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盈透证券创始人表示「美联储加息到 6%,才能阻止通胀」,美国经济目前现状如何?

回答
盈透证券创始人关于美联储加息至6%的观点与美国经济现状深度解读

盈透证券(Interactive Brokers)创始人托马斯·彼得菲(Thomas Peterffy)最近抛出的“美联储需要将利率提高到6%才能有效遏制通胀”的论断,无疑给原本就风起云涌的美国经济局势又添了一把火。这番言论并非空穴来风,而是基于他对当前美国经济运行逻辑的深刻洞察。要理解他的观点,我们必须深入剖析美国经济目前的真实状况。

通胀的顽固性:远未到“喘息”之时

彼得菲先生之所以提出如此激进的加息目标,核心在于他对当前美国通胀的判断。虽然近期公布的一些通胀数据(如CPI、PCE)显示出一定的回落趋势,但“顽固性”仍然是绕不开的关键词。

核心通胀的粘性: 剔除波动较大的食品和能源价格后,核心通胀(Core CPI)依然保持着令人担忧的韧性。服务业价格,特别是住房、医疗保健和交通等领域,仍在以相对较高的速度上涨。这部分是由于劳动力成本的持续上升,而劳动力市场依然紧张,企业为了吸引和留住员工,不得不提高工资,这又会转嫁到商品和服务价格上,形成一个潜在的“工资物价螺旋”。
需求仍然强劲: 尽管美联储已经通过多次加息来抑制需求,但美国消费者在经历了疫情初期的压抑后,手中依然握有相当规模的超额储蓄,并且对商品和服务的需求依然相对旺盛。尤其是在旅游、娱乐等体验式消费方面,复苏势头强劲。这种持续的需求支撑,使得通胀下行的压力减轻,反而为价格上涨提供了空间。
供应链瓶颈的“幽灵”: 尽管全球供应链的混乱状况有所缓解,但某些关键领域的瓶颈依然存在,例如半导体芯片的供应。地缘政治因素,如俄乌冲突的持续,也可能对能源和粮食供应造成新的冲击,从而推高相关商品价格。

美联储的“两难”:加息的代价

彼得菲先生提出6%的加息目标,是基于一种“疾风骤雨式”的通胀治理思路。他认为,只有足够强力的紧缩政策,才能迅速打消市场对通胀的预期,并有效抑制需求。然而,这一目标背后也隐藏着巨大的风险,也是美联储在制定政策时必须审慎权衡的“两难”。

经济衰退的阴影: 利率快速攀升对经济活动具有抑制作用。企业借贷成本增加,投资意愿下降;消费者信贷成本上升,消费能力减弱。如果加息过猛,很容易将经济推向衰退的边缘,甚至引发硬着陆。失业率的上升,企业倒闭的增加,都将是经济衰退的直接体现。
金融市场动荡: 高利率环境会对金融市场造成压力。股票估值可能面临重估,债券价格下跌(因为利率上升,新发行债券的吸引力更大),房地产市场也可能出现调整。一旦市场出现剧烈波动,甚至引发金融危机,其对实体经济的冲击将是灾难性的。
债务负担加重: 对于已经负债累累的政府、企业和家庭来说,高利率意味着更高的偿债成本。这会挤压其他支出,可能导致经济活动进一步放缓。

美国经济的当前画像:脆弱的复苏与潜在的风险

综合以上因素,美国经济目前的现状可以用“脆弱的复苏与潜在的风险并存”来形容。

就业市场依然坚挺(但有迹象放缓): 尽管有加息的滞后效应,美国的就业市场仍然表现出超乎寻常的韧性。失业率处于历史低位,职位空缺数量也依然可观。然而,一些细微的迹象表明,就业市场的过热可能正在逐渐降温。新增非农就业人数的增速有所放缓,某些行业(如科技)已经开始出现裁员。
消费者支出受到挤压: 尽管储蓄仍然是支撑,但通胀侵蚀了购买力,而利率上升则增加了信贷成本。这使得消费者在非必需品上的支出变得更加谨慎。
企业投资受到抑制: 高昂的融资成本使得企业在扩张和投资方面更加犹豫。过去两年供应链瓶颈的教训,也可能让企业在库存管理和生产布局上更加保守。
房地产市场降温: 抵押贷款利率的飙升,直接打击了房地产市场的活跃度。房屋销售量下滑,房价涨幅放缓,甚至在一些地区开始出现下跌。

彼得菲先生的逻辑推演:为什么需要6%?

彼得菲先生之所以抛出6%的目标,或许是基于以下几点思考:

1. “中性利率”的挑战: 理论上的“中性利率”(即不刺激也不抑制经济的利率水平)是多少,目前并没有定论,但许多人认为目前的利率水平(如5%5.25%)可能仍然低于中性水平。如果真是如此,那么要达到抑制通胀的目的,利率确实需要进一步提高。
2. “锚定”通胀预期: 加息到6%的明确信号,可能是一种强烈的“前瞻性指引”,旨在向市场和公众传递美联储控制通胀的决心,从而“锚定”通胀预期。如果市场相信通胀能够被控制,那么未来上涨的动力就会减弱。
3. “快速见效”的策略: 彼得菲先生可能认为,一次性或快速地将利率推高到足够高的水平,比“小步慢跑”式的加息更能有效打破通胀惯性,避免通胀“粘”在较高的水平上。

结论:前路依然充满不确定性

美国经济正处于一个关键的十字路口。彼得菲先生关于6%加息率的论断,并非一个简单的预测,而是一种对当前经济状况和未来政策方向的激进思考。美联储是否会采纳如此激进的策略,取决于其对经济数据和风险的进一步评估。

当前,我们看到的美国经济是一个表面上依然保持活力的实体,但其内部却潜藏着因通胀、高利率和全球不确定性带来的脆弱性。未来几个月,劳动力市场的数据、核心通胀的变化、消费者支出的韧性以及金融市场的反应,都将成为判断经济走向的关键。无论是“软着陆”还是“硬着陆”,亦或是其他更复杂的局面,都将在这些数据的博弈中逐渐显现。而彼得菲先生的6%目标,无疑为这场博弈增添了更多值得关注的维度。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非专业意见,欢迎批评指正!先匿名了,说错好丢脸啊!

美国现在的通胀,是恶性通胀而不是经济过热引发的通胀。如加息只会导致美债收益率飙升,美股崩盘,美楼市价值缩水甚至崩盘。

对外:只有经济活力强,加息所致的全球资金回流美国才会充分。经济活力弱,前景不明朗,资产价格虚高且吸引力弱,全球资金回流美国的量将大打折扣。美国将很难通过剪刀差收割发展中国家、甚至欧洲发达国家。。土耳其故意大幅度贬值里拉,很可能是想在美国加息前,自行刺破资产泡沫,提高经济活力。

对内:如果经济活力太弱,通胀则无法通过加息得到抑制,而是导致本来低迷、购买力总量几乎恒定的消费、投资、贸易下降。这将导致经济从恶性通胀,转为经济紧缩。

经济紧缩的下一步,很可能是大萧条。经济出现雪崩一般的多米勒骨牌效应——消费端冷却,资本家收益下降以裁员或停业自保,从而导致服务业从业者大量失业……直到开始通过计划经济推动基础设施建设,以改善失业,逐渐给经济注入新的活力。

美国贫富差距拉大,和我国实行的共同富裕,孰优孰劣很好分辨,显然是后者是经济更科学、可持续发展的方案。

贫富差距太大,会导致消费活力得不到释放。比如1富人有1000万元,每年最多消费50万元。但穷人有100人,每人年收入10万,总额也是1000万元。但是穷人每年平均消费3万元,则共消费了300万元。。显然贫富差距拉大,会导致社会消费活力下降。

显然,只有藏富于民的经济体才能保持活力。共同富裕才是经济持续腾飞和成长的秘诀。培育壮大中产阶级人口, 是未来我国经济发展的重大战略。

美国过去20余年中产阶级的总收入,占全体总收入的比例在不断下滑,而富豪的总收入比例在不断提高。收入分配的逐渐失衡,导致了经济活力逐渐下降。

其实很多弱势群体不是不努力,而是为了生存就已经耗尽了力气,陷在泥潭中爬不出来。所以,有人推一把是很重要的,有政策帮助贫困人口脱贫,是很重要的。

而美国还有很多贫困人口(按美国标准)得不到扶持和帮助,没有Z策扶持,任由他们自生自灭。


这不仅不能充分利用他们的劳动力推动制造业回流,也不能释放他们的消费活力。此外,还造成了治安难度加大,社会潜在运行成本加大。犯罪率居高不下像毒瘤一般拖累经济运行,或对经济发展造成类似蝴蝶效应的破坏。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