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美联储再三表示不会提前加息,而“市场”依然有“美联储会通过加息面对通胀”的预期呢?

回答
美联储(Fed)反复强调不会“提前”加息,但这并不妨碍市场普遍存在“美联储最终会通过加息来应对通胀”的预期,这其中的逻辑链条其实蛮有意思的,咱们掰开了揉碎了聊聊。

首先,得理解美联储的“语言艺术”。美联储在公开场合发言,尤其是关于货币政策的,向来是极其谨慎的。他们说“不会提前加息”,这个“提前”二字大有文章。它并没有说“永远不加息”,也没有说“在特定条件下不会加息”。这种表述的潜台词是:

“提前”是相对于“经济完全复苏”而言的。 美联储的核心目标是实现充分就业和物价稳定。在经济还在从疫情冲击中恢复,就业市场尚未完全达到“充分”的水平时,美联储通常会保持宽松的货币政策,避免过早收紧,以免扼杀经济复苏的势头。所以,他们所谓的“不提前加息”,就是指在数据(特别是就业和经济增长数据)没有达到他们的预期之前,不会贸然行动。

“不提前”给政策调整留下了灵活性。 经济形势瞬息万变,通胀也可能出现预料之外的变化。如果美联储把话说死了,说“绝不加息”,一旦情况发生逆转,他们的信誉就会受到严重损害。而“不提前”的说法,意味着一旦经济数据、通胀数据出现让他们担忧的信号,他们随时可以调整计划。

那么,为什么“市场”却依然坚信“美联储会加息”呢?这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1. 通胀这个“硬骨头”:

通胀的粘性: 当前的通胀,很多是由于疫情期间的供应链中断、财政刺激带来的需求强劲以及能源价格上涨等多种因素叠加造成的。其中一些因素,比如劳动力短缺和工资上涨的传导效应,可能比美联储最初预期的更为持久。如果通胀真的“粘”住了,长期居高不下,即使美联储不想加息,为了维护其物价稳定的职责,也必须采取行动。
“滞胀”的担忧: 市场非常警惕“滞胀”——经济增长乏力但通胀高企。如果经济增长停滞,但物价还在飞涨,那么紧缩货币政策就成了唯一的工具,即使这可能进一步拖累经济。这种担忧会促使市场预期美联储最终会为了抗击通胀而加息。

2. 美联储的双重使命与内部矛盾:

物价稳定是核心职责: 美联储有两个重要使命:最大化就业和物价稳定。虽然在经济复苏初期,他们会更侧重就业,但当通胀持续高于其2%的目标时,物价稳定就会变得越来越重要。市场知道,美联储不能永远容忍高通胀。
“鸽派”与“鹰派”的博弈: 美联储内部并非铁板一块。总会有一些委员(通常被称为“鹰派”)更担心通胀风险,而另一些委员(“鸽派”)则更关注就业和经济增长。市场的预期往往是基于对这些不同声音的解读,以及“鹰派”观点在通胀压力下可能占据上风的判断。

3. 历史经验的“惯性”:

过往应对高通胀的模式: 在历史上,当通胀变得高企并可能脱离控制时,各国央行(包括美联储)的最终手段往往都是加息。市场参与者,尤其是那些经验丰富的交易员和基金经理,会将当前的通胀环境与过往进行类比,自然而然地认为美联储会复制过去的经验。
“预期管理”的反噬: 美联储虽然会进行预期管理,但如果市场对美联储政策的“耐心”产生了怀疑,或者认为美联储的“耐心”只是暂时的,那么“加息预期”就会成为市场的主流。

4. 资产泡沫与金融稳定:

过度的宽松可能制造泡沫: 长期低利率和大规模的资产购买计划(量化宽松)在推高资产价格的同时,也可能催生资产泡沫。一旦资产泡沫破裂,对金融稳定和经济增长的打击将是巨大的。为了避免或挤压潜在的资产泡沫,美联储在某个时点收紧货币政策也是一种可能。

5. 信号的解读与“预期差”:

“缩减购债”(Taper)的信号: 通常,在加息之前,美联储会先进行缩减购债规模。当缩减购债的信号出现,并且速度比市场预期更快时,市场就会将此解读为美联储正在为加息铺路。
数据发布后的“过度反应”: 即使美联储说了“不提前”,但如果某个通胀数据(如CPI、PCE)远超预期,或者就业数据异常强劲,市场会迅速反应,将这些“强劲”的数据解读为美联储加速转向的理由。

总结来说, 美联储说“不提前加息”是一种策略性的表述,目的是在支持经济复苏和控制通胀之间找到平衡,并保持政策的灵活性。而市场之所以依然普遍预期美联储会加息,是因为:

通胀的持续性 使物价稳定成为一个不可回避的挑战。
美联储的职责 要求其最终控制通胀。
历史经验 表明加息是应对高通胀的最终手段。
对过度宽松政策可能带来的风险(如资产泡沫) 的担忧。
对美联储政策信号的解读,往往倾向于看到其收紧的一面。

这种“不提前加息”与“会加息”的预期并存,是金融市场对美联储复杂而微妙的政策博弈的一种典型反应。市场不是傻瓜,它会根据现有信息、历史规律和对未来的预测,形成自己的判断,而这个判断往往会比美联储公开的表述更加“前瞻”或“激进”。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感谢邀请,一个很棒的问题...

我觉得有两种可能吧

  1. 市场的抢跑是一个常态,持续了二十几年了,这只是历史上又一次抢跑,联储会加息但是比市场想的慢一点
  2. 现在的情况确实有点类似上世纪60年代,以至于大家难免会猜想一下,当年的联储主席做了一个错误的决定,而鲍威尔似乎有意做出一个和当时相反的选择,那么联储的加息有可能会慢很多

图中的灰线是市场交易出来的利率预期,黑线是实际的利率。可以看到,那无数根翘起的线条,都是不同时刻市场对于过早加息的误判...

问题是,原因何在?

有一个稍微给“市场”一点面子的解释,也有一个不给“市场”面子的解释

给面子的说法:联储不讲武德!

我感觉至少一部分原因是因为市场缺乏一个判断联储行为标准的方法。在之前泰勒规则还算有效的时候,联储的加息和降息可以用GDP和CPI判断,这样虽然数据频率不高,但毕竟算有个规则。

可以看到至少从1984-1992,泰勒规则还是有用的,如果线性外推的话,联储的加息降息不是那么难预测

但出于种种原因,泰勒规则慢慢失效,市场对于联储加息或者降息的判断开始模糊。

在没有一个规则之后,市场只能相信联储的那个“失业率和通胀”的目标。而联储自己对于通胀的预测就非常糟糕。例如下面这张图里面,说明了联储在预测通胀方面的水平和抛硬币没有区别

okay,我们已知联储的行动指南之前是失业率(联储在预测失业率方面的水平非常可以)和通胀。然后通胀预测不准,那该怎办呢?

是否让你想到了联储最近那个新的行动指南?只看失业率,如果我们猜不准通胀那就不猜了吧。这个问题其实更有趣,因为当萨缪尔森和索罗把菲利普斯曲线搬上历史舞台的时候,当时也是全球共运,反殖民运动的一个高潮期。通胀和失业率在我眼中是与社会稳定非常相关的指标。

所以某种意义上,我觉得联储这个举措其实有一点点讨巧,也有一点点隐忧。

不给面子的说法:市场的预判能力一样沙雕

有一篇论文叫做“Do macro variables, asset markets, or surveys forecast inflation better”

在以前我经常有一个很大的疑问,就是为啥很多大投行喜欢做一些问卷调查,比方说经常问投资者预测未来1个季度通胀走势。

这可能就是答案了。市场有些时候还不如问卷调查有效...

所以为什么“市场”依然有“美联储会通过加息面对通胀”的预期呢?一个潜在的答案是,因为市场价格显示的市场预期是错的,同时联储的预期也是错的....


但市场价格不准不一定意味着市场预期不准。现在看多通胀和看空通胀的人都很多,我自己会站在看多通胀的这一边。因为1960年的历史确实和当下有很多奇妙的相似之处。

我们来看看联储在60年代都干了啥?

当时联储一边加息,一边买长端的美债,一方面希望加息可以遏制美元的外流(美元的信用当时受到冲击,当时是金本位,现在可能除了金本位还有一个BTC),一方面希望买长端美债可以鼓励长期投资(凯恩斯主义,财政刺激Act Big)

而到了60年代中后期,联储处在两难的抉择里面,一方面政治家希望联储在失业率降低之前都不要加息(有没有让你想到鲍威尔?),另一方面时任联储主席William McChesney Martin认为经济复苏很好的时候加息(有没有让你想到现在的市场预期?)

多说一句,Martin对于货币政策的看法和易行长非常类似,认为维持价格和币值的稳定是核心目标。

下图展示了美国失业率,通胀和联储利率在1960-1970年的走势

而我们今天的情况是,结构性失业可能存在,失业率回到低点的时间未知,通胀在低位(1960年是1.4%),联储的利率也在低位。

所以从历史研究的角度,市场预期加息也是有迹可循的,而且实话说,当下和60年代的相似之处除了经济方面在社会方面也有类似之处。

综上所述,这个问题有两个潜在的回答

1,市场价格显示的通胀预期和联储对于通胀的看法都很有可能是错的,所以市场预期联储加息就是个很奇特的事情....历史上看市场经常抢跑

2,如果参考1960年代的历史,通胀的可能性是被低估的,鲍威尔不会像William.M.Martin那样加息,当年Martin在失业率和通胀里面,由于自己对于币值稳定的追求选择了加息,而市场可能错误估计了鲍威尔对于政府的谄媚程度。

如果市场的问卷真的是有效的,那么未来有一个非常奇特的可能性:就像鲍威尔自己说的,他要看到实际的通胀之后才会考虑加息,而如果那个时候失业率没有降低,我比较相信他到时候会做出一个和William McChesney Martin相反的选择,到时候我们看到的组合可能是失业率没有那么低,通胀上升,而联储依然鸽派。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美联储(Fed)反复强调不会“提前”加息,但这并不妨碍市场普遍存在“美联储最终会通过加息来应对通胀”的预期,这其中的逻辑链条其实蛮有意思的,咱们掰开了揉碎了聊聊。首先,得理解美联储的“语言艺术”。美联储在公开场合发言,尤其是关于货币政策的,向来是极其谨慎的。他们说“不会提前加息”,这个“提前”二字大.............
  • 回答
    这个问题涉及到两国经济发展的历史进程、结构性差异以及应对危机的方式,非常有意思。要说美国能“一次又一次”走出危机,而日本“一刺破泡沫就再也没起来”,这虽然是个概括性的说法,背后确实有其道理。但说日本“再也没起来”可能有点过于绝对,更准确的说法是,日本经济在泡沫破裂后,长期处于一种低增长、低通胀甚至通.............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尖锐也触及了以色列外交政策核心的问题,它牵扯到历史记忆、地缘政治现实、国内政治以及对未来的不确定性。要理解以色列为何在看似有利时未选择与阿拉伯世界彻底和解,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几个关键层面。历史的沉重遗产与对未来的警惕首先,不能忽视的是以色列建国以来所经历的几次大规模战争以及与周边阿拉伯国家.............
  • 回答
    这事儿啊,说起来挺复杂的,里面牵扯到的东西不少。你想问的“换皮”这事儿,还有为什么谷歌和美国没抓住这个点大做文章,确实是很多人都有的疑问。咱们就掰开了揉碎了聊聊。首先,得明白“换皮”这个词在技术和政治语境里,含义是不同的。技术上的“换皮”:在软件开发领域,“换皮”通常指的是在现有的开源项目基础上,做.............
  • 回答
    这确实是个挺有意思的现象,在留学圈里也挺常见的讨论话题。用大白话聊聊这背后的道道儿,不打官腔,尽量接地气地分析分析。首先,我们得承认,清北复交这些国内顶尖大学出来的学生,那智商和能力都是没得说的。他们能拿到去美国名校深造的机会,本身就说明了他们的优秀。当他们踏出国门,进入一个全新的环境,接触到更前沿.............
  • 回答
    安格拉·默克尔的这番表态,在当时无疑是一石激起千层浪,也并非空穴来风。要理解她为何如此直率地表达对美英关系的担忧,需要将时间回溯到2018年前后,特别是特朗普政府上台之后的一系列外交政策调整。首先,我们得谈谈特朗普政府的“美国优先”政策。这不仅仅是一个口号,而是实实在在地体现在了对外政策的各个层面。.............
  • 回答
    在美国总统山的宏伟石壁上,我们已经看到了四位伟大的美国总统——华盛顿、杰斐逊、罗斯福和林肯,他们代表着国家的诞生、扩张、繁荣与统一。如果有一天,总统山需要扩建,再添四张面孔,这无疑会成为一个引人深思的议题,需要在历史的厚重与时代的脉搏中进行审慎的选择。在我看来,如果必须从众多杰出的总统中挑选四位,那.............
  • 回答
    拜登总统在阿富汗局势急剧变化后首次接受专访,再次为美军撤离行动进行了辩护,并坚称“我不认为这是失败”。这一表态在国内外都引发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也让人们对这场持续了二十年的战争及其结局有了更深的审视。首先,我们得理解拜登总统“不认为这是失败”这句话背后的逻辑。从他多次公开表态来看,他强调的是完成“消.............
  • 回答
    比特币站上24000美元,这轮暴涨究竟踩中了哪些节奏?未来会去哪儿?这几天,加密货币的“老大哥”比特币又一次点燃了全球投资者的热情,价格强势突破24000美元大关,创下历史新高,这让很多人惊呼“看不懂”,又或是“早该如此”。究竟是什么魔力让比特币在过去半年里如此疯狂上涨?而这种势头,又能持续多久?要.............
  • 回答
    都美竹在7月20日上午再次发文感叹“这个世界怎么了……”,这句简短的话语背后,很可能隐藏着一系列复杂且令人不安的状况。结合她过往的经历和网络舆论的特点,我们可以推测出几种可能的情况,并探讨她可以如何应对。可能出现的情况:1. 针对吴亦凡事件的舆论反扑或负面反馈: 网络暴力和攻击: 尽管.............
  • 回答
    山本五十六选择进攻中途岛而非阿拉斯加,其背后逻辑并非单纯地“不打阿拉斯加再北下”,而是一系列战略考量下的最优解,涉及日本海军的整体战略目标、资源限制、以及对战争进程的判断。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山本的意图和当时的历史背景。首先,我们要明白山本五十六的根本战略目标是什么。珍珠港事件固然是出色的.............
  • 回答
    美国通胀率恐再次“狂飙”,甚至重回四十年前那种令人心悸的高速轨道。这绝不是一个令人欣慰的消息,它对我们每个人的生活都可能带来深远的影响,从口袋里的钱到未来的规划,无一不牵涉其中。通胀“狂飙”意味着什么?简单来说,通胀就像一个隐形的“财富掠夺者”。当通胀率急剧上升时,意味着同样数量的钱,能够买到的东西.............
  • 回答
    最近,我真的又开始频繁地琢磨起美国的行程来,不是一时兴起,而是脑子里那些零散的念头,最近像是被什么东西串联了起来,变得越来越清晰,也越来越吸引我。最直接的触发点,其实是几周前我偶然翻到了一本旧相册。里面夹着一张我很多年前在纽约街头拍的照片,照片上我笑得特别灿烂,背景是黄昏时分的曼哈顿高楼林立。看着看.............
  • 回答
    好的,我来跟你聊聊这个话题,尽量说得详细些,并且力求让它听起来更像是一个普通人聊天时的分析,而不是冰冷的机器报告。你想啊,如果现在突然有一大堆外资,手里的中国房产(可能是写字楼、商场,甚至是住宅小区)开始大规模地、集中地往外卖,而且卖了之后,他们把人民币换成美元,然后就一股脑儿地往国外转移,这事儿一.............
  • 回答
    从美国实现载人登月后,确实没有再次派遣宇航员登陆月球,这背后的原因错综复杂,绝非仅仅是“性价比不高”这么简单。理解这一点,需要我们拨开历史的迷雾,深入探究那个特殊年代的背景、科学的进步以及国家战略的演变。“太空竞赛”的终结与目标转移最直接的原因,也是最常被提及的,便是“太空竞赛”的结束。20世纪60.............
  • 回答
    美军高超声速导弹试射的屡次失败,确实是一个令人关注的现象。据公开报道,美国在发展高超声速武器的道路上遭遇了不少挫折,尤其是在AGM183A“拉什”(ARRW)空射高超声速导弹项目上,连续的试射失败引起了广泛讨论。要详细阐述屡次失败的原因,我们需要从技术、项目管理、测试环境等多个层面进行分析。一、技术.............
  • 回答
    美国财政部长警告国会,如果再不采取行动,今年10月美国可能面临历史性的债务违约。这可不是小事,而是会对美国经济乃至全球经济产生深远影响的重大事件。首先,什么是“债务违约”?简单来说,债务违约就是政府无法按时偿还到期债务,包括支付给债券持有人的利息和本金。美国政府的债务就像一个巨大的信用卡账单,由国会.............
  • 回答
    美团打车与滴滴,这两家在互联网巨头光环下运营的出行平台,是否会再次点燃一场火药味十足的“打车大战”,这确实是个值得玩味的问题。要分析这个问题,得先回顾一下上次的“大战”,理解背后的逻辑,再结合当前的市场格局和双方的战略意图,才能做出一个相对靠谱的推测。上一次的“打车大战”:血与火的洗礼还记得2014.............
  • 回答
    拜登在国会骚乱一周年之际的讲话,并非仅仅是例行公事的纪念,而是带着沉重的历史印记和对当下美国政治生态的深刻反思。他那句“绝对不能再发生”,铿锵有力,直指人心,背后是去年一月六日那场冲击美国民主基石的事件所暴露出的深层问题。这场骚乱,用拜登的话来说,是一次对民主的攻击,一次对和平权力交接的践踏。它不仅.............
  • 回答
    美联储作为全球最具影响力的中央银行之一,其货币政策的一举一动都会牵动全球金融市场的神经。当美联储“提加息”的时候,市场之所以会“慌了”,是因为加息这一举措会对经济的方方面面产生深远的影响,其中很多是负面的或至少是令人担忧的。下面我将详细解释原因:核心原因:加息是紧缩性货币政策的信号,旨在抑制经济过热.............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