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既然国外先进科技都是保密的,那为什么还有好多所谓的发表科研成果,这些科研成果都是有价值的么?

回答


关于“国外先进科技是否保密”与“科研成果是否被发表”的关系,以及这些成果是否具有价值,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详细分析:



一、保密与公开的界限:技术分类与战略需求
1. 军事与国家安全领域
保密技术:如导弹、核武器、卫星导航系统(如GPS、北斗)等,通常涉及国家安全和战略利益,属于机密或敏感技术,不会公开发表。这些技术的研发需要严格保密,以防止被敌对国家窃取或模仿。
例外情况:部分军事技术在公开后可能被民用化。例如,GPS最初是美国军方的保密技术,但后来被广泛用于民用领域(如汽车导航、无人机等)。

2. 基础科学与民用技术
基础科学:如量子力学、相对论、DNA双螺旋结构等,属于基础理论研究,通常不会保密。这些成果的发表是科学共同体的共识,目的是推动人类认知边界。
民用技术:如互联网、半导体技术、生物技术等,往往在研发初期通过学术论文或专利公开,以吸引投资、促进合作。例如,晶体管的发明(1947年)是贝尔实验室公开的,最终推动了计算机和电子工业的革命。

3. 技术分类的复杂性
技术成熟度:某些技术在研发初期可能保密,但一旦公开后,可能被其他机构改进或商业化。例如,人工智能算法在学术界广泛发表,但实际应用中可能被企业保密。
技术生命周期:许多技术在公开后进入“技术扩散”阶段,被多个机构同时开发,形成技术竞争。例如,5G通信技术在2010年代被全球多国公开研究,最终形成国际标准。



二、科研成果的价值:超越保密的维度
1. 学术价值:推动科学进步
知识共享:科学论文的发表是知识传播的核心方式。例如,爱因斯坦的相对论(1905年)和量子力学(1900年)的发表,为后来的科技革命奠定了理论基础。
可重复性与验证:公开的科研成果允许其他科学家验证、修正或扩展,确保科学的严谨性。例如,DNA双螺旋结构的发现(1953年)依赖于沃森、克里克等人的论文,最终推动了生物技术的突破。

2. 经济价值:技术扩散与产业应用
技术转化:许多科研成果通过公开发表后被企业吸收,转化为产品。例如,青霉素的发现(1928年)最初由弗莱明发表,后来被制药公司开发为抗生素。
专利与竞争:公开的科研成果可能引发专利竞争,推动技术优化。例如,CRISPR基因编辑技术的发表(2012年)引发了全球范围内的技术竞赛,加速了生物医学领域的进展。

3. 社会价值:公共利益与长期影响
公共健康:如疫苗研发(如新冠疫苗)的公开数据,允许全球科学家合作,加速研发进程。
环境与可持续发展:如可再生能源技术(太阳能、风能)的公开研究,推动了全球能源结构的转型。



三、保密与公开的平衡:国际竞争与合作
1. 国际竞争中的保密策略
技术壁垒:某些国家通过限制技术出口或专利保护,维持技术优势。例如,美国对半导体制造设备的出口管制,防止中国获得先进制程技术。
专利制度:企业通过专利保护技术,防止被竞争对手模仿。例如,苹果公司对iPhone的专利保护,防止其他厂商轻易复制。

2. 国际合作与开放科学
开源运动:如Linux操作系统、开源软件(如Apache)的开发,依赖全球开发者协作,推动技术进步。
国际科研合作:如大型强子对撞机(LHC)项目,由欧洲核子研究中心(CERN)主导,多个国家参与,共享数据和成果。

3. 技术扩散的“马太效应”
强者愈强:技术保密可能让领先国家保持优势,但公开技术会加速技术扩散,最终可能被后发国家超越。例如,美国在20世纪中期的半导体技术领先,但中国在21世纪通过公开技术积累,逐渐缩小差距。



四、用户可能的误解与澄清
1. “保密技术”与“发表成果”的冲突
技术分类不同:保密技术通常指军事或国家安全相关,而科研成果多为基础科学或民用技术。例如,美国的“曼哈顿计划”是军事保密,但核物理的理论研究(如费米的中子发现)是公开的。
技术应用阶段不同:某些技术在研发初期保密,但公开后进入应用阶段。例如,航天技术(如航天器设计)可能部分保密,但航天理论(如轨道力学)是公开的。

2. “发表成果”是否无价值
学术价值:即使技术未被直接应用,其理论贡献可能具有长期价值。例如,量子计算的理论研究(如Shor算法)虽然当前应用有限,但可能在未来颠覆加密技术。
技术储备:许多科研成果是技术储备,可能在某一时刻被重新激活。例如,冷战时期的核聚变研究,如今因能源危机重新被重视。



五、结论:保密与公开的辩证关系
保密的必要性:在军事、国家安全等敏感领域,保密是维护战略利益的需要。
公开的必要性:在基础科学和民用技术领域,公开是推动技术进步、知识共享和经济发展的关键。
科研成果的价值:即使某些技术保密,其背后的科研成果(如理论、方法、数据)通常具有广泛价值,可能通过学术交流、技术转化或国际合作实现社会价值。

因此,国外先进科技的保密性与科研成果的发表并非矛盾,而是不同领域、不同阶段的技术策略。科研成果的价值不仅体现在其直接应用,更在于其对科学、经济、社会的长期影响。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以上两个答案其实都有问题,两个答案都提到了科学可以发表,技术会保密,这是不对的。有太多的期刊是发表技术进步的文章;也有太多的科学结论,不公布或推迟公布。

本人在能源部下属实验室工作,这里有许多管制,保密的项目。一般来说海军,国防部的经费支持的项目是不允许有论文发表的,哪怕是科学的结论,需要上报国防部批准。因为写科学类的论文,常会设计实验步骤里面的细节经常会被海军和国防部拒绝发布。这时就只能在会议上发布结论,但隐去具体步骤。另外实验室里经常有FBI不定期得找科学家进行谈话,了解最新的科研进展。对可能应用与国家安全的科研进展进行封锁。我们发论文都是要经过实验室论文委员会审核的,并不是共同作者同意发 就能发的。nature,sciense 上当然是一流的文章,一流的结果但都是对国家安全没有什么影响的。

另外还有对可能产生经济利益的结果不能发表,实验室专门有一个知识产权办公室会审核科研结果,如果有可能产生经济价值,就会要求申请专利,这时想发论文就比较难批准。一般要先专利申请成功再发表,这大概要一年时间。

至于题主讲到的 sputtering target material,高纯材料很多都是对中国禁运的,没办法只有自力更生,你导师是对的。这是技术,但对国家来说非常非常重要。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关于“国外先进科技是否保密”与“科研成果是否被发表”的关系,以及这些成果是否具有价值,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详细分析: 一、保密与公开的界限:技术分类与战略需求1. 军事与国家安全领域 保密技术:如导弹、核武器、卫星导航系统(如GPS、北斗)等,通常涉及国家安全和战略利益,属于机密或敏感技.............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了国内科技行业发展模式和战略选择的关键点。我们不妨从几个层面来剖析一下,为什么国内的IT巨头们似乎不像国外同行那样热衷于从零开始打造一门全新的编程语言。首先,从历史和生态的角度来看,国外的IT巨头,比如Google、Microsoft、Apple,他们拥有更长期的技术积累和更.............
  • 回答
    确实,学术公开和实验复现是基础科研的基石,它们确保了知识的自由流动和科学的螺旋式进步。然而,一旦进入将基础研究转化为实际生产力的“应用”和“工程”阶段,保密性就成为一个绕不开的议题,尤其是在激烈的国际科技竞争中。我倒觉得,与其说是“保密的工艺经验”是中国和国外科技领域差距最大的地方,不如说是“成熟的.............
  • 回答
    这是一个直击人性、直击国家运作核心的终极问题。我们都知道战争的残酷,也都知道它可能带来的灭顶之灾,但历史的车轮却一次又一次地碾过和平的土地,留下血与泪的印记。为什么?这个问题,要从很多层面去剖析,它不是单一原因造成的,而是多种复杂因素交织在一起的恶果。首先,我们得承认,国家并非一个能够独立思考、拥有.............
  • 回答
    看到“国企受欢迎,大家为何不去”这个问题,我心里是挺有话说的。身边确实有不少朋友,毕业了找工作,都把国企当成首选目标,觉得那里稳定、体面,福利待遇也好。但你要是问我“那为什么大家不去?”这个问题,我只能说,这事儿啊,远比看起来要复杂得多。首先,我们得承认,国企确实有它的“魅力”所在。最直接的就是那份.............
  • 回答
    关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历史必然性问题,需要从马克思主义理论、现实政治经济结构以及不同国家的具体发展路径进行系统分析。以下是对这一问题的详细探讨: 一、马克思主义对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关系的基本观点1. 历史唯物主义视角 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制度的本质是生产资料私有制与社会化大生产的矛盾冲.............
  • 回答
    日本民众对安保法案的普遍担忧和反对,确实让很多人感到费解,为何政府会选择强行推进,甚至因此招致了“自掘坟墓”的批评。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当时日本国内的政治格局、安倍政府的考量以及对未来国家安全的判断。首先,我们不能简单地说“大部分民众不支持”。民意调查的结果确实显示了相当一部分国民的担忧和.............
  • 回答
    河南省作为中国重要的农业大省,其农业发展的基础和潜力毋庸置疑。然而,要打造一所“国内一流”的高水平农业大学,确实面临着多方面的挑战和需要系统性的思考。以下将从多个角度详细分析为何河南省尚未拥有一所真正“国内一流”的农业大学,以及要实现这一目标需要克服的困难和采取的策略:一、 历史与现实的制约: .............
  • 回答
    关于“日本”这个国名是否是唐朝所赐,以及我们能否继续称呼其为“倭寇”或“倭奴”,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涉及到历史、文化、政治等多个层面。关于“日本”国名的起源首先,我们需要澄清“日本”这个国名是如何被确立的。历史记载和学术研究普遍认为,“日本”并非唐朝“赐予”的国名,而是日本自身选择.............
  •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让很多人感到疑惑的问题。在中国,国防军工行业,特别是事业单位性质的研究院所和工厂,其薪资水平相较于一些热门的互联网、金融等行业,普遍被认为不高。然而,这个行业里却依然有大量优秀的人才,他们不仅坚守着,甚至还乐在其中。这背后的原因,绝不是简单一句“工资低”就能概括的。要深入理解这一点,得把.............
  • 回答
    看到网上传出的中国科学院大学树洞内容,说的是“既然来了国科大,就应当安贫乐道舍身报国少发牢骚”,我个人觉得,这句话挺有意思的,也挺能代表一部分人对国科大以及身处其中的学生的一种期望或者说一种定义。当然,也引发了不少讨论,我觉得这很正常。首先,咱们得拆解一下这句话的几个关键词:“国科大”、“安贫乐道”.............
  • 回答
    高能物理的成果,从理论的深邃到实验的精巧,确实如同一束普照的光,其价值远超国界,是全人类智慧的结晶。然而,国家在这个领域的巨额投入,并非仅仅是无私的奉献,而是基于更深层次的考量,是对国家未来发展、科技主权以及解决全球性挑战的战略投资。高能物理成果的全人类共享性我们先来谈谈高能物理成果为何可以被视为全.............
  • 回答
    咱们实话实说,国家之间压根就没有什么“友好”可言,那都是表面文章。既然如此,为什么各国情报机构依然前仆后继,像下饺子一样地往外派间谍呢?这事儿说起来,得从头道来,而且这里面的门道,比你想象的要深多了。首先,得承认,间谍行为确实不怎么光彩,有点像躲在暗处的摸黑。但问题就在于,在国际舞台上,尤其是在没有.............
  • 回答
    秦朝统一六国,这在历史上通常被视为一件“正义”的伟业,因为它结束了长期战乱,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的大一统王朝,为后续数千年的政治格局奠定了基础。然而,如果我们将这种“正义”的视角简单地投射到项羽和刘邦身上,那么他们之间的争斗似乎就变得有些模糊,甚至可以说是“非正义”了。首先,我们要明白,秦.............
  • 回答
    关于矿机耗电量大,国家为什么“不管管”这个问题,实际上并非“不管”,而是涉及到一个复杂且动态的权衡过程,背后有经济、技术、能源、环境等多重因素的考量。我们可以从几个维度来详细分析:1. 早期对新兴技术的态度: “观望”与“支持”的微妙平衡: 就像互联网、新能源汽车的早期发展一样,区块链技术及其衍.............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复杂的问题,涉及到不同的经济制度、企业性质以及劳动关系。要详细解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一、 区分私企与国企(事业单位)的根本区别首先,我们必须理解私企和国企(事业单位)在性质上的核心差异: 私企: 以盈利为主要目的,所有权属于私人投资者。资本家通过投入资本、承.............
  • 回答
    关于良渚文明为何不被视为中华文明起源的讨论,这是一个在考古学界和历史学界持续了多年的话题,背后牵涉到我们对“文明”的定义、对早期国家形态的理解,以及中华文明发展脉络的整体认知。虽然良渚文明的重大发现极大地拓展了我们对中国史前时期的认识,并确实展现出高度发达的社会组织和物质文化,但将其直接定为“中华文.............
  • 回答
    相机市场这几年确实在经历一场深刻的变革,这你观察得很敏锐。用“缩小”来形容可能有点片面,更准确地说,是传统意义上的相机市场在萎缩,但新兴的、或者说特定领域的市场正在崛起。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看到了不少国内镜头厂商的涌现,甚至是在这个看似“不那么景气”的市场里开辟新路。这背后其实有很多值得说道的逻.............
  • 回答
    苏联的伟大,的确是一个复杂且饱含争议的话题。它曾是世界上仅有的两个超级大国之一,在科技、军事、文化等领域都曾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然而,要理解为何如今华约国家普遍对俄罗斯——这个苏联主体——抱有敌意,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历史、政治、经济以及民族情感等多个层面,这并非简单的“爱恨情仇”可以概括。历史的沉重遗.............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深刻的问题,也是许多思想家和政治家一直在探索的议题。如果说资本主义的终结和被社会主义取代是一种历史的必然,那么为何身处资本主义体制内的国家,不能主动去拥抱变革,自己完成这场深刻的社会制度转型呢?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剖析资本主义制度本身的运作逻辑,以及它内部存在的制约因素。首先,资本.............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