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一战后美国召开华盛顿会议的提议为什么得到英国的支持?

回答
一战后的华盛顿会议,英国之所以大力支持,原因可不是一时兴起,而是基于一系列现实的利益考量和战略调整。简单来说,英国当时正处于一个转折点,需要重新审视自己在全球的地位和力量,而美国提出的华盛顿会议,正好契合了英国的这些需求。

首先,经济上的疲惫与现实的压力是英国支持会议的最直接动因。一场世界大战打下来,英国的家底可谓是元气大伤。虽然是战胜国,但为了支撑战争,英国欠下了巨额的债务,尤其是对美国。而且,战争也极大地削弱了英国的工业生产能力和海外贸易。与此同时,美国作为新的经济强国,工业生产蓬勃发展,并且在战争中成为了英国重要的债权国。

英国海军在战争中虽然功勋卓著,但也付出了巨大的代价。舰船损耗严重,维护和更新的费用也是一笔天文数字。在经济困难的背景下,维持与战前相当的海军规模,尤其是与美国海军的军备竞赛,对英国来说是一个沉重的负担,甚至有些力不从心。英国需要一个机会来缓解这种压力,通过国际协议来限制军备开支,以便将有限的资源用于国内经济的重建。

其次,大英帝国地位的微妙变化与对美国海军崛起的顾虑让英国不得不谨慎行事。在一战前,英国海军在数量和质量上都稳居世界第一,拥有“日不落帝国”的海上霸权。然而,战争结束后,情况悄然发生了变化。美国的造船能力惊人,海军规模迅速扩张,特别是其主力舰的建造速度和技术水平,已经对英国的海上优势构成了挑战。

英国虽然依然拥有强大的海军,但面对一个经济更发达、造船能力更强的美国,继续进行军备竞赛的风险越来越大。一旦在这场竞赛中落败,大英帝国的全球贸易航线和殖民地安全将受到严重威胁。因此,英国非常希望通过一个国际性的协议,来稳定海军力量的格局,避免无休止的军备竞赛,维护其作为海军强国的地位,同时也确保其海外利益。

再者,欧洲局势的不稳定与对远东地区潜在冲突的担忧也是英国支持会议的重要原因。一战虽然结束了欧洲大陆的战火,但和平并未真正到来。战败国的复仇情绪、新兴国家的民族主义、以及国际秩序的重塑,都使得欧洲局势依旧复杂。

与此同时,远东地区也暗流涌动。日本在一战期间抓住了机会,在太平洋地区扩张势力,夺取了德国在中国的权益,并且海军实力也得到了显著提升。英国在地缘政治和经济上与日本在远东地区存在着竞争关系,尤其是在中国市场和航运方面。如果不能有效制约日本在远东的扩张,可能会引发新的冲突,对英国的远东贸易和殖民地构成威胁。

美国提出的华盛顿会议,一个重要议题就是海军军备的限制,特别是海军“五国条约”的签订。这个条约在战列舰和航空母舰的吨位上对英、美、日等国进行了限制,并规定了比例。对于英国来说,这意味着可以与美国在海军规模上维持一种相对平衡的状态,避免美国在海军建设上取得压倒性优势。更重要的是,这个条约在一定程度上也限制了日本海军的扩张,缓解了英国对日本在远东地区威胁的担忧。

最后,与美国建立良好关系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作为一战的战胜国,同时也是最重要的盟友,美国在战后国际事务中的影响力日益增强。英国需要与美国保持合作,共同维护国际秩序。而华盛顿会议恰恰提供了一个平台,让英美两国能够就海军、远东问题等关键议题进行沟通和协调,增进彼此的理解和互信。支持美国的倡议,也是英国维系与美国这一重要战略伙伴关系的一种方式。

总而言之,英国在一战后支持华盛顿会议,并非仅仅是被动接受美国的提议,而是经过深思熟虑的战略选择。面对经济的衰退、海军军备的压力、国际格局的变动以及对日本扩张的顾虑,英国认为通过与美国合作,在会议上达成协议,是维护其国际地位、保障自身利益、以及稳定全球局势的明智之举。这既是对现实压力的回应,也是对未来全球秩序的一种积极塑造。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因为如果不理睬美国人,那么USN将提前二十年通过强大的工业能力成为世界第一海军强国,当然RN会“花光最后一枚钱币”紧追不舍,然后日本会提前进行大规模海军扩军,所有人烧干国库。美日会在太平洋继续对抗,波及帝国边陲疏于防御的诸多老殖民地,最终结果无疑是双输。

凡尔赛拒绝美国人对德的慈悲和华盛顿和美国联手禁锢日本是完全一样的目的:避免再一次面对世界大战。

21年,一方面,帝国承认了太平洋美国的势力范围;另一方面,日英同盟制衡美国不复存在,美英开始在海军条约上约束意大利和日本。在主力舰上,美国停工设计中的新型战舰,不需要一座船厂就得到了被世界承认的,和帝国舰队平起平坐的世界第一的地位;另一方面,(英)海军终于可以大规模退役已经难以维系的大量老式舰队,双方双赢(没有糟糕的和平)。巡洋舰方面美国则默许了帝国全面胜利,一方面因为法国的殖民地需求,总巡洋舰吨位限制被英法否定,另一方面,帝国得到了舰队会在海外面对的敌方巡洋舰的实力上限:帝国舰队不会在海外遭遇超过一万吨,口径超过八寸的巡洋舰,于是C级D级之后,E级和霍金斯保住,完工后开始设计了著名的郡级巡洋舰——也就是条约巡洋舰A。所谓'睡觉踏实多了'。当然,这个事在伦敦海军条约里以帝国让步让回来告终(没有糟糕的和平)——另一方面,美日之间主力舰队配比5比3给了USN一个两洋舰队和对日优势和单一舰队对日弱势的问题。美日都在某种意义上认可(也都在某种意义上不满,当然,但是没有糟糕的和平),法意也非常类似,英法总海军规模压倒性压过意大利,但是单纯地中海的法国舰队并不能对意取得数量优势(没有糟糕的和平),从这个角度讲,英国可能是唯一一个在华盛顿开开心心的代表团。

你要理解,英帝国本身不是一个强盛统一的单一帝国。帝国是一个散落在世界各地的殖民地,保护国,自治领和本岛的联合王国共同组成的,由单一元首维系的共同体。潜力虽大,但是力量有限,而且强敌环绕。在动荡的年代里周边环境如狼似虎,不可能在所有前线组织防御;更不可能对抗那些人口上亿,工业发达的超级大国。德国对法国的人口优势就已经让不列颠群岛再三忌惮了,间战后到WW2以后崛起的美苏力量是帝国不可能企及也不可能对抗的··· ···拒绝美国人对德国慈悲是因为不能再面对一次德国威胁,对美国让步也是因为不能再面对一次德国级别的威胁,这两者是完全一样的。

一战后已经非常明显,下一次如同德国一样的对手出现的时候,帝国不可能再次把一整代年轻人送上战场让百万人从此无归了。一战战后事实上不单纯是把德国短期内逐出了世界秩序的较量,也把法国极大程度上逐出了世界秩序的划定——战争中法军全靠英军一次,美军一次大规模输血才坚持了下去,国家总人口损失超过百分之四(而法国人口本身就只是德国的百分之六十),如果威胁再一次浮现,法国无力独自应战,也因此不再是一个单一的世界性强权了,这件事不需要政治头脑就能看清。战后欧洲秩序本质是失去了德国和俄国作为制衡的法国与英国舰队的共同制定,才得以完成。在这种环境下,全球秩序自然要仰仗美国。基于二十世纪初期的英美大和解,美国19年试图增加欧洲影响,相对的英国在19年提出了远东倡议,当年凡尔赛条约签订;21年美国响应,重新划定远东范围是一个,海军条约的签订是另一个,相对的进入了美英蜜月期,直到英美世界和英语帝国的主导权在苏伊士冲突后全面让渡给美国。

人口百分之四的损失是什么概念呢,假设损失百分之四的总人口,男性为主,就是接近百分之八的男性人口,而适龄男性数量还要远更高。按照低位假设,百分之十适龄男性阵亡,大家想象一个五十个人的大学行政班里面5个小伙子就再也回不来了,可能还要其他十人受伤残疾,精神崩溃。我不是搞人口学的,但是简单按照常人推断,这也是一代人就此断送在机枪和重炮下。这种级别的损失把德国打怒了,英国打怕了,俄国打变色了。法国作为最为虚弱的国家,社会危机更加严重。

反过来,虽然英美在战后有摩擦,但是网传的红色计划(对英战争)从来就没有提交给国会过,之所以沸沸扬扬是因为枫叶国老百姓对解密文件相当不满,而RN则直接被禁止准备对美大规模作战计划。

大嘤各国:你问我,支持不支持华盛顿会议,那我当然··· ···

对于战争的伤痛,网友还要学习一下。

你试想世界上有个比我国领土大十数倍,人口几十亿的国家,而自己刚刚经历过几千万人阵亡级别的战争,敌人打倒一个爬起来两个的代入设想。You do everything for peace.

从战前相信日不落帝国强盛,人人恪尽职守为国捐躯;到一代人的和平胜过一切,只需要一场亲眼见到的户户悲歌。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