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既然相机市场在缩小,为啥不断有国内镜头厂商进场呢?

回答
相机市场这几年确实在经历一场深刻的变革,这你观察得很敏锐。用“缩小”来形容可能有点片面,更准确地说,是传统意义上的相机市场在萎缩,但新兴的、或者说特定领域的市场正在崛起。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看到了不少国内镜头厂商的涌现,甚至是在这个看似“不那么景气”的市场里开辟新路。这背后其实有很多值得说道的逻辑,不是简单的“看不懂”或者“逆势而行”,而是有着更深层次的考量和驱动力。

1. 市场蛋糕虽然变小,但“细分”和“专业化”的价值在凸显。

你想啊,以前大家买相机,可能就是为了拍点照片留念,或者满足基本的记录需求。那时候,一台全画幅单反、一个标头、一个长焦,基本上就能覆盖绝大多数人的需求了。但现在呢?

手机摄影的普及与崛起: 这是最直接的冲击。手机拍照方便、轻便、画质也越来越好,对很多普通消费者来说,已经完全够用了。这意味着那些“走量”的入门级、消费级相机市场,确实被手机蚕食了不少。
专业摄影和影像创作的深化: 然而,硬币的另一面是,那些真正热爱摄影、追求极致画质、或者从事专业影像创作(如商业摄影、电影制作、视频博主、婚礼摄影等)的用户,他们对“好镜头”的需求反而变得更加强烈和细分。他们不再满足于“能拍清楚”,而是追求“拍得美”、“拍得有特色”。

这时候,国内镜头厂商的出现,很多就是瞄准了这些细分市场。他们可能不像老牌巨头那样,什么焦段、什么定位都做,而是选择性地切入,比如:

复古手动镜头: 很多年轻摄影爱好者喜欢追求独特的色彩、焦外虚化和手动操作的“仪式感”,国内厂商恰好能以更具竞争力的价格,提供工艺精良、风格鲜明的复古手动镜头。
特定画质取向的镜头: 有些镜头可能在锐度上不一定是最极致的,但它有特殊的“味道”,比如柔和的焦外、迷人的焦内成像,这恰恰是很多追求艺术感的摄影师所需要的。
视频专用镜头: 随着视频创作的爆发,对镜头在对焦平顺性、呼吸效应控制、内对焦等方面的要求越来越高。国内厂商能够根据这一趋势,设计和生产更符合视频拍摄需求的镜头。

2. 技术壁垒在降低,供应链和制造能力在提升。

过去,高端镜头制造确实存在较高的技术门槛,尤其是在光学设计、精密研磨、镀膜技术等方面,欧美和日本厂商积累了深厚的技术和专利。

但是,随着中国光学产业整体的进步,特别是:

光学设计软件和仿真技术的进步: 使得复杂光学系统的设计和优化变得更加可行。
精密加工和制造能力的提升: 中国在机械加工、模具制造、以及高精度光学元件加工方面的能力已经非常强。
供应链的成熟: 很多光学元件、镜片、对焦马达、电子元件等,都可以通过国内成熟的供应链体系获得,降低了成本和研发周期。
知识产权的合理规避和创新: 国内厂商在学习和借鉴国际先进技术的同时,也在积极进行自主研发和创新,通过差异化的设计和用户体验来寻找突破口。

3. 成本优势和市场灵活性是核心竞争力。

这是国内厂商最直接的优势:

更具吸引力的定价: 基于更低的制造成本、更短的供应链、以及更精简的市场推广费用,国内厂商往往能以比国际品牌更低的价格,提供性能相当甚至在某些方面有独特优势的产品。这对于预算有限但又追求更好成像质量的摄影爱好者来说,无疑是极具吸引力的。
快速响应市场需求: 相较于一些历史悠久、流程更庞大的国际大厂,国内厂商在市场反应速度上往往更快。当他们发现某个细分市场有新的需求点,能够更快地推出相应的产品去满足。比如,当复古手动镜头需求起来时,国内厂商就能迅速推出一系列具有特色和性价比的产品。

4. “中国制造”到“中国智造”的转变,品牌形象的重塑。

过去,“中国制造”可能还带有低端、廉价的刻板印象。但现在,很多国内厂商正在努力摆脱这个标签,通过高品质的产品、创新的设计和优秀的售后服务,逐步建立起自己的品牌形象。

从代工到自有品牌: 很多厂商可能最初是为国际大牌代工,积累了技术和经验,然后逐渐转向发展自有品牌。
用户口碑的积累: 随着越来越多的产品被用户使用和认可,通过社区讨论、测评分享,国内镜头厂商的用户口碑也在不断积累和提升。

5. 寻找新的增长点,分散风险。

对于任何一家企业来说,持续寻找新的增长点是生存和发展的必然。相机市场的整体萎缩,并不意味着所有影像相关领域都在停滞。

从相机本身延伸到配件: 镜头作为相机成像的核心部件,其重要性不言而喻。而随着相机用户对摄影体验和画质的追求,对高品质镜头的需求也持续存在。
与其他影像设备的联动: 镜头不仅仅是用在相机上,很多也适配于电影机、甚至一些专业摄像机。随着视频制作的普及,这部分市场也提供了新的机会。

举个例子来说:

你可能会看到一些国内品牌,比如七工(7Artisans)、老蛙(Laowa)、永诺(Yongnuo)等等。

七工,非常早期就抓住了复古手动镜头的风口,推出了大量具有复古外观、独特焦外和成像风格的镜头,价格亲民,迅速在摄影爱好者中打开了市场。
老蛙,则以其“黑科技”闻名,比如零畸变的15mm F4.5 ZeroD广角微距镜头,或者极具创意的24mm F14 2x Macro Probe(虫洞镜头),这些都是市场上非常独特的产品,满足了特定创作需求,并且在国际上也获得了高度认可。
永诺,早期以闪光灯和相机配件为主,但近年来也大力投入镜头研发,推出了很多性价比极高的自动对焦镜头,覆盖了佳能、尼康、索尼等主流卡口,直接与原厂和副厂镜头进行竞争。

总而言之,相机市场在缩小,但“摄影”和“影像创作”这个大概念并没有消失,反而变得更加多元化和专业化。 国内镜头厂商的进场,是看到了传统市场萎缩背后,那些被精细化、专业化需求所驱动的“新蛋糕”。他们凭借技术进步、供应链优势、成本控制以及对市场需求的快速响应,正在用自己的方式,在这个变化的市场中找到生存和发展的空间。这不仅仅是“有人进来”,更是中国影像产业在全球化浪潮下,在特定领域崛起的表现。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萎缩的是不可换镜头相机,曾经不可换镜头相机占到相机市场的90%,现在已经只有一个零头了,但这跟镜头厂商关系不大

user avatar

路过。

老蛙、永诺和唯卓这几个先不提,但是各种匠各种耀各种石的各种几百块的手动头,本质上就是个一本万利的活。

国产手动头的特点大家都很熟悉了,镀膜唯一的作用就是装饰,画质基本一坨,崩边逆光死是通病,对焦环上的距离基本瞎标没几个准的。

本质上就是监控头、工业头换个卡口,再换个好看点的镜筒,打上自家标就拉出来卖。

研发成本忽略不计,用料方面反正只要是金属+玻璃很多人就觉得“用料厚实”。

再加上毕竟还可以返回去贱卖给做监控的,人家那边都是成吨收这种东西……


说实话,我个人感觉至少他们还是比某书某瓣那边炒作“CCD”的奸商良心不少的。至少CCTV头的中心画质还是能看的,三百块买一个大光定至少不是完全铁废物——很多预算很极限但是又没啥动手能力的新手第一次接触这么大光圈,对提升兴趣也算有帮助。

但是这也改变不了这些厂商就是来噶韭菜的本质……大家生活条件好了,很多人手里都有微单,这些人里随便买买这种无本的镜头基本就是纯赚,根本不需要多大的市场就能撑起来……而它们显然也没有进一步投入的打算,改改工艺就算过年了,要是有新一代的CCTV头或者老单反头专利过期了,那就是“史诗级更新”。

大部分厂子,纯粹是因为摄影数字化之后国内市场逆增长,想趁着机会进来分一杯羹而已。根本没你们想的那么高尚……


当然这个市场因为基数够大,也能养活一些一直扎根摄影圈基本盘的厂子活着的。

比如老蛙这种专做冷门焦段的,唯卓、永诺这种廉价AF大光圈,其实都是实用性很强的。就算他们中的某些型号镜头噶韭菜,但是起码性价比不是靠无限拉低价分母格达成的,性能兜底可用。

对于这些厂子我觉得支持一波也不是不行。

以上。

user avatar

徕卡功不可没啊。

很多国产镜头,是手动机械头。看看它们的特征:

金属+玻璃,卡口也先从M口开始,外观和徕卡头相仿,时不时弄个0.95吸引一下眼球。

记得多年前,还没有那么多国产镜头。当时中一光学出了个50 0.95,小几千块钱,经过评测跟徕卡大几万的夜神差距不大。中一光学也变得广为人知。此后又有更多国产镜头厂商崭露头角。

这些国产厂商的登场方式都如出一辙:

推出一款拳头产品,找徕卡原厂同规格的产品PK,得出双方半斤八两的结论。再配合价格,国产头不到徕卡原厂的十分之一。于是很快就能抢占市场,吸引价格敏感的人群/国产支持者/尝鲜者。

只能说徕卡通过大量营销,让很多人相信了徕卡镜头品质高,进而让消费者甘心高价购买。徕卡明明是技术不够只能做手动头,但它硬把低端硬洗成了高端。许多人信以为真,也从心底认同了手动机械头。

但这终究只是营销罢了,掩盖不了手动机械镜头的技术含量低,徕卡头品质有限,溢价过高的事实。

国产厂家很聪明的抓住了空档,借用了徕卡营销出来的虚假印象,成功切入了市场。其实不仅是国产厂商,像福伦达,蔡司,还有一些独立工作室,如宫崎,老周。它们都推出了品质不错的手动机械镜头,在售价低廉的前提下,这些镜头中有些素质和徕卡原厂差不多,有些甚至超越了徕卡原厂镜头。

试想,如果没有徕卡培养出来的这群手动头用户群,国产厂商造出来手动头卖给谁呢?恐怕只能从自动头起步了,但自动头技术难点太多,就算做出来也很难跟原厂竞争。如果徕卡溢价没那么夸张,又或者徕卡头真有对得起售价的素质。那么根本不会有这些国产厂商生存的空间。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