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阉造谣没谱。
Q:如果你是刘邦,项羽追来了,马车上载着你和你孩子。你很着急,害怕被追上。
A:放弃马车,骑马逃跑。
B:将孩子扔下车减轻重量。
Q:你脑抽选择了将孩子扔下马车,你部下下车去捡孩子,你该怎么做。
A:扔下孩子和部下赶马车跑。
B:停止马车,等部下将孩子抱上马车,再找机会重新扔,再等部下捡孩子,再停下马车,再扔孩子……
一个利箭穿胸尚能谈笑耍嘴的英雄人物,却因为远在天边的追兵行止失据,司马迁编了一个错漏百出的故事,但很多人偏偏就是愿意去相信,说明愿意去探究史书的人还是太少了。
人们只记住了刘邦踢子下车一事。准备弃子一事。
却记不住刘邦救回了全部家人一个不死这样的事实。
从来不追寻刘邦弃子事件的真实性,合理性,行为背后的动机。
其实只要稍微用心点就会发现该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不同记载里就各不相同。
存在各种不同版本。
过程,动机,逻辑上也存在多个疑点。
比如司马迁如何得知刘邦欲斩夏侯婴,还想了十余次。
司马迁连刘邦心里想什么都知道,连次数都知道?开挂呢?
不是说追的急吗?既然追的急为何把子女接上车?既然追的急,集到要踢下子女的程度,为何多次踢下,停车在抱上车多次还不被追上。子女还能金刚不坏?
且上车地点离目的地没多少公里,根本到不了马的极限,又怎会出现马乏现象。且刘邦的用马肯定是精心挑选的良驹。
其实说穿了所谓弃子事件,实际完全就是一个被夸大了的传闻而已。
即使有,发生的时间和地点也不可能是从灵璧睢水逃往下邑途中。
只可能是离开下邑,前往荥阳长途西行途中。
起码经过了四五个小时才可能遇到马乏状态。
所谓追的急完全就是夏侯婴邀功心态夸大出来的,所谓踢子,有点脑子就知道根本不可能是从高速奔驰的马车上踢下去的。
定是传闻中被人添油加醋夸大的。
所谓弃子不要的原因,更大可能是孩子一路哭闹折腾拖慢了行程,导致听到有追兵接近,而两个孩子还不听话,不懂事的瞎折腾,闹别扭。
从而引起父亲刘邦发火,粗暴教训了一顿,并说出不再带孩子走的气话吓唬,最后由夏侯婴连哄带骗,有惊无险的带回。这个反覆折腾的过程。
这种过程做过父母的都懂。
变成传闻之后就越传越离谱。
最终演变成了项羽本纪里的样子。
简单说下吧,刘邦在彭城之战战败跑路时把子女推下车的故事是完全虚构的。我不确认的点是,这个故事究竟是司马迁的发明还是司马迁记叙的民间传说,不过即使是民间传说,我不相信司马迁居然看不出问题来还将其记录在《史记》之中。
判断该故事虚构的要点有二:
其一,根据《高祖功臣侯者年表》记录,安国侯王陵【上東,因從戰不利,奉孝惠、魯元出睢水中,及堅守豐,封雍侯,五千戶。】王陵的一件大功就是在睢水战败后守护孝惠、魯元安全撤退了。
其二,在刘邦战败后是不可能【过沛,收家室而西】的,因为刘邦的军队崩溃是在灵璧东睢水上,而沛在此地的北边,楚军也是从北边攻过来,刘邦如果去沛,就意味着他要正面突破楚军,并且往北走好几天。事实上刘邦的军队崩溃后刘邦是直接往西撤退抵达了下邑,这才符合常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