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既然打疫苗无法阻止感染,也无法阻止严防死守和全员核酸,那为什么还要打?

回答


关于疫苗接种和防疫措施的关系,需要从科学原理、群体免疫、病毒传播控制、公共卫生策略等多个角度进行详细解释。以下是对这一问题的系统性分析:



一、疫苗的作用机制与实际效果
1. 降低感染率与重症率
疫苗的核心作用是通过刺激免疫系统产生抗体,使人体对病毒具有一定的抵抗力。虽然无法完全阻止感染(尤其是对变异株),但可以显著降低感染后的症状严重程度,减少住院率和死亡率。例如,新冠疫苗的临床试验数据显示,接种后重症发生率可降低80%以上。

2. 对变异株的防护作用
现代疫苗(如mRNA疫苗)通过针对病毒的关键抗原(如刺突蛋白)设计,对主要变异株(如奥密克戎)仍具有一定的中和作用。尽管病毒变异可能导致部分疫苗效果减弱,但整体上仍能显著降低重症和死亡风险。

3. 减少医疗系统负担
疫苗接种能降低因感染导致的重症患者数量,从而缓解医院资源紧张、重症监护需求等问题,间接减少对全民核酸检测和封控措施的依赖。



二、防疫措施的协同作用
1. 核酸检测与疫苗的互补性
核酸检测:用于快速识别感染者,防止病毒传播,尤其在疫情初期或变异株出现时,核酸检测是关键手段。
疫苗:通过降低感染率,减少核酸检测的频率和范围,减轻医疗系统的压力。
协同效应:疫苗接种与核酸检测的结合,能更高效地控制疫情,例如在疫情初期通过疫苗减少病例数,再通过核酸检测锁定传染源。

2. 封控措施的必要性
病毒传播的不确定性:即使接种疫苗,仍可能存在无症状感染者或轻症患者,这些人群可能在无症状状态下传播病毒。
群体免疫的延迟:疫苗接种需要时间达到群体免疫阈值(通常为70%90%人口接种),在此期间仍需依赖封控等措施控制传播。



三、群体免疫与公共卫生策略
1. 群体免疫的科学依据
疫苗接种可使部分人群产生免疫力,降低病毒在人群中的传播速度,最终保护未接种者。即使疫苗不能完全阻止感染,但通过减少重症和死亡率,也能降低病毒的传播效率。
例如,新冠疫苗的群体免疫阈值估计为70%90%,若未接种者比例过高,病毒可能在未接种人群中持续传播。

2. 对高风险人群的保护
疫苗能有效保护老年人、慢性病患者等高风险人群,减少他们因感染导致的死亡。这些人群可能无法接种疫苗(如因健康问题),但疫苗接种能间接保护他们。

3.. 经济与社会成本的权衡
疫苗接种能减少因疫情导致的经济停滞、医疗资源挤兑等问题,而封控措施可能对经济和民生造成更大冲击。因此,疫苗接种是降低长期社会成本的关键手段。



四、病毒变异与疫苗的动态适应
1. 疫苗的更新与改进
面对病毒变异(如奥密克戎、德尔塔),疫苗研发会根据变异株的抗原变化进行调整。例如,mRNA疫苗的更新版本对奥密克戎的中和抗体滴度显著提高。
即使疫苗对变异株的保护力有所下降,但其对重症的保护作用仍远高于未接种者。

2. 病毒传播的动态平衡
在疫苗接种率较高的地区,病毒传播速度可能被抑制,但病毒仍可能通过无症状感染者传播。因此,需要结合疫苗接种、核酸检测和封控措施,形成动态防控体系。



五、疫苗接种的长期价值
1. 预防重症与死亡
疫苗能显著降低因感染导致的死亡率,尤其是对老年人和基础疾病患者。例如,新冠疫苗的死亡率降低数据(如美国、英国的统计)显示,接种疫苗后死亡率下降60%以上。

2. 减少医疗系统负担
疫苗接种能减少重症患者数量,缓解医院资源紧张,避免因疫情导致的长期医疗系统崩溃。

3. 保护未接种者
疫苗接种能降低病毒在人群中的传播率,从而保护未接种者(如儿童、孕妇、免疫力低下者)。



六、对用户问题的澄清
1. “无法阻止感染”与“减少感染”的区别
疫苗无法完全阻止感染,但可以显著降低感染后的严重后果,同时减少病毒传播的规模。例如,接种疫苗后,感染者的病毒载量可能较低,传染性也相对减弱。

2. 疫苗与封控措施的互补性
封控措施是应对病毒传播的临时性手段,而疫苗是长期防控的关键。在疫苗接种率提高后,封控措施的必要性会降低。

3. 对变异株的应对
疫苗对变异株的保护力可能有所下降,但其对重症的保护作用仍不可忽视。例如,奥密克戎变异株的传播力强,但疫苗仍能显著降低重症率。



总结
疫苗接种与防疫措施(如核酸检测、封控)是相辅相成的公共卫生策略。疫苗的核心价值在于降低感染后的严重后果,减少医疗系统负担,并通过群体免疫保护未接种者。尽管疫苗不能完全阻止感染,但其在控制疫情、保护高风险人群和减少社会经济影响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即使在病毒传播控制较宽松的环境下,疫苗接种仍然是必要的公共卫生措施。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就一条,前面南京那一波疫情,如果没有疫苗,感染的人绝对不止那么多

user avatar

新冠疫苗能阻止感染,只是不能百分百阻止感染

所有的疫苗都面临这个问题(包括天花、狂犬病、乙肝),只是能阻止的比例不同,比如天花疫苗从历史上的数据来看,保护效力是95%[1]

PS:狂犬病疫苗加上免疫球蛋白以及一些其他措施,预防效率已经很接近百分百了。

冈比亚的一项统计,乙肝疫苗预防慢性感染的效力是95.1%,预防感染的效力是85.4%。[2](国内数据比这个要高)再比如下面这篇论文专门讨论乙肝疫苗接种后感染的问题。

所有疫苗都是减少感染和发病的风险,而不是绝对阻止。

只是因为不同的病原体的特点(突变率、病原体本身能激发的免疫反应效果),以及不同的疫苗技术,每个疫苗产品的效力会不一样(但都无法完全100%)。

疫苗不能百分百,疫苗就没有意义吗?

  • 天花已经消失;
  • 乙肝在国内的新生儿中已经非常少了,我们摘掉了乙肝大国的帽子;
  • 狂犬病在欧美等地人类已经很少有了,在国内每年发病人数也比以前少很多了。

医学上,几乎所有措施,放在整体人群上,都不能保证百分百。

治疗细菌感染的抗生素,有效性非常强了,但是也不能保证百分百有效,那感染了细菌就不用抗生素了吗?

不能阻止严防死守和全员核酸,打疫苗的意义到底是什么?

(1)增加容错率

打了疫苗可以减缓病毒的传播效率,也可以减少发病的人数,我们即使发现得较晚,也不至于扩散到不可收拾的地步。

(2)减轻医疗压力

重症率降下来,每一轮爆发,ICU等重要医疗资源被新冠占有的就少,新冠死的人少,其他疾病也受的影响较小。

为什么不能阻止严防死守和全员核酸?

还是回到之前的问题,疫苗不能保证百分百,只要放开之后造成的冲击足够冲击社会经济,那就暂时不能放开。

以国内小城市和农村的医疗实力,这个病是真的扛不住的。

一旦放开,就不存在说能把病毒控制在低感染水平了,国外数个国家已经向我们证实了,肯定是波浪型的感染。

就不按美国的死亡人数,我们算英国的。

英国死亡143360人,总人口6700万,换算到中国的总人口,死亡要达到299万。考虑到国内某些地区的医疗条件较差、人口稠密,这个人数绝对要往上涨的。

如果两年不到,死亡几百万人,这真的就是简简单单的数字吗?

那时候,又是怎样的光景

参考

  1. ^ https://www.health.ny.gov/publications/7022/
  2. ^ https://journals.plos.org/plosone/article?id=10.1371/journal.pone.0058029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