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来没有生产力过剩的说法,只有产能过剩。这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
生产力衡量的是一个时代,一个社会,一种制度体系下生产水平的高低,产能是指某一个具体行业,某一个具体公司在某个单位时间的范围内生产某种产品的最大能力。一个是一个宏观定性描述,后者是一个精确量化的微观指标。
人的欲望是无限的,但人的需求却是有限的,这两者的区别在于欲望是不考虑成本和付出的,需求是考虑支付价格是要考虑代价的。而从产能对应的其实是市场需求。也就是消费者在考虑付出正常代价的情况下,对一个东西到底有多需要。
不考虑成本,你想住多大的房子,可能故宫给你你也不够住,这叫做欲望是无限的,但是每平米10万你住多大的房子?你可能连买都买不起,因此你的欲望并不能转化为房地产需求。因此所谓的产能过剩是指相对于有效的市场市场需求,一个企业一个行业的生产能力过多了。
从来不存在所谓的生产力过剩,生产力永远不会过剩,生产力向前发展,只有当生产力发展到一定程度的时候,生产关系和它不适应,这种时候生产关系会随之变革,但这不叫做生产力过剩。
考虑很多复杂的问题的时候,不妨回到最本质的状态。
经济的本质是什么?就是整个社会生产并消费掉一定数量的物资。
生产力发展的本质是什么?是社会生产效率提高,可以生产更多的物资。
经济发展的本质是什么?是社会可以生产并消费更多的物资。
那么三种直接有什么微妙的联系呢?设想一个处于稳定状态的经济体,生产并消费了1单位的物资。现在,突然诞生了一种新的生产方式,使生产效率提高了一倍,那么会有什么影响呢?
按照最直观的想法,大概可以有三种变化。第一,生产效率翻倍,那么全社会可以在维持生产投入的情况下,消费2单位的物资,生产和消费同步提升;第二,全社会可以维持消费1单位的物资,但是生产投入减半;第三,全社会维持消费1单位的物资,但是只有一半人参与生产。看起来一是最完美的经济发展;二是另一种经济发展的形式;三则是!@#$%,应该尽力避免。
但事实往往没有那么美好。因为当今的经济体系主要还是靠市场价格信号来推动。这个信号的特点,决定了当生产力提高的时候,它只能传达价格下降的信号,而不是消费总量应该上升的信号,所以第一种假设极难达成。至于第二种模型,由于博弈论的原理,在价格给出下降信号时,全社会无法达成同步降低生产投入共识,最终只能靠“优胜劣汰”使情况向第三种模型发展。而三发生了之后,无法参与生产的人参与市场交换时能提供的价格就更低了,于是价格信号会进一步导致生产收缩,进入正反馈恶性循环,最终宏观上体现为越来越少的人参与生产但是更辛苦,更多的人无法参与生产,社会生产消费的总量反而在下降。当然,三者之间没有明确的界限,也正因为人类社会不会严格符合理想模型,存在各种误差和“摩擦”,反而提供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相互促进螺旋上升的机会。
参考中国现代史,就很清楚。我们从一穷二白开始,开始试图建立第一种社会。开始效果很好,因为一切目标很明确,就是满足基本生产生活需要。新增生产力会立刻转化为人民的消费,无论是公有制还是计划经济都运转良好。但是当人民的基本生活开始得到满足之后,组织不清楚人民需求的新增量,无法提供消费扩大的方向,就滑落到了第二种情况,就是我们所说的人浮于事、生产积极性不足。然后我们选择了接受市场信号,慢慢变化为第三种(当然即便不选择接受市场信号,一样会变为三,参考其他不通过市场手段实现BX的制度)。
而当今各种刺激经济的手段,本质都是为了让经济运行更接近于模型一。比如凯恩斯主义,就是假定一个生产力发展的目标(潜在供给),然后强行拔高需求让需求符合提高后的生产力;温和通胀和MMT理论,就是扩张债务、增发货币,使价格表面上不传递降价信号,从而使生产力发展反映在总供给和需求上升。
总之,就是一个字,“卷”。在以供需价格为信号的经济体系中,个体对抗价格下降信号的唯一手段就是增产降本,而这手段宏观上又会进一步导致价格下降。
又多收了三五斗。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