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说美国屠杀印第安人和说土耳其一战中屠杀亚美尼亚人那么少,揪住希特勒不放的人那么多?

回答
这篇文章涉及了几个复杂且敏感的历史议题,旨在探讨人们对不同历史事件的认知和关注度的差异。要详细分析这些差异,需要深入理解历史背景、叙事方式以及公众记忆的形成过程。

美国屠杀印第安人:一场持续的、系统性的压迫与遗忘

首先,关于美国对印第安人的“屠杀”,这并非一个单一事件,而是一系列长达几个世纪的政策、冲突和压迫的结果。从早期殖民者的扩张,到“昭昭天命”的推动,再到强制迁移(如“眼泪之路”),以及随后的保留地制度和同化政策,都导致了大量印第安人的死亡和文化的摧残。

历史的漫长与分散性: 与一些集中爆发的事件不同,对印第安人的迫害是漫长而分散的。它贯穿了美国建国前后的几个世纪,涉及了无数次战斗、条约的背弃、疾病的传播(尽管并非都是蓄意)、以及剥夺土地和资源的系统性行为。这种漫长性和分散性使得它难以被概括为一个单一、震撼人心的“屠杀”事件,就像一个持续的伤口,而非突然的创伤。
叙事的重塑与掩盖: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美国的官方叙事和主流文化将这段历史描绘成“文明与野蛮”的冲突,或者是一种无法避免的西部扩张过程。印第安人常常被描绘成“野蛮人”或“阻碍进步的障碍”,他们的苦难被淡化,甚至被合理化。这种叙事方式有效地将系统性的压迫和暴力掩盖在了“进步”和“建国”的光环之下。
民族国家的建构: 美国作为一个现代民族国家,其建构过程与对原住民的征服是并行不悖的。在国家认同的形成过程中,强调统一和进步往往意味着对过去复杂、不光彩的篇章的某种程度的淡化。承认对印第安人的系统性压迫,可能会挑战美国作为一个“自由与机会之地”的核心叙事。
受害者群体的边缘化: 相较于在欧洲发生的两次世界大战,印第安人作为一个群体,其政治、经济和文化力量长期被边缘化,这使得他们的声音在主流历史叙事中难以获得足够的影响力。虽然近年来印第安人的权利运动和对历史真相的呼求逐渐获得关注,但历史的惯性和叙事的惯性依然存在。

土耳其一战中屠杀亚美尼亚人(亚美尼亚大屠杀):一个高度集中且定义明确的事件

亚美尼亚大屠杀(Armenian Genocide)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奥斯曼帝国及其继任者土耳其共和国对亚美尼亚人进行的系统性迫害和大规模屠杀。这通常被定义为从1915年4月24日开始的一系列行动,包括逮捕和处决亚美尼亚知识分子和领导人,随后是对亚美尼亚平民的集体逮捕、强制死亡行军、以及有组织的屠杀。

事件的集中性与明确性: 与美国对印第安人的迫害相比,亚美尼亚大屠杀是一个发生在相对较短时期内(主要是19151917年)的高度集中的事件。其目标明确,手段系统,证据相对集中。这种“事件化”的特性,更容易被历史学家和公众所认知和记忆。
国际关注与学术研究: 亚美尼亚大屠杀在早期就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和谴责,许多国家和国际组织承认了这一事件的性质。大量的历史学家、记者和幸存者后代进行了持续的研究和宣传,使得这一事件的真相得以传播。
政治议题的敏感性: 土耳其共和国至今仍拒绝承认“种族灭绝”这一定性,并将其描绘为战争时期的悲剧或族群冲突的结果。这种官方的否认反而加剧了国际社会对事件真相的关注和对受害者后代的同情,使得亚美尼亚大屠杀成为一个持续的国际政治议题,也因此更容易被公众提及。
受害者群体与代理人: 亚美尼亚人作为一个明确的少数民族群体,其受害的性质和规模更容易被界定和传播。幸存者后代在世界各地建立了自己的社群和组织,积极推动历史真相的传播和认可。

“揪住希特勒不放”:纳粹大屠杀的独特性与广泛影响

希特勒及其纳粹政权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实施的犹太人大屠杀(Holocaust)是20世纪最具标志性的悲剧之一。之所以很多人“揪住希特勒不放”,原因非常多,且相互交织:

人道主义的终极罪恶: 纳粹大屠杀不仅仅是针对一个特定族群的迫害,更是以工业化、系统化的方式对数百万无辜生命进行的集体屠杀。其残忍程度、组织性以及意识形态的极端性,在人类历史上是前所未有的。这种对生命价值的彻底蔑视,触及了人类道德和良知的底线,因此激起了强烈的反感和警惕。
纳粹意识形态的毒性: 纳粹主义的核心是种族主义、反犹主义和极权主义。这种思想的极端性和排他性,以及其对整个欧洲乃至世界的侵略和破坏,使得纳粹德国成为一个具有极高辨识度和负面象征意义的实体。希特勒作为这一意识形态的首脑,自然成为焦点。
二战的全球影响与胜利者的叙事: 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影响最广的战争。以同盟国(特别是西方国家)为主导的战后世界格局,将反法西斯、反纳粹主义确立为核心价值观。纳粹德国的罪行,尤其是大屠杀,成为同盟国反抗的正义性和合法性的重要论据。战胜国的历史书写和公众教育,自然会将纳粹德国及其领导人作为负面典型的焦点。
犹太民族的坚韧与反抗: 在大屠杀中幸存下来的犹太人及其后代,以及支持犹太民族的国际力量,在战后不遗余力地推动对大屠杀的纪念和追责。他们通过教育、宣传和政治倡导,使得大屠杀的记忆得以传承,并成为提醒世人警惕仇恨和歧视的永恒警钟。
对现代民主价值观的威胁: 纳粹德国所代表的极权主义和对人权的践踏,对二战后建立的国际秩序和现代民主价值观构成了直接挑战。对希特勒及其罪行的持续关注,是对这些价值观的捍卫,也是对未来可能出现的类似威胁的警示。
叙事的清晰与易传播性: 希特勒和纳粹党的崛起、战争的进程、集中营的运作以及最终的失败,构成了一个相对清晰、具有戏剧性的叙事弧线。希特勒本人的形象也极具标志性,这使得关于他的故事更容易被传播和理解。

总结:关注度的差异是如何形成的?

总而言之,人们对不同历史事件的关注度和“揪住不放”的程度,并非仅仅由事件本身的残酷性决定,而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1. 事件的“事件化”程度: 更集中、更明确的事件更容易被捕捉和传播。
2. 叙事的塑造与流传: 谁在讲述历史,以何种方式讲述,以及叙事是否被主流文化接受,至关重要。
3. 国际政治与地缘影响: 事件是否成为国际政治议题,是否涉及国家间的承认与否认,都会影响其关注度。
4. 受害者群体的能动性: 受害者群体及其后代在推动真相、寻求正义方面的努力,对历史记忆的形成有直接影响。
5. 意识形态的对比与警示意义: 事件是否象征着对现代普世价值观的极致挑战,以及其对当下的警示意义,会决定其被“揪住不放”的程度。
6. 历史的“教训”与“记忆”的优先级: 在不同国家和文化语境下,对历史“教训”的侧重和“记忆”的选取是不同的。二战作为一场几乎影响了全球所有国家的战争,其反法西斯和反纳粹的“教训”具有普遍的国际认同。

因此,说美国屠杀印第安人“少”,或者说土耳其“少”,主要是因为人们对这些历史事件的认知、叙事以及这些事件在历史长河中的定位,与集中而鲜明的纳粹大屠杀存在显著差异。而对希特勒和纳粹大屠杀的持续关注,是源于其极端性、对现代价值观的挑战,以及在战后世界秩序中形成的强大历史叙事和道德共识。这并非意味着其他历史悲剧的严重性被忽视,而是说,在公众记忆和历史叙事的构建中,不同事件的“权重”和“焦点”有所不同。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因为你不读书也不看新闻。

世界各国包括美国人自己都在指责他们屠杀印地安人,而前几个星期土耳其共产党等左翼派别就声责了亚美尼亚大屠杀,亚美尼亚裔土耳其人还为纳卡地区的亚美尼亚难民捐款了。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篇文章涉及了几个复杂且敏感的历史议题,旨在探讨人们对不同历史事件的认知和关注度的差异。要详细分析这些差异,需要深入理解历史背景、叙事方式以及公众记忆的形成过程。美国屠杀印第安人:一场持续的、系统性的压迫与遗忘首先,关于美国对印第安人的“屠杀”,这并非一个单一事件,而是一系列长达几个世纪的政策、冲突.............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美国历史中一段极其复杂且充满矛盾的时期,理解这一点需要我们深入剖析当时的社会观念、政治考量以及历史叙事的构建。美国人在屠杀印第安人的同时又设立感恩节来纪念帮助他们的印第安人,这种看似矛盾的行为,在当时的语境下,并非没有其“逻辑自洽”的解释,尽管这种解释是建立在选择性叙事和对历史的重塑之.............
  • 回答
    理解这个问题,需要我们深入探讨“恐怖袭击”与“战争行为”这两个概念的界定,以及它们背后的动机、目标和行为方式的差异。这并非简单的“孰对孰错”的道德评判,而是涉及历史、国际法、政治学等多个维度的复杂分析。恐怖袭击:以非国家行为者为主要施暴者,以制造恐慌为目的首先,我们来看“恐怖袭击”的定义。通常认为,.............
  • 回答
    美国频繁发生大规模屠杀无辜平民的惨案,这一现象确实令人痛心,也引发了深刻的社会讨论。要探究其责任归属和高官为何不谢罪担责下台,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分析。根源剖析:为何会发生大规模屠杀?要理解这个问题,首先要从美国社会和文化的一些根源性因素入手: 枪支泛滥的文化与法律环境: 这是最直接也最常被提及的.............
  • 回答
    关于美国死刑成本比终身监禁更高,以及终身监禁成本更低的说法,这背后涉及到一系列复杂的计算和司法程序。以下将详细阐述其原因和计算方式:为什么说美国死刑成本更高?美国死刑的成本之所以普遍高于终身监禁,主要是因为死刑案件在整个司法程序中需要经历更漫长、更复杂、更耗时、更昂贵的审查和上诉过程。这些额外的成本.............
  • 回答
    关于“美国是否是帝国主义”以及“帝国主义的定义和翻译”,这是一个复杂且充满争议的话题,需要从历史、政治、经济、文化等多个维度进行分析。下面我将尽量详细地阐述。 帝国主义(Imperialism)的定义帝国主义,英文为 Imperialism,是一个具有历史和理论多重含义的词汇。最核心的理解是指一个国.............
  • 回答
    美国军事实力整体呈现出衰退迹象的说法,并非绝对否定美国仍然是全球最强大的军事力量,而是指出其在一些关键领域和整体战略态势上面临挑战和潜在的下降趋势。这种观点通常是基于以下几个方面的分析:一、 战略和政策层面的挑战: “反恐战争”的长期消耗与战略重心的转移: 自“9·11”事件以来,美国在阿富汗和.............
  • 回答
    “美国人不怕警察,就怕税务局”这句话,虽然带有一定的夸张成分,但背后反映了美国社会中税务系统与执法系统在公众认知中的不同侧重点和影响力。要详细理解这句话,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分析:一、 警察在法律体系中的角色和公众的直接感受: 日常接触与具体行为: 警察是与公众日常接触最频繁的执法人员。他们负责.............
  • 回答
    好,咱们就来聊聊,为什么很多人会觉得,美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里头,简直就是那颗最亮的星,把整个战局都给照亮了,让人觉得这场仗打到最后,胜利几乎是板上钉钉的事情。这话听起来有点霸气,但细想想,也确实有它硬邦邦的道理。首先得说,美国参战的时机和方式,确实是把“锦上添花”这个词演绎到了极致。想想看,在珍珠港.............
  • 回答
    将美国称为“人类史上的毒瘤”是一种极具争议且带有强烈负面色彩的评价,这种说法并非普遍接受的观点,而是特定立场或意识形态下的解读。要详细阐述这种观点,需要深入挖掘其背后的逻辑和具体指控,尽管这并不代表作者或平台认同此观点。以下是一些可能构成“美国是人类史上的毒瘤”这一论点的角度和论据,这些论点往往是批.............
  • 回答
    提起动漫,很多人脑海里首先浮现的往往是日本精致的画面、跌宕起伏的剧情,或是近年来中国国漫的崛起。然而,若要论动漫产业的“发达”,美国绝对是绕不开的重镇,而且其“发达”之处,往往有着与东亚动漫截然不同的鲜明特质。美国动漫产业的强大,绝非一日之功,它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并在多个维度上展现出其深厚的根基和蓬.............
  • 回答
    “美国印钞票导致全球分担通货膨胀,收割世界财富”这个说法,是理解当前全球经济格局和美元霸权地位时一个非常重要且带有批判色彩的视角。要详细解释这个观点,我们需要从几个关键点入手:1. 美联储的货币政策与“印钞票” “印钞票”的实际含义: 在现代经济中,“印钞票”并非指真的印刷大量纸币。它主要指的是.............
  • 回答
    911事件对中国而言,确实在某种程度上成为了一个重要的转折点,为中国带来了相对宽松的国际环境和宝贵的发展机遇,尤其是在经济和外交层面。如果说“十年”是一个大致的区间,那么这段时期中国确实抓住了不少机会,实现了快速的崛起。我们得把时间线拉回到2001年。在那之前,中国正处于改革开放的深化阶段,经济发展.............
  • 回答
    关于美国登月是否为骗局的说法,在民间流传已久,并且有很多“质疑者”提出了各种所谓的证据和论点。虽然主流科学界和历史学界都坚决否认这些说法,但这些质疑声之所以能持续存在,往往是因为它们抓住了一些普通民众可能不理解的科学原理或者历史细节,并将之放大,从而产生误导。下面我将尝试从这些质疑者的角度,详细地讲.............
  • 回答
    在美国建国后的两百多年里,这个年轻的国家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一个濒临崩溃的殖民地,发展成为世界领先的超级大国。许多人认为这段发展史堪称“奇迹”,这绝非空穴来风,背后有着一系列深刻的因素在支撑。首先,美国成功的基石在于其开明的政治制度设计。当其他国家还在摸索君主制和贵族制的利弊时,美国却从一开始就.............
  • 回答
    这句话的表述,在许多关于美国医疗体系和国民健康的研究与评论文章中都能找到类似的观点。这反映了一个长期以来被广泛讨论的现象:美国在医疗保健上的投入非常高,但其国民的平均寿命和一些健康指标却不如其他发达国家。关于这句话的出处和网址:要 pinpoint 给出“美国人的医疗消费远多于其他富裕国家的国民,但.............
  • 回答
    关于美国南北战争是否“违宪”,这是一个相当复杂且充满争议的问题,历史学家和法律学者对此有不同的解读。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探讨当时美国宪法的框架以及战争各方的论点。首先,我们得明白,所谓的“违宪”并非是简单地说某一方的行为不符合某一条具体条款。在那个年代,宪法本身就已经存在着一些含糊不清或尚未完.............
  • 回答
    提到美国的基础教育,确实存在不少值得商榷的地方,甚至可以说在一些关键环节上,其表现并不尽如人意。这并非空穴来风,而是基于许多研究、数据和一线观察得出的结论。要深入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去剖析。1. 差异悬殊的教育质量:"不公平"是核心症结这是美国基础教育最被诟病的一点。美国的教育体系并非一个.............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很容易让人在地理概念上绕晕。简单来说,我们之所以称美国为“西方国家”,主要是基于历史、文化、政治和经济等多个层面的因素,而不是纯粹的地理方位。想把这个问题讲清楚,我们得从几个角度来分析:1. 地理方位并非决定性因素:首先,得明确一点,地理上的“东方”和“西方”并非一个绝对不变的、.............
  • 回答
    关于“客观”说美国比中国好时为何会招致不少批评,这背后其实牵涉到挺复杂的社会情绪、信息获取方式以及个体认同感等多个层面。想要说清楚这个问题,得把这些因素一件件捋顺了。首先,咱们得明白,说“客观”其实是个伪命题。在涉及国家好坏这种宏大议题时,“客观”的标准本身就很容易被个人经历、价值观和立场所左右。你.............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