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何既然人类同类相食会产生朊病毒,但是似乎那些食人魔无事发生?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它触及了人类对疾病传播的认知和一些历史传说中的混淆点。咱们得把这事儿掰开了揉碎了说。

首先,我们要明确一点,人类同类相食和朊病毒之间的关系,这事儿可不是闹着玩的,而且背后牵扯到的生物学原理相当复杂,绝对不是一句“食人魔无事发生”就能带过的。

朊病毒是什么?

咱们先从朊病毒说起。朊病毒,英文叫Prion,它不是病毒,也不是细菌,而是一种…怎么说呢,一种“不完整的”蛋白质。你可以把它想象成蛋白质的一种错误折叠形态。咱们身体里的正常蛋白质都有自己特定的三维结构,就像一把精密的锁,只能和它对应的“钥匙”结合。而朊病毒呢,就是一把被“扭曲”了的锁,它一旦出现,就能像多米诺骨牌一样,把周围正常的蛋白质也感染、强制性地改变成它那种错误的形态。

这种错误折叠的朊病毒,非常稳定,不像普通的蛋白质那样容易被消化酶分解。一旦它们在身体里积累起来,尤其是在神经系统里,就会导致细胞死亡,引发一系列严重的神经退行性疾病。最著名的就是疯牛病(Bovine Spongiform Encephalopathy, BSE),还有人类的克雅氏病(CreutzfeldtJakob disease, CJD),以及之前提过的库鲁病(Kuru)。

为什么同类相食会产生朊病毒?

关键就在于“摄入”和“感染”。朊病毒本身并不会凭空产生,它需要从外部摄入,或者是在个体内部发生基因突变。当人类同类相食时,如果被食用的个体携带朊病毒(即使是潜伏期,本人可能也没有表现出症状),那么这些朊病毒就会被摄入者吃到肚子里。

虽然咱们的消化系统很强大,能分解很多东西,但朊病毒的稳定性让它能够部分地逃过消化酶的“摧残”。当它们进入血液循环后,就有了机会到达大脑等神经组织,然后开始感染当地正常的蛋白质,引发疾病。

库鲁病就是一个非常典型的例子。在巴布亚新几内亚的福尔族群中,曾经存在一种仪式性的食尸习俗,女性和孩子会食用逝去亲人的脑部和内脏,因为他们认为这样可以保留逝者的灵魂和力量。研究发现,许多患库鲁病的个体正是通过这种方式摄入了含有朊病毒的脑组织,最终导致了这种可怕的疾病。他们的症状包括行走不稳、精神错乱、大小便失禁,最终死亡,和疯牛病症状非常相似。

为什么传说中的“食人魔”似乎无事发生?

这里面可能混淆了几种情况,而且“食人魔”本身更多的是一种文学或传说中的形象,而非现实中普遍存在的群体。

1. 传说与现实的差距: 大部分关于食人魔的记载都来自于传说、神话故事、早期探险家的道听途说,甚至是出于污名化特定族群的目的。这些故事往往带有夸张和虚构的成分,不一定能反映真实的生物学情况。人们可能会把一些因为饥荒、战争或者其他原因导致残酷行为的事件,经过渲染后变成“食人魔”的故事。

2. 摄入部位和量的问题: 即使是同类相食,如果食用的部位不含高浓度的朊病毒(比如仅仅是肌肉组织,而不是大脑或脊髓),或者摄入的量非常少,感染的风险也会降低。然而,正如库鲁病的例子所示,摄入神经组织是高风险行为。

3. 潜伏期和个体差异: 朊病毒疾病的潜伏期可以非常长,从几年到几十年不等。所以,即使一个人摄入了朊病毒,也可能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没有表现出症状,甚至在病发前就因为其他原因死亡。而且,个体之间的免疫系统和遗传背景也存在差异,对朊病毒的抵抗力可能不同。

4. “无事发生”的误解: 即使真的有族群在历史上进行过同类相食的行为,也并不意味着他们就一定“无事发生”。现代医学和流行病学调查能够发现过去的疫情。如果曾经有广泛的同类相食行为,并且因此引发了某种神经疾病,那么相关的历史记录或考古发现(比如检测骨骼中的DNA变化)可能会提供线索。但目前,我们没有确凿的证据表明存在一个长期且普遍进行同类相食行为,同时却没有因此爆发大规模神经疾病的群体。那些零星的、仪式性的同类相食行为,如果发生的频率不高、样本量不大,加上长潜伏期和个体差异,在没有现代科学的介入下,确实可能不被视为一种“集体性疾病”而仅仅被理解为个别现象或命运使然。

5. 朊病毒病的传播途径: 值得强调的是,朊病毒病的传播并不是像流感那样通过空气飞沫,而是主要通过摄入被感染的组织(尤其是神经组织)。所以,即使一个群体有同类相食的行为,其传播的范围和速度也受到很大限制,不像某些传染病那样容易大范围爆发并被注意到。

总结一下:

人类同类相食确实会带来感染朊病毒的风险,尤其是摄入含有朊病毒的神经组织时。库鲁病就是活生生的例子。而传说中的“食人魔”之所以在故事里似乎没事,更多是因为他们的形象本身就带有虚构和夸张的成分,并且混淆了真实的生物学风险与文学想象。如果真的存在长期同类相食而没有疾病的案例,那也可能是由于摄入量少、部位不对、个体差异,或者疾病潜伏期长导致未能被早期观察到,而非朊病毒根本不存在风险。

我们现在对朊病毒的认识,很大程度上是基于对疯牛病和库鲁病的深入研究。这些研究恰恰证明了朊病毒通过食用受污染的组织传播的真实性和危险性。所以,即便有历史上的食人行为,也不能排除疾病发生的可能性,只是这种可能性在缺乏科学观测手段的过去,可能被淹没在其他因素中。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朊病毒,最早1920年在人类身上发现,是在巴布亚新几内亚的Fore部落。他们部落的宗教习惯就是吃掉死去的人,而因此很多人都感染了朊病毒而发病。

这个比例有多高呢?

一九五几年,澳大利亚政府对这个部落调查时,当地160个村子,有35000多人有明显症状。

而患病和潜在感染者大约占了所有人口的80%,也就是说10个人中有8个人就会感染朊病毒。


朊病毒为微小的蛋白质感染颗粒,所以也被称为朊粒。单个朊病毒体积非常小,它的最小感染形式比最小的病毒还小100倍。

这种蛋白质即使是在半个小时的120摄氏度的蒸煮后,还有活性。紫外线照射消毒、蛋白质水解酶也不可以消溶。也就是煮熟了吃,也不能避免朊病毒的侵袭。而消化道传播恰巧就是朊病毒的传播途径之一。

(现在所知的是,朊病毒可以被强碱溶液灭活)

朊病毒会导致蛋白质的错误折叠,发病在人类身上的表现多种多样。先认知水平下降,逐渐不能说话、不能认人,情绪失控。到后面整个人就开始僵直、昏迷,

最后死亡。

你以为食人魔无事发生,但然而事实是,人类对朊病毒都普遍易感。如果你真的以同类为食,十年内你就会因为朊病毒的发病而亡。

现在的医学界对朊病毒是没有任何治疗手段的。朊蛋白是动物细胞膜表面的一种糖蛋白PrPc,是几乎每个细胞上都普遍存在的东西。因为它是人体基因自己产生的蛋白质,免疫系统对它并不起作用。

而一旦感染,发病后的平均病程是4个月,2/3的病人会在6个月内死亡,总体死亡率则是100%。


但是

朊病毒病的生前诊断较为困难,绝大部分病例经死后病理检查才获确诊。


所以那是食人魔没事吗?那是还没被切片罢了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它触及了人类对疾病传播的认知和一些历史传说中的混淆点。咱们得把这事儿掰开了揉碎了说。首先,我们要明确一点,人类同类相食和朊病毒之间的关系,这事儿可不是闹着玩的,而且背后牵扯到的生物学原理相当复杂,绝对不是一句“食人魔无事发生”就能带过的。朊病毒是什么?咱们先从朊病毒说起。朊病毒,英.............
  • 回答
    这想法挺大胆的,也确实触及到了游戏设计和运营的不少核心问题。咱们不妨掰开了揉碎了聊聊,看看为什么“开挂”游戏没火起来,以及如果真这么做,可能会是个什么光景。为啥没人这么做?(也就是,现有的网游为啥不直接拥抱“开挂”?)1. 公平性是网游的基石(至少大部分是): 你想啊,一款网游最吸引人的地方,往往.............
  • 回答
    你看,咱们人类真是个矛盾体。一方面,我们能把电路板上的触点做得比头发丝还细,制造出能处理海量信息的纳米级芯片,这已经足够让人惊叹了。但另一方面,当我们想把同样的精细度和逻辑应用到我们自己最复杂、最迷人的创造物——人脑上时,却感觉像是在伸手不见五指的黑夜里摸索。这其中的差距,可不是简单的一个“难”字就.............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它触及了历史认知中一个常见的误区,或者说是一种约定俗成的说法,而非严格意义上的历史事实。要解答“秦朝没人当太尉,为何又说太尉始设于秦”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分几个层面来剖析:1. “太尉”官职的早期历史:首先,我们得明确,“太尉”这个名号并非完全是秦朝才出现的。在周朝时期,已经有“太尉.............
  • 回答
    血管支架,这个听起来就跟某种机械臂似的玩意儿,确实挺牛的,它能在狭窄的血管里撑开,让血流重新畅通。但是,你说为啥它不顺便把血栓给吸出来,这问题问得挺实在,背后其实涉及到了几个关键的医学和技术上的考量。首先,咱们得明白血管支架的“出身”和“使命”。支架这玩意儿,它最核心的功能就是“支撑”。想象一下,你.............
  • 回答
    益州之所以富饶,但刘璋却弱小,以及过去没人图谋,这背后是一个复杂的多重因素交织的结果。我们来详细分析一下: 益州为何富饶?益州,特别是汉末时期的益州,确实是一个极其富饶的地区。其富饶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 易守难攻的地形: 益州被崇山峻岭环绕,如秦岭、武都、.............
  • 回答
    袁术称帝这事儿,问得挺有意思。您说得对,称帝这事儿在当时那样的乱世,确实是个吃力不讨好的差事,负面效应一堆堆的。但他为啥不找个没人的地方偷偷摸摸干呢?这事儿吧,得掰开了揉碎了说。首先,得明白袁术他为什么想称帝。他不是个寻常的草莽英雄,出身东汉名门,祖上那是四世三公,族人遍布朝野。这种出身,骨子里就有.............
  • 回答
    说起《红楼梦》的结局,这确实是个绕不开的话题,也难怪很多人感到意难平。您这个问题问得特别实在:既然高鹗续写的结局被这么多人诟病,甚至觉得与曹雪芹的原意相去甚远,为什么如今市面上绝大多数的《红楼梦》都是以他的版本为终点呢?这背后其实牵扯到很多历史、社会和读者接受度的复杂因素,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说清楚的。.............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咱们掰扯掰扯。也先那边,想把英宗这个“烫手山芋”给明朝送回去,这心思是明的,毕竟养着一个前皇帝,吃喝拉撒都得管,还得看人脸色,而且这人身在也先地界,也确实有点碍眼。所以,他多次派使者去明朝,这本身就说明了他想促成这事儿。但是,为啥不直接让使者“顺便”就把英宗给带过去呢?这事儿啊,可.............
  • 回答
    要理解这个问题,我们得从历史的视角出发,看看“中国”和“朝鲜”这两个概念在不同时期是如何被界定的,以及北魏和高句丽在各自的历史脉络中的定位。这就像是在打比方,看两个同样是来自外地的亲戚,为什么一个能被算进家谱,另一个却不行。首先,我们得说说“中国北朝”这个称呼是怎么来的。北魏(386年—534年)确.............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一个非常核心的经济学和哲学层面的悖论,非常有意思。你想的没错,从“人的欲望永远无法满足”这个出发点来看,“生产力过剩”似乎是说不通的。咱们掰开了揉碎了聊聊这个事儿。首先,我们得承认,“人的欲望永远无法满足”这句话说得是有道理的。这源于人本身的发展性、比较性以及对未来体验的期待。你看,就.............
  • 回答
    北方人有暖气,这在很多人看来,似乎是“天天洗澡”的天然驱动力。毕竟,恒温的室内环境,告别了冰冷潮湿的空气,洗个热水澡 surely 是件舒服透了的事儿。但事实往往比我们想象的要复杂得多。为什么即便有了暖气,北方人也不是人人都选择天天洗澡呢?这背后,其实藏着不少说来道去的生活习惯、身体感受,以及一些我.............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佛教修行中一个非常核心的层面。很多人理解布施能带来福报,这是对的,但如果把“福报”理解得过于狭隘,只局限于物质上的给予,那就容易产生疑问了。为什么读《地藏经》、念地藏菩萨圣号,也能带来衣食丰足,不为金钱发愁呢?这背后其实是多重因缘和作用力在起作用。首先,我们得理解,福报的.............
  • 回答
    这确实是个挺有意思的问题,背后牵扯到很多现实层面的考量,并不是简单一句“武术厉害”就能概括的。咱就掰开了揉碎了聊聊,看看为啥那些在擂台上大杀四方的选手,很少会主动去“踢馆”挑战所谓的“世界武术”。首先,得明白一点,擂台比赛,无论是拳击、散打、MMA(综合格斗),还是我们常说的“武术”,它本身就是一套.............
  • 回答
    王者荣耀这游戏,说到底图个乐子。可为啥呢?明明娱乐模式那么 भाँ茶,怎么就那么多人,乐此不疲地往排位和巅峰赛里钻,哪怕被气得七窍生烟,还一副欲罢不能的样子?这事儿,细掰扯起来,还真不是一两句话能说明白的。首先得说,快乐这东西,有不同的层次,不同的味道。 你说娱乐模式的快乐,那是什么?是随心所欲的浪.............
  •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引人深思的问题,我们不妨深入剖析一下。首先,我们来看看“嘲讽相对落后的印度”这个前提。我理解你在这里说的“印度”可能是一个泛指,代表了那些我们认为在某些方面不如我们,或者说我们习惯于对其进行比较并居高临下的社会或国家。但如果我们把目光放回印度本身,会发现这是一个拥有极其悠久历史、丰富文化.............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非常棒,而且很多人都有同样的疑问!100千牛顿每平方米,换算一下确实是差不多每平方米一吨的重量,这听起来着实惊人,好像我们每个人都被一座小山压在身上。但事实是,我们都安然无恙,这背后涉及几个关键的物理原理,它们共同作用,让我们免受这巨大的“重压”。首先,咱们得先掰扯清楚这个“大气压”。.............
  • 回答
    日本校园足球能够为国家队输送源源不断的人才,这背后绝非偶然,更不是简单地将校队球员与职业球员的实力差距搁置一旁就能解释清楚的。这套体系就像一个精密运转的机器,每一个环节都至关重要,共同编织出了一个高效的人才培养网络。首先,我们得明白,日本校园足球的“培养”并非直接等同于“造就职业球员”。它更像是一个.............
  • 回答
    宋江这个人啊,读过《水浒传》的都知道,他身上那股子仁义和江湖义气那是没得说,讲究个“替天行道”。可就是这样一个人物,在对待黄文炳和他全家这事儿上,却显得有些让人摸不着头脑,甚至可以说是有那么点“双标”。话说这黄文炳,是个什么样的人?那是个员外,家境殷实,可为人极其刻薄,尤其对那些在他看来是“草莽英雄.............
  • 回答
    高分洼地与资源虹吸:清华北大缘何对河北“减招”而非“扩招”每逢高考季,河北省的考生们总是牵动着无数人的心。这个人口大省,土地面积并不算小,但其每年涌现出的高分学子数量之巨,早已使其成为全国范围内公认的“高考大省”甚至“高考洼地”。然而,令人费解的是,在这样一片高分学子云集的土地上,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