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对托马斯·阿奎那的上帝存在因果证明提出异议?

回答
托马斯·阿奎那关于上帝存在的因果证明(Cosmological Arguments for the Existence of God)是西方哲学史上影响最深远的神学论证之一。阿奎那的论证主要集中在追溯事物存在的起点,寻找一个“第一因”(First Cause)或“必然存在者”(Necessary Being)。他对因果律的理解是核心,认为万事万物都需要一个原因才能存在或发生。

尽管阿奎那的论证非常精妙,但它也面临着诸多哲学上的挑战和批评。下面我将详细地阐述对阿奎那因果证明的主要异议:

阿奎那的因果证明概述(简要):

阿奎那在其著作《神学大全》(Summa Theologica)的第一部分,提出了“五条道路”(Quinque Viae)来证明上帝的存在。其中涉及因果证明的有:

1. 第一因的运动论证(Argument from Motion/Change): 万物皆在运动(变化),运动是潜在性的转化为现实性的过程。任何被移动的事物都需要一个移动者。这种移动者链条不能无限倒退,因此必然存在一个“第一推动者”(Prime Mover),即上帝。
2. 第一原因的生成论证(Argument from Efficient Causality): 在万物中存在着因果序列。任何被生成的事物都有一个原因。这个原因链条也不能无限倒退,因此必然存在一个“第一原因”(First Cause),即上帝。
3. 必然存在者与偶然存在者论证(Argument from Contingency): 我们发现世间存在许多偶然存在者(Contingent Beings),即它们可以存在也可以不存在。如果所有存在者都是偶然的,那么它们都依赖于某个原因,并且这个原因链条可能在任何时间中断,导致一切都不存在。因此,必然存在一个非偶然的、必然存在者(Necessary Being),它自身的存在不依赖于任何其他事物,并且是所有偶然存在者存在的原因。

对阿奎那因果证明的异议:

以下是对阿奎那因果证明提出的主要异议,我会详细展开:

一、 关于第一推动者/第一原因链条的有效性:

无限倒退的可能性(Possibility of Infinite Regress):
核心论点: 阿奎那认为因果链条不能无限倒退,因为如果这样,那么链条中的任何环节都无法得到最终的解释,甚至第一个原因也无法被解释。
异议: 为什么因果链条不能无限倒退?现代物理学和宇宙学的发展,例如量子力学中一些现象的随机性,或者宇宙大爆炸之前的奇点状态,都可能挑战我们对严格的、线性的因果链条的直观理解。一些哲学家认为,一个已完成的无限(actual infinite)链条在逻辑上是可能的,即使我们无法在想象中“走完”它。例如,我们今天之前经历了无限多个过去的日子,但并不意味着这导致了逻辑上的矛盾。因此,不需要一个终结性的第一推动者来解释整个链条的存在。链条本身可能就是其存在的全部解释。
延伸: 如果我们接受了无限倒退的可能性,那么阿奎那关于“第一个原因必须存在才能解释后续原因”的论证就失去了基础。每一个原因只需要解释它所产生的结果,而不需要解释它自身为什么存在或为什么是原因。

“原因”概念的模糊与应用范围(The Ambiguity and Scope of "Cause"):
核心论点: 阿奎那的论证依赖于“因果律”(Principle of Causality),即“凡存在之物必有其原因”。
异议:
宇宙的整体原因 vs. 内部原因: 阿奎那将我们在事物内部观察到的因果关系(即一个事物产生另一个事物)推论到整个宇宙的产生。但为什么适用于局部系统的因果律一定适用于宇宙整体呢?我们无法从宇宙内部来观察和推断宇宙之外的“原因”。
第一推动者/原因的必要性: 我们看到,在一个系统中,A导致B,B导致C。我们需要一个D来导致A。但为什么D本身还需要一个原因呢?我们假设需要一个“第一”是因为我们认为任何被动发生的事情都需要一个主动的来源。然而,对于“第一推动者”或“第一原因”,我们是否能同样地应用这个规则?它本身的存在就是绝对的、不被驱动的。但“不被驱动”和“不被原因”是否等同?
“原因”概念的适用性: 阿奎那的因果概念可能更适合解释事物的生成或运动,而不是它们“存在”本身。比如,一张桌子的存在有其原因(木匠、材料),但桌子本身“存在”这个事实,与它的“被制造出来”这个原因之间,是否是一个纯粹的因果关系?或者说,原因论证是否应该更关注事物“为什么会发生”(why it happens)而非“为什么它存在”(why it is)?

从序列到总体的跳跃(The Leap from Sequence to Totality):
核心论点: 阿奎那认为,如果链条中的每个环节都需要一个原因,那么整个链条也需要一个原因。
异议: 这是一个典型的合成谬误(Fallacy of Composition)。就像我们不能说,因为我身体里的每一个细胞都是由原子组成的,所以我的身体(整体)也必然是由单个原子组成的。事物的整体属性不一定等于其部分的属性的总和。即使宇宙中的每一个组成部分都有一个原因,这并不必然意味着宇宙整体也需要一个外部原因。也许宇宙本身就是由“无因之因”(uncaused causes)组成的,或者其存在的逻辑就是自足的。

二、 关于必然存在者与偶然存在者的有效性:

必然存在者的概念(The Concept of a Necessary Being):
核心论点: 阿奎那认为必然存在者是“非偶然的”,它的存在是其本质的一部分,它不能不存在。
异议:
概念是否可理解或可能? 我们能否真正理解一个“必然存在者”?我们所经验到的“存在”都是偶然的,我们能否清晰地把握“必然存在”的含义?有些哲学家(如休谟和康德)认为“存在”不是一个性质或谓词,因此无法将其理解为“必然存在”。也就是说,“x存在”不是一个可以被添加到x的属性列表中的项。
逻辑上的必然性 vs. 形而上学的必然性: 有些人区分逻辑上的必然性(例如,3是奇数)和形而上的必然性(某物必须如此)。阿奎那的“必然存在者”似乎是形而上的必然。但这种形而上的必然性是否真的存在,并且能被我们通过理性认识到,是一个巨大的哲学难题。
“必然存在”的证明问题: 即使我们接受“必然存在者”的概念,我们如何证明它就是阿奎那所描绘的那个创造宇宙并具有神圣属性的上帝?为何这个必然存在者不能是某种无意识的、非人格化的物理原理或宇宙本身?

从必然存在者到“上帝”的跳跃(The Leap from Necessary Being to "God"):
核心论点: 阿奎那认为必然存在者就是上帝,它具有至善、至全等属性。
异议:
“必然存在者”不等于人格化上帝: 即使我们承认存在一个“必然存在者”来解释偶然存在者的存在,这个必然存在者也未必是阿奎那所描述的那位拥有意识、意志、仁慈等属性的人格化上帝。它可能只是一个抽象的、非人格化的宇宙基石,例如一个物理定律,或者一个我们无法理解的宇宙本体。
多重必然存在者的可能性: 如果一个必然存在者可以存在,为何不能有多个必然存在者?阿奎那的论证似乎未能排除这种可能性。
最优必然存在者? 阿奎那还试图论证这个必然存在者是“至善”的,并以此区分我们观察到的善和上帝的善。但是,为何这个必然存在者就必然是“至善”的?它是否可能只是“足够好”的必然存在者,或者甚至是恶的?仅仅因为它是必然存在者,并不意味着它就具有我们赋予上帝的道德属性。

偶然性的反驳(The Refutation of Contingency Itself):
核心论点: 阿奎那认为,“没有什么是偶然的,如果它不依赖于一个必然的存在者。”
异议:
反证法的问题: 这个说法本身是反过来的。我们观察到的很多事物是偶然的,所以我们需要一个解释。阿奎那的论证是“因为存在偶然的,所以需要必然的”。但是,如果宇宙“整体”本身就是偶然的,或者它根本就不需要一个“原因”,那么这个论证就失效了。
宇宙的自足性: 一些哲学家,如斯宾诺莎,认为宇宙(自然)本身是唯一必然存在的实体,它的存在是其本质的必然结果。在这种观点下,宇宙无需外部原因。

三、 关于第一因果证明的其他挑战:

“没有原因就没有结果”是否总是正确?(Is "No Effect Without a Cause" Always True?)
核心论点: 阿奎那基于对观察到的因果关系的普遍性推论。
异议:
量子随机性: 如前所述,量子力学中的某些事件(如放射性衰变)似乎是固有随机的,其发生似乎没有确定的先决原因,或者说其原因本身就是概率性的。虽然这可能不是纯粹的“无因”,但它挑战了我们对确定性因果律的普遍性假设。
自身的存在: 对于万物存在的原因,阿奎那最后归结于上帝。但如果上帝是第一原因,那么上帝自身的存在是不是也需要一个原因?阿奎那的回答是上帝是“自因的”(causa sui),即上帝是自身存在的原因,或者上帝的存在就是其本质。但这似乎是用一个难以理解的概念来解释另一个(上帝的存在),而不是一个真正有解释力的论证。它更像是一个假设,而不是一个逻辑推论。

阿奎那论证的有效性与健全性(Validity vs. Soundness):
核心论点: 一些批评者认为,即便阿奎那的论证在逻辑上是有效的(即如果前提为真,结论也必然为真),但其前提本身可能为假,因此论证不健全。
异议: 例如,认为因果链不能无限倒退的前提,或者认为必然存在者是逻辑上可理解的前提,都可能被认为是可疑的。

总结性陈述:

托马斯·阿奎那的因果证明是一系列复杂而深刻的哲学论证。对这些论证的异议主要集中在几个核心问题上:

1. 对因果链条无限倒退的否定是否成立? 对此存在逻辑和物理学上的不同看法。
2. “原因”概念在宇宙整体上的适用性是否有效? 是否存在合成谬误?
3. “必然存在者”的概念是否可理解、可能,并且能被证明存在?
4. 即便存在一个必然存在者,它是否必然就是阿奎那所描述的那个具有神圣属性的人格化上帝?

这些异议并非否定了阿奎那论证的精妙之处,而是揭示了从经验世界中观察到的因果现象出发,推断出一个超越性的、人格化的上帝的哲学困难。哲学和神学对这些问题的讨论持续了数百年,并且至今仍在进行。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单从逻辑上讲,”第一原因“的存在与”凡事皆有因“就是矛盾的。

早期神学总是愿意把”这儿有一个圆,它是方的“类似逻辑包装得复杂一点儿拿来糊弄人。

推荐看看分析哲学的东西会有帮助...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托马斯·阿奎那关于上帝存在的因果证明(Cosmological Arguments for the Existence of God)是西方哲学史上影响最深远的神学论证之一。阿奎那的论证主要集中在追溯事物存在的起点,寻找一个“第一因”(First Cause)或“必然存在者”(Necessary B.............
  • 回答
    美国媒体报道的“阿富汗婴儿被遗弃”事件引发了广泛关注,这一事件不仅涉及阿富汗战争期间的道德困境,也折射出美国在阿富汗长期军事行动中的复杂现实。以下从事件背景、媒体报道、国际反应、美国的宣传策略及深层影响等方面进行详细分析: 一、事件背景与事实核查1. 事件的起因 2021年美军撤出阿富汗后,.............
  • 回答
    关于ISIS对哈马斯宣战的说法,以及ISIS的敌人是谁,这是一个复杂且不断变化的地缘政治问题,需要从多个层面来理解。首先,需要明确一点:截至目前,ISIS并未公开、正式地对哈马斯“宣战”。这可能是一个基于某些事件的解读或推测。ISIS作为一个极端的圣战组织,其行动逻辑和宣称目标与哈马斯存在显著差异,.............
  • 回答
    DeepMind 在 Nature 上发表的关于使用深度强化学习(DRL)控制托卡马克等离子体的论文,是一项里程碑式的成就,具有极其重要和深远的意义。它不仅展示了DRL在复杂、动态、高维度控制任务中的强大潜力,也为未来可控核聚变能源的实现开辟了新的路径。以下将从多个维度进行详细评价: 一、 技术创新.............
  • 回答
    关于二战意大利海军对维托里奥·维内托级战列舰的作战运用,我可以说这就像是一曲充满雄心壮志却又因种种限制而留下遗憾的序章。意大利人对这级代表其海军最高荣耀的战列舰寄予厚望,然而最终的运用却显得有些捉襟见肘,未能完全发挥其应有的威力。首先,我们得承认维托里奥·维内托级战列舰的 设计理念是相当超前和激进的.............
  • 回答
    关于“托卡马克之冠对马克思的争议用论评价疑似传谣”的问题,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以明确其真实性及背后的逻辑关联。以下是详细的解释: 1. 关键概念的澄清 托卡马克(Tokamak) 托卡马克是一种用于研究核聚变反应的环形装置,其核心原理是利用磁场约束等离子体,以实现可控核聚变。这是核物理和能.............
  • 回答
    .......
  • 回答
    好的,我们来聊聊托马斯·弗里德曼2015年4月16日那篇关于中美关系的专栏。弗里德曼这人,你懂的,总能抓住一个时代的核心脉搏,然后用他那标志性的、有时候有点“大而化之”但又振聋发聩的方式讲出来。这篇专栏也不例外。时代背景的烙印:机遇与挑战交织要评价这篇专栏,首先得看看它诞生的那个节点。2015年,正.............
  • 回答
    保罗·托马斯·安德森的《魅影缝匠》(Phantom Thread)是一部非常特别的电影,它不是那种让你看了拍案叫绝、或者情感泛滥到无处安放的类型。它更像是一件极其精美的丝绸长袍,质地细腻,裁剪讲究,初看可能觉得它只是个美丽的物件,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你会慢慢被它独特的质感和深藏其中的温度所吸引。首先,.............
  • 回答
    评价国际奥委会主席托马斯·巴赫将奥林匹克杯授予全体中国人民:一场充满复杂性和多重解读的褒奖国际奥委会主席托马斯·巴赫将奥林匹克杯授予全体中国人民,这一举动本身就极具意义,引发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对其进行评价,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深入剖析,才能更全面地理解其背后的含义和可能产生的影响。一、 奥林匹克杯的.............
  • 回答
    托马斯·杰斐逊雕像被推倒的事件,是近年来美国社会关于历史人物评价和纪念方式激烈讨论的一个缩影。要评价这一事件,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深入分析,包括事件发生的背景、参与者的动机、象征意义、以及由此引发的社会反响和更深层次的思考。事件发生的背景与原因:1. 历史人物的复杂性与时代的反思: 托马斯·杰斐逊是.............
  • 回答
    权倾朝野的红衣主教:托马斯·沃尔西的浮沉人生提起都铎王朝,人们脑海中会浮现出亨利八世那段波澜壮阔的统治,而在这段历史的舞台中央,托马斯·沃尔西(Thomas Wolsey)无疑是最为耀眼也最具争议的灵魂人物之一。他从一个出身卑微的屠夫之子,一步步爬上英格兰的权势巅峰,成为红衣主教、大法官,甚至在某种.............
  • 回答
    托马斯·桑卡拉,一位在非洲政治舞台上留下了深刻印记的人物,他的名字至今仍被许多人提起,争议与赞誉并存。评价这位布基纳法索前总统,需要深入了解他执政时期所推行的政策、他所代表的理想以及他最终的命运。桑卡拉上台是在一个充满挑战的时期。1983年,他通过一场军事政变成为布基纳法索(当时名为上沃尔特)的总统.............
  • 回答
    “莱杰之后无小丑,托马斯之后无火车”——这句关于电影的俗语,在影迷圈里流传甚广,尤其是在讨论那些被视为“教科书级别”的表演时,更是常被提及。它是一种非常直观的评价方式,简单粗暴地概括了某个角色在特定演员演绎下的不可替代性,也暗示了后继者难以企及的高度。要评价这句话,我们得从两个层面去理解:一、 “莱.............
  • 回答
    关于《布列斯特利托夫斯克条约》,我个人觉得它是一个非常有争议,而且影响深远的历史事件。从头说起,那得追溯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的俄国内战时期。首先,我们得理解这个条约产生的背景。《布列斯特利托夫斯克条约》签订于1918年3月3日,是在一战期间,由苏维埃俄国与同盟国(主要是德意志帝国、奥匈帝国、保加利亚王国.............
  • 回答
    关于FGO终章活动中魔神柱巴巴托斯之死,这绝对是整个终章篇章中一个极具分量且令人印象深刻的事件。它不仅仅是游戏剧情的一个推进点,更是在情感、主题和角色塑造上都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要评价这一幕,我们不妨从几个维度来深入剖析。一、巴巴托斯作为“敌人”的独特性与悲剧性首先,我们得承认,巴巴托斯在大多数玩.............
  • 回答
    《原神》里的托马,这个来自稻妻的“渡来介者”,刚一上线就收获了不少关注。老实说,他的设计和背景故事,都挺有意思的。人物设定与背景故事:首先,他这个“渡来介者”的身份就很特别。他不是那种生来就背负着沉重宿命的贵族,也不是什么神秘的隐士。他是个在异国他乡努力打拼的普通人,甚至有点像个“打工人”。他身在稻.............
  • 回答
    托雷斯,这位承载着无数西班牙球迷期望的金发少年,正式告别绿茵场,留给我们的,是一段充满传奇与遗憾的职业生涯。回首往昔,他不仅仅是一名射手,更是一个时代的符号,一个在巅峰时期几乎无所不能的“圣卡”。黄金时代的璀璨光芒:利物浦的“圣卡”2007年,托雷斯以当时创纪录的转会费登陆安菲尔德,瞬间点燃了利物浦.............
  • 回答
    .......
  • 回答
    托马这个角色在《原神》的剧情里,给人的感觉就像是璃月港那熙熙攘攘的港口一样,有那么点热闹,有那么点烟火气,又带着点不确定性,是个挺有意思的配角。他首次出现在提瓦特主线剧情里,是在稻妻篇章。当时我们刚踏入这个锁国的国度,对这里的一切都感到陌生和好奇。而托马,就像是个自带“本地人指引”光环的角色,第一时.............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