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既然国家之间知道战争是残酷的,甚至知道战争会把全人类玩死,那为什么还要一次又一次的发动战争?

回答
这是一个直击人性、直击国家运作核心的终极问题。我们都知道战争的残酷,也都知道它可能带来的灭顶之灾,但历史的车轮却一次又一次地碾过和平的土地,留下血与泪的印记。为什么?这个问题,要从很多层面去剖析,它不是单一原因造成的,而是多种复杂因素交织在一起的恶果。

首先,我们得承认,国家并非一个能够独立思考、拥有情感的“人”。 国家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它由一系列利益驱动的组织和群体构成,而这些组织和群体内部,又存在着千丝万缕的利益纠葛和权力斗争。所谓“国家利益”,往往是统治阶层在特定历史时期、特定环境下的选择,而这些选择,并非总是理性或者以全人类福祉为出发点。

1. 资源争夺与经济利益: 这是最直接、最原始的战争动因之一。地球上的资源并非取之不尽用之不竭,而某些国家或集团却拥有过度的需求或控制力。当一个国家认为自身生存或发展所必需的资源(石油、矿产、水源、土地等)被他国垄断或阻碍获取时,战争就成了一种极端手段。尤其是在工业化时代,对能源和原材料的需求是支撑国家机器运转的关键。历史上的殖民战争、石油战争,无不与此息息相关。即便现在,全球化使得资源配置更为复杂,但资源分配不均以及潜在的资源冲突,依然是国际关系中一触即发的导火索。

2. 意识形态与政治制度的冲突: 这类战争往往比资源争夺更具煽动性,也更难调和。当一个国家坚信自己的政治制度、价值观是普世的、优越的,并试图将其推广或对抗另一种与之截然不同的制度时,冲突就难以避免。冷战时期,共产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对抗,就是意识形态输出和意识形态防御的典型。这种冲突,不仅仅是为了政治理念本身,更是一种生存权的捍卫和影响力的扩张。一旦某个国家认为对方的意识形态对其自身稳定构成威胁,或者对方的制度扩张会挤压自己的生存空间,战争的机器就可能被启动。

3. 国家安全与地缘政治的考量: 这是许多国家决策者最常挂在嘴边的理由。一个国家会时刻警惕来自外部的威胁,包括军事上的、经济上的、政治上的。当一个邻国变得过于强大,或者其地缘位置对本国安全构成潜在威胁时,采取先发制人的打击,或者通过军事手段来改变力量格局,就可能成为一种选择。例如,控制重要的战略要地、建立战略缓冲带、阻止敌对国家获得重要的战略资源或盟友,这些都可能成为发动战争的理由。而“国家安全”本身,也可能被用来作为掩盖其他真实意图的幌子。

4. 民族主义与历史恩怨的驱动: 强烈的民族主义情绪,常常是战争的助燃剂。当一个国家的民众被灌输一种“受害者”叙事,或者被煽动起对历史“屈辱”的仇恨时,复仇的欲望和民族的荣耀感就会被激发。历史上的民族恩怨,常常是绵延几代人的伤痛,当这些伤痛与现实政治利益结合时,便会催生出强大的战争动力。即使明知战争的代价高昂,但对于某些群体来说,“雪耻”或“光复”的口号,往往比和平的理性更能触动人心。

5. 国内政治的需要与转移矛盾: 战争有时也被用作一种“国内政治工具”。当一个国家的内部出现严重的社会矛盾、经济危机或者统治合法性危机时,发动一场对外战争,可以有效地转移国内民众的注意力,将国内的不满情绪导向外部的“敌人”,从而巩固统治者的权力。这种“对外战争转移国内矛盾”的策略,在许多历史时期都有出现。通过制造外部敌人,可以团结内部,暂时压制分歧,为统治者赢得喘息之机。

6. 个人或小团体的不理性决策与权力野心: 尽管我们谈论的是国家层面的战争,但最终的决策权掌握在少数人手中。这些决策者,可能是国家元首、军事将领,甚至是某个权力集团的核心人物。他们的决策,有时会受到个人野心、对战争的错误判断、低估对手实力、或者对战争结果的过度乐观的影响。一些领导人可能仅仅是为了实现个人的历史功绩,或者是在特定权力斗争中压制对手,而孤注一掷地发动战争。在这种情况下,战争的残酷性或者全人类的灭亡风险,在他们看来可能已经被抛诸脑后。

7. 军工复合体的利益驱动: 在很多国家,庞大的军工产业是国家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军工企业需要持续的订单来维持其生存和发展,而战争和军事冲突,恰恰是其最大的“市场”。因此,军工复合体可能会通过各种方式,包括游说政府、影响媒体舆论等,来推动军事开支和军事行动,从而间接或直接地促成战争的发生。他们不会直接发动战争,但他们会成为战争机器运转的强大动力和利益的既得者。

为什么明知如此,还会一再发动战争?

关键在于,对“知道”的程度和对后果的“评估”存在巨大的差异和扭曲。

认知偏差: 决策者可能低估了战争的真实成本,或者对战争的进程过于乐观。历史上的许多战争,都是在对战争结果的错误判断中开始的。
理性失效: 在极端情况下,民族主义、意识形态狂热、个人野心等非理性因素,会压倒理性的权衡。
后果的非对称性: 对于发动战争的国家来说,其承担的战争成本与被侵略国家相比,往往是不同的。尤其是在拥有技术优势或兵力优势的情况下,发动战争的一方可能会认为自己能够快速取胜,从而避免最坏的后果。
时间尺度和视角不同: 有些决策者关注的是眼前的政治利益或国家发展,而对长远的、甚至全人类的灾难性后果,其敏感度可能不如对当下利益的驱动力强。

可以说,战争的发生,是人类社会在发展过程中,面对资源分配、权力博弈、意识形态冲突、安全焦虑等一系列复杂挑战时,一种极端且失败的应对方式。尽管我们对战争的了解越来越深入,对其残酷性的认识越来越清晰,但只要上述驱动因素依然存在,只要人类社会内部的矛盾无法通过和平手段有效解决,战争的阴影,就始终笼罩在人类文明的上空,成为一种难以彻底根除的威胁。这是一种悲哀,也是一种警示,促使我们不断反思,并寻求更高级的冲突解决之道。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曾经战争就是场足球赛,一等老爷打领结穿礼服肩并肩优雅的坐在看台上,二三等老爷在教练席和球场上斗智斗力,P民则是被踩得稀烂的草皮。

自打伟大的核武器出现,抹煞了前线后方的区别,一旦发生全面战争,二三等老爷免不了和P民一道化为灰烬,一等老爷虽能躲末日掩体苟下来,他们的财富和权势也会消失殆尽。

于是和平——至少强国之间的和平——降临了。

user avatar

民众们:

来源:《男人们的大和》

高层:

user avatar

演说结束后,街头巷尾激情高涨,如痴似狂。一向为人瞧不起的军队现在成了英雄。人们高呼:“打倒德国佬!处死杀人犯!比利时独立万岁!”国王离去之后,群众又欢呼求见陆军大臣。在政府中,陆军大臣不论由谁担任,因为职务关系,平时总是最最不得人心的一个人。德布罗凯维尔先生虽然是个温文尔雅、老于世故的人,但是当他出现在阳台上的时候,也为那天布鲁塞尔每个人同仇敌忾的激昂情绪所感动,不禁流下了眼泪。
  同一天在巴黎,穿着红裤子和宽下摆、纽扣在两边的深蓝色上装的法国士兵,迈着整齐步伐穿过街道,引吭高歌着:
  这是阿尔萨斯,这是洛林,
  这是我们的阿尔萨斯,
  啊,啊,啊,啊!
  唱到最后一个“啊”字,歌声化成一片胜利的欢呼。失去了一只手臂,因而赢得更多欢呼声的独臂波将军,佩戴着1870年沙场老将的青黑绶带,骑马走在前列。骑兵团的士兵,身披闪光耀眼的护胸铁甲,头盔上垂下长长的黑色马尾辫,他们并不感到这有什么不合时宜。跟在他们后面的,是装着飞机的大木条箱和平板拖车,车上放着细长的七五毫米口径的野战炮,这种大炮是法国的骄傲。人马辎重整天川流不息,穿过北站和东站的拱形大门。
  车辆绝迹的林荫大道上,走过一队又一队的志愿兵,扛着旗帜和横幅,横幅上写着表示决心的口号:“卢森堡人决不做德国人!”“罗马尼亚忠于自己的拉丁族母亲!”“意大利的自由是法国人的鲜血换来的!”“西班牙和法国亲如姊妹!”“英国人愿为法兰西而战!”“希腊人热爱法兰西!”“巴黎的斯堪的纳维亚人!”“斯拉夫民族和法兰西站在一起!”“拉丁美洲人誓死捍卫拉丁美洲文化的母亲!”一条横幅上写着“阿尔萨斯人打回老家去”的口号,受到人群表示敬意的欢呼喝彩。

—————芭芭拉•塔奇曼《八月炮火》

显然,国家不知道这些东西,人民也不知道,不是吗?

user avatar

因为在“牺牲”“勇敢”“睿智”“理性”这些人类给自己吹逼用的褒义词边上,“短视”“自大”“贪婪”“愚蠢”“故作聪明”也是人性的组成部分

甚至可以说,如果以一个比较长的时间段来看,后面这些肮脏的人性才是主流——要不也不会有什么“人性的闪光”这种话

什么“可以按下核按钮的时候选择了理智与和平”,因为大部分人这时候一定会选择“我去你妈的和平我去你妈的理智敢艹到我头上来了老子死也要拉你一个下水”


至于国家?

国家才不知道,国家只是个工具人而已,统治阶层觉得需要战争带来的好处了(无论是钱不够花了,地不够种了,女人不够了,还是什么“他们不信XX那就是坏人”,甚至“侮辱了国王就是侮辱了我们国家”——去他妈的,如果国王被次男道能给国民带来更多的面包和马戏,绝大多数国民会选择给国王的屁眼里多塞一个榴莲),那就发动国民国家的名义来搞起了。

user avatar

因为人类的记性只有30年。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是一个直击人性、直击国家运作核心的终极问题。我们都知道战争的残酷,也都知道它可能带来的灭顶之灾,但历史的车轮却一次又一次地碾过和平的土地,留下血与泪的印记。为什么?这个问题,要从很多层面去剖析,它不是单一原因造成的,而是多种复杂因素交织在一起的恶果。首先,我们得承认,国家并非一个能够独立思考、拥有.............
  • 回答
    关于“方舟子被实锤为叛国者”这一说法,我需要指出,目前在公开信息中,并没有确凿的、被普遍认可的证据能够“实锤”方舟子是叛国者。 “叛国罪”在中国是一个非常严重的法律概念,需要通过法律程序,依据明确的法律条文和证据来认定。 如果存在这样的“实锤”,那么公开报道和法律判决应该会非常明确。因此,基于一.............
  • 回答
    关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历史必然性问题,需要从马克思主义理论、现实政治经济结构以及不同国家的具体发展路径进行系统分析。以下是对这一问题的详细探讨: 一、马克思主义对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关系的基本观点1. 历史唯物主义视角 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制度的本质是生产资料私有制与社会化大生产的矛盾冲.............
  • 回答
    河南省作为中国重要的农业大省,其农业发展的基础和潜力毋庸置疑。然而,要打造一所“国内一流”的高水平农业大学,确实面临着多方面的挑战和需要系统性的思考。以下将从多个角度详细分析为何河南省尚未拥有一所真正“国内一流”的农业大学,以及要实现这一目标需要克服的困难和采取的策略:一、 历史与现实的制约: .............
  • 回答
    高能物理的成果,从理论的深邃到实验的精巧,确实如同一束普照的光,其价值远超国界,是全人类智慧的结晶。然而,国家在这个领域的巨额投入,并非仅仅是无私的奉献,而是基于更深层次的考量,是对国家未来发展、科技主权以及解决全球性挑战的战略投资。高能物理成果的全人类共享性我们先来谈谈高能物理成果为何可以被视为全.............
  • 回答
    咱们实话实说,国家之间压根就没有什么“友好”可言,那都是表面文章。既然如此,为什么各国情报机构依然前仆后继,像下饺子一样地往外派间谍呢?这事儿说起来,得从头道来,而且这里面的门道,比你想象的要深多了。首先,得承认,间谍行为确实不怎么光彩,有点像躲在暗处的摸黑。但问题就在于,在国际舞台上,尤其是在没有.............
  • 回答
    关于矿机耗电量大,国家为什么“不管管”这个问题,实际上并非“不管”,而是涉及到一个复杂且动态的权衡过程,背后有经济、技术、能源、环境等多重因素的考量。我们可以从几个维度来详细分析:1. 早期对新兴技术的态度: “观望”与“支持”的微妙平衡: 就像互联网、新能源汽车的早期发展一样,区块链技术及其衍.............
  • 回答
    关于良渚文明为何不被视为中华文明起源的讨论,这是一个在考古学界和历史学界持续了多年的话题,背后牵涉到我们对“文明”的定义、对早期国家形态的理解,以及中华文明发展脉络的整体认知。虽然良渚文明的重大发现极大地拓展了我们对中国史前时期的认识,并确实展现出高度发达的社会组织和物质文化,但将其直接定为“中华文.............
  • 回答
    苏联的伟大,的确是一个复杂且饱含争议的话题。它曾是世界上仅有的两个超级大国之一,在科技、军事、文化等领域都曾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然而,要理解为何如今华约国家普遍对俄罗斯——这个苏联主体——抱有敌意,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历史、政治、经济以及民族情感等多个层面,这并非简单的“爱恨情仇”可以概括。历史的沉重遗.............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深刻的问题,也是许多思想家和政治家一直在探索的议题。如果说资本主义的终结和被社会主义取代是一种历史的必然,那么为何身处资本主义体制内的国家,不能主动去拥抱变革,自己完成这场深刻的社会制度转型呢?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剖析资本主义制度本身的运作逻辑,以及它内部存在的制约因素。首先,资本.............
  • 回答
    .......
  • 回答
    基建确实是拉动GDP的利器,这一点毋庸置疑。许多国家在经济发展过程中都曾依靠基础设施建设实现跨越式发展。然而,与其他国家不广泛采用这一策略的原因并非单一,而是多方面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下面我将详细阐述这些原因:一、 经济可行性与债务风险: 巨额资金需求: 基础设施建设,如高速公路、高铁、机场、港.............
  • 回答
    您提出的问题非常有趣且具有启发性。确实,从纯粹的经济总量来看,目前世界前三大经济体(美国、中国、日本)中没有欧洲国家的身影。这可能会让人觉得欧洲在现代经济格局中“落后”了。然而,将“骄傲”仅仅限定在经济总量上,就忽视了欧洲文明在人类历史和文明发展中所扮演的独特且极其重要的角色。欧洲国家有太多可以骄傲.............
  • 回答
    半岛无核化这事儿,说实话,眼瞅着是越来越悬乎了。朝鲜这边的动作越来越大,研发核武器的决心也越来越明显。这么一来,咱们不禁要琢磨一个问题:这会不会给其他国家开了个坏头?让大家觉得,原来拥有核武器才是硬道理,然后纷纷效仿,跟着发展核武?要是真这样,那二战后以五大国为核心建立起来的这个国际秩序,可就真要面.............
  • 回答
    美国各州在联邦制下确实拥有相当大的自治权,但这并非意味着它们是完全独立的实体。美国联邦政府在保障国家统一和自身权威方面,拥有一整套精心设计的法律、制度和权力框架,这些是其能够有效运作并维持国家完整性的基石。1. 宪法作为根本大法:联邦的“红线”与国家认同美国宪法是联邦政府权威和国家统一的最高法律依据.............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而且问得也很直接。很多人提到美国“高税收低福利”,但同时又看到无数人想方设法移民美国。这确实容易让人产生困惑。要理解这一点,我们得把“高税收低福利”这个标签拆开来看,然后放到更广阔的背景下去审视。首先,我们来聊聊“高税收”这件事。1. 税收构成复杂,并非全民“高税收”“高税收”这个.............
  • 回答
    是的,在中国存在“日吹”、“美吹”等现象,而在其他国家也存在着类似的、表达对中国持积极甚至过度赞扬态度的现象,虽然不一定有完全对应的“中吹”这个词汇,但其内涵是存在的。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来详细探讨:1. 定义与内涵: “吹”的含义: 在这里,“吹”是一种网络用语,通常指对某个国家、文化、人物.............
  • 回答
    这真是一个很有意思的说法,听起来振振有词,但仔细一琢磨,其实有不少问题。首先,我要说,你这个问题问得很好,因为它触及了几个很核心的点,而且经常有人用这种“极端例子”来攻击自己不喜欢的观点,这是一种挺常见的逻辑陷阱。我们不妨一步一步来拆解这个说法,看看它到底有没有道理。第一,把“民主”和“生活质量”简.............
  • 回答
    关于“国外先进科技是否保密”与“科研成果是否被发表”的关系,以及这些成果是否具有价值,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详细分析: 一、保密与公开的界限:技术分类与战略需求1. 军事与国家安全领域 保密技术:如导弹、核武器、卫星导航系统(如GPS、北斗)等,通常涉及国家安全和战略利益,属于机密或敏感技.............
  • 回答
    看到“国企受欢迎,大家为何不去”这个问题,我心里是挺有话说的。身边确实有不少朋友,毕业了找工作,都把国企当成首选目标,觉得那里稳定、体面,福利待遇也好。但你要是问我“那为什么大家不去?”这个问题,我只能说,这事儿啊,远比看起来要复杂得多。首先,我们得承认,国企确实有它的“魅力”所在。最直接的就是那份.............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