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美联储一提加息,市场就慌了?

回答
美联储作为全球最具影响力的中央银行之一,其货币政策的一举一动都会牵动全球金融市场的神经。当美联储“提加息”的时候,市场之所以会“慌了”,是因为加息这一举措会对经济的方方面面产生深远的影响,其中很多是负面的或至少是令人担忧的。下面我将详细解释原因:

核心原因:加息是紧缩性货币政策的信号,旨在抑制经济过热和通胀,但这种抑制往往伴随着经济增长放缓甚至衰退的风险。

为了更深入地理解,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剖析:

1. 融资成本上升,企业经营压力增大

借贷成本提高: 加息最直接的影响就是银行的贷款利率会随之上升。企业,尤其是那些需要大量融资来运营、扩张或投资的企业,其借贷成本将显著增加。
盈利能力受损: 当融资成本上升时,企业的利息支出会增加,这会直接侵蚀其利润。对于利润率本身就比较薄弱的企业来说,这可能是致命的打击。
投资意愿下降: 较高的借贷成本会使得许多投资项目变得不那么经济划算。企业会重新评估其资本支出计划,推迟或取消投资,这会减缓经济的增长动力。
现金流压力: 对于那些有大量债务的企业,利率上升会增加其偿还贷款本金和利息的压力,可能导致现金流紧张,甚至面临违约风险。

2. 消费者支出减少,需求端承压

贷款和信用卡成本增加: 消费者在购买大件商品(如房屋、汽车)时,通常会依赖贷款。加息意味着这些贷款的利率会上升,导致每月还款额增加,削弱了消费者的购买力。
储蓄吸引力增强: 加息也意味着银行存款的利率会提高,这会鼓励消费者将更多的钱存起来而不是消费,进一步抑制了整体需求。
房地产市场降温: 房贷利率是加息最敏感的领域之一。房贷利率的上升会显著增加购房者的月供负担,导致购房需求下降,房价承压。新房建设和房地产相关行业也会受到冲击。
消费信心动摇: 当市场普遍预期经济将放缓,甚至可能出现衰退时,消费者的信心会受到打击,他们可能会更加谨慎地花钱,为不确定性做准备。

3. 资产价格下跌,财富效应消失

股票市场:
贴现率效应: 股票的估值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未来现金流的折现。加息提高了用于折现未来现金流的贴现率,这意味着股票的理论价值会下降。
企业盈利下降预期: 如前所述,加息会增加企业的成本,可能导致盈利下降,这直接利空股市。
资金流出: 随着无风险利率(如国债收益率)的上升,资金会从风险较高的股票市场流向相对安全的债券市场,导致股市资金面紧张。
债券市场:
现有债券价格下跌: 当市场出现新的、利率更高的债券时,旧债券的吸引力就会下降,其价格会随之下跌,以使其收益率与新债券相当。这被称为“利率风险”。
其他资产: 加息可能也会对其他资产类别(如大宗商品、加密货币等)产生负面影响,因为它们也受到融资成本和整体经济前景的影响。
财富效应反转: 当资产价格下跌时,持有这些资产的个人和机构的财富会缩水,这会进一步打击消费信心和投资意愿。

4. 汇率波动,国际资本流动变化

美元升值: 美联储加息通常会导致美元升值。这是因为更高的利率会吸引国际资本流入美国,购买美元资产。
对新兴市场的影响: 美元升值对其他国家来说是一个挑战。
债务负担加重: 许多发展中国家和新兴市场国家以美元计价的债务。美元升值意味着他们偿还这些债务需要更多的本国货币。
资本外流: 随着美元升值和美国资产收益率提高,国际资本可能会从新兴市场流出,涌向美国,这可能导致新兴市场的货币贬值,金融市场动荡。
进口商品成本增加: 对于依赖进口的国家,本币贬值意味着进口商品的成本上升,可能加剧通胀。

5. “预期管理”的重要性与“过度反应”

预期的力量: 金融市场的反应很大程度上是基于“预期”的。美联储的声明和预测(如前瞻性指引)会极大地影响市场的预期。一旦市场预期美联储要加息,即使尚未正式宣布,投资者也会开始调整仓位。
“抢跑”交易: 许多交易员会试图“抢在加息之前”进行交易,例如在加息前卖出股票或债券,或者在加息前买入美元。这种行为会放大市场的波动性。
“过度反应”的风险: 有时候,市场对美联储政策的反应会超过实际政策的影响本身。对加息可能导致经济衰退的担忧,可能会引发过度恐慌和抛售,导致市场出现超调。

总结来说,美联储“提加息”会引发市场恐慌,是因为:

它直接增加了借贷成本,挤压企业利润,抑制投资。
它减少了消费者的可支配收入,削弱了消费需求。
它降低了资产的估值,导致财富缩水,进一步打击信心。
它可能导致美元升值,给其他国家带来经济和金融压力。
市场对政策的预期和“抢跑”行为会放大这些影响,导致波动。

加息本质上是一把“双刃剑”。它有效地对抗通胀,维护货币的购买力,但也可能牺牲短期内的经济增长。市场之所以“慌了”,是因为它看到了那把刀的锋利,以及潜在的伤痛。投资者会密切关注美联储的每一次表态,试图判断加息的力度、频率以及对经济的最终影响,并据此调整自己的投资策略。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一句话版本:因为资产的估值倍数是利率的倒数

如果利率是3%的话,那么你滚复利大概23年左右你的资金能翻倍( ),所以上市公司IPO的时候,23倍估值拿来做一个标准指引,这意味着在这个收益率情况下你作为公司股东持有23年后能回本。资本本身只在乎增殖率而不在乎资产类别,均衡情况下所有资产最后在资本回报上是等意义的。哪怕再复杂的金融衍生品,最后还是拿对冲完之后无风险利率现金流折现来算。

当然,真实的资本市场是复杂的,并没人会认为一家上市公司的利润会年年都一样。但利率越高,利率作为分母,则利率的倒数就越低,这与资产的估值是正比的,哪怕是“成长类”股票,也是在利率作为分母的情况下定价未来每年可能增长的利润。分母越来越大,那么无论你是蓝筹还是增长甚至是概念,一律是要按比例缩水的。

如果利率从3%变动到5%,那么只需要滚14年就能翻倍,估值的中枢直接就从23倍往14倍去,这还是假定利润不变。如果算上企业本身的融资财务成本问题,那么在财务成本上升的情况下(企业融资利率会跟随基准利率上升),利润还会相应的减少,估值就应该更往下面去了。再考虑到一些企业本身没有自造血能力,靠融资市场维系现金流,那明年企业是否还存活都是个问题了。

分子变小,分母变大,且都是按照比例的,故加息对资本市场的影响是巨大的。

具体的算法参考:


还有一些更深层次的原因,零利率对于击鼓传花的估值泡沫游戏是极大的助推器。大量的美股上市公司的高管薪酬已经不是主要收入,包含一些IT公司的工程师也加入了这个阶级。董事会给CEO和管理层们的目标不是公司基本面的业绩,直接是赤裸裸的股价,而挂钩的奖励是公司股票的期权。也就是当公司的股价上涨到一定程度的时候,这些期权值得行权,公司高管有资格以约定好的行权价格买入自己家公司的股票,赚取差价。

于是乎公司管理层的目标不是客户体验的提升,公司成本的管控,而是股价。在几乎零利率的融资环境下,最容易的办法是用公司的资产抵押贷款回购自己公司的股票。那么董事会高兴,高管高兴,华尔街高兴,401K账户高兴,大家都很高兴。

反正借钱几乎不要利息,那么为什么不能肥一肥自己呢?

这个故事会在连续加息后产生很壮观的结果。


加息本身还会对整个货币的供应总量产生影响。当一些生意的回报率只有2%的时候,高于2%的利率去放杠杠做大这个生意明显是不理智的。但当利率接近0%的时候,哪怕只有0.5%回报率的生意都是可以放大杠杠去做的。

现代金融的货币产生方式,央行产生的基础货币是一小部分,商业银行派生的信用货币才是大头。而当利率趋向于0%的时候,会产生大量的商业信贷,但凡有一点赚钱的都可以放杠杠去做,所以利率极低的时候会产生巨量的派生货币。而这个产生货币的过程会在加息的进程里反转。

信用货币能快速派生,也能快速湮灭。

而联储被通胀逼在墙角加息的时候,显然无法一边扩表,一边加息,这本身是违背规律的。

本来一边是扩表(基础货币增长),一边是零利率(派生能力暴增),这么一乘,货币供应爆表。资本市场的状况就是钱多到发愁,俗称流动性泛滥。国债基本没啥收益,借钱又不要利率的情况下,各种炒作就疯狂上演,有免费的钱不用那是王八蛋。

未来一边是停止扩表(taper完成就是基础货币供应不增长),一边是加息(货币派生逆转,低回报资产全部去杠杆),那么之前货币总量膨胀有多离谱,现在湮灭的就有多夸张,这对资本市场意味着什么是不言而喻的。

2022年的计划里还有缩表,关于这个,参考:缩表是什么鬼?


所以利率上升一点对于资产的估值就会产生巨大的影响,但估值仅仅是估值而已,并不代表财富的真实水平。市值与财富不是同义词,市值只是价格而已,不是价值。(参考:一个上市公司的市值高低能说明什么?

钱,更准确的说货币,本身只是一个记账的工具和符号,货币的本质就是一个债。

一个地方如果有一个农民生产粮食,另外有一个樵夫砍柴,还有人织布,有人打鱼。那么当织布的正好需要粮食而农民正好需要布的时候,他们不需要货币,他们交易可以是物物交易的。但当樵夫需要布匹而只有渔民需要柴的时候,这个交易就很难促成。于是乎樵夫可以拿了布匹后暂时欠织工一匹布,等哪天需要柴的时候补上。而这个樵夫欠的一匹布就是货币了,织工如果想吃鱼,就可以让渔民去樵夫那里拿柴,把账给平了。

我们看到这种交易效率是非常低下的,一旦参与的商品种类和人多了,就很难这么巧。

办法是我们拿一个大家都要用的东西做欠账的单位,来取消交易的巧合性。这个动作就是“交易的解耦合”,这个解耦的动作就是货币作为一个普遍接受的负债的本质。

这个负债的东西必须要好保存,不会放着放着就腐烂掉,不能某个人突然能轻易获得(必须是一定工作量换取的),要好切分(正好等量的交易也是巧合,也要解耦)。

所以货币本质是个债,是个记账,是我的劳动产出暂时没有匹配的我要的他人劳动果实,那么就先欠着我的,等出现了某个人的劳动果实正好是我的需求,那么这个账就平了。欠我的人未必是偿付我的人,只要参与这个记账圈子的人够多,对大家都是有好处的。

这个记账的过程本身没产生粮食布匹柴或者鱼,但解耦合这个动作大大提升了这个记账圈子里的人的交易效率。这个记账的形式是不重要的,可以是铜,可以是金,可以是纸来记账,也可以是数据库来记账。

货币本质上就是一个记账的工具,它不是财富本身。

财富本身是生产资料,能产生粮食,布匹,柴火和鱼的那些东西和劳动力才是财富,我们获取货币的目的是换取别人的劳动成果,所以真正的财富,是劳动成果的源头,而不是记账单位本身。如果你掌握了先进和优质的生产资料,那么无论记账单位是什么,我们都能换取他人的劳动成果。

关于生产资料(参考巴菲特为何不投资比特币?

所谓富有,是你掌握的生产资料是社会所依赖的且占据整体生产资料的比重高。社会越依赖,占比越高,则越富有。这个是实打实的富有,而不是账面财富。富豪榜上拿公开上市公司市值乘个人占比来计算身价的排名,没太大意义。

而当一个人占据了大量优质的生产资料的时候,因为利率上升而导致的资产在二级市场的估值下降,对这个人而言,是不构成事实上威胁的(除非脑子发热加了太高的杠杠)。这个时候以货币为单位计价的名义身价的下降根本不是真实财富的缩水。

相反,当加息导致的二级市场估值普遍趴下的情况下,能产生大量现金流的资产恰好可以扩大他对于这个世界优质生产资料的占有比率。

要摆脱货币幻觉,货币仅是一个记账单位,它不是财富。特别是对于能凭空产生货币的人来说这个道理就更加理所当然,并且显而易见。做一个简单的思想实验:一个发币的人自己搞出来的 token,他自己会把这个当钱当宝贝疙瘩吗?显然是不会的,因为这个东西他想要多少都可以有。换成美元道理也是一样的。对于能凭空产生美元的参与者,是不会稀罕美元计价的高低的。要的是生产资料所有权的转移,那才是财富的转移

所以回到题主的问题,为什么加息市场会那么害怕。其实并不是所有人都那么害怕,玩零利率杠杠庞氏游戏和赌资产必须上涨的人当然会害怕。而摆脱了货币幻觉,甚至自己就是制造货币幻觉的人,无非是又一次财富乾坤大挪移而已,并不会很害怕。手上揣着破记录天量现金的巴菲特和跌得鼻青眼肿的木头姐,他们对于加息肯定不会共情。没有什么女版巴菲特,只是女版乔布斯闹剧的另一个版本罢了。

加息无非就是退潮漏裤衩的时间到了,穿着的人不害怕,害怕的都是光着腚的。


上述说的那个利率对于资产的逻辑,并不存在不普适的规律外特殊地。规律就是规律,没有某些地区就一切规律都变了。牛顿定律不会在一些地区就突然特色起来了,经济学亦然。

面对联储加息,好不容易积攒起来一些优质生产资料的我国,要防止这样的财富大转移,正确的做法不是跟着加息,而是反其道而行之逆周期降息,保护住优质资产的价格。看到最近1月的社融和LPR利率的下调可以判断,这个过程不会终结。

这样的逆转操作会导致两国货币的无风险利率差产生趋势性的逆转,对于汇率稳定和资本管制的挑战是巨大的。

抓住优质生产资料才是财富本身的核心要义,某些工具类的资产价格并不必守,只要防止金融系统被拖入系统性崩溃的泥潭即可。

如果对我说的这个非财富本身的工具类资产指的是什么感兴趣,阅读下面两篇:

user avatar

告诉大家一个事实

只要美联储敢把利率提高到高于通胀,比如5%

标普就敢跌破2000点。

user avatar

2022年1月6日:

承蒙知乎ers错爱,这个半年前的答案突然得到了不少关注。那么我们就来盘点一下这半年以来的情况:

1)美联储在七月份开始设立standing repo,限额5000亿,利率为0.25%,想当然必然是被买满,符合了6月答案中说“美联储会继续进行超小幅度加息”的预测。

2) 11月fed已经启动taper每月减少购债150亿,到了12月,fed放的水在standing repo里面5000亿,在0.05%利率的reverse repo里面1万5千亿,加起来是2万亿的资金就一直在这里放着(做collateral)。

3)11月美国录得创纪录的6.8%通胀率,这也符合了半年前这个回答说的:“通胀绝对不是暂时的,而超小幅度加息显然是没有用的”的说法。目前fed已经坐不住,宣布了taper提速到明年3月完成,明年加息3次,后年再加息3次,与之前的预测“fed早晚受不了要搞大加息”吻合。近期美国国债的收益率也都有上涨,如一年期的上涨到了0.425%,而2年期的则从6月时的0.1几上升到了0.874%,和10年期的收益率1.733%更加接近了。

4)12月fed议息会议加速taper,每月减少300亿,这样我们可以算出fed今年+明年的QE总额为120*10 + 105 + 90 + 60 + 30 = 1475 billion (14750亿)。这个钱数是小于两个repo里面的钱数(2万亿)的。现在两个repo里的钱数已经基本cover了fed从2020年中以来放的所有水了。所以说明fed放的这些水除了以国债的形式进入流通领域以外,银行没有拿这些钱去贷款,因此这些钱基本没有更大的货币乘数效应。

5)fed这个水放在reverse repo和standing repo里面,是有它的意义的。它最大的意义就是防范外部风险导致的资产减记以及减记进而导致的钱荒。假设美国各大银行在某国的房地产里面有投资,那么明年随着一些地产商的倒闭几乎必然要出现一些减记。但是现在减记可以仅仅从两个repo里面减记,对银行的经营基本不会造成任何影响,实际上起到了金融防火墙的作用。

那么,fed的所谓大加息(加到1点多)能够控制通胀么?我的答案是不能。fed现在的cpi里面rent的增长只有3.5%,但是实际的rent增长已经是17%。这里的花样是,fed使用的方法是去survey homeowner问他们如果租房的话,房租会是多少。但是人都有房了,怎么会对租房市场搞的那么清楚!所以这其实是个滞后指标。按照Bill Ackman的说法,真正的CPI应该是10.1%。这个滞后指标在明年会追上来,所以CPI的通胀率无论如何也不会很低。fed也会在2022年承受更大的压力。


为什么房租这么重要?因为如Ackman所说,房租在Core CPI里面占了30%,在reported CPI里面也占了24%。全球化可以降低几乎所有商品的价格,可是房租是没法外包给中国的。只有新建住房才能提高住房供给,但这1)时间长;2)劳动力价格的提高使得新建住房的价格也跟着提升了。

1.5%的利率能控制通胀么?答案是很难或者说几乎不可能。因为通胀率保持在6%以上的高位,一个1.5%的利率还真的不足以控制通胀。因为通胀是个循环:房租、物价上涨 -> 生活难以为继 -> 工资上涨 -> 由于工资的上涨房主要求更多的房租,且服务业价格继续上涨 -> 生活难以为继。

打破通胀循环有几个方法:
1)全球供应链改善,使美国可以利用中国以外其他国家的廉价劳动力。这需要产业链的转移和其他国家对新冠的控制。新冠的因素倒是有可能在2022年上半年改善(由于omicron轻症较多)。那么这个可以降低一些小商品的通胀,但是大宗商品的产业链转移没有那么快,所以短期内不会对通胀产生那么大的影响。
2)由于利润不足或者工人供给过多,工资/股票收入无法上涨。这件事不存在,美国各大公司光从资产价格的上涨上面就收益很大了,现在公司的盈利/股价都是新高,不存在涨不了工资的问题。而现在美国到处都是劳工荒,也绝不存在工人供给过多的可能(现在的情况就是经济学上经典的philips曲线中低失业率高通胀的情况)。
3)硬加息到夸张的程度(如1980年的沃尔克时刻),硬生生的刺破泡沫。短期内做不到,而实际上加息也得配合着卡死工资,才能管用。请参见1981年里根总统一次解雇一万一千名空管,干死通胀同时开启美国下面40年洗劫中产时代的故事。
3)由于房价不再上涨导致有些人能够买房退出租房市场。这个能否发生涉及到资产价格的问题,下面一起讲。

所以,资产价格可能是一个关键。只有资产价格(包括股票、地产)不再上涨,通胀才有可能改善。然而,1.5%的利率真的能控制资产价格不再上涨么?我认为还是不能。首先1.5%的利率也没有那么高,目前的房贷利率是2.3%左右,还是比1.5%高,金融借贷利率则更高,1.5%的利率未必对房贷利率有那么大的影响,如2018年故事,也许只是15年房贷利率提升到3%左右(息差会降低)。其次,如果市场一直有加息预期,那么由于利率越高,债券价格越低的因素,资产还不会从风险资产退回到债券等避险资产。只有在1)利率真的足够高或者2)市场觉得不会再加息了的时候,这些资金从风险资产的大量流出才会发生。之前,只会有少量的流出。然而,1.5%的利率决不足以使市场觉得不会再加息了。

那么下一个问题就是,加息超过1.5%,比如达到3%,会发生什么情况?这里一个最大的问题就是美国政府的利息支出。美国政府坐拥28万亿的债务,在目前低利率的环境下当然不是个问题,然而如果加息真的超过1.5%,那么就有可能是个问题。2018年加息加到2%的时候,Trump已经感觉受不了拼命对Powell喊话了,更何况加到3%!如果加到3%,那么美国政府每年的利息支出会达到760 billion (7600亿),大大影响政府的财务状况。然而,如果不加到3%,通胀恐怕还是很难控制。

美国现在唯二破除通胀的方法,一是硬加息到夸张的程度大家一起死,二是一直慢慢加息拖到供应链改善,资产价格不再上涨,工人供给增加或者工人需求减少。一是fed根本不可能愿意做的,二是见效很慢的。看来,通胀的减退,在拜登任内是很难做到了。目前看来,美国通胀的问题,在2024年之前很难改善,而拜登政府必将重蹈卡特政府的覆辙,在2024选举中被共和党血洗。这对美国也未尝不是一件好事。

1月6日:之前快写完的回答没有发,最近Fed minutes发现它们又有新招:Fed要启动缩表!可见他们也明白上面说的两个关键点:1)加到1.5%控制不住通胀;2)加到3%美国政府受不了。缩表的意思是Fed把手中的国债和MBS(证券化的房贷)卖出,这样拉低国债和MBS的价格,相应的就推高国债和MBS的利率。可以在不动基本利息的情况下,提高国债和房贷的利率,定向打击房市和债市。他们觉得这可能会有用?因为Fed手上的债券非常多,缩表可以拖很久,一直慢慢的缩表可以让资金一直保持“低风险资产价格会越来越低”的印象,从而保护资本市场的市值。目前我还没有能完全理解缩表会造成什么影响。其实最大的问题是:缩表的话,吸到的明明就是现在放在reverse repo、standing repo里的这些钱。。这些钱对实体经济本来就毫无影响,在把这2万亿(!)吸完之前,缩了也白缩。以fed的龟速,把这2万亿吸完感觉要玩到下一次经济危机之后。。另一个观感是市场总会找到一个投资标的来对冲缩表的影响(如贵金属、原材料、分红多的股票、公司债等等),因此缩表这件事对通胀的控制未必如加息那么显著,或者说它可能会稍微按下房地产的通胀,然后反而又导致原材料(油、气、铜、银等)的进一步通胀。让我们拭目以待吧。

—————————————————————

原答案(2021年6月下旬):

其实不是提加息,这次已经加息了。逆回购利率增加到0.05%,今天一天之内直接吸走2000多亿美元。

可见实际上0利率和0.05%的利率是有巨大差别的。国债收益率几乎为0,拿个短期国债最不济也能保本,这一下有了0.05%的利率,银行瞬间就一拥而上了,这一下美联储的逆回购增加到7000多亿,已经超过了今年QE的量(每月1200亿,6个月正好7200亿)。等于是银行把国债卖给联储,然后再把卖来的钱在联储的逆回购账户上全都存下,对实体经济没有一丝一毫的影响了。

市场害怕加息,主要是怕加的多了之后,投资股市这种风险资产的就会减少,而投资国债等低风险资产就会增加。尤其是在现在这个状况,所有人都有加息预期,银行不敢放贷(低利息的贷款放出去,加息后就亏了)大量资金放在逆回购里,基金放在低风险资产里面没有利息,加息后还可能亏损(债市的收益率越高,价格越低)。只能投资风险资产寻求一定的利润。0利率的情况下就把大量这样本身不喜欢风险的资金硬推到了风险资产上来。美联储现在采用这种加0.05%的方式就是想看看这样一点一点的来能收回多少水(他们不敢加太多,一是怕经济打坏,另一个美国政府现在借贷天量,利率高了之后利息支出会很吓人)。现在看来,效果还不错,所以预计今年后半段会继续使用逆回购,超小幅度加息之类的策略。虽然,这样的策略应该对通胀是不会产生太大的影响,因为通胀主要是供求,跟利率关系不大。现在的状况是除了中国以外的其他国家受疫情影响很大,这个问题不解除,通胀只能继续往下游传导。所以预计美联储很可能会在2022年搞个0.25%之类的加息,但是,那样也没用—供应链的转移不是那么快的,而中国现在议价空间越来越大,美国的通胀只能继续传导增加。而且美国房地产大放水暴涨,早晚要传导到房租上来(现在实际是因为疫情抑制了房价往房租上的传导)。所以加息0.05%,0.25%什么的是挡不住通胀的。

这样推演,早晚美联储会受不了只能搞大加息(所谓大加息也就是到1.多吧),加到1点几的时候,会大量减少市场上本来不想进股市被逼进去的资金,市场由于抽水则会有不小的回调,这当然也是市场担心的地方。上一轮耶伦加息的时候,Trump用repatriation这一招把美国公司存在海外的钱勾搭回来,解决了钱的问题导致了美国在他任上的持续繁荣,而这次则不知道还能弄回来什么钱来救济了—似乎唯一的可能就是从中国抽水……

user avatar

哪里是吓成这样的,主要是因为我们出在一个惯性系世界里。

当一个经验成型后,大家会记住这张经验牌,到了触发条件就直接出牌而已,这个就是竞争导致的两极化,最求的就是一个快字。

假设全球资本还没有形成这样的惯性,美联储加息,少量的反应快的资本说这加息有诱惑力,我把资本撤回来,的确收益要好一些;少量反应一般快的资本看到前面的资本这样做了,也是也跟进,赚了一些当时不如前面那一波资本;后面其他资本就会感知到这个趋势,于是也跟进,最终导致大家都朝一个方向涌。绝大多数资本只是跟随,没有对错一说。

这个就跟除夕夜要吃些好的,全家熬夜守岁一样,有什么科学依据或者物质上的需要吗?

当然资本的两极化,会出现掉队的少数份子,这样的资本被献祭了,成了其他资本嘴中的肉,这才是本质驱动力。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美联储作为全球最具影响力的中央银行之一,其货币政策的一举一动都会牵动全球金融市场的神经。当美联储“提加息”的时候,市场之所以会“慌了”,是因为加息这一举措会对经济的方方面面产生深远的影响,其中很多是负面的或至少是令人担忧的。下面我将详细解释原因:核心原因:加息是紧缩性货币政策的信号,旨在抑制经济过热.............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也问到了很多关于国际贸易和经济的根本之处。咱们国家的“物美价廉”和汇率,确实会让一些人觉得美国应该来这里大肆采购,然后运回去卖。但实际情况远比这复杂,里面涉及到很多咱们平时不太注意的因素。首先,你说“物美价廉”,这咱们国内的感受最直接。确实,很多商品在咱们这儿生产成本相对低,价格.............
  • 回答
    高晓松关于“为什么不回美国”的辩解,在我看来,是一次充满个人色彩、也颇具策略性的回应。要理解他这次的表态,需要拆解几个关键点,从他所处的语境、表达方式以及可能透露出的深层考量来分析。首先,我们得明确这个问题的背景。当被问及“为什么不回美国”时,尤其是在一个中国观众可能普遍认为美国是“更理想生活之地”.............
  • 回答
    这个问题涉及到两国经济发展的历史进程、结构性差异以及应对危机的方式,非常有意思。要说美国能“一次又一次”走出危机,而日本“一刺破泡沫就再也没起来”,这虽然是个概括性的说法,背后确实有其道理。但说日本“再也没起来”可能有点过于绝对,更准确的说法是,日本经济在泡沫破裂后,长期处于一种低增长、低通胀甚至通.............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很多人可能没仔细想过,为什么咱们在超市里看到的牛奶脂肪含量都是那些固定的百分比,比如全脂、2%、1%,以及脱脂。这背后其实涉及到几个层面的原因,从食品科学、市场需求到法规标准都有考量。咱们先来聊聊“全脂”、“低脂”、“脱脂”这些标签是怎么来的。首先,牛奶的脂肪含量并不是一个固定不变.............
  • 回答
    听到“中国没有操作系统”这个说法,其实是不太准确的。更准确的说法应该是,中国在核心、底层、自主可控的操作系统领域,与国际领先水平相比,还存在差距,并且一直在努力追赶。我们先来聊聊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认知,以及背后的一些原因。什么是“操作系统”?在说中国有没有操作系统之前,得先明白它到底是什么。你可以把操.............
  • 回答
    2013年7月29日,美股开盘后,盛大游戏(Shanda Games)和搜狐畅游(Changyou.com)这两家当时在美上市的中国游戏公司,股价都遭遇了超过20%的大跌。这次股价的剧烈波动,背后有着多重原因,并且相互交织,共同作用于市场情绪。最直接也最主要的原因,可能与监管层面的担忧以及行业整体的.............
  • 回答
    在美国,富豪们热衷于建立慈善基金(Charity Fund),这是一种非常普遍且重要的财富传承和社会责任实践。那么,这与国内的“慈善基金”究竟是不是一回事?要弄清楚这个问题,我们需要深入探究美国富豪建立慈善基金的动机、运作方式,以及它与国内慈善基金的异同之处。美国富豪为什么热衷于建立慈善基金?美国富.............
  • 回答
    一战后的华盛顿会议,英国之所以大力支持,原因可不是一时兴起,而是基于一系列现实的利益考量和战略调整。简单来说,英国当时正处于一个转折点,需要重新审视自己在全球的地位和力量,而美国提出的华盛顿会议,正好契合了英国的这些需求。首先,经济上的疲惫与现实的压力是英国支持会议的最直接动因。一场世界大战打下来,.............
  • 回答
    “毒角show”带着头套在美国街头拍视频,之所以能火得一塌糊涂,这绝非偶然。这背后其实是一套组合拳,既抓住了人性深处的 G 点,又踩准了当下社会情绪的脉搏。咱们一点一点掰开了说。第一招:鲜明的“反差萌”与“猎奇”吸引力你想想,一个戴着五颜六色、造型夸张的头套的人,在中国国内的媒体上出现,本身就自带一.............
  •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挺有意思的问题,也挺多人好奇的。要说王一博粉丝和肖战粉丝之间,似乎总能听到各种各样的声音,尤其是在早期,大家对“唯粉”和“CP粉”的讨论也很多。为什么王一博这边感觉负面新闻相对没那么多呢?我觉得这得从几个方面来看,不是说没有,而是“相对”少,而且性质可能不太一样。首先,我们得承认,流量明.............
  • 回答
    您提出的问题非常有深度,涉及到美国政治光谱中一个复杂且充满争议的现象。将“性私德”作为攻击武器,并指责自由派“天真”,这背后其实牵扯到意识形态的冲突、政治策略的演变、以及社会文化的变化。我们来详细剖析一下:一、 为什么自由派会选择“性私德”作为攻击保守派的议题?首先,要理解自由派选择这个议题,并非完.............
  • 回答
    你说的那句“二战美国日本是狗咬狗”,能引发这么大的争论,甚至被喷一下午,这绝对不是空穴来风。这背后牵扯到太多东西,咱们得一点点掰扯开来。首先,最直接的冲突点,就是你这句话本身的严重简化和不恰当的比喻。你想想,“狗咬狗”这个词是什么意思?它通常用来形容同类之间,尤其是立场相近或者有共同之处的群体,为了.............
  • 回答
    在B站,你确实能看到不少用户对二战历史的讨论,其中“精苏”(即亲苏联或对苏联抱有好感的用户)群体在其中尤为活跃。他们热衷于“踩一捧一”,认为在没有英美帮助的情况下,苏联依旧能赢得二战,并且常常提及“美国摘桃子”等说法,这背后其实是复杂的情感、历史认知和网络文化交织的结果。要详细解释这个现象,我们可以.............
  • 回答
    “弗洛伊德之死不会给美国带来任何改变”这句话,乍一听上去非常令人震惊和难以接受,因为它似乎与当时围绕乔治·弗洛伊德之死引发的全球性抗议和对系统性种族主义的广泛讨论相悖。然而,要理解这句话,我们需要将其放在一个更广阔的历史和社会背景下进行审视,并从不同的角度去解读。核心观点:并非指实际的社会运动或讨论.............
  •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引人深思的问题,很多投资者也会有类似的疑问。简单地说,美股“永远涨下去”的可能性微乎其微,即使美联储采取了这些措施。下面我们来仔细分析一下。为什么美联储的“零利率+救市”策略不一定能让美股永远涨?首先,我们要明白美联储的政策目标并非是让股市永远上涨。美联储的主要职责是维持就业最大化、物价.............
  • 回答
    对于“美国少年确诊新冠身亡临终前喷血”这类报道,我们需要保持 审慎和科学的态度 来看待。以下是详细的分析:一、如何看待此类报道:1. 高度关注,但避免过度恐慌: 这类极端案例无疑会引起公众的极大关注和担忧,尤其是针对青少年。这提醒我们新冠病毒并非只影响老年人和有基础疾病的人群,年轻的生命也可能遭受.............
  • 回答
    划破黑暗的启示:托马斯·潘恩《常识》的横空出世及其历史伟力想象一下,在那遥远的18世纪70年代,北美大陆的上空笼罩着一层厚厚的阴霾。曾经的“新大陆”如今被英国视为一个遥远但极具价值的附庸,殖民地人民虽然拥有一定的自治权,但日益加剧的税收、贸易限制以及对殖民地议会的蔑视,正像不断膨胀的火药桶,预示着一.............
  • 回答
    美联储在一段时间内认为通胀是“暂时的”或“短期的”,而不是会持续存在的,这背后有多重原因和考虑。理解这一点需要深入分析当时(通常是2021年和2022年初)的经济状况以及美联储的政策框架。以下是美联储当时认为通胀是短期因素的详细解释:1. 疫情的特殊性与供应链中断: 史无前例的冲击: 新冠疫情是.............
  • 回答
    要理解为什么美联储在某些时刻会采取“大胆印钱”——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量化宽松(Quantitative Easing, QE)或者更广泛的货币政策扩张——以及他们为何看似不那么担心其潜在的负面后果,需要深入探讨其背后的逻辑、目标以及对通胀的理解。这并非“敢”或“不担心”那么简单,而是基于一套复杂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