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托马斯·潘恩《常识》一书的写作背景是什么,为什么说它影响了美国的历史进程?

回答
划破黑暗的启示:托马斯·潘恩《常识》的横空出世及其历史伟力

想象一下,在那遥远的18世纪70年代,北美大陆的上空笼罩着一层厚厚的阴霾。曾经的“新大陆”如今被英国视为一个遥远但极具价值的附庸,殖民地人民虽然拥有一定的自治权,但日益加剧的税收、贸易限制以及对殖民地议会的蔑视,正像不断膨胀的火药桶,预示着一场风暴的来临。

此时此刻,北美殖民地正处于一个极其微妙且痛苦的十字路口。英国政府在七年战争后,为填补战争开销,将沉重的财政负担转嫁到了北美殖民地身上。一系列的《印花税法》、《汤森法案》等措施,不仅直接触动了殖民地人民的经济利益,更重要的是,它们触犯了殖民地人民长期以来珍视的“无代表不纳税”的政治原则。殖民地人民认为,他们没有在英国议会中获得代表权,因此英国议会无权向他们征税。这种政治上的不平等感,如同燎原的火种,在各地默默燃烧。

然而,即使不满情绪在蔓延,但要将这种不满转化为公开的反抗,甚至走向独立,仍需要一个强大的思想武器来凝聚人心,点燃激情。许多殖民地居民,尤其是那些相对保守或习惯于英国统治的人,仍然对与英国决裂持犹豫和恐惧的态度。他们深知,一旦走向独立,将意味着与强大的母国开战,面对未知的未来,这无疑是一场豪赌。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1776年1月,一份名为《常识》(Common Sense)的小册子,以其惊人的笔触和犀利的论断,如同一道划破黑暗的闪电,瞬间点燃了北美大陆。它的作者,托马斯·潘恩,一个刚到北美不久的英国移民,以一种普通人都能理解的语言,直接而有力地向殖民地人民揭示了独立的正当性和必要性。

《常识》是如何发生的?

潘恩并非凭空而出,他的思想根基深植于启蒙时代的理性主义和对自由的追求。他亲身经历了英国社会的种种不公,对等级制度和君主专制有着深刻的认识。当他来到北美,看到这片土地上迸发出的蓬勃生命力和对自由的渴望时,他敏锐地捕捉到了历史的脉搏。

《常识》的写作,并非一份深奥的学术著作,而是一场面向大众的政治动员。潘恩刻意使用了朴实、直白的语言,避免了当时常见的拉丁文引语和晦涩的哲学论证。他如同一个循循善诱的老师,将复杂的政治问题分解,用清晰的逻辑和充满感染力的修辞,直接与读者的“常识”对话。

揭露君主制的弊端: 潘恩毫不留情地抨击了君主制和世袭制度,将其描绘成一种荒谬而野蛮的体制,认为权力应该来自于人民的同意,而非血统的延续。他指出,即使是最好的君主,也可能是一个暴君,而国家的福祉不应寄托在一个人的好恶之上。
批判英国政府的暴行: 他详细列举了英国政府对殖民地人民的种种压迫,从不公正的税收到军事的驻扎,再到对殖民地贸易的限制,清晰地说明了英国政府如何将殖民地视为榨取利益的工具,而并非一个平等的伙伴。
论证独立的必然性: 潘恩认为,北美与英国之间的地理距离以及利益的根本冲突,使得两者无法真正实现和谐共处。他强调,即使英国政府有善意,其所代表的欧洲旧大陆的政治体制也与北美新大陆的自由精神格格不入。独立,是北美人民走向繁荣和自由的唯一途径。
描绘独立的光明前景: 他不仅仅是在批判,更是在描绘一个充满希望的未来。他预见了独立后的北美将成为一个自由、繁荣的共和国,成为世界各国追求自由的灯塔,其潜在的贸易和发展机会将是无限的。

《常识》为何影响了美国的历史进程?

《常识》的出现,堪称北美独立战争前夕最关键的思想催化剂,它的影响是革命性的、决定性的:

1. 打破了心理的枷锁,凝聚了反英共识: 在《常识》出现之前,虽然不满情绪广泛存在,但“独立”作为一个词汇,在许多殖民地居民的语境中,仍然是激进、冒险甚至叛逆的象征。潘恩用如椽巨笔,将“独立”从一个令人畏惧的念头,转化成了一个基于常识、符合逻辑、值得为之奋斗的目标。他让那些原本犹豫不决的人们,看到了独立的光明前景,并相信这是唯一正确的选择。小册子在殖民地迅速传播,销量惊人,据说平均每两个成年男性就有一人阅读过。它在酒吧、集市、士兵营房被大声朗读,成为当时最受欢迎的“读物”,极大地激发了普通民众的政治参与感和革命热情。

2. 为大陆会议提供了强有力的思想武器: 当时,大陆会议的代表们在是否与英国彻底决裂的问题上,意见并不统一。一部分人希望通过谈判达成和解,而另一部分人则倾向于独立。潘恩的《常识》为那些支持独立的人提供了最有力的论据和最清晰的纲领。当大陆会议最终在1776年7月4日发表《独立宣言》时,其许多思想和措辞,都明显受到《常识》的影响。可以说,《常识》为《独立宣言》的起草提供了思想上的“骨架”和“灵魂”。

3. 激发了普通民众的革命参与: 独立战争并非只是军队的战斗,更是一场全民的运动。《常识》的出现,让更多普通的农民、工匠、商人,甚至是女性,都理解了革命的意义,并将之视为自己的事业。许多原本对政治漠不关心的人,也因为潘恩的文字,开始关注国家的命运,并愿意为此付出努力,甚至生命。它让这场原本可能只是精英阶层推动的政治运动,演变成了真正意义上的“人民的革命”。

4. 塑造了美国早期的国家认同: 《常识》所倡导的共和主义、自由、平等的理念,深深地嵌入了美国的国家基因之中。它不仅为美国独立提供了合法性,更奠定了其政治哲学的基础。潘恩对君主制和世袭制的批判,对人民主权和代议制民主的强调,成为了后来美国政治制度设计的重要思想资源。

总而言之,托马斯·潘恩的《常识》并非仅仅是一本册子,它是一团熊熊燃烧的火焰,在北美殖民地人民心中点燃了对自由的渴望,为独立战争的爆发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武器,并最终促成了美国的诞生。它以其无与伦比的洞察力和感染力,证明了思想的力量可以如何改变历史的走向,让一个新国家在人类的舞台上,迈出了坚实的第一步。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常识》发表于 1776年 1月。是潘恩及其《常识》的核心价值:政治是分正义和非正义的,良好的政治具有坚实的道德基础。正是这一点,使得英国公民潘恩,不怕被扣上“叛国”“英奸”的帽子,毅然跑到北美鼓吹独立。也是这一点,催促他“闹”完北美,“闹”法国,——参加法国大革命,之后,回到美国批评当国者政策,而不致穷困潦倒,甚或坐牢。

其实,潘恩的《常识》,讲的都是大白话,一言以蔽之,批驳所有怀疑、反对北美独立的论调,指出大英帝国统治北美的丑陋与不义,坚决主张北美殖民地人民起来自己管理自己,按照自己期望的样式生活。大白话,讲常识,使其成为美国立国文献中的不朽者。

我必须说我在精神上一直很认同潘恩的那种传统。什么传统呢?从两个意义上讲:第一,小册子作家的传统,其实是 16世纪在欧洲开始的一种写作方法。我后来才发现小册子这个东西,联合国居然还有官方定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基金会的网页上面说:小册子就是一本印刷品,它不能少于 5页,也不能多于 48页。很搞笑吧。它有很悠久的传统,就在报刊还没有出现,还没有普及的时候,小册子是一些知识分子对公共事务表达意见时的方法,要特别轻、薄、浅、短,让人易读。潘恩说:“我将仅仅提供一些简单的事实、明显的论据和常识”。小册子就是这样写的,它不会去写一些很深奥,宏大的理论,它就是很简单的东西,并且最适宜谈论公共事务。单刀直入,都是谈具体问题。

对。而且小册子有一个目的:“把真相、真理交给公众”。后来潘恩跟伯克关于法国大革命有一场很有名的辩论。那场辩论里面双方都在打这种角色之战。双方的支持者、反对者聚集了 150多本同类小册子在流传。虽然后来很多学者都认为伯克比较有深度,伯克胜了,但这是后来的讲法。以当时的情况来看,绝大部分的小册子作者都支持潘恩。而且潘恩书的销量也比伯克的高。他们两个的辩论就是一种典范:

把真理交给公众。这里面的意思并不是说知识分子高高在上,从上往下传播理论,而是我相信我的读者们有理性,能判断是非,懂逻辑,我们就来写东西,谁是谁非,真理是什么,然后交给公众判断。另一个有趣的地方是小册子这种形式虽然出现于报章没有普及的年代,但即使在报章普及得不得了的时候,它仍然存在,一直到现在都还有人在写。像布厄迪尔在法国就写过小册子。赖特 ·米尔斯也写过相当多的小册子,只不过现在大家不认为它们是正经的学术著作就没怎么翻译。为什么有了报纸还要写册子呢?就是作者觉得有些东西必须超过一般报章篇幅才能说清,但它又不是一种论着。我非常认同这个传统,认同这种写作的方式和体裁,我觉得我要把自己归为这样一个知识分子的传统底下,我不是一个坐在庙堂里的人,我是一个要用简单的语言,直接的论证,乃至是谈论常识的态度来跟我的读者说话,让他们去判断这个事到底是不是这样。

第二,从学术上来讲,今天一般人都觉得潘恩不是一个大思想家,他很多想法其实是总结了前人的东西,他受洛克影响很深。整个辉格党的传统在他身上影响很深。他是一个能把以前的诸多理论、哲学用很简单的方法表述出来的人。这也是我所认同的。

潘恩在书当中也写到这样两种情况,一是有些人想说不会说,他说得好。还有些人想说不敢说,他敢说。没错,所以这个就是常识。其实他讲的那套东西是总结前人的思想,而前人那些想法已经片片断断的散布出去了,已经有这个气氛了。比如他开篇区分社会和政府:社会是出于人的需要;政府则为了惩罚和控制人而存在。这种区分不是他的原创,这种想法早就在了,北美洲的人都这么想。而且北美和英国还不一样,北美这个殖民地一开始就是自治状态,他们太了解什么叫社会是人自己创造的了。西部片里就有一个人随便说自己是警长,然后就担起了警长的职责。没有什么国家,就是一个社会,这个社会到一定程度之后,他们才觉得需要一个政府。所以北美人看了之后,觉得对啊,我们就是这样过来的啊。所以它畅销,因为它说出的是常识,这个常识一直存在,只是不知道为什么缺一张口,没有人说,现在终于被说出来了。

今天大家没有意识他对美国的贡献,乃至于“美利坚合众国”这个名字都是他发明的。但我们可别忘了他其实不是美国人,他是一个英国人,富兰克林请他去北美的。跑到美国去跟他们说你们该独立。然后他又跑到法国去,跟法国人说你们要闹革命。他在三个国家都很出名,最后跑法国还做了国民议会议员。对。在法国当国会议员。所以你看到他首先有地方去,他身体是自由的。(刘苏里摘自1+12:通向常识的道路》)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划破黑暗的启示:托马斯·潘恩《常识》的横空出世及其历史伟力想象一下,在那遥远的18世纪70年代,北美大陆的上空笼罩着一层厚厚的阴霾。曾经的“新大陆”如今被英国视为一个遥远但极具价值的附庸,殖民地人民虽然拥有一定的自治权,但日益加剧的税收、贸易限制以及对殖民地议会的蔑视,正像不断膨胀的火药桶,预示着一.............
  • 回答
    托马斯·韦恩,作为布鲁斯·韦恩的父亲,这个名字本身就承载着一段传奇,一个关于责任、牺牲与爱,同时也充斥着悲剧色彩的故事。谈论托马斯·韦恩,我们不能仅仅把他看作是“蝙蝠侠的父亲”,而是要深入到他的血肉之躯,去感受他作为一个个体的复杂与深度。首先,要理解托马斯,就得明白他所处的环境——哥谭市。在那个时代.............
  • 回答
    托马斯·皮凯蒂的 $r > g$ 理论是当代经济学界讨论最激烈、也最具影响力的理论之一。它并非一个简单的数学公式,而是一种对资本主义历史发展趋势的深刻洞察,以及对未来社会公平的担忧。要判断其“正确性”,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深入分析,而不能简单地用“是”或“否”来回答。核心理论:$r > g$首先,让我.............
  • 回答
    托马斯质疑乔丹,这话题挺有意思的,而且大家也总爱拿来说道。要说这质疑是否“合理”,那得先掰扯清楚,咱们聊的是什么层面上的“合理”。从纯粹的篮球数据和成就来看,乔丹的地位几乎是不可撼动的。 你看看那些总冠军戒指,那些MVP奖杯,那些得分王头衔,还有那个生涯平均得分,简直就像是为他量身定做的“历史最佳”.............
  • 回答
    托马斯·穆勒,这位拜仁慕尼黑的标志性人物,一个在球场上充满灵气和智慧的球员,近年来确实让不少球迷感到疑惑:曾经那个“高效、高效、再高效”的穆勒,似乎在某些方面不如从前了。这种“实力断崖式下滑”的说法,虽然有些夸张,但也反映了一些观察到的现象。要深入探讨这个问题,我们可以从几个关键维度来分析:1. 身.............
  • 回答
    如果像托马斯·维德(Thomas R. Wilde)这样的人物登上美国总统的宝座,那绝对是件令人侧目、搅动整个政治格局的大事。要描绘这样的场景,我们得把维德的那些极具个人色彩的特质——他对权力近乎狂热的追求,那种不惜一切代价也要达成目标的狠辣,以及他那套颠覆性的、近乎“唯结果论”的执政理念——都拿到.............
  • 回答
    .......
  • 回答
    托马斯·谢林(Thomas Schelling)是20世纪最重要的经济学家之一,他的学术贡献跨越了博弈论、行为经济学、政治学、国际关系和制度分析等多个领域。他的研究不仅深化了对人类行为和集体决策的理解,还为现实世界中的冲突解决、制度设计和战略互动提供了理论框架。以下从多个维度详细分析他的学术贡献: .............
  • 回答
    托马斯·阿奎那关于上帝存在的因果证明(Cosmological Arguments for the Existence of God)是西方哲学史上影响最深远的神学论证之一。阿奎那的论证主要集中在追溯事物存在的起点,寻找一个“第一因”(First Cause)或“必然存在者”(Necessary B.............
  • 回答
    在刘慈欣的宏大叙事《三体》系列中,托马斯·维德无疑是一个极具争议但又令人印象深刻的角色。他身上最鲜明的标签,便是那种近乎偏执的“前进至上”哲学,以及为达目的可以不择手段的冷酷现实主义。当我们将目光聚焦于“为了变得更强而进行卑鄙行为是否正确而必要”这个问题时,维德的理念无疑是其中的核心,也是最能引发思.............
  • 回答
    谈起托马斯·哈代,人们脑海中浮现的往往是那个在维多利亚时代末期,以笔触描绘英国乡村生活、探讨命运无情之手如何拨弄凡人命运的巨人。他的一生,与其说是在写作,不如说是在与时代的洪流搏斗,用一种近乎挽歌式的笔调,记录下那个正在消逝的农业社会,以及随之而来的工业化和理性主义对传统价值的冲击。哈代的乡村,不是.............
  • 回答
    保罗·托马斯·安德森的《魅影缝匠》(Phantom Thread)是一部非常特别的电影,它不是那种让你看了拍案叫绝、或者情感泛滥到无处安放的类型。它更像是一件极其精美的丝绸长袍,质地细腻,裁剪讲究,初看可能觉得它只是个美丽的物件,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你会慢慢被它独特的质感和深藏其中的温度所吸引。首先,.............
  • 回答
    好的,我们来聊聊托马斯·弗里德曼2015年4月16日那篇关于中美关系的专栏。弗里德曼这人,你懂的,总能抓住一个时代的核心脉搏,然后用他那标志性的、有时候有点“大而化之”但又振聋发聩的方式讲出来。这篇专栏也不例外。时代背景的烙印:机遇与挑战交织要评价这篇专栏,首先得看看它诞生的那个节点。2015年,正.............
  • 回答
    评价国际奥委会主席托马斯·巴赫将奥林匹克杯授予全体中国人民:一场充满复杂性和多重解读的褒奖国际奥委会主席托马斯·巴赫将奥林匹克杯授予全体中国人民,这一举动本身就极具意义,引发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对其进行评价,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深入剖析,才能更全面地理解其背后的含义和可能产生的影响。一、 奥林匹克杯的.............
  • 回答
    在刘慈欣的科幻巨著《三体》中,托马斯·维德对程心提出的那句“你会把你妈卖到妓院吗?”是全书中最令人印象深刻、也最具争议性的台词之一。这句话的含义非常深刻,揭示了维德的核心价值观、他对人类文明的看法,以及他与程心之间根本性的哲学分歧。要理解这句话的含义,需要从几个层面进行剖析:1. 维德的实用主义与生.............
  • 回答
    托马斯·杰斐逊雕像被推倒的事件,是近年来美国社会关于历史人物评价和纪念方式激烈讨论的一个缩影。要评价这一事件,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深入分析,包括事件发生的背景、参与者的动机、象征意义、以及由此引发的社会反响和更深层次的思考。事件发生的背景与原因:1. 历史人物的复杂性与时代的反思: 托马斯·杰斐逊是.............
  • 回答
    “微笑刺客”伊赛亚·托马斯,这个名字在NBA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尤其是在80年代那个群星璀璨的年代。他不仅仅是一个能得分的后卫,更是一个拥有着非凡意志力、出色领导力和诡异球风的球员。要详细地描述他的强大之处,需要从多个维度去剖析。首先,我们得谈谈他的得分能力。伊赛亚·托马斯可不是那种只会刷分.............
  • 回答
    权倾朝野的红衣主教:托马斯·沃尔西的浮沉人生提起都铎王朝,人们脑海中会浮现出亨利八世那段波澜壮阔的统治,而在这段历史的舞台中央,托马斯·沃尔西(Thomas Wolsey)无疑是最为耀眼也最具争议的灵魂人物之一。他从一个出身卑微的屠夫之子,一步步爬上英格兰的权势巅峰,成为红衣主教、大法官,甚至在某种.............
  • 回答
    托马斯·桑卡拉,一位在非洲政治舞台上留下了深刻印记的人物,他的名字至今仍被许多人提起,争议与赞誉并存。评价这位布基纳法索前总统,需要深入了解他执政时期所推行的政策、他所代表的理想以及他最终的命运。桑卡拉上台是在一个充满挑战的时期。1983年,他通过一场军事政变成为布基纳法索(当时名为上沃尔特)的总统.............
  • 回答
    “莱杰之后无小丑,托马斯之后无火车”——这句关于电影的俗语,在影迷圈里流传甚广,尤其是在讨论那些被视为“教科书级别”的表演时,更是常被提及。它是一种非常直观的评价方式,简单粗暴地概括了某个角色在特定演员演绎下的不可替代性,也暗示了后继者难以企及的高度。要评价这句话,我们得从两个层面去理解:一、 “莱.............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