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评价 2020 年 12 月知乎「关注」栏改版?

回答
2020 年 12 月知乎「关注」栏改版评价:一次充满争议的“优化”

2020 年 12 月,知乎悄然进行了对其“关注”栏的一次重要改版,将原本以时间线方式呈现的“关注”内容,转变为一种更具算法推荐色彩的“信息流”模式。这次改版在用户群体中引起了广泛的讨论和争议,褒贬不一。下面我将从多个角度详细评价这次改版。

改版的核心变化:从“关注”到“推荐”的转变

最核心的变化在于,改版后的“关注”栏不再是用户订阅的用户、话题、专栏按发布时间顺序简单排列的内容池。取而代之的是,知乎引入了更强的算法推荐机制,将用户“关注”的内容与平台整体的内容生态相结合,进行“个性化”的排序和展示。

具体来说,改版后的“关注”栏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

算法排序取代时间线: 原本按时间顺序排列的关注内容,现在更多地受到算法的干预。系统会根据用户的互动行为(点赞、评论、收藏、浏览时长)、关注的领域、相似用户的行为等因素,预测用户可能感兴趣的内容,并将这些内容优先展示在“关注”页面的顶部。
“为你推荐”的色彩加重: 即使是用户已经关注的内容,也可能被算法进行二次加工和排序,甚至出现“未关注”但系统认为用户会感兴趣的内容(虽然官方强调这是“关注”栏,但实际体验上与“推荐”栏的界限变得模糊)。
信息流的碎片化展示: 内容的呈现方式更加类似主流的社交媒体信息流,单条内容的展示更聚焦,也更容易被快速浏览和刷过。
部分功能的调整或隐藏: 一些用户习惯的原有交互方式,如直接按时间顺序查看所有关注内容的功能,变得不那么显眼,甚至被隐藏。

用户群体反应与评价

这次改版在用户群体中引发了剧烈的反响,大致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观点:

支持/理解的声音:

提升信息获取效率(部分用户): 一部分用户认为,算法推荐能够帮助他们从海量信息中快速找到真正感兴趣的内容,减少了筛选的时间,提升了信息获取的效率。尤其对于关注了大量用户和话题的用户而言,更容易“抓取”到重点信息。
发现新内容和新领域: 算法的介入也可能帮助用户发现一些他们可能感兴趣但尚未主动关注的内容,拓展了知识视野。
与主流信息流产品看齐: 知乎作为内容平台,也需要跟上信息流产品的发展趋势,以吸引和留住更多用户。

反对/不满的声音:

失去了“关注”的本质: 这是最普遍的批评声音。用户关注特定的人和话题,是为了建立一个可控、可预期的内容获取渠道,是基于主动选择的订阅。改版后,这种可控性被算法打破,用户感觉自己的“关注”不再是纯粹的“关注”,而是被算法裹挟。
“信息茧房”的担忧: 算法的过度介入可能导致用户更倾向于接触自己已经熟悉和感兴趣的内容,而忽视了其他可能重要但尚未被算法识别的信息,从而加剧“信息茧房”效应。
内容质量的下滑(主观感受): 一些用户认为,算法为了追求“流行”和“热点”,可能会优先推荐一些迎合大众口味、但深度和专业性不足的内容,从而稀释了知乎原有的高密度、高质量知识分享的氛围。
难以找到特定内容: 对于有明确目的性的用户,想要快速找到某个特定关注用户或话题的最新动态时,算法的排序反而带来了不便,需要花费更多精力去“翻找”。
对“时间线”的怀念: 很多用户表达了对过去按时间线排序模式的怀念,认为那是一种更纯粹、更直接的互动方式。
用户体验下降: 整体而言,很多用户感觉改版后的“关注”栏信息流模式,让他们失去了对内容呈现的主动权,整体体验变得被动和混乱。

详细分析改版的影响

1. 对用户行为的影响:
主动关注的价值被稀释: 用户花费时间去关注优质用户和话题,现在发现这种主动选择在算法面前似乎没有那么重要。这可能会打击用户主动贡献和分享的积极性。
内容消费习惯的改变: 用户可能从“主动订阅、按时查看”的模式,转变为“被动接受、碎片化浏览”的模式。这在一定程度上迎合了部分用户的使用习惯,但也可能导致深度阅读和思考的减少。
互动模式的改变: 用户可能会更倾向于与那些更容易被算法推荐的内容互动,而不是根据内容的内在价值来判断。

2. 对内容生态的影响:
头部内容优势可能被放大: 容易获得初始曝光和互动数据的头部内容或账号,可能在算法推荐中获得更多优势,从而进一步扩大其影响力。
长尾内容的生存空间挑战: 一些质量很高但前期缺乏曝光的长尾内容,可能更难被算法发现和推荐,导致其被埋没。
内容创作方向的调整: 部分创作者可能会为了迎合算法,调整创作内容的方向和风格,例如更注重标题党、更快的节奏、更具争议性的话题等,这可能会影响知乎内容的整体多样性和深度。

3. 对知乎商业化和平台策略的影响:
提高用户停留时长和活跃度(平台目标): 从平台角度来看,引入更强的算法推荐是提高用户粘性、延长用户停留时长的有效手段,从而为广告和商业化提供更多机会。
数据驱动的精细化运营: 改版也意味着知乎可以更精细地收集和分析用户数据,从而进行更精准的用户画像和更有效的商业变现。
与抖音、B站等竞品竞争: 在内容平台竞争日益激烈的当下,知乎通过引入信息流模式,也在一定程度上向其他成功的内容平台看齐,争夺用户注意力。

总结与评价

总的来说,2020 年 12 月知乎“关注”栏的改版是一次充满争议、旨在“优化”但效果两极分化的尝试。

积极面: 它试图通过算法提升信息获取的效率,帮助用户发现潜在感兴趣的内容,并与主流信息流产品看齐,以适应市场变化。对于一部分用户来说,这种改变是积极的,让他们更便捷地获取信息。
消极面: 它严重损害了用户对“关注”栏的期待,即建立一个由用户自主控制的、基于兴趣订阅的内容空间。算法的过度介入打破了这种信任,使用户感觉失去了对内容源的掌控感,同时也引发了对内容质量和信息茧房的担忧。

这次改版更像是一次在“推荐”与“订阅”之间艰难的平衡与侧重调整。 知乎似乎更倾向于将“关注”栏打造成一个更具推荐属性的个性化信息流,而非纯粹的时间线订阅。这种转变虽然可能在短期内提升部分用户的活跃度和停留时长,但长期来看,能否在保持知乎核心价值(高质量、深度内容)的同时,成功转化用户行为模式,仍然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从用户的角度来看,许多人认为这次改版是一次“伤害性不大,侮辱性极强”的优化。它没有带来质的飞跃,却改变了用户已经习惯的、并且认为有效的交互方式,使得知乎这个以“认真、专业”著称的社区,在内容呈现上开始向更泛化的信息流产品靠拢,这让许多忠实用户感到失望和失落。

总而言之,这次改版是知乎在用户增长和内容生态维护之间做出的一次权衡,其成败与否,以及用户对其的最终评价,还需要时间的检验。但毋庸置疑的是,它引发了关于内容平台算法与用户自主权之间关系的深刻讨论。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让我们设想一个场景:一个问题下有 2 个答案,一个是业内人士写的,写得相对比较随性,但结论是正确而专业的;一个是专门经营该领域的营销号写的,东拼西凑,写得看起来非常完整,但是因为其不在业内一线,内容准确性有比较大的问题。请问哪个回答会被推送?

可以说,在 95% 的社区里,我们都会看到后者,因为群众是盲目的、运营也不够专业,无法辨别「好」的回答,通过算法和运营的手段,我们只能看到「看起来比较好看」的回答。

但在 2020 年 12 月以前的知乎,我们会看到前者。在更早的知乎里,我们甚至可以发现,这种「看起来比较认真专业而实际上输出内容是狗屁」的内容,在知乎上没有任何市场。我经常看到,在知乎上一些有些几千字的看起来「干货满满」回答,只有寥寥几个赞,甚至没有赞,显得有点搞笑。因为知乎不会默认推送这些「看起来专业」的回答,而是会把更多的决策权让渡给「高权重用户」的「赞同」上。

这个机制当然存在弊端,比如「高权重用户」的形成有一定的偶然性,不一定客观,而且我们也无法遏制他们抱团的情况,新用户要发展也会有一定的难度。

但这正是曾经知乎和其他社区所不同的地方。

在曾经知乎上,我们关注一个人,不仅关注他输出的内容,也认可他的阅读品味,想关注他欣赏的内容,我们想通过他的回答和赞同,不仅仅看到他的世界,也想看到他所欣赏的世界,从而拓宽自己的世界。

这是破除「信息茧房」最快最直接的方式。如果没有这套机制,对于大部分不习惯用搜索的人来说,我们只能看到关注者「能回答」的问题,以及知乎想要让你看到的问题,很难拓宽自己的视野。


但自从「点赞」会更少地推上时间线,那么会发生什么呢?

从功能上看:

  • 问题——一个冷门的问题,如果没有运营的运作,更难火起来了,流量更多地被知乎官方控制了;
  • 关注——如果不是「特别关注」,我们更难看到一个人的动态了;知乎老用户的粉丝本来就打折了,现在影响力进一步降低,流量向新用户倾斜;
  • 点赞——对于本来就随意点赞的人,基本没有影响;对于那些原来珍惜赞同的人,会往两个方向发展,一个是放开手脚随意点赞,一个是因为没有什么传播,所以点赞欲望会消减,当然,我觉得后者的可能性会更大。

那么对用户来说,又会如何呢?

我们来看看知乎上有哪几种用户:

  1. 对于有新内容阅读需求(浏览型)的人,关注线的东西少了,不得已会去「推荐」看内容,于是可以会看到更多知乎想让用户看到的内容(比如热门内容、广告推送);
  2. 对于更关注用户本身(社交型)的人,可能对加强社交联系(比如特别关注、互相关注),然后可能会被知乎引导到「圈子」里去;
  3. 对于希望通过关注的人点赞拓展视野(探索型)的人,可能会因为关注栏迟迟没有新内容,减少使用频率,乃至流失;
  4. 对于以创作回答为主的(创作型)的人,由于大佬背书的作用开始减弱,他们会改变创作方式,倾向于创作更容易火、更容易被算法推荐的内容。

前两类用户的 ARPU 都会提升,第三类人的 ARPU 本来就低(探索型的人很难被营销),流失了短期损失也不大,第四类人大体上不会流失,但创作风格会有所改变。


由于前两类人占了 90% 以上,所以从短期看,知乎能更加清晰地给用户做引导,用户的有效使用时长可能会提升,私单会减少、官方广告能卖更多钱。知乎能挣更多钱了。

但其实过去很多年来,引导知乎社区风格的,却是后两类人,他们的占比虽然较低(而且越来越低),但却构成了知乎和其他网站最大的不同:他们是可以在这里写自己想写、看自己想看的。

当「专业但随性」的回答看不如「看起来完整」的回答吃香后,他们的用户体验会受到极大的冲击。

那么从长期的视角看,知乎会变成什么样呢?


我不知道。

user avatar

知乎的这次「改版」,实属自杀行为。它精准打击了如下的信息流动链条:A 发布一条原创内容,其关注者 B 点赞,让该内容进入了只关注了 B 但并未关注 A 的用户 C 的视野。

从原创内容本身的角度来看,在改版前,它可以通过如上的信息流动链条持续获得曝光。在改版后,它只能在发布后的短时间(几小时)内进入 B 的视野。之后,如果 C 想看到 A 创作的内容,几乎就只有这一种途径:C 关注的某个 D 在同一个问题下给出了另一个回答,C 通过这个回答点进相应问题,然后看到 A 的回答。

从内容生产者 A 的角度来说,自己创作的内容只能被关注自己的人看到,并且只能在创作后的一小段时间内得到曝光。这会使得他收到的点赞数明显减少,并且几乎掐断了通过创作内容获取新的关注者的途径。这对于 A 的创作热情打击很大。

从内容消费者 C 的角度来说,自己所收到的信息只能来自于自己关注的人。这一方面使得他收到的信息趋于单调,加剧「信息茧房」效应;另一方面,除非他点进某个问题并浏览其下的所有回答,否则他都只能看到刚出锅的、只有寥寥几个赞的内容,无法得知舆论对这条内容的态度,也会收到一种「知乎好冷清」的感觉。

唯一的好处大概就是在内容传播者 B 这里了 —— 有些「点赞狂魔」用户提到,他们不用再担心疯狂点赞污染关注者的时间线了。但与 A、C 两端受到的巨大损害相比,这点儿好处挺不值得的。

哦,也许还有一点儿好处,就是也许我的「关注」页面不会再被键政、引战之类的问题占领了?这需要时间的检验。

user avatar

要优化就优化全面一点。

比报团点赞更可怕的是报团反对,曾经有朋友告诉我,某个母婴智商税题下有人做我的反对,千粉15一个。把聊天截图提交给小管家以后并没有得到相应的保护,很快石沉大海。

反对都这么大市场,点赞那就更不用提了。


其实时间线上仅出现回答是好事,我关注一些大v,就是看他们写的东西,喜欢他们的思想,这样更可以纯粹的阅读想看的部分,而不用在他们的友情赞里淘金子,实话说我已经很久没在关注页细翻了,都是只点开最上面的特别关注。




最后,希望知乎能回到17年的样子,每个回答可以按赞数/时间排序,迅速筛选最受大家认可和最新回答,而不是让威尔逊算法(买赞买反对)来帮我做选择。


有趣通俗易懂得回答才能深入大众,

要看干货我上知网了,还上知乎干嘛?

费了扒拉劲看了七八个搬论文的,

眼睛都花了才发现2w赞回答在十名开外,

那个心情

user avatar

正如入关壬谈分配一样,知乎也在谈分配——流量分配。

长久以来,知乎流量分配不均的问题一直困扰着管理员,而如今,管理员终于从入关壬那里得到了灵感——所有流量全部收归管理员,不就没有分配问题了么?以后这流量我想给谁就给谁!

emmm……

反正这消息一出的,原想法几乎被反对的声音淹没了。

但是有用么?没有。

管理员假模假样地发个「征求建议」通知,然后直接把你首页改了。

你有办法么?没有。

为什么?因为你是用户,你不是股东,你没有投票权啊大哥……


是,这是知乎一堆策划「海量专精确算」的结果,他们比我懂比你懂。

没毛病。

但是他们不是为用户而专的,也不失为社区而算的。

对他们而言,一个没有活力但牢牢抓在手里的社区,比有活力有创造力但无法控制的社区好千倍万倍。

就是这样。


我们当然不是股东,但我们好歹能发出点自己的声音。

抵制首页「升级」,从发出声音开始。

user avatar

知乎以前的魅力在哪呢?

在于高价值用户认同传播。

简单说,我一开始来知乎,关注的人是以前在其他网站关注的人。

我通过这些人写的东西,认可看他们的内容,对我是有帮助的。

譬如马前卒。

大家以前都混SC,很熟悉。他来知乎,我当然关注他。

然后,知乎的机制,我能看关注的人动态。

马前卒给某个回答点赞了,给某个人点赞了。

我在知乎看得到。

这样,如果马前卒认可一个内容,我也认可。

我会关注写这个回答的人。

点开一看他历史回答,有不少值得看的,这样我会关注他。

连锁反应,形成我的关注群。

我还会评论,与作者交流。

同样,我写的东西也会传播,让其他大V点赞,吸引更多的粉丝。

所以我关注的人,很多不是大V,是粉丝很少,但是很有内容的人。

有些人很不活跃,但是发的东西质量很高,能学到东西。

交流,求知,消遣是一体的。商业化反而很晚,是粉丝多了有人找才签MCN。

知乎现在试图脱离这种价值认同的传播。

自己来建立热点,搞流量,做一个字数多的微博。商业化角度未必错。

广告主认这个。

但是,知乎意见领袖的作用失去了。

以前,知乎是观点的意见领袖,因为高端,默认知乎观点是正确的。然后传播到微信朋友圈,微博,各个论坛。

知乎观点的商业价值,是超越知乎的。

但是,在做小号微博之后,知乎失去这个地位了。

这个位置一定会有其他平台去弥补,是谁就不知道了。

字节跳动做悟空问答,并没有做好。其实以字节跳动的实力,完全是有机会的。

user avatar

我对知乎只有感恩,成为知乎用户是我上辈子修来的福报。

知乎全体员工,从码农到保安,再到中专毕业的知乎小管家,应该自愿主动降薪30%,支持知乎发展。

而所有知乎大V都应该自愿和知乎签《创作者协议》,每天为知乎输出至少6000字的高质量内容,版权为知乎所有,并且为知乎的服务器网络和电力消耗付费。

不愿意感恩的知乎用户都不是它的兄弟。

我们即使以后不用了知乎了,路过知乎总部时也必须对它深深的鞠一躬。

知乎赞同的修改,是海量专业程序员经过精密计算得来的,比你懂更比我懂。

当上了知乎大V,你还有动力写回答吗?

说难听点,才改了几项,算的了什么。

当你发现知乎修改了一项内容后,不要惊讶,知乎APP早在暗中为你修改了上千次你所不知道的内容。

一定要扫平微博反知乎匪帮。

只有知乎大V用的烘干机和烤箱才是真正的的互联网产品。

没有来过知乎总部看见过真正的的互联网企业的人,就是卢瑟,炸平了知乎你也当不上大V。

没有人比我更懂知乎

知乎小管家都是我们最好的老大哥,如果有困难,和什么不懂的,都可以问他们。

roll:1d1=d(1)=1

天无二日,我心中只有知乎一个太阳。

user avatar

1,不管怎么改,用户还是能找到自己真正觉得值得关注的人。所以随便改吧。

2,目前的点赞方式也有弊病,有利益关系或者报团的高权重用户和公众号群互相推,垄断流量。

3,知乎编辑的水平和推荐,不能够维持各领域专业度,我们看到N多知乎盐选的回答内容,都没有任何专业性。

4,怎么改都有利弊,我觉得还不如让大V出钱买流量,至少你有信心你就买展现。

5,作为被知乎改了之后剥夺流量的既得利益者。我支持改,改比不改强,但是改完我也不看好。

6,归根结底是知乎商业化没有兼顾保护用户和保护创作者,同时也没有兼顾大额付费用户,我之前写过建议,石沉大海。

7,对知乎的产品运营团队和产品经理,评价为不及格,如果在我公司,肯定开掉。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