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货膨胀的风险: 长期维持零利率和持续的货币注入(印钱)会导致货币供应量过大,这会增加通货膨胀的风险。一旦通胀失控,美联储为了抑制通胀,就不得不提高利率,收紧货币政策。利率的上升会显著增加企业融资成本,降低盈利预期,同时也会让债券等低风险资产的吸引力增加,导致资金从股市流出,从而引发股市下跌。历史上有许多例子表明,不受控制的通胀最终会损害经济和股市。 资产泡沫的形成: 极低的利率和充裕的流动性使得投资者的融资成本极低,这会鼓励人们借贷投资股票,推高股价。当市场预期宽松政策会持续,并且缺乏其他有吸引力的投资选项时,资金就会大量涌入股市,可能导致资产价格脱离其内在价值,形成资产泡沫。一旦泡沫破裂,股价会经历剧烈下跌。这种泡沫的形成和破裂并非新鲜事,过去几十年里,全球股市都经历过数次泡沫。 政策的边际效应递减: 随着时间推移,市场可能会对“救市”信号产生“免疫力”。最初的降息或注资可能带来强烈的刺激作用,但如果经济基本面没有实质性改善,或者市场对这些政策的预期已经很高,那么同样的政策措施可能无法再产生同样的效果。投资者会开始关注更深层次的问题,如企业盈利能力、经济增长前景等。 全球经济联动和外部冲击: 美股并非孤立存在,它受到全球经济状况、地缘政治风险、大宗商品价格波动等多种外部因素的影响。即使美联储采取宽松政策,如果全球经济出现衰退、 major geopolitical tensions are escalating, or a significant commodity price shock occurs, these external factors can still drag down the U.S. stock market. For instance, a global recession would reduce demand for U.S. exports and hurt the earnings of multinational U.S. companies. 企业盈利的实际增长才是关键: 股票的长期价值最终取决于企业的盈利能力和增长潜力。如果经济增长乏力,企业无法实现盈利增长,那么即使利率再低,股价也难以长期持续上涨。过高的估值加上盈利停滞甚至下滑,是股市下跌的直接原因。 金融市场的结构性风险: 市场本身也可能存在结构性风险。例如,如果过度依赖杠杆的金融机构出现问题,或者出现了系统性的流动性危机,即使美联储出手救市,也可能无法立即阻止市场的恐慌性抛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