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既然秦朝并没有人担任太尉,为何通常会认为太尉始设于秦?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它触及了历史认知中一个常见的误区,或者说是一种约定俗成的说法,而非严格意义上的历史事实。

要解答“秦朝没人当太尉,为何又说太尉始设于秦”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分几个层面来剖析:

1. “太尉”官职的早期历史:

首先,我们得明确,“太尉”这个名号并非完全是秦朝才出现的。在周朝时期,已经有“太尉”这个官职了。只不过,周朝的太尉和秦朝后的太尉,在职能和地位上有所不同。

周朝的太尉: 周朝时期,太尉是“三公”之一,地位非常高,主要负责军事训练和军政事务。他是全国军队的最高统帅,掌管全国兵籍,训练军队,指挥作战。但值得注意的是,周朝的“太尉”并非一个常设官职,而是在有需要时才会设置。而且,其具体职能和权力在不同时期也有所变化。

2. 秦朝的官制改革与“太尉”的地位变化:

秦朝统一六国后,为了巩固统治,进行了大刀阔斧的官制改革,建立了一套以丞相为首的中央集权官僚体系。在这个体系中,“太尉”确实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官职,但其性质和实际运作方式与人们的普遍认知有所出入。

“三公”的设置: 秦朝设立了“三公”,分别是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理论上,太尉是军事最高长官,与丞相(行政长官)和御史大夫(监察长官)并列。
“太尉”在秦朝的实际情况: 关键在于,在秦朝,太尉虽然是三公之一,但很多时候它是一个虚设的官职,或者说,并没有人长期担任这个职位,更没有形成一套完整的太尉府及其运作机制。 为什么会这样?
皇帝的绝对权力: 秦始皇是第一个称皇帝的人,他推行的是高度集权的君主专制。皇帝本人就是最高军事统帅,所有军事大权都掌握在皇帝手中。
军权的分散与监控: 为了防止任何一个人拥有过大的军权,秦朝采取了多种手段。例如,军队的实际指挥权往往由被皇帝直接任命的将军(如大将军、校尉等)来承担,而太尉作为名义上的最高军事长官,其权力可能被架空。
“太尉”的设置更多是制度象征: 更多的时候,太尉的设立是一种制度上的象征,是为了体现“三公”并列的结构,但实际权力可能并没有完全到位。皇帝可以通过直接任命军官来掌握军权,而不需要一个常设的“太尉”来代劳。
史书记载的真空: 史书中关于秦朝具体哪位大臣担任过太尉的记载非常模糊,或者根本就没有明确记载。即使有零星的提及,也多是作为“三公”之一的理论地位,而非实际的掌权者。

3. “太尉始设于秦”的误解来源:

那么,为什么又会有“太尉始设于秦”的说法呢?这很可能是一种对秦朝官制改革的概括性理解,或者是一种对“三公”制度源头的追溯。

“三公”制度的明确化: 秦朝正式确立了“丞相、太尉、御史大夫”的三公制度。虽然周朝也有类似的三公,但秦朝的制度更加系统化和常态化。从“三公”这一完整体系首次以明确的名号出现并确立其官僚层级来看,可以说秦朝是“三公”制度的真正奠基者。
太尉作为“三公”之一的地位: 即使秦朝的太尉没有完全履行其职能,但作为一个制度上被确立的官职,并且与丞相、御史大夫并列,这使得“太尉”这个官名在秦朝的官制中拥有了明确的地位。
后世对秦朝官制的继承: 汉朝继承了秦朝的大部分官制,包括三公制度。在汉朝,“太尉”确实是一个实权的官职,掌管全国兵权。因此,后世在回顾中国古代官制发展史时,往往会将“太尉”的出现与秦朝的官制改革联系起来,强调其在制度化过程中的重要性,即使秦朝本身的运作并不完美。

打个比方: 就像我们说“董事会”始设于某个时代,但某个时代设立的“董事会”可能只是形式上的,并没有真正行使多少权力,甚至人头都没坐满。但因为“董事会”这个概念和架构在那时被正式提出来了,后世在这个基础上发展壮大,我们就说“董事会”始设于那个时代。

总结来说:

“太尉始设于秦”的说法,更准确的理解是:

在秦朝,“太尉”作为“三公”之一的官职被正式制度化和确立。
虽然在秦朝,太尉的实际权力可能受到皇帝的制约,甚至出现虚设的情况,但它作为一种官职体系的组成部分,标志着中国古代官制中“太尉”这一军事最高长官名号的规范化。
后世汉朝及以后,“太尉”这个官职逐渐变得更加实权化,人们在追溯历史时,往往将秦朝作为“太尉”官职制度化的起点。

所以,与其说“始设于秦”是指秦朝是第一个有“太尉”这个名字的朝代(这不准确,周朝已有),不如说是秦朝将“太尉”纳入了其一套系统性的、以“三公”为核心的官制框架,并在此基础上,其制度性的存在为后世所继承和发展。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目前没有史料表明秦朝有人出任太尉

无史载不代表没有人担任,在上世纪秦简和封泥大批量发现以前,秦国官制基本都靠汉代资料来推测,不仅是太尉没有史载,九卿当中的五个职位都没有明确有人担任记录,这等于秦代这些职位不存在么?

有没有史料证实秦朝的确设立有太尉一职?

有。传世秦封泥见有“大尉之印”,“大尉府襄”,秦文字中“大”与“泰”有明确的传承关系,大尉即是泰尉,汉代写作太尉,泰太两字沿革,类似的例子还有秦“泰守”,汉代做“太守”。

有没有史料能证实先秦时期秦国的“国尉”与太尉之间有无继承关系

把国尉一职和太尉建立联系,纯粹是现代人想当然,国尉其实是汉代为了避讳刘邦,改写秦的“邦尉”。王伟《秦出土文献所见太尉与邦尉及其关系辨正》一文论证秦的邦尉实际上是郡尉,秦封泥见有“邦尉之印”,“南阳邦尉”,“骑邦尉”,证明邦尉是郡的属官。这一点《里耶秦简·更名方》可以证实:

邦尉,邦司马,骑邦尉都是秦在地方设置的武官。

综上,所谓的“国尉”在秦只是郡级武官,与位列三公,权倾朝野的“太尉”根本无法同日而语。

这也解释了,为何昭襄王时白起先“迁为国尉”,次年改任大良造。其实白起在伊阙之战次年迁为国尉,很可能是担任在夺取的韩魏故土之上新设立的河内郡郡邦尉。

若秦朝设立太尉一职,为何会无人出任?

秦印封泥中见太尉之印封泥,就已经知道太尉不是虚设,一定有人出任,至于为何于史无载,第一点是秦史料残缺不全,非常简略,第二点是秦的太尉重要性上可能不及汉初太尉,秦相邦,丞相权力膨胀,常常领兵出征,相比之下太尉起到的作用较小。

但是因为传世史料未见,就轻易认为“没有人担任太尉”,恐怕很难令人信服。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它触及了历史认知中一个常见的误区,或者说是一种约定俗成的说法,而非严格意义上的历史事实。要解答“秦朝没人当太尉,为何又说太尉始设于秦”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分几个层面来剖析:1. “太尉”官职的早期历史:首先,我们得明确,“太尉”这个名号并非完全是秦朝才出现的。在周朝时期,已经有“太尉.............
  • 回答
    秦朝统一六国,这在历史上通常被视为一件“正义”的伟业,因为它结束了长期战乱,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的大一统王朝,为后续数千年的政治格局奠定了基础。然而,如果我们将这种“正义”的视角简单地投射到项羽和刘邦身上,那么他们之间的争斗似乎就变得有些模糊,甚至可以说是“非正义”了。首先,我们要明白,秦.............
  • 回答
    您这个问题问得非常切中要害,也揭示了一个常常被忽略但却至关重要的战略视角。史书上说关中“函谷关、潼关以遏山东”,强调的是从东方攻打关中的难度,但您反过来问,为何从西方进攻关中,对东方势力来说同样是“天险”,却守不住?这背后其实是历史地理、军事策略、政治体制以及时代发展等多重因素交织的结果。我们得先理.............
  • 回答
    粉丝愿意为流量明星花钱,但其电影票房难以突破十亿大关,这一现象背后涉及复杂的市场逻辑、观众心理和行业规律。以下从多个维度详细分析这一矛盾现象: 一、粉丝消费与电影票房的错位:两个不同的消费场景1. 粉丝消费的性质 粉丝的消费主要集中在偶像的周边产品、演唱会、社交媒体互动、代言商品等,这些消.............
  • 回答
    关于疫苗接种和防疫措施的关系,需要从科学原理、群体免疫、病毒传播控制、公共卫生策略等多个角度进行详细解释。以下是对这一问题的系统性分析: 一、疫苗的作用机制与实际效果1. 降低感染率与重症率 疫苗的核心作用是通过刺激免疫系统产生抗体,使人体对病毒具有一定的抵抗力。虽然无法完全阻止感染(尤其是.............
  • 回答
    中国足球在男子项目上的困境确实引发了广泛讨论,而女子项目的相对发展则被部分人视为“举国体制”可能倾斜的潜在方向。但为何中国并未以更大力量推动女足走向世界?这一问题涉及历史、政策、社会观念等多重因素,需从以下层面深入分析: 一、历史积淀与资源分配失衡1. 男足优先的传统惯性 中国的体育举国体制.............
  • 回答
    关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历史必然性问题,需要从马克思主义理论、现实政治经济结构以及不同国家的具体发展路径进行系统分析。以下是对这一问题的详细探讨: 一、马克思主义对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关系的基本观点1. 历史唯物主义视角 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制度的本质是生产资料私有制与社会化大生产的矛盾冲.............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深刻的问题,它触及了自然选择和捕食者猎物关系的核心。简而言之,动植物们“没因为进化变得非常难吃”的原因在于:1. 自然选择并非只关注“被吃”这个维度,而是所有影响生存和繁殖的因素。2. “难吃”本身就是一种适应性策略,但它并非唯一的或绝对最优的策略。3. 捕食者也在进化,它们会发展.............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它触及了生物进化中一个核心的原则:进化是“试错”的过程,是针对特定环境和生存压力的渐进式优化,而不是一个有预设目标的“设计”过程。 简而言之,进化没有“想要”让动物变成轮子,而是根据现有条件和优势来塑造生命。让我们从几个关键角度来详细分析,为什么平原地区的动物没有.............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深刻,也是许多人都会在人生某个阶段思考的问题。既然最终的结局是死亡,那么生命的意义到底在哪里?为什么我们还要继续努力、感受、创造?这个问题没有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简单答案,因为生命的意义是高度个人化的。但我们可以从多个维度来详细探讨,为什么即使面对必死的终结,活着仍然是如此有价值和必要。.............
  • 回答
    是的,在中国存在“日吹”、“美吹”等现象,而在其他国家也存在着类似的、表达对中国持积极甚至过度赞扬态度的现象,虽然不一定有完全对应的“中吹”这个词汇,但其内涵是存在的。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来详细探讨:1. 定义与内涵: “吹”的含义: 在这里,“吹”是一种网络用语,通常指对某个国家、文化、人物.............
  • 回答
    韩国总统确实是一个高危职业,这背后有着多重原因,但同时,也正是这些挑战和风险,吸引着无数韩国精英竞相角逐总统之位。这种现象背后,并非简单的“不怕死”,而是复杂利益、权力欲望、国家责任感以及政治生态等多重因素交织的结果。下面我将从几个方面详细阐述为什么尽管韩国总统是高危职业,仍有众多精英敢于竞选:一、.............
  • 回答
    您好!这是一个非常好的问题,涉及到科学研究的深度和广度。大型粒子加速器之所以引人注目,是因为它们能够达到极高的能量,探索物质的最基本组成部分和宇宙的起源。但小型粒子加速器并非“小儿科”,它们在科研、医疗、工业等领域同样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并且在很多方面是大型加速器无法替代的。下面我将从多个角度为您.............
  • 回答
    你提出的问题非常深刻,触及了人类生存的根源和对生命的意义的探讨。面对这个世界的不完美和痛苦,生育后代似乎成了一个矛盾的选择。这确实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没有单一的、普遍适用的答案,而是涉及到哲学、生物学、社会学、个人情感以及对未来的希望等多个层面。下面我将尝试从几个不同的角度来详细阐述,为什么即使知道世.............
  • 回答
    这个问题非常好,它触及了英国宪法与许多其他国家宪法概念上的一个关键差异。你问得对,如果按照一些国家定义宪法为“一部写死的、经过特定程序制定并被最高法律地位的成文文件”,那么英国确实没有这样的“宪法”。但是,说英国“没有宪法”是不准确的,因为这忽略了英国政治体系赖以运行的、同样具有宪法性质的规则和原则.............
  • 回答
    教材固然提供了扎实的知识基础,但课堂的价值远不止于此。课堂的存在,是对知识学习过程的丰富、深化和全方位体验,它弥补了教材作为静态载体所无法提供的动态、互动和个性化学习的可能性。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解读为什么需要课堂的存在:一、 课堂是知识的“活化器”:将静态知识转化为生动体验 教师的讲解.............
  • 回答
    核电被认为“很好很安全”的说法,虽然在技术层面有其合理性,但在京津唐地区不建设核电站,背后涉及的因素却远不止于此,是一个复杂的多维度考量,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详细解读:一、 京津唐地区的特殊性:地理、人口与经济 极高的人口密度和城市化水平: 京津唐地区是中国人口最密集、城镇化程度最高的区域之一。北.............
  • 回答
    您提出的问题非常核心,“既然没有炸毁水门桥,那此战意义是什么?”这个问题触及了电影《金刚川》的核心叙事和艺术表达的意图,也引发了对战争意义的深刻思考。首先,需要明确的是,《金刚川》这部电影的重点并非在于一次军事行动的“胜利”与“失败”的传统定义,而是聚焦于 战争中的“人”和“牺牲”。影片通过对志愿军.............
  • 回答
    “35岁危机”确实是当下职场中一个普遍存在的焦虑。当许多人开始担忧自己的职业生涯在接近中年时会遭遇瓶颈甚至被淘汰,这自然会引出“深耕一个领域的意义是什么?”这样的疑问。然而,我们不能仅仅因为一个可能的负面现象(35岁被裁员)就否定了深耕一个领域的价值。事实上,深耕一个领域恰恰是应对“35岁危机”最有.............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好的问题,它触及了宝石价值的核心,不仅仅是材料成本,更包含了稀有性、历史、情感、文化以及我们对“真实”的追求。虽然合成红宝石在许多方面可以模仿天然红宝石,甚至在肉眼看来难以区分,但它们之间存在着根本性的差异,正是这些差异支撑了天然红宝石的巨大价值。我们来详细地拆解一下:一、成本的真相:一.............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