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残酷屠杀了印第安人的美国人设立了一个纪念帮助他们的印第安人的感恩节?他们是如何做到逻辑自洽的?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美国历史中一段极其复杂且充满矛盾的时期,理解这一点需要我们深入剖析当时的社会观念、政治考量以及历史叙事的构建。美国人在屠杀印第安人的同时又设立感恩节来纪念帮助他们的印第安人,这种看似矛盾的行为,在当时的语境下,并非没有其“逻辑自洽”的解释,尽管这种解释是建立在选择性叙事和对历史的重塑之上的。

首先,我们需要明确“感恩节”的起源和它所承载的意义。现代感恩节的根源,通常追溯到1621年普利茅斯殖民地的定居者(Pilgrims)与万帕诺格(Wampanoag)部落之间的宴会。这场宴会是为了庆祝丰收,并感谢万帕诺格人的帮助,包括教导殖民者如何在新大陆生存,如种植庄稼、捕鱼以及辨认当地可食用的植物。

“逻辑自洽”的几个层面:

1. 构建“文明化”叙事与“恩情”的利用:
“开疆拓土”的合理化: 在17世纪到19世纪,欧洲殖民者普遍抱有一种“天定命运”(Manifest Destiny)的观念,认为他们有神圣的使命将“文明”带到这片“野蛮”的土地上。在这种观念下,对原住民土地的占有和对他们传统生活方式的剥夺,被视为是进步和文明的必然结果。
“先辈的智慧”与“野蛮的本性”的并置: 在感恩节的叙事中,早期殖民者与万帕诺格部落的互动被描绘成一种“野蛮”的善意帮助,这种帮助促成了殖民者的生存和发展。但随着殖民范围的扩大和对土地的渴求,原住民的抵制就被视为“野蛮”的抵抗,是需要被“驯服”或清除的障碍。因此,感恩节纪念的是“早期友好”的印第安人,而不是那些后来被视为“敌对”或“阻碍”的印第安人。
“文明”的回报: 逻辑在于,殖民者通过“文明”的力量,最终“征服”了这片土地,为后代建立了国家。他们认为,他们是在“回报”那些早期给予帮助的印第安人,但这种“回报”的代价却是对后来更多印第安人的压迫和剥削。这就像一个强大的人,会记得曾经帮助过他的弱者,但并不妨碍他现在征服或压迫其他的弱者。

2. 选择性记忆与历史的“净化”:
强调“共存”的瞬间,淡化“冲突”的常态: 感恩节的叙事,特意放大了1621年那场宴会,将其塑造成一段美好友谊的开端。而在此前后以及之后发生的无数次冲突、屠杀、强行迁移和文化灭绝,则被有意无意地忽略或淡化。历史的叙事者(主要是胜利者)会选择性地聚焦那些有助于构建自身正面形象的事件。
“英雄化”殖民者,模糊其残暴性: 普利茅斯殖民者被描绘成勇敢、虔诚、在新环境中挣扎求生的先行者。他们的宗教信仰和对未来的追求被强调,而他们对原住民的掠夺和暴力则被包裹在“生存”或“进步”的合理化论述中。
“感恩”的边界: “感恩”的对象被限定在那些“帮助过我们”的印第安人身上,这是一种策略性的“感恩”,它并不能覆盖对所有印第安人种族灭绝的责任。这种感恩,更像是对“过去恩情”的一种象征性肯定,以安抚良心,同时巩固自身历史地位的合法性。

3. 节日的功能性与国家构建:
国家认同的象征: 感恩节后来被定为全国性节日,尤其是在林肯时期,具有团结国家、凝聚民心的作用。在经历南北战争后,国家需要一个能被广泛接受的、代表美国核心价值观的节日。描绘早期殖民者与印第安人“友好共处”的景象,有助于构建一个“包容”、“感恩”的美国国家形象,尽管这与现实相去甚远。
家庭和社区的凝聚: 作为一个家庭团聚、感恩自然的节日,感恩节也 serves a social function,满足了人们对温馨、和平生活的美好愿望。这种对美好愿景的追求,有时会压倒对复杂历史真相的追究。

4. “文明”与“野蛮”的二元对立:
“善”与“恶”的简单化: 历史的叙事常常倾向于将复杂的现实简化为“善”与“恶”的二元对立。在感恩节的故事中,早期帮助殖民者的印第安人被视为“善”的象征,而后来阻碍殖民的印第安人则被归类为“恶”。这种简化使得殖民者的行为,特别是对“恶”的清除,显得更加“正当”。
“进步”的代价: 这种叙事隐含着一种观点,即“进步”总是需要付出代价,而这种代价对于那些被“进步”所牺牲的人来说,是不值一提的,或者是“命中注定”的。

总结来说,美国人能在残酷屠杀印第安人的同时设立感恩节纪念帮助他们的印第安人,并非因为他们真的认为这是一种彻底的逻辑一致。而在于:

他们构建了一个有利的历史叙事,通过选择性地记忆和强调特定时刻(如1621年的宴会),来塑造一种“文明”与“进步”的光辉形象,并将印第安人的帮助视为“文明”的起点。
他们通过将印第安人划分为“早期友好者”和“后期阻碍者”,为后者的征服和消灭提供了道德上的“合理性”。
感恩节作为一个国家节日,更多地承担了团结国家、凝聚民心、强调家庭和感恩等功能性作用,而对历史真相的复杂性和残酷性,则在节日庆祝的表象下被有意或无意地模糊了。

这种“逻辑自洽”是一种建构出来的、选择性的逻辑,它服务于胜利者的历史解释权和国家认同的构建,但却忽略了被压迫者的声音和真实的历史伤痛。对于现代的我们来说,理解感恩节背后的复杂性,看到其叙事中的选择性,并承认其对印第安人造成的历史创伤,才是更为重要和真实的“逻辑”。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如果日本在血虐中国后最终占领,我觉得他们的感恩节会在918。并且可以通过以下方法自洽:带来了新的科技,带来了更好的医疗,将大陆建设的美好,培养了更多人才。总之强者总有办法做到心安理得,大不了最后说没有全灭已经是仁慈了。

user avatar

题主:你的是否“逻辑自洽”疑问,恰似你没有逻辑的结果。因为感恩节,屠杀和印第安人帮助,这三者之间没有逻辑关系。印第安人的帮助是属于上帝的恩赐的一种,就像佛教徒获得他人帮助也会认为是佛祖保佑一样。

“五月花号靠印第安人食物活过第一个冬天”系谣传

作者:浏星雨

与一些流行说法正好相反,印第安人给“五月花”号的见面礼不是笑脸和食物,而是诅咒和弓箭。

1620年11月,“五月花”号来到北美大陆的时候,印第安人还处在原始部落时期,靠捕猎和刀耕火种生活。他们臣服于武力,恐惧于神灵。1616-1619年间的北美瘟疫大流行之后,新英格兰地区印第安部落人口只剩下原来的三分之一左右。“五月花”号移民的登陆地就是已经绝灭的原Patuxet亚部落所在地。

早在10年多前,当一些英国人在美洲东岸弗吉尼亚建立村镇的时候,已迁居荷兰的英国分离派教徒也一直筹划着移民美洲新大陆。1620年8月,他们准备了两艘船,但其中一艘不断漏水,于是就把人货合并到“五月花”号上。“五月花”号的目的地本来是纽约哈德遜河流域,是恶劣的大风天气,迫使他们折返马塞诸塞的科德角海湾停靠。

这批分离派教徒的第一个冬天,根本就没有和印第安人打过交道。1620年11月11日他们进入海湾并签署“五月花号公约”,12月20日选定普利茅斯作为定居点,12月23日上岸建房。这个冬天,年轻力壮者上岸探险、修建定居点,而病弱者基本在船上度过。“五月花”号停泊在海面上的时候,印第安人就已经注意到了。印第安部落联盟召集了一群巫师,集中念咒三天,祈求神灵让欧洲人船沉人亡,却迟迟未见效果。

“五月花”号本身装备有火炮系统。由于害怕当地印第安人来袭击,他们将口径为3.5英寸,射程1500码以上的几门大炮运送上岸,在高处建立嘹望哨。他们的担心并非多余,12月8日他们的探险营地就遭到了印第安人弓箭的袭击。后来他们获知,在他们到达的前一年,一支英国探险队上岸后遭印第安人伏击,队长侥幸逃走,一个名叫Squanto的印第安向导被俘,其余队员全部被杀;在他们到达前的4个月,一艘帆船在新英格兰海面倾翻,5个游泳上岸求生的英国船员中的3个被印第安人杀害,两人被困死在荒岛上。可见,印第安人对于远道而来的欧洲人并不友好。当然,印第安人的敌视与于之前一些欧洲海盗的丑恶行为有关。

在第二年春天(1621年3月16日)开始与印第安人打交道之前,英国新移民已经将第一批种子播种到了地里(3月7日)。当Wampanoag部落联盟认识到鬼神也无法清除这些欧洲人的时候,才决定与新移民媾和。3月22日,双方签署了“和平共处、互为同盟”条约,商定:Wampanoag部落被人攻击时,欧洲新移民必须援助;同样,当新移民被人攻击时,Wampanoag部落予以援助。这个协定对当时的双方都有好处。对于新移民来说,周围的印第安部落是最大的不安全因素;对于Wampanoag部落来说,欧洲人的枪炮有助于对付它在东北和西南两个方向的敌对部落(当时正有部落冲突)。

“五月花”号是在70个投资商合股资助下来到新大陆来的,装备和粮食储备比较充足。他们手里有霰弹枪,来福枪,猎杀飞禽走兽比印第安人的弓箭更具优势。不过,缺少绿叶蔬菜导致维生素缺乏致使坏血病流行,使得新移民人数在几个月内从102锐减到54个,客观上使得第二年春天食物供应基本没有问题。在与印第安人初始接触的日子里,多的是新移民向印第安人头领“进贡”,送吃的、穿的、戴的、装饰品和刀等用具,以换取和平机会。

与“欧洲新移民饥肠辘辘,印第安人雪中送炭助度粮荒”的传言相反,周围部落的印第安人假借各种理由来定居点蹭吃蹭喝。奶酪,布丁,奶油,饼干和啤酒都是印第安人喜欢的食品,以致定居点新移民派人对印第安部落联盟大首领说,在秋天收获之前,不能拿以前那样食品款待了,当然大首领和其亲信除外。

“五月花”号送的是来定居的移民,所以随船带了大麦、玉米、豌豆等农作物种子和家禽。印第安玉米种子是新移民拿英国带来的玉米种子交换所得。教欧洲移民种植美洲本地玉米是上面提到的那个“带路党”quanto。这人曾两次被掳到欧洲,欧洲生活了10多年,能说一些英语。1619年5月,他随探险队从英国回到家乡后才发现他们的部落(Patuxet)已经灭绝于瘟疫,他因为远在欧洲躲过了这一劫。从1621年3月份起,Squanto大部分时间与欧洲新移民生活在一起,充当翻译和向导以及与周边部落交易媾和的中介人。Squanto后来野心勃发,试图施计借英国移民之手干掉Wampanoag部落联盟大首领,并取而代之。事件败露之后,没几个月,Squanto就死于非命。

1621年秋天,获得了丰收,“五月花”号分离派教徒按照他们在欧洲的习惯,举办感恩上帝的活动(感恩是这些教徒来源地荷兰的传统节日)。秋天的时候,北方的候鸟(包括野鹅和野鸭)南迁路过定居点时,四杆枪狩猎半天就够几十人吃一个星期。他们邀请Wampanoag部落联盟的大首领一家过来做客。结果呼啦啦一下子来了90多人。印第安人抬来五头鹿,还有野生火鸡,鱼和其他食物。两拨人在一起吃喝玩乐,一共三天。这些印第安人是第一次坐在桌子旁的椅子上吃饭。当时,印第安部落的女人和男人坐在一起吃喝,而来自于欧洲的女人,只能站在一旁伺候男人吃完,才能吃。欧洲女人还觉得印第安女人无教养,没规矩。可见,规矩和教养的概念也是与时俱进的。而印第安部落也早就有自己的感恩仪式,一年进行数次,性质都是感谢神灵恩赐的宗教活动,只不过,1621年的这次是新移民与当地印第安人第一次共同的感恩活动。

欧洲移民定居点真正的粮荒(断了面包供应)出现在1622年春夏之交。因为这之前,第二批从欧洲来的新移民没有携带给养,全赖定居点提供吃喝。定居点只得从印第安人那里购买一些粮食,并两次派人驾驶帆船出海,求得过往船队的接济(一次没收钱,一次要价很高)以度过粮荒。

美国独立战争胜利后,也就是160多年之后,美国第一任总统华盛顿将1789年11月份的最后一个星期四(26日)定为感恩和祈祷日(to the service of that great and glorious Being)。显然,这是个宗教节日。而真正将感恩节作为全国性节日固定下来,是240多年之后,内战中的林肯总统。后来,越来越多的美国人,特别是那些宗教信仰已经淡化的人更愿意把感恩节作为感谢印第安人帮助的节日来过,并把1621年的那次共同感恩活动视为第一次感恩节。现在,其宗教意义已经淡去,人们倾向于把“感恩”作为感激所有恩惠来理解,新生代年轻人则更多地将之当作“吃喝与购物”节。

“五月花”号新移民和当地印第安部落之间有同盟互助,也有矛盾和冲突。

“五月花”号新移民曾两次救了Wampanoag部落联盟的大首领的命。1621年的夏天,Wampanoag部落联盟的大首领被西南部的敌对部落捉去,而大首领手下的一个亚部落酋长趁机谋反,将联络人Squanto和大首领的亲信捕获。新移民组建了一个10人团队将他们营救出来,并促使大首领被释放和重新掌权。

“慈善”号于1622年6月间送来的一批英国移民定居在“五月花”移民点以北30英里处的Wessagusset(今天的波士顿南郊),他们很不争气,过得异常落魄。1623年2月份,这批新移民的头写信给“五月花”号移民点问总督:在(向你)保证秋收后归还的前提下,是否可以去偷印第安人储藏的玉米,总督回答:不能。这批新移民中有人死于直接饥寒,有人身体虚弱得在拾海贝时倒地而死,还有数人成了印第安人的奴仆(其中三人于1623年早春被印第安人杀掉)。当地印第安人并没有像一些人所想象的那样予以同情和帮助,而是嘲笑,咒骂和欺负这拨新移民。印第安人抢走新移民刚刚捡拾的海贝和(食用)块茎,甚至刚煮好的食物,和御寒的毯子。一些忍受不了饥饿的英国新移民就去偷印第安人的食物,被抓住的免不了一顿毒打。印第安部落还逼迫新移民法庭处决了一个偷玉米的人(绞刑)。

1623年夏末,Wampanoag联盟的大首领得了印第安出血热。当他病得双目失明、奄奄一息的时候,“五月花”好移民定居点派出两人带着药品和“营养品”日夜兼程地赶过去救活了他。重获新生的大首领吐露了北面的印第安部落串联袭击定居点的阴谋,使得新移民先下手为强,杀掉7人,避免了像上一年印第安人对詹姆斯敦移民点大屠杀那样的悲剧重演。这次平叛让“五月花”号新移民获得了50年的安全,也使得大首领权力大增,一统江湖,建立了新英格兰地区的印第安国(也为后来1675年的菲利普王战争打下伏笔)。

踌躇满志的大首领请欧洲移民的法庭替两个儿子取了英文名字,送印第安人孩子去哈佛学院(哈佛大学的前身)念书。但欧洲文明的到来,无可避免地逐步颠覆印第安的传统和文化,也削弱了印第安部落首领统治的原有权威。后来,移二代掌权,特别是部落联盟大首领死后(享年80岁),原有的信任和友谊渐渐散去,再加上不断涌入的各色移民不再理会几十年前的那一茬。于是,常有的冲突最终酿成1675-1678年的“菲利普王战争”。

一些人想当然地认为,这是农夫与蛇的故事,说如果Wampanoag等部落印第安人摧毁了“五月花”号新移民定居点,就不会有后来的印第安人丧失土地和被杀的命运。

其实,在那个茹毛饮血的丛林时代,美洲印第安人的命运,早在哥伦布15世纪末发现新大陆的时候就确定了。在17世纪初英国国王准许移民北美东岸一带之前,中南美洲已经在西班牙人统治下快100年了。在这同时,法国,荷兰,比利时等一些西欧北欧国家也不断尝试在北美建立移民点,西班牙也从中美洲渐渐向北美扩张。与西北欧的鼓励贸易和购买土地政策(当然客观上也压缩了印第安人生存空间)不同,西班牙直接就是征服、掠夺、奴役和混血。

当时,常年有英国商船,渔船和探险船队到达北美东岸。每年春夏季节,新英格兰东北海面上,有几百艘渔船同时作业。英国人的移民公司早已于1607年在弗吉尼亚建立了詹姆斯移民村镇(虽然初期移民死亡率高达80%以上),荷兰人于1625年建立了纽约(新阿姆斯特丹)。所以,即使“五月花”号失败,还是会有源源不断的新移民来到,至多换个登陆地点而已。在当时看来比较发达的南美印加帝国都无法抵挡西班牙人的征服,那么还处于原始部落时期,连文字、铁器和车轮都还没有的北美印第安人怎么可能是欧洲移民的对手呢?

二战前,主权的合法性主要来源于征服。现在的年轻人,大概不会去静心想一想,为什么汉人总是占据好地方,而少数民族则大多居于穷山恶水;为什么大陆移民拥有肥土良田,而台湾原住民则成了高山族?

在“五月花”号达到美洲之时,台湾还没有定居的大陆人(只有大约千人在嘉南平原一带捕鸟、捕鱼或做贸易)。荷兰人到了台湾后,尽管以优厚待遇招募大陆人前往垦殖,但真正移民过去的仍然很少,因为与“五月花”号移民一样,大陆移民所面临的也不是笑脸和食物,而是骚扰和袭击。直到1635-36年间,荷兰人和原住民社群签订了特别保护大陆移民的“麻豆”协议之后,才使得大陆移民定居点形成;直到1646年荷兰统治者给予大陆移民税收优惠并鼓励携带家眷时,才出现大陆女性移民,而这个时候北美欧洲移民已经建立哈佛大学了。后来明-清王朝交替,大陆人为了躲避战乱才陆续移民台湾。随着郑成功征服台湾,大陆移民才暴增,当地原住民于是成了少数民族,被驱赶至高山地带,成了高山族。如今,台湾已经成了中国自古以来的固有领土。

有人说,如果欧洲人没有去美洲,那么北美就是另外一个非洲大陆,不拖人类的后退就谢天谢地了。当然,历史无法回头。不过,当美国人过感恩节的时候,坐在电脑前的我们是否也该想一想,我们所享受的现代生活是否也多少沾染着那些土著人的鲜血呢?我们是否也需要在心里默默地感恩呢?

参考书:《A Relation or Journal of the Proceedings of the English Plantation Settled at Plymouth》(1622年版).

参考书:《Mayflower: The Voyage That Changed the World》(2005年版).

参考书:《Mayflower: A Story of Courage, Community, and War》(2007年版).

网站:

Home

附录:“五月花”号移民与印第安人之间的争斗故事

user avatar

美国人的理论叫做昭昭天命(Manifest Destiny)理论,也就是说,

1.存在一个称为God的东西

2.God把北美大陆赐予北美白人新教徒

印第安人帮忙,可以感恩,但是违抗God不交出土地就是该死,两者并不矛盾呀。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美国历史中一段极其复杂且充满矛盾的时期,理解这一点需要我们深入剖析当时的社会观念、政治考量以及历史叙事的构建。美国人在屠杀印第安人的同时又设立感恩节来纪念帮助他们的印第安人,这种看似矛盾的行为,在当时的语境下,并非没有其“逻辑自洽”的解释,尽管这种解释是建立在选择性叙事和对历史的重塑之.............
  • 回答
    吕后之所以表现出凶狠残酷的一面,并非偶然,而是由她所处的时代背景、个人经历、政治斗争以及维护自身和家族利益等多重因素交织而成。要理解她的“凶狠残酷”,需要深入剖析这些层面的原因。一、时代背景的塑造:乱世出枭雄,生存是第一法则吕后所处的时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剧烈动荡的时期——秦末汉初。这是一个战乱频仍、.............
  • 回答
    苏联的崛起并非坦途,其之所以能从一个饱受战乱、经济落后的国家,一跃成为与美国分庭抗礼的超级大国,是一系列复杂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其中固然包含着制度的残酷与压迫,但也离不开其在特定历史时期所展现出的强大组织力、动员力和科学技术发展。一、 历史遗产与革命的催化:1917年的十月革命,标志着一个崭新的政权.............
  • 回答
    一战的阴影尚未完全消散,德国人民便再次卷入战火,这无疑是一个令人痛心且复杂的历史悲剧。要理解为何同一代人会在如此短的时间内重蹈覆辙,我们需要深入探究当时德国社会的方方面面,尤其是那些被一战的创伤所塑造,却又被新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力量所裹挟的因素。首先,一战结束后,德国民众遭受了巨大的心理创伤和物质匮.............
  • 回答
    “儒家文化圈的社会竞争残酷,却远不如西方国家发达”这个问题非常有意思,它触及了文化、经济发展和社会结构等多个层面。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进行一个相对深入的分析,并且需要澄清一些潜在的误解。首先,我们需要明确几个概念: 儒家文化圈: 通常指以儒家思想为核心价值观、对社会结构和伦理道德产生深远影响.............
  • 回答
    《熊出没》在很多人眼中是一部轻松搞笑的儿童动画片,但如果深入分析,它确实隐藏着一些“残酷”的层面。这里的“残酷”并非指血腥暴力,而是指它所反映出的现实困境、生存压力以及某些行为背后所隐含的道德和伦理问题。下面我将详细阐述为什么《熊出没》可以被认为是一部残酷的动画片:1. 生存环境的破坏与资源争夺: .............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教育中一个非常核心的伦理和实践困境。为什么不从小就向孩子“还原”社会的残酷?答案并非一个简单的“不应该”,而是要深入理解其背后的原因,包括孩子的发展规律、教育的目标、以及“还原残酷”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让我们从多个维度来详细探讨:一、 儿童心理发展的阶段性与保护性 认知发展不成熟:.............
  • 回答
    这可真是一个有趣又令人心疼的问题!看到你这样问,我首先想到的就是,这背后可能藏着不少复杂的原因,不能一概而论地说“所有人都这样”,但确实,观察下来,人们对猫和狗的态度差异,有时会让人觉得挺不公平的。首先,咱们得聊聊猫的“人设”。猫咪,尤其是家养的猫,它们很多时候给人的感觉是独立、安静,甚至有点高冷。.............
  • 回答
    八九十年代的抗日影视剧,确实给观众留下了“悲壮残酷”的深刻印象,而如今的荧屏上,虽然仍有抗日题材,但那种直击人心的惨烈感似乎有所减弱。这背后,其实牵扯着时代背景、创作理念、观众口味以及审查环境等多方面的原因。时代背景的烙印:时代的精神与情感需求首先,八九十年代的中国,正处于改革开放初期,社会正经历着.............
  • 回答
    《三国演义》和《冰与火之歌》都是史诗级的作品,各自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全球的读者。你之所以会产生“《三国演义》谋略更厉害,但《冰与火之歌》更残酷”的感受,这背后有着深刻的文化、历史和叙事手法上的原因。下面我将尽量详细地阐述: 《三国演义》谋略的精妙与艺术化《三国演义》之所以让你感觉谋略更厉害,主要体.............
  • 回答
    苏德战争之所以残酷程度和伤亡情况远超同期其他战争,原因非常复杂,涉及到战争的性质、参战双方的战略、战术、意识形态以及当时的地缘政治环境等多个层面。下面我将从几个关键方面进行详细阐述:1. 战争的性质:生存之战与灭绝性战争 意识形态的极端对立与灭绝性目标: 这是苏德战争残酷性的根本原因。纳粹德国的.............
  • 回答
    要说春秋和战国时期战争性质的转变,得从那个时代的根子上来讲。简单来说,春秋时代就像是一群各有地盘的诸侯,他们虽然有矛盾,但总体上还认一个“老大”,那就是周天子。而战国时代,则是这个“老大”彻底没落,诸侯们之间不再讲究礼义廉耻,而是赤裸裸地拼实力,想把所有人都吞下去。春秋时期:争霸,为了“名义上的老大.............
  • 回答
    西藏在历史上确实是一个重要的佛教圣地,但与此同时,也存在着农奴制和一些残酷的刑法。要理解这种看似矛盾的现象,需要深入了解西藏的历史、社会结构、经济基础以及当时的宗教与世俗权力结合的特点。一、农奴制的出现与存在原因:西藏的农奴制并非一蹴而就,而是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其根源可以追溯到以下几个方面: .............
  • 回答
    《拯救大兵瑞恩》开头那段令人窒息的诺曼底登陆场景,绝不仅仅是为了展示战争的残酷,尽管那份残酷确实被刻画得淋漓尽致。这段长达近半小时的描绘,是导演斯皮尔伯格精心设计的开场白,它承担着多重、深刻的叙事和情感功能,为整部电影奠定了基石。首先,它瞬间将观众拉入战争的真实漩涡,剥夺了任何“安全感”。 传统战争.............
  • 回答
    金球制(Golden Goal),也称为“突然死亡法”(Sudden Death),之所以迅速被废止, 最主要的原因并非“太过残酷”,而是因为它带来了许多意想不到的负面影响,扰乱了比赛的正常节奏和战术布置,并且在某些情况下显得不公平。 虽然有人觉得它“残酷”,但那更多是比赛结果的残酷,而非规则本身是.............
  • 回答
    这是一个直击人性、直击国家运作核心的终极问题。我们都知道战争的残酷,也都知道它可能带来的灭顶之灾,但历史的车轮却一次又一次地碾过和平的土地,留下血与泪的印记。为什么?这个问题,要从很多层面去剖析,它不是单一原因造成的,而是多种复杂因素交织在一起的恶果。首先,我们得承认,国家并非一个能够独立思考、拥有.............
  • 回答
    江苏高考一本率不高?这恐怕是很多人的误解。事实上,近几年来,江苏的一本录取率一直在稳步上升,甚至超过了全国平均水平。那么,为什么在大家的印象中,江苏高考的竞争会如此“残酷”呢?这背后其实藏着一些复杂的原因,绝不仅仅是简单的高一本率数据就能概括的。一、 高一本率的“迷惑性”:不是所有一本都一样首先,我.............
  • 回答
    说曹操残暴,这确实是很多读者的第一印象,尤其是在《三国演义》这样的小说里,曹操的形象被塑造得复杂且充满争议。然而,历史上的曹操并非简单的“残暴”,他是一位极富政治智慧和军事才能的枭雄,而之所以在他统治时期鲜有大规模的造反,原因也是多方面的,绝非仅仅“残暴”两个字就能概括。首先,咱们得澄清一下“残暴”.............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人性最深层的恐惧和困惑,也触及了生命本身最原始的法则。我们之所以会觉得“残忍”,是因为我们站在人类的视角,用我们的道德、情感和理性去审视一种看似血腥、痛苦的行为。但如果抛开这些,单单从生物学和生存的角度来看,“以鲜活的生命为食”是构成生命延续的一个基本环节,它并非人类的专利,而是整个自.............
  • 回答
    织田信长在日本民众心中拥有的超高人气,确实是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尤其是考虑到他在历史上的行事风格——强硬、果断,甚至不乏残酷。他并非那种以温柔或仁爱著称的君主,反而常常因为毫不留情地铲除异己、压制反对势力而受到批评。然而,正是这种“残暴”的另一面,恰恰构成了他吸引力的重要来源。首先,我们要理解日本人.............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