的特质。虽然在创意新颖度和某些情节处理上可能存在一些讨论空间,但其整体的完成度和影响力是毋庸置疑的。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细品


user avatar

我觉得结尾并不是走过场。沈腾特别轻松自然的说出来“给你留着位置,p上去”,就说明他和他的上级没少干这事,否则肯定是请示的语气。

我理解的结尾的意思是上级比沈腾做的更严重,而群众举报的只是底层官员沈腾,因此他作为替罪羊被领导抛弃了罢了。出事了,下级背锅就完事了。

user avatar

好作品。即使被阉了,也好到无与伦比。

看完这个小品,有三个感叹:

1、沈腾演技真好啊,好到令人感到恐怖;

2、这种题材这种演绎这种现实贴合度也被春晚允许了?那还真的挺值得玩味;

3、正值武汉爆发新肺炎危机,这时机撞得的确很真实了。

从前面的差点千篇一律的上下属之间的对话发展到后面沈腾快出场的时候,节奏起来得挺自然挺顺利,慢热却又急促。后来走向慢慢激烈起来了,马丽那句“词穷”让这场《走过场》变得尖锐、响烈、粗犷,而沈腾前后两次演戏以及最后的被“弃车保帅”也都非常顺畅光滑。戏很明显是有被改过的痕迹,但也正是因为敏感而被凝缩得更加简练尖锐,没有多余的心理活动和无谓的反转,也没有对时事的枯燥附会,更没有脱离主题矫饰不自然的笑点来转移观众注意力。

我想,这最后的戛然而止应该不是沈腾团队最开始的设计想法,但这种呈现最终也反而只是加强了作品的戏剧张力。


那么,这是不是上面大战略的一部分?

其实我挺奇怪,有些人为什么会认为沈腾能因为这种题材而被封杀?都能上春晚让他演出来了,能允许十四亿国人和数不尽的华侨华裔各种外国人在如此特殊时期看到沈腾这样的特殊演绎,还谈个锤子封杀不封杀呢。

这样的呈现对于任何一方的人都真的太需要勇气了。

沈腾好样的!马丽好样的!开心麻花好样的!以及,如果这种安排真是有运筹帷幄的深远思考的话,真的是一种出于勇气和责任感的安排——

2020,中国也一定是好样的。

user avatar

虽然来迟了,但因为大家都在夸沈腾的表演,很少有人提他作为导演,所以想放上这张图,还是来了。

如何评价?在我这里是:

导演沈腾牛逼!演员沈腾牛逼!

很多人第一遍看完都会觉得这个小品好短啊,事实也是如此,如我所想,像2017年春晚他的节目一样,这次他的时长也被压缩了。

对于传统段子相声来说,这几分钟靠删包袱还是容易的,但小品由于节奏和完整性,匀一点时间都很难,这就很考验导演和演员的能力。所幸沈腾和带的几个信任的开心麻花演员,是真正的“能力越大责任越大”,这第二次压缩节目,比上一次更为成熟。

删掉了一点小细节,可能还加快了整体的节奏,但没有2017年那次节奏稍微有点被打乱的情况出现。不过根据彩排观众的说法,小品结局基本是没有变动的。意味着沈腾从最开始给这个小品安排的结局就是一个干脆有力的结束,无意义正能量煽情?在他这里不存在。

说回内容,这个小品除了都是真实新闻改编之外,更妙的是结构,即普通观众都能看出来的反转:

基层手下和上一任主任的形式主义被马主任否定,马主任批评完了转头就是另一种形式主义,郝科长厉声斥责马主任的形式主义,转瞬自己却演绎了更为华丽的形式主义。

厉害就厉害在结尾,郝科长给以魏翔声音出演的更高层领导点头哈腰报备的时候,高层领导义正言辞地给了他的不正作风一记重击,郝科长落马留在故事后,闹剧收场。

但事实上,从郝科长为上级办这档子事的熟练程度来看,这位高层才是最大的形式主义贯彻者,但最终被处置的,从来是郝建这样替罪羔羊的中层。

这一出上行下效,不知在现实中上演过多少次,和马主任反复说的那句台词“肩带肘,肘带腕,腕带手”一脉相承。同样的话也可以用来形容这个小品的结构。

可能观众第一次看反应不过来,但细想就会觉得,尺度在这个舞台的极限边缘,虽然因为不可抗力稍显仓促,也极尽讽刺之力。

我文笔不行,只能说得出“沈腾牛逼”。

保留了郝建性格的小动作,但升官后更有气场,能瞬间切换领导风范的演员沈腾牛逼。

不使用网络段子、热词和热梗,永远都在创造的,勇于打破边界的导演沈腾更牛逼。






(关于2017年沈腾的小品压缩时长可以参考zhihu.com/answer/143733(←你怎么还给自己宣传啦!

(对了,沈腾的音乐审美也很好,郝科长进门仙女跑的bgm是电影出埃及记的主题曲The Exodus Song,版本众多,也名This land is mine)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