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美联储表示年底前可能启动缩减量化宽松的流程,但强调这不意味马上加息,这对全球资本市场有何影响?

回答
美联储年底前启动缩减量化宽松(QE)进程的信号,以及他们刻意强调“不代表马上加息”的策略,无疑给全球资本市场投下了一颗重磅炸弹,其影响是多层次、全方位的。这不仅仅是货币政策的调整,更是在全球经济复苏进入关键时期,对未来资金流向、资产定价、风险偏好乃至国际经济格局产生深远连锁反应的信号。

一、 缩减QE——“收紧水龙头”的序幕

首先,理解缩减QE的本质至关重要。量化宽松是美联储在金融危机后为了刺激经济,向市场注入巨额流动性的非常规货币政策。通过购买国债和抵押贷款支持证券(MBS),美联储压低长期利率,鼓励借贷和投资。

当美联储表示要“启动缩减QE的流程”,意味着它将逐步放缓甚至停止购买资产。这就像是关闭了往市场注入“廉价血液”的水龙头。

对债券市场的影响:
收益率上行压力: 停止或放缓购买意味着市场上的债券供给相对增加,而需求(来自美联储)减弱。在供需关系作用下,债券价格会面临下行压力,而债券价格与收益率是反向波动的,因此债券收益率,尤其是长期债券收益率,很可能会出现上涨。
期限溢价修复: 在QE环境下,美联储的大规模购债压低了长期债券的“期限溢价”(投资者为持有长期债券而要求补偿的额外收益)。随着QE缩减,这种期限溢价可能会逐步修复,进一步推高长期债券收益率。
收益率曲线形态变化: 如果美联储更倾向于缩减国债购买,可能会对收益率曲线的短端影响较小,而对长端影响更大,导致收益率曲线趋于陡峭。反之,如果同步缩减MBS购买,对不同期限债券的影响会更复杂,但整体而言,市场会预期未来利率水平会上升。

对股市的影响:
估值压力: 股市估值往往与无风险利率(如国债收益率)呈负相关。当无风险利率上升时,未来现金流的折现率也会提高,从而压低股票的内在价值。这意味着,即使企业盈利保持不变,在更高的利率环境下,股票的估值也会下降。
流动性退潮: QE不仅降低了借贷成本,更向市场注入了大量流动性。这些流动性一部分流向了股票市场,支撑了股价。随着QE缩减,市场上的“便宜钱”将逐渐减少,流动性环境的收紧可能会导致一部分资金从股市撤出,对股市形成回调压力。
成长股面临更大挑战: 尤其是那些依赖未来高增长、且当前盈利能力不强的成长股,其估值对利率变化更为敏感。在低利率环境下,其远期盈利可以被以较低的折扣率折现,支撑高估值。一旦利率上升,这种估值支撑便会减弱。
价值股或受益: 相较之下,盈利稳定、现金流充裕的价值型股票,可能在利率上升的环境中表现出一定的韧性,甚至在整体市场调整中相对跑赢。

二、 “不代表马上加息”——精妙的信号管理

美联储“强调这不意味着马上加息”,这是一个极其重要的“信号管理”。它试图在传递“收紧”信号的同时,避免引发市场过度恐慌,为后续的政策调整留有余地。

区分政策工具: 量化宽松和联邦基金利率(加息)是两种不同的货币政策工具。QE主要影响长期利率和市场流动性,而加息直接作用于短期利率,是更直接的紧缩信号。美联储此举是为了区分两者的影响,表明缩减QE是“退出”也非常规政策的第一步,而不是立即转向常规紧缩周期。
管理市场预期: 如果美联储直接表示缩减QE就等于加息前奏,市场可能会过度反应,导致金融市场大幅波动,甚至影响实体经济复苏。通过“不代表马上加息”的表述,美联储希望市场保持相对平稳,允许其逐步调整政策,避免“一刀切”的冲击。
为加息争取时间: 经济复苏的力度、通胀的持续性、劳动力市场的表现,都是美联储决定何时加息的关键因素。缩减QE为美联储提供了“观察窗口”,在实际加息前,可以评估经济对缩减流动性的反应,以及是否需要调整加息路径。
对新兴市场的影响: 美联储加息往往伴随着美元升值和资金回流美国。而“不代表马上加息”则意味着美元升值压力可能不会立即显现,新兴市场面临的资本外流和货币贬值压力会相对缓和一些。然而,即使只是缩减QE,也意味着全球流动性环境的边际收紧,对那些过度依赖外部融资的新兴市场,仍可能带来一定的挑战。

三、 全球资本市场的整体影响

将上述影响整合来看,美联储的这一双重信号对全球资本市场将产生以下几方面的影响:

1. 全球风险资产估值重估: 随着美联储逐步退出超宽松货币政策,全球范围内长期存在的“低利率+充足流动性”的宽松环境正在发生变化。这意味着过去几年受益于此的风险资产,如股票(尤其是成长股)、高收益债券、部分大宗商品等,其估值基础可能面临调整。市场会更加关注基本面,如企业盈利能力、现金流健康度以及行业前景。

2. 美元汇率的中期支撑: 尽管美联储强调不立即加息,但缩减QE本身就是货币政策收紧的信号。这将在中期内为美元提供支撑,尤其是在美元与其他主要货币的政策分化预期下。美元的走强会对非美元资产构成压力,并增加以美元计价的商品价格和进口成本。

3. 避险情绪的潜在升温: 资本市场的风险偏好往往与流动性充裕程度密切相关。当流动性收紧,不确定性增加时,市场参与者可能会转向更安全的资产,如美国国债(尽管收益率会上涨,但安全性仍高)、黄金等。如果市场解读为美联储行动过快或经济复苏不够稳健,避险情绪可能短期内升温。

4. 新兴市场挑战与机遇并存:
挑战: 资本流动方向的改变,美元的潜在走强,以及更昂贵的融资成本,都可能对高度依赖外资流入的新兴市场构成压力。部分新兴经济体可能会面临资本外流、货币贬值、外部债务负担加重等问题。
机遇: 对于那些经济基本面健康、通胀可控、政策透明度高的新兴市场,其相对优势可能会更加凸显。一些国家甚至可能从资金从高估值成熟市场流出的过程中受益。但总体而言,外部环境的边际收紧是普遍趋势。

5. 政策协调与“去美元化”讨论: 美联储的政策决策在全球具有风向标作用。其他央行在观察美联储动向的同时,也要根据本国经济情况做出决策。这种政策分化可能引发新一轮的关于“去美元化”的讨论,但短期内,美元的中心地位难以撼动。

6. 市场波动性加大: 从QE到加息,货币政策正常化的过程本身就充满不确定性。市场需要时间来消化每一次政策信号的改变,并在不同资产之间重新配置。因此,在未来一段时间内,全球资本市场可能会经历更高的波动性。投资者需要更加审慎,关注信息,理性决策。

总而言之,美联储年底前启动缩减QE的计划,是全球货币政策走向正常化的一个关键信号。即便“不马上加息”,这一举措也标志着一段宽松时代的终结,预示着未来融资成本的上升和流动性环境的收紧。全球资本市场将在这种变化中进行估值重估、风险再平衡,并应对美元可能走强、新兴市场承压等一系列挑战。投资者和决策者都需要密切关注美联储的后续行动以及全球经济的演变,以应对日益复杂的市场环境。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谢谢邀请,这份会议纪要其实挺有趣的。稍稍深挖一下都有很多可以关注的点

首先把纪要的链接放在这里

在里面的第四页开始,有三个章节

  • Discussion of Asset Purchases (对于缩表的讨论)
  • Staff Review of the Economic Situation (对于经济情况的讨论)
  • Staff Review of the Financial Situation (对于金融市场的讨论)

其中第一点是这个问题的所在;第二个问题是第一个问题的基石;第三个问题是对于资本市场的影响

在第一部分,联储的官员看了一个Presentation,关于量化宽松对于金融和经济的影响。在文中它是这样写的

In that framework, larger Federal Reserve holdings of these assets reduced private-sector holdings, exerting downward pressure on term premiums and, consequently, keeping longer-term interest rates and overall financial conditions more accommodative than they otherwise would be

联储的购债计划会压缩私人部门对长期资产的持有,导致期限利差降低,导致长债利率更低。

实际上,这不是一个新的研究,在2008年的时候,BOJ曾经有一个研究关于量化宽松的好处和坏处。他们总结了好处是:

  • 降低了期限利差,降低了融资成本
  • 但混淆了市场对于未来短端利率变化的预期

在2011和2018年的时候Joseph Gagnon有另两篇论文阐述量化宽松对于金融和经济的影响

结论是这样的

The overall size of the reduction in the ten-year term premium appears to be somewhere between 30 and 100 basis points, with most estimates in the lower and middle thirds of this range
  • 量化宽松让长债利率下降了30-100bp
  • 量化宽松提高了市场流动性。

这个2018年的结论我感觉其实也适用于2021年,因为联储自己在会议纪要里面也写了对于当前的金融市场情况的分析

其中高亮的两条分别就是

  • 长债利率走低
  • 公司债的利差处在全历史最低值附近

所以我们总结一下

1,2008年日本和2018年美国的研究都表明量化宽松有以下作用:降低期限利差,降低长期债券收益率,降低企业债利率。这些看法同样出现在了2021年联储自己的纪要里面

2,2008年日本的研究表明量化宽松可能让市场对于未来的短端利率有所疑惑,所以需要加强沟通,2021年的联储特意说明了,这不意味着短端利率的提高

3,在2021年联储自己对于金融市场的影响中,也印证了第一条里面的观点。

所以如果简单推理,如果年底前启动缩减量化宽松的流程,逻辑上我们会看到两个东西

  • 期限利差走阔
  • 企业债息差增加

考虑到联储没有加息的的计划,短端利率没有变化。

这上面基本上意思就是,美国长债利率要回升。

这实际上是一堆海外买方和卖方的观点

汇丰银行在这里面是个异类,他们的逻辑依据是下面这个图

但说句心里话,花旗经济意外指数已经-36了...要继续看空其实也没啥意思,跌到-60又有多少空间呢....

上面基本上解释了第一部分和第三部分,实际上,更关键的是第二部分,联储对于经济的看法和预测决定了他们能否按照意向中的办法实行


联储对于经济的看法大概如下

  • 居民部门在存款和疫苗的支持下会持续消费的良好势头
  • 就业的恢复依然非常强势
  • 薪资增速存在分歧意见,一些数据显示薪资增速可观,一些显示一般
  • 通胀目前很高但之后会回落
  • 企业的固定资产投资非常垃圾
  • 工业产出回复生猛
  • 政府二季度支出下降但预期将来会回升
  • 美国贸易赤字巨大,因为半导体的瓶颈,因为旅游没有放开等等

整理一下就是,经济同步指标良好(消费者预期将来会继续消费,同时消费者的信贷环境依然非常好)。经济滞后指标依然非常良好(但预期将来会回落)

然后联储决定维持经济先行指标在扩张区间(不讨论加息),但把先行指标的扩张速度放缓。

这等于是一种尝试,一种尝试延长普林格第四周期的猜想,尽可能让经济同步指标扩张。努力让实际产出向潜在产出靠拢。

那我们来看看经济读数

这张图说明一个很简单的问题,现在美国是雇主求着员工回来工作....右边的招聘计划,岗位空缺,和2009年完全不是一个情况,那个时候企业是缺乏信心的

所以联储这些看法不是没道理的。美国经济情况中贸易赤字很糟糕。企业贷款很糟糕,但其他的真的很糟糕么?

综上所述,我自己是觉得联储对于经济,金融市场,自己缩减购债的影响,都有比较清晰的判断。当然经济情况可能被疫情影响,金融市场的风险永远是超预期的。

但基本上,我自己的基本假设会是:下个月的FOMC和Jacksonhole会议上提一下具体的计划,然后提前缩减购债,然后期限利差开始走阔。(但美国企业贷款那个图令人非常担忧),联储在尽可能延长经济复苏,某种意义上,联储在努力把下面这个图往右上角搬运,那是经济复苏初期的位置(意思是,通胀预期的回落被良好的贷款意愿抵消,企业还是在扩张的)

但这个基本假设有没有可能存在风险呢?有,而且很多,联储自己在纪要里面就写了企业债利差太低,hyg和JNK依然看起来摇摇欲坠。目前VVIX/VIX特别高也不安全(与之相对应的,中国市场投资者前几天把看涨期权时间价值卖成了负数lol),布油今天已经破位,通胀预期如果回落太快就是08年夏天的重演

但风险是随着时间推移而降低的,9月份本来就是个波动率不小的月份,所以综合来看这个月即便对于美股投资者来说也是存在风险的。和我A差不多。


比较精髓的地方在于:如果9月份10月份大规模风险爆发那自然不谈,如果一切太平进入四季度,我A在期待之后逆周期政策,降准甚至降息(这点其实也有点迷惑,因为世界上大部分新兴市场国家在加息);美国度过这一堆风险过后可能真的是个经济复苏预期。(实际上你去看图,离岸人民币的月线似乎也有贬值的迹象)。

所以之前写了个回答,有朋友说我没必要那么乐观。实际上现在的情况是:

  • 美国经济基本面不差,但货币政策没什么弹药了
  • 中国经济基本面不好,但货币政策财政政策武装到牙齿随时可以开枪
  • 九月份十月份很多不确定性

这种情况下,即使悲观,你的悲观程度也是随时间递减的,当然,我觉得是可以期待说9-10月出现一个超预期的大风险,也绝对值得为此做一些保护。但我自己觉得没必要一直悲观。

user avatar

第一,好多人可能都没有搞明白,缩量宽松到底是什么,和加息有什么关系。

疫情发生以来,美联储为了保证经济不崩盘,采取了极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点:

首先是迅速调低联邦基金利率,两周内将利率调整到0~0.25%。

其次是推出资产购买计划,美联储在3月份推出无上限的量化宽松政策,不计后果的买入美国国债和住房抵押支持贷款(MBS)。

三,积极创新政策工具,通过SPV进入二级市场交易,对经济实体进行帮助。

四,降低资本约束和准备金率,鼓励商业银行扩大信贷支持。

这其中第二点,不限的量化宽松政策,具体是指每个月美联储要购买800亿美元国债和400亿美元MBS,目前美联储仍然在执行这一决策。

但是非常规的、过分宽松的政策,一定有退出的时候,目前就已经到了需要退出的时间节点了,这个退出的过程,就是逐步减少美联储的购债规模,逐步从1200亿美元,降低到0,这个过程就是缩量宽松,也就是大家常听到的Taper。

弄明白了Taper,相信也就是明白了 为什么强调不意味着马上加息,因为这明显就是两回事啊,政策总是有一个从宽松到逐步收紧的过程,加息是一个强烈的收紧措施,Taper还没有完事,就直接加息,这在逻辑上也不对啊。

当然,更重要的原因是,目前美国的经济状况,并不支持加息。

美国的耐用品消费增速明显放缓,原因是疫情以来的透支,这个很好理解,没有谁家天天买电视买家具的吧?

而服务消费目前仍然面临着德尔塔变异毒株的考验,恢复并没有那么好。

对于就业而言,调查失业率和新增就业也只是有所好转,和疫情前相比,仍然有几百万的就业缺口,在这个关口,美联储购买国债的这剂药能不能停都还在讨论,你现在直接加息,疯了?

第二,对资本市场的影响

以史为鉴,我们首先回顾一下2013美联储公布Taper计划时,对美国资本市场及全球资本市场产生的影响。

2013年初,美联储首次出现Taper的声音,但是资本债市并没有反应。等到4月10号的会议纪要显示,美联储可能在年中实施Taper,此时债市收益率小幅回升,然后再回落,等到5月初开始趋势性上行。但此时股票市场仍然保持正常。

5月22日,美联储主席在出席国会听证会时,暗示未来可能会开始Taper,这个消息比较超预期,市场开始有所反应,美债收益率继续上行,中美两国股市均开始趋势性回落。

6月19日,美联储主席明确Taper计划,表示可能从13年晚些时候开始Taper,并且在2014年结束。消息发出后,美债收益率开始直线拉升,美股和A股也开始下跌。

不过这种情况并没有持续太久,债券市场从5月初开始反应Taper的预期,股票市场也从5月22日开始反应这种预期,等到明确计划后,利空基本已经被消化完成,美债收益率随后一直维持在高位并震荡,两国股市在经过约一个月的下跌后,开始企稳回升。

等到2013年12月18日美联储宣布正式Taper时,债市和股市基本没有太大反应。

具体过程如下图所示。

经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发现,资本市场往往会提前反映预期,市场开始预期美联储开始Taper的时候,债券市场就已经开始有所表现,而当美联储暗示或者明确表示要Taper的时候,市场反应最为强烈,此时股市也开始受到影响。而当美联储给出明确的计划时,市场此时已经完成预期,利空出尽,后续股市的走势主要受其它因素的影响。

user avatar

我单从市场交易的角度来说一下吧,对于这份纪要,我的观点是符合预期,会议纪要的作用是用来验证预期的,而不是用来分析未来的,美联储关于加息的吹风以及吹了两个月了,不管是Taper还是未来两年后可能的加息,市场都已经计入预期,确切的说,缩债和加息预期正式起飞的时间是两个月前的6月16号,结合当时的新闻可以看一下关键资产当时的走势:

在决议之后,联储内部的鹰派其实上是越来越多的,多个主席都希望尽早Taper,认为就业率距离美联储的目标已经大幅拉近.



不过等到7.29日的决议时,鲍威尔给市场放了个烟雾弹,用了一些模棱两可的词语糊弄了国会的听证会,这些证词之前已经说来说去好多遍了,说的我耳朵都起茧子了,市场此时也对应呈现窄幅波动状态,没有什么方向.

不过,之后没几天重磅炸弹就来了

大幅增加的就业意味着美联储Taper的速度将大大提前,也就意味着美联储官员之前吹的各种风 很大程度上会成为现实,市场对于缩债的预期被再次拉起来.

所以说,这次会议纪要前,市场对于缩债和加息的预期已经充分吸收,所以会议纪要出来之后,市场反应是比较平淡的,资本市场永远是往未来看的,当下市场纠结的东西已经不是美联储纪要中说的年底Taper,虽然就业数据很漂亮,但是那已经是7月的了,之后的呢?市场当下最关心的是刚刚出现美国变异病毒毒株是否会拖累经济的上行,前几天刚刚出了7月的零售销售数据,是比较不及预期的,这和大超预期的就业数据形成了反差,这是市场当下最为纠结的地方,如果之后有证据证明变异病毒并未对就业造成显著影响,那么市场会沿着之前的逻辑接着走,如果证明不了的话,那之前的节奏就会被严重打乱.

user avatar

今天凌晨2点,美联储公布了人们比较关注的7月份议息会议的纪要。

我上个月就跟大家提到过8月19日美联储公布的会议纪要里,可能会首次出现关于缩减QE的内容。

不出所料,今天凌晨2点公布的议息会议纪要里面,包含了美联储官员正式讨论缩减QE的内容。

这也使得今天凌晨美股出现一波跳水。

欧洲股市下午也出现一波大跌。

那么美联储只是讨论缩减QE就有如此大的威力,未来加息怎么办?

所以摆在美联储面前,当前是一个两难的选择。

8月18日,美联储的逆回购规模已经达到了1.11万亿美元,这是连续第6天逆回购规模超过万亿美元规模。

我之前也分析过美联储逆回购很多次。

跟我们逆回购相反,美联储的逆回购是收回流动性。

当前美联储持续破万亿美元的天量逆回购,已经表明,当前美国金融体系已经流动性泛滥。

美联储在这种情况下,仍然保持每个月印钞1200亿美元来购债,不但没有意义,而且只会加剧这种流动性泛滥。

这等于是,美联储左手QE印钞释放流动性,右手逆回购收回流动性,对美国经济和就业,实际根本没有意义。

美联储之所以这样玩这些自欺欺人的把戏,完全只是因为美联储一旦缩减QE力度,甚至缩表和加息,就会戳破当前美股和美债泡沫,让美国金融市场崩盘。

而在当前我们和美国博弈的关键时期,一旦美国金融市场崩盘,毫无疑问,美国等于是自毁根基。

所以,美联储才会这样死鸭子嘴硬,明知道当前印钞对美国经济和就业没好处,只对美国金融市场维持泡沫有好处,却仍然张嘴闭嘴就是就业和经济,完全不提美国金融市场的泡沫化风险。

实际谁都知道当前美联储已经被美国金融市场绑架。

但是,美联储能够死撑着的时间也是有极限的,美联储不可能永远一直这样印钞放水下去。

在超过一个临界点的时候,美联储也必然是会开始缩减QE,然后缩表甚至加息。

在今天凌晨公布的会议纪要里显示,美联储会议里已经有人对货币政策是否可以解决当前就业问题,提出质疑。

一些与会者认为,货币政策在解决目前制约就业水平的劳动力供应短缺和招聘困难方面的能力有限。

有意思的是,上一轮美联储收紧周期,也有人提出这样的说法,实际上就是在为美联储收紧预期铺路。

一些与会者还评论说,疫情可能对劳动力市场造成了更持久的变化,疫情前的劳动力市场状况可能不是委员会评估实现充分就业目标的正确基准。

这都是美联储开始由鸽转鹰的一些“铺垫”。

这都说明,当前美联储能够继续死撑着的时间不会太久了。

现在没有人能知道,美联储这个死撑的极限在哪里,但可以很确定的是,随着时间推移,美联储距离抵达这个极限是越来越近了。

从美联储今天公布的这份会议纪要里,其实就可以看出一些端倪,有不少美联储开始转向的痕迹,所以今天欧美股市才会出现大跌,具体我会来跟大家详细分析。

(1)什么是缩减QE

缩减QE,在美国还有一个比较洋气的说法,就是Taper。

不过我平时还是比较喜欢用缩减QE,这样比较直观。

QE,就是指量化宽松,也就是美联储当前通过印钞来购买国债和房地产债券。

美联储当前每个月都会购买800亿美国国债和400亿的房地产债券,也就是每个月保持1200亿的印钞规模,这就是当前的美联储QE力度。

缩减QE,就是指,美联储缩减当前每个月1200亿的印钞速度,比如缩减成1000亿、800亿、600亿、400亿,这样阶梯式缩减的过程。

美联储比较注重“预期管理”,也就是通过定期举行会议并公布纪要等,使政策在某种程度上可被预见。力求货币政策效果最大化,而副作用最小化。

所以美联储当前差不多1-2个月会有一次议息会议,同时每次议息会议结束后半个月,都会公布会议纪要,让市场知道美联储都在讨论什么。

接下来美联储议息会议和会议纪要的时间,我也跟大家贴一下。



美联储的货币政策里,从宽松到收紧的切换过程,通常会有3个步骤:

1、缩减QE

2、加息

3、缩表

也就是一般要先缩减QE,并且彻底完成停止QE后,才会开始进行加息。

不过美联储今天会议纪要里却强调完成缩减QE和加息之间,没有机械的时间联系。

这是因为,之前市场普遍认为,停止QE后到加息,至少需要半年的评估期。

美联储否认这个预期,也意味着加息的时间点,实际上是有可能进一步提前的。

而一般加息和缩表,也没有太严格的先后顺序。

我们可以以史为鉴,看上一轮美联储如何从宽松转向收紧。

(2)以史为鉴

2008年次贷危机爆发后,美联储开始量化宽松QE大放水。

2013年1月,美联储的议息会议纪要里,开始有正式讨论缩减QE的过程。

这跟今天凌晨发生的事情相符。

2013年5月,美联储主席在国会发表证词,宣布将要缩减QE。

2013年6月,美联储议息会议上公布了缩减QE的时间表。

2014年1月,开始正式缩减QE。

2014年10月,彻底停止QE。

2015年6月,开始透露加息信号。

2015年12月,开始正式加息,并小幅度缩表。

2018年,开始大幅度缩表。



这是上一轮美联储从宽松到收紧的整个过程。

后面因为2018年12月的美股崩盘,再加上2019年爆发了钱荒危机,迫使美联储结束了短暂的加息缩表周期,转向了新一轮大宽松周期。

并在去年疫情爆发后,进入无限量化宽松状态,一直至今。

以史为鉴,我们大致可以知道,美联储接下来会怎么做,已经可能会发生什么事情。

但我们需要知道,历史虽然总是周期性重演,但并不会完全一致。

太阳底下没有新鲜事,但历史也总是会玩出很多新花样。

辩证来看,历史就是在周期规律中螺旋前进的过程,会有一些相似性,但不会完全一致,所以我们也不能犯了刻舟求剑的毛病。

因为去年疫情爆发,导致美联储的无限宽松,是史无前例的疯狂大印钞。

当前流通的美元有1/3是过去这一年多印的,甚至已经接近一半了。

如此大力度印钞,也必将导致未来一旦爆发危机,美联储的应对也容易极端化。

来得快,去的也快。

所以,未来美联储的货币转向过程,也大概率不会像2013年~2018年那么的缓和。

当时美联储是花了整整5年去搞“预期管理”,力求把加息缩表对市场的影响降至最低。

但很显然,美联储失败了。

2018年12月,美股仍然崩盘,说明不管美联储再如何预期管理,已经泡沫化的美股,只要一缩表加息,肯定会死。

都说股市是经济的晴雨表,但实际上股市应该是“货币的晴雨表”。

只要央行和美联储大放水,股市就会走牛。

只要央行和美联储收水,股市就会走熊。

因为现代金融体系,美联储印钞放水的资金,注定会首先流向流动性最好的股票,然后就是债市、房地产等各类资产,而不会流向应该流的实体经济和消费者手里。

这是现代金融体系难以解决的弊端。

所以,每一轮大印钞,最大获益者就是持有各类股票资产、债券资产、房地产资产的富人。

因此,我之前也跟大家分析过,量化宽松的不负责任印钞,只是养肥了富人,会导致富人越富,穷人越穷,是劫贫济富的流氓行为,会加剧贫富差距分化。

当前美国的贫富差距分化程度,已经超过了1929年大萧条前的巅峰状态。

就是美国过去这十几年持续量化宽松印钞所产生的恶果。

接下来,我们和美国有很大可能会爆发一次极其激烈的金融战。

在这样的金融战里,美联储的货币工具,可能会成为美国最有力的武器。

所以我不认为美联储会像2013年那样温和货币转向。

这也可以体现在,这一轮大印钞是去年疫情爆发后开始的,而现在只过了一年多,美联储就开始讨论缩减QE。

而当时美国是在2008年开始大印钞后,一直过了5年,到了2013年才开始讨论缩减QE。

从5年缩减为1年。

因此我认为,美联储从讨论缩减QE,到开始加息的时间,也会大大减少。

上一轮美联储加息,是2013年1月讨论缩减QE,2015年12月开始加息,前后刚好整整3年的时间。

这一轮,我认为可能会从3年缩减为1年。

也就是今天凌晨开始讨论缩减QE,最快可能明年底就会开始加息。

具体路径时间点可能大致是这样。

2021年8​月19日开始讨论缩减QE。

2021年9月~10月,正式宣布缩减QE。

2021年12月,开始​执行缩减QE。

2022年上半年,​完成缩减QE。

2022年下半年,开始进入加息预期​周期。

这是我的个人预判,​有两种情况,可能导致上面预判​出错的可能,我这里也做一些风险提示:

1、病毒进一步变异,美国疫情​严重加剧,会让美联储不得不重新宽松。

2、由于中美博弈加剧,美联储超预期收紧​货币政策,大幅度加息。

目前来看,虽然未来变数仍然很多,但美联储的货币政策转向,大概率不会太温和。

如果美联储货币政策的转向比较激烈,再加上当前美股泡沫化程度处于历史最大程度,一旦美联储开始货币转向,会导致全球金融市场出现比较大的动荡。

(3)泡沫与危机

美股标普500,当前的市盈率中位数,已经达到了历史高位,泡沫化迹象还是比较明显的。



从席勒市盈率看,当前标普500也处于历史第二高的峰值状态,超过了1929年大萧条前夕,仅次于互联网泡沫前夕。



除了美股泡沫化的问题之外,美债的危机其实更严重,特别是企业债危机,当前是完全靠美联储印钞强撑着。

这里需要跟大家强调的是,金融市场里的预期是很重要的,炒股就是炒预期。

所以,当确定美联储有转向预期之后,股市可能就会有提前反应,这也是为什么近一段时间A股和美股都开始走弱的缘故。

美股是从今年5月份,就开始高位横盘震荡,这3个多月下来整体并没有涨多少。



A股就不用说了,春节后就一直处于比较歇菜的状态,虽然仍然有热门板块疯涨,但大多数股这半年都出现较大回调。

这实际上主要原因就是基于美联储货币转向的一个提前预期反应。

同时因为有预期反应,所以往往出现靴子落地之后,股市会反向运行,有这种反身性效应。

也就是经常听到的利空落地、利好落地的意思。

但是,这也并不是绝对的。

我们也可以看上一轮美联储开始缩减QE后的股市反应。



2013年5月,美联储开始宣布缩减QE后,美股一度出现一波短暂的恐慌性抛售。

随后,在2013年~2015年,整个缩减QE和加息预期的过程里,美股整体处于大幅度震荡的状态。

特别是2015年加息之前,出现较大波动。

然而,在2015年12月加息落地之后,美股再次出现较大幅度上涨。

一直到2018年,美联储连续3次加息后,美股才在2018年12月出现全面崩盘的走势。

但随着2019年美联储重新开始降息放水、扩表,美股又重新开始走牛。

这个过程,比较好的解释了,股市炒作预期,并且预期落地后的反向走势。

同时需要注意,真正对股市不利的,比如加息缩表,一旦出现较大幅度的动作,股市并不会有反身性效应,该跌还是得跌,比如2018年。

同时,美联储整个货币政策转向对我们的影响,其实也比较明显。

2013年,美联储开始讨论QE的时候,我们也爆发了钱荒,当时余额宝就是在这样的钱荒里,以超高收益率,得以被热捧。

当时A股也是在2013年钱荒里,杀出了1849点这个历史大底。

当然,股市跟国家经济运行也是绑定在一起,随着时间推移,只要国家经济持续发展,股市的底部位置肯定是在逐步抬高。

所以,未来即使美联储加息缩表,我们股市也跟着杀出一个历史大底,但这个历史大底的位置回到哪里,就是一个比较大的疑问,还需要到时候具体观察。

但可以肯定的是,随着美联储开始货币政策转向,并在未来1-2年内有很大可能加息的预期下,A股杀出一个历史大底的可能性还是很大的。

2015年美联储加息前夕,我们A股在一些屁股歪的资金配合外资,这样里应外合之下,不但引爆一场疯牛,也引爆一场股灾,造成我们金融市场剧烈动荡。

当时,在美联储有加息预期之前,股市还被引爆这样一场疯牛,这简直就是在自己作死。

这一次我们也应该吸取这样的教训,引以为戒。

这可能也是最近这一年,我们都有比较明显的给资产价格“压盘”,避免资产价格泡沫化。

2018年,美联储连续加息3次,配合当时我们和美国开始激烈博弈,倒是2018年A股从头跌到尾,很多人在2018年亏得比2015年还多。

这其实都说明,美联储这些外部因素对A股的影响力。

我发现,很多人都过于轻视这些外部影响。

不同位置的人,需要有不同的考虑。

金融市场需要信心,所以有一些人通过喊话,来降低外部因素对A股影响,是可以理解的。

但我们作为小散,自己还是要拧得清,外部因素的影响因素有多大。

从客观辩证角度来说,我是一直认为,我们不能过分夸大外部因素的影响,但也不能完全无视外部因素的影响。

影响我们自己的金融股市,最重要的两个因素,一个是我们自己央行的水龙头,一个是美联储的水龙头。

整体来说,我们自己央行的水龙头会更重要一些,但美联储的水龙头也不能完全无视,二者权重我认为差不多是七三分,也就是我们自己央行的影响权重是70%,美联储影响权重30%。

在以前,美联储的水龙头也会反过来影响我们央行的水龙头。

但过去一年,我们越来越强调货币政策自主性,不怎么跟随美联储,所以这个权重值才是七三分,不然应该是六四分。

所以,对于当前外部金融形势的动向,我认为大家还是要有足够的重视。

但也不需要太过于恐慌和害怕。

我们从2017年成立金融委后,就越发重视这种风险意识,和对重大系统性金融危机的防范。

在8月17日召开的财经委员会第十次会议,除了提出让大家很关注的“共同富裕”,还提到统筹做好重大金融风险防范化解工作。





我个人认为,我们当前突然这样强调“统筹做好重大金融风险防范化解工作”,这其实也说明当前我们判断未来是有爆发重大金融风险的可能性。

正是基于这样的可能性,才需要这样提前未雨绸缪,来精准拆弹。

这背后的信息量,大家可以自己多多思考。

我相信,在我们这样有危机意识去提前应对的情况下,即使未来1-2年内,基于美国金融市场崩溃而引发的世界经济危机,我们也能够抵御住这样的危机冲击。

不过,在这个过程里,最后实际影响有多大,是需要大家好好思考这背后的风险与得失。

我们总是被保护得太好了,所以往往缺乏风险意识,对外部存在的种种危机也没有太大感觉。

所以,我们自己在这样的一个多事之秋,还是多一些风险意识,要学会自己保护自己。

本文来源“大白话时事”公众号。

作者:星话大白。

我每天都会写分析文章,欢迎关注!

user avatar

一个癌症晚期病人,家产十几亿,今天早上意外的精神头很好,饭量比起前几天来好了很多,居然一口气喝完了三杯牛奶,并且表示想出去晒太阳,被护士推到外面后,他甚至还令人惊奇的从轮椅上站了起来,还在草地上走了两步。

一个每天被996压榨的社畜,银行存款两百来万,有一套市价三百多万的房子,还剩下二十多年的房贷没还,天天处于亚健康状态,今年工资一分钱都没有涨,往年七八倍的奖金,今年预期只有6倍的奖金,并且房租水电费都在涨,感觉未来一片灰暗,原本唯一的盼头是明年能独立带个大项目,爬到公司中高层,但是目前公司的大老板跟他不对付,怕他翅膀硬了单飞出去创业跟公司搞竞对,所以一直打压他不给资源。现在他也对老板死心了,就下决心一边自己慢慢在外面自己创业,一边跟大老板耗着,反正大老板癌症晚期了,就算再顶级的医疗资源也吊不了多久了。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美联储年底前启动缩减量化宽松(QE)进程的信号,以及他们刻意强调“不代表马上加息”的策略,无疑给全球资本市场投下了一颗重磅炸弹,其影响是多层次、全方位的。这不仅仅是货币政策的调整,更是在全球经济复苏进入关键时期,对未来资金流向、资产定价、风险偏好乃至国际经济格局产生深远连锁反应的信号。一、 缩减QE.............
  • 回答
    特朗普前发言人透露,特朗普已下定决心要竞选2024年的美国总统。这个消息并非空穴来风,而是来自一位长期以来密切观察并代表特朗普阵营发言的关键人物。这使得特朗普再次冲击白宫的可能性显得尤为真实,也引发了广泛的讨论:他是否还有机会再次赢得大选?从多个维度来看,这个问题都相当复杂。首先,我们得审视特朗普过.............
  • 回答
    关于特朗普前发言人声称他将参加2024年美国总统大选的这一消息,我们可以从几个不同的角度去解读和思考。首先,从发言人的角度来看,这通常意味着他们与特朗普本人保持着密切的联系,并且可能接收到了来自特朗普阵营的直接或间接的信号。毕竟,作为前发言人,他们过去的工作就是代表特朗普的立场和想法,如果他们公开放.............
  • 回答
    外交部在回应美、英、加、欧盟等国就新疆问题采取的制裁措施时,抛出了“今天的中国不是120年前的中国”这样一句话。这句话,看似平淡,实则蕴含着非常深刻的含义和战略考量,理解这句话的“味道”,需要我们穿越历史的维度,审视当下中国的力量,以及未来发展的方向。1. 历史的参照系:屈辱与抗争的百年这句话之所以.............
  • 回答
    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显示,2021年中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GDP)达到了12551美元。这个数字不仅仅是一个冰冷的数字,它背后蕴含着多层意义,深刻地反映了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现状和趋势。1. 经济总量的巨大提升与人民生活水平的改善:首先,人均GDP的提高直接说明了中国整体经济实力的显著增强。GDP是衡.............
  • 回答
    拜登总统提到的经济学家预测 2021 年美国 GDP 增长率将超过 6%,这确实是一个相当乐观的数字,也反映了当时不少人对美国经济复苏的预期。要理解这个预测,咱们得从几个层面来掰开了看看。首先,这个预测的背景非常关键。2020 年,美国经济经历了新冠疫情的重创,GDP 出了一个很大的负增长。所以,当.............
  • 回答
    关于希拉里·克林顿是否表示将参加 2020 年美国总统大选,答案是明确的——她没有公开表示将再次参选。在 2016 年输给唐纳德·特朗普之后,希拉里·克林顿曾公开表示她暂时不会考虑竞选公职,而是会花时间陪伴家人,并继续参与一些她关心的事业。她也曾多次表达过对特朗普政府的批评,并对美国的政治走向发表看.............
  • 回答
    2020年美国人口普查数据确实向我们揭示了一个不容忽视的趋势:美国人口的老龄化正在加剧。这不是一个突然冒出来的现象,而是几十年社会经济发展和人口结构变迁的必然结果。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几个关键维度去解读这些数据。首先,我们得看看年龄结构的变化。人口普查数据最直观地展示了不同年龄段人口的比例。.............
  • 回答
    那晚的美股,绝对是惊心动魄的一夜,让不少投资者心跳都提到了嗓子眼。要说“第六次熔断”这个说法,确实在那一天被广泛讨论,但最终 2020 年 3 月 23 日当晚美股并没有迎来第六次熔断。让我来详细梳理一下当时的情况,尽量还原那种紧张的气氛:首先,我们要明白什么是“熔断”。美股的熔断机制是在市场出现极.............
  • 回答
    《美国工厂》中,美国主管对中国公司年会表演的落泪,与其说是单纯的被表演感动,不如说是一种复杂情感的宣泄,是多种因素在那一刻叠加共振的结果。首先,我们得理解这个美国主管的处境。他作为格林公司(GM)的老厂长,见证了俄亥俄州代顿市这家工厂从辉煌走向衰败的过程。这家工厂不仅仅是一个生产单位,它承载着一代又.............
  • 回答
    在2016年10月9日举行的第二场总统候选人电视辩论中,唐纳德·特朗普的表现可以说是自参选以来最受关注和争议的时刻之一。这场辩论的基调从一开始就异常激烈,甚至可以说是剑拔弩张,这与前一场的相对沉闷形成了鲜明对比。策略与姿态:进攻型防御,意在打乱节奏从整体策略来看,特朗普显然采取了一种更为激进的进攻姿.............
  • 回答
    2019年人民币汇率的波动,特别是其贬值趋势,确实引发了外界对于中国是否在为与美国达成贸易协议的希望逐渐渺茫而做准备的猜测。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结合当时的宏观经济背景、中美贸易摩擦的演进以及人民币汇率的内在逻辑来分析。首先,我们必须认识到,人民币汇率的变动并非单纯由中国单方面决定,它受到多种因.............
  • 回答
    2020年10月7日,美国副总统辩论在犹他州盐湖城的犹他大学举行,由时任副总统迈克·彭斯对阵时任参议员卡玛拉·哈里斯。这场辩论聚焦于两位副总统候选人各自政党的核心议题,同时也为选民提供了近距离了解他们作为潜在国家领导人的机会。以下是对两人表现的详细评价:迈克·彭斯 (Mike Pence) 的表现:.............
  • 回答
    美联储(Fed)反复强调不会“提前”加息,但这并不妨碍市场普遍存在“美联储最终会通过加息来应对通胀”的预期,这其中的逻辑链条其实蛮有意思的,咱们掰开了揉碎了聊聊。首先,得理解美联储的“语言艺术”。美联储在公开场合发言,尤其是关于货币政策的,向来是极其谨慎的。他们说“不会提前加息”,这个“提前”二字大.............
  • 回答
    美联储主席关于“不排除在每次 FOMC 会议上都加息”的表态,无疑给全球经济市场投下了一颗重磅炸弹,其潜在影响是深远且复杂的。理解这一表态,我们需要将其置于当前经济大背景下,并深入剖析其背后可能隐藏的逻辑和意图。首先,我们要明白,美联储的职责是维护物价稳定和促进充分就业,其货币政策工具的核心就是调整.............
  • 回答
    盈透证券创始人关于美联储加息至6%的观点与美国经济现状深度解读盈透证券(Interactive Brokers)创始人托马斯·彼得菲(Thomas Peterffy)最近抛出的“美联储需要将利率提高到6%才能有效遏制通胀”的论断,无疑给原本就风起云涌的美国经济局势又添了一把火。这番言论并非空穴来风,.............
  • 回答
    6月美国通胀数据飙升,鲍威尔表态引市场高度关注美国6月份消费者价格指数(CPI)和生产者价格指数(PPI)双双创下新高,这无疑给本已热议的美国通胀问题再添一把火。数据发布后,美联储主席鲍威尔的发言更是将市场的目光牢牢吸引。他明确表示,如果通胀持续攀升,美联储已经准备好调整政策。这一系列信号,无疑为全.............
  • 回答
    拜登总统最近在公开场合透露,他很快就会宣布关于美联储重要职位的提名人选。这个消息一出,立刻在全球金融界和各国经济观察家之间引发了热议,因为美联储作为全球最具影响力的中央银行之一,其政策方向和领导人选,无疑会对美国乃至全世界的经济格局产生深远的影响。美联储职位的人选对美国经济的作用:要理解这位新任人选.............
  • 回答
    好的,我们来详细分析一下3月24日美股的表现以及美联储最新救市方案可能对经济产生的影响。一、3月24日美股的表现要理解3月24日美股的表现,我们需要将其置于当时的大背景下。在3月中旬,全球股市经历了剧烈动荡,新冠疫情在全球范围内的蔓延以及随之而来的封锁措施,导致市场对经济衰退的担忧急剧升温,恐慌情绪.............
  • 回答
    美联储在当前经济环境下,采取“先缩表后加息”的政策组合,这背后有着一套深思熟虑的政策逻辑,旨在平稳地引导经济回归正常轨道,同时控制通胀压力。理解这一点,需要我们深入剖析美联储的资产负债表、利率政策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首先,我们来理解一下“缩表”和“加息”的含义及其各自的作用: 加息(提高联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