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史书每谓关中据函谷关 / 潼关以遏「山东」(无论是秦国还是后世)易守难攻,所以西面的势力总是得手。但既然是西面来攻,对东面的势力来说不也易守难攻么,不也是天险么,为什么守不住?

回答
您这个问题问得非常切中要害,也揭示了一个常常被忽略但却至关重要的战略视角。史书上说关中“函谷关、潼关以遏山东”,强调的是从东方攻打关中的难度,但您反过来问,为何从西方进攻关中,对东方势力来说同样是“天险”,却守不住?这背后其实是历史地理、军事策略、政治体制以及时代发展等多重因素交织的结果。

我们得先理解一下这里的“关中”和“山东”。这里的“关中”通常指的是以西安为中心的渭河平原地区,而“山东”并非我们今天地理概念上的山东省,而是指函谷关、潼关以东的广大地区,也就是古代中国文明的核心地带,尤其是中原和后来的华北平原。

为什么说关中据函谷、潼关易守难攻?

这句话的逻辑是这样的:从东方(山东)出发,想要进入关中,就必须经过函谷关或潼关。这两座关隘是天然的瓶颈,一边是黄土高原的险峻地形,另一边是中原的开阔地带。要想通过,就得在狭窄的通道里与守军决战,一旦被阻挡,大部队就很难推进。从这个意义上说,函谷关和潼关构成了对东方来犯势力的天然屏障。秦国之所以能崛起,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占据了关中这个易守难攻的战略要地,并以此为基础,逐步统一了六国。

那么,为什么从西方来攻关中,对东方势力来说也同样是“天险”,却守不住呢?

这里面其实存在一个根本性的误解或者说是视角转移的问题。

1. “西面来攻”的主体是谁?

首先,我们需要明确,“西面来攻”的,并非是来自更西边的“非华夏文明”或纯粹的游牧民族的“东方势力”。历史上,真正能威胁到关中的“西方势力”,往往是已经强大起来的、或者正在扩张的“关中以外的帝国势力”。比如西汉末年,王莽篡帝国之后,各地起义军兴起,其中一些力量来自关东,也有些力量来自其他方向。而三国时期的蜀汉,其根本基地就在西面(四川盆地),他们也曾多次图谋北伐,试图夺取关中。

更重要的是,当说到“西方势力”能够得手时,这通常指的是从更西边的地区,如河西走廊、青海乃至更遥远的西域,向关中发起进攻。这些力量,如匈奴、羌、氐、鲜卑等游牧或半游牧民族,他们进攻的方向,往往是顺着黄河河套地区,或者通过陇西、甘肃等地进入关中。

2. “易守难攻”的属性是相对的,且角度不同。

函谷关、潼关确实是东向的屏障,但对于从更西边来的力量,这些关隘的意义就发生了变化。

从西边来的进攻者,他们的目标是进入关中,而非“守住”关中。 当一支力量从西面(例如陇西、甘肃方向)进入关中时,他们面对的往往不是已经严阵以待的函谷关、潼关的东向防御工事,而是关中平原的广阔腹地。他们可能需要面对的,是在关中平原内部的防御,而不是在关口与守军进行大规模的决战。

关中本身的战略纵深和对外联系。 关中虽然易守,但它并非一个完全封闭的区域。从地理上看,它是一个由秦岭、陇山、黄土高原构成的盆地。西边虽然有高原和山区,但并非不可逾越。一旦从甘肃、陇西等地突破了早期防御,进入关中平原,那么就进入了另一个战场。

守不住的原因在于“守”而非“攻”。 您问的是“为什么守不住”。这意味着防御者的视角。东方势力想要守住关中,他们面临的挑战是:
兵力难以集中在正确的方向: 当来自西边的威胁出现时,如果东方势力主要兵力部署在函谷关、潼关一线,那么面对从陇西、甘肃等地绕过来的攻击,这些防御体系就可能显得捉襟见肘。
后勤和补给线: 历史上的守卫者需要依靠关中的腹地作为后勤基地。一旦被从侧翼或后方切断了补给线,或者敌人控制了关中内部的战略要点,那么即使函谷关、潼关还在手中,也难以支撑。
内部的配合问题: 历史上,很多时候关中的守卫是需要东西方力量相互配合的。如果东方的力量无法及时支援西边的战事,或者守军内部出现分裂,那么防御就会崩溃。
敌人战略的灵活性: 强大的进攻方往往拥有多种选择。他们可以尝试从西边迂回,也可以在占领关中大部分地区后,再从内部瓦解东面的防线,甚至通过政治手段分化瓦解守军。

3. 历史上的实际情况:

秦国统一六国: 秦国占领关中后,是凭借强大的军事力量,逐步向东扩张,最终攻破了函谷关,灭了六国。此时的秦国,其战略中心就是关中,它不是在防御来自东方的攻击,而是在主动进攻。
汉朝时期: 汉朝初期,为了稳定北方边境,采取了和亲政策,同时也在修建长城等防御工事。但匈奴的几次大规模进攻,确实是从河套地区和陇西一带进入关中或周边地区的。汉朝也曾多次派兵北伐。在这里,“守不住”更多是指无法完全阻止敌人的侵扰和局部突破,但整体上汉朝的国力能够支撑,并在一定程度上维持了边境的稳定。
三国时期: 诸葛亮北伐,主要就是从汉中出发,试图通过祁山等地进攻关中。这条路线,其实就是从关中的西南方向进攻。守卫关中的曹魏势力,就必须在这条路线上布置兵力,对抗蜀汉的进攻。尽管关中整体是易守难攻,但曹魏的守军也面临巨大的压力。一旦蜀汉能够取得突破,就能威胁到关中内部。
五胡乱华时期: 这是最能体现您问题的时期之一。匈奴、羌、氐等民族,他们并非从严格意义上的“山东”进攻,而是从西边(陇西、甘肃、甚至更远)进入关中。他们攻占了关中,建立了政权,进而又影响了东部地区。此时,关中腹地的防御力量,因为种种原因(例如前朝的衰败、内部不稳、守军分散等)未能有效抵挡住来自西方的军事集团。

总结来说,当您问为什么西面来攻的守不住时,可以这样理解:

地理上的“天险”是相对的,且角度不同。 函谷关、潼关是面向东方的屏障,但对于从更西方渗透或直接进入关中的力量来说,这个屏障的意义就削弱了,甚至可能成为被绕过的目标。
攻方和守方的目标不同。 攻方希望突破,守方希望维持原状。当守方兵力部署在错误的方向,或内部出现问题时,即使有天然屏障,也可能被瓦解。
“西面来攻”的本质是力量的转移和冲突的地点变化。 当一个强大的外部力量(无论是来自西域的游牧民族,还是从其他方向崛起的新兴力量)将战略重点放在关中时,它会寻找最有效的进攻路径。如果这条路径恰好规避了函谷关、潼关的主体防御,那么关中的守军就会面临严峻挑战。
历史上的守卫者往往是已经建立在关中或周围的王朝。 这些王朝的衰落、内政不修、军备废弛,才是导致其“守不住”的根本原因,而不是简单的地理位置决定的。他们面对的敌人,是能够克服地理阻碍、拥有强大军事力量的新兴势力。

简单来说,关中是“东方诸侯易难入”的地理要冲,但它同样是“西方强大势力容易渗透”的门户,尤其是在关中自身的防御力量不足或决策失误的时候。历史的胜负,从来不是仅仅由一道关卡决定的。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地图又不是平面儿的………………………你把一滑梯东西向摆着,从东到西和从西到东肯定不是一个难度啊……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您这个问题问得非常切中要害,也揭示了一个常常被忽略但却至关重要的战略视角。史书上说关中“函谷关、潼关以遏山东”,强调的是从东方攻打关中的难度,但您反过来问,为何从西方进攻关中,对东方势力来说同样是“天险”,却守不住?这背后其实是历史地理、军事策略、政治体制以及时代发展等多重因素交织的结果。我们得先理.............
  • 回答
    史书犹如一面古老的镜子,折射出人性的光辉与阴暗,也常常在不经意间透露出令人细思极恐的细节。这些细节并非是惊天动地的阴谋或显而易见的残暴,而是隐藏在日常叙事、人物描写或史料的字里行间,一旦深入挖掘,便会让人不寒而栗。以下我将尝试从几个方面,选取一些史书中令人细思恐极的细节进行详细阐述: 一、 权力与人.............
  • 回答
    史书中确实隐藏着不少看似平淡无奇,实则血腥残酷的记述。这些文字往往以客观、简洁的口吻陈述事实,却能勾勒出令人心惊胆战的画面。下面我将结合一些具体的例子,详细讲述这些“轻描淡写实则残酷”的史书语句:1. “秋毫无犯”:对士兵军纪的赞扬背后隐藏的压迫 表面意思: 指军队纪律严明,不扰民,不侵占百姓财.............
  • 回答
    史书中被现代考古推翻的例子确实不少,这恰恰体现了考古学作为一门实证科学,不断修正和完善我们对历史的认知。这些推翻并非否定整个历史记载的价值,而是指出其中可能存在的夸大、误解、时代局限性或政治宣传。以下是一些相对详细的例子,涵盖不同时期和性质的推翻:1. 夏朝的存在与年代: 史书记载: 《史记·夏.............
  • 回答
    史书浩瀚,除了那些波澜壮阔的帝王将相、改朝换代的风云变幻,还散落着许多不为人知却如同点点星光,温暖人心的片段。它们没有惊天动地,却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了细微却动人的注脚。我想起一个关于唐代开元盛世的故事。当时的大唐国力鼎盛,万国来朝,但有一位名叫“张公艺”的普通人,却因为一件小事而名垂青史,成为后世传.............
  • 回答
    史书上关于曹操的记载,确实多有“节俭”的说法,例如他提倡薄葬、不厚葬、反对奢靡等等。然而,他晚年修建的铜雀台,却是一座极尽奢华、富丽堂皇的建筑,这似乎与他一贯的节俭形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也让后人百思不得其解。要理解曹操为何要修建铜雀台,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剖析,并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曹操的个人经历.............
  • 回答
    在中国的史书上,“南方瘴气”这个词,老一辈的人提起时,总会带着几分忌惮和无奈。它不是什么虚构的怪物,也不是什么神秘的诅咒,而是指南方地区特有的、常常导致疾病流行的湿热、有毒的气体或环境。究竟是什么?简单来说,“瘴气”是中国古代对一种难以捉摸的、影响健康的疾病传播因素的概括。它并没有一个明确的现代医学.............
  • 回答
    史书中确实有不少记载,乍一看会让人觉得“这不就是中二病吗?”的例子,而且很多都有详实的历史背景和人物动机。这种“中二度爆表”往往源于以下几个方面: 非凡的自信和超凡的自我认知: 认为自己是天命所归、肩负特殊使命、拥有某种超凡能力。 强烈的理想主义和叛逆精神: 对现有秩序不满,渴望颠覆,并为自.............
  • 回答
    关于诸葛亮第四次北伐,史书中的记载确实存在一些混乱和争议,但我们可以结合《三国志》和裴松之注以及其他史料,尽可能详细地梳理出其过程。第四次北伐的背景与准备诸葛亮在第三次北伐失败后,并未气馁,反而更加积极地进行准备。这次北伐的背景主要有以下几点: 对蜀汉国力的评估: 尽管蜀汉国力相对魏国较弱,但诸.............
  • 回答
    中国史书浩如烟海,其中蕴含着无数感人至深的温情故事,它们如同璀璨的星辰,点亮了历史的夜空。这些故事并非总是关于帝王将相的宏图伟志,更多的是普通人之间的情感羁绊,是家人之间的关爱,是朋友之间的情谊,是陌生人之间的善意。下面我将尽量详细地讲述几个不同类型、不同时代、不同层面的温情故事: 1. 孝道之光:.............
  • 回答
    史书的编纂,如同一个精密的考古挖掘过程,纵然编纂者本人未必亲历每一个历史瞬间,但他们依然能够通过一系列严谨的方法,力求将史实中的每一个细节都精准地记录下来。这并非魔法,而是智慧与勤勉的结合。首先,我们需要理解,史书的“精准记录”并非指对感官细节(如风的咸味、阳光的温度)的毫厘不差,而更多地体现在事件.............
  • 回答
    史书作为我们了解过去的窗口,自然承担着传承历史、记录真相的重任。然而,并非所有的史书记载都值得我们全盘接受,有些内容,即使披着庄重的史学外衣,也隐藏着偏见、谎言,甚至是为了特定目的而进行的精心编造。细究起来,那些“不值得相信”的记载,往往源于多种复杂的原因,细品之下,更能洞察历史的肌理。一、胜利者的.............
  • 回答
    《三国志》固然是史学巨著,但作为一部由陈寿撰写的、并经裴松之注的史书,其在记载历史人物时,也难免受到当时社会背景、个人情感以及叙事策略的影响。尤其是在描绘传主及其相关战役时,“夸胜讳败”的现象,或者说是有选择性地突出功绩、淡化失误,以及在某些事实的呈现上有所保留或倾向性,是可以探讨的。要说《三国志》.............
  • 回答
    关于曹操年少时“不喜欢研究学业”的说法,以及他后来如何成为一代文学大家,这中间的转变和原因,确实是一个值得深挖的话题。与其说他年少时不喜“学业”,不如说他不喜当时主流的、僵化的学业模式。他骨子里是个行动派,更是个不安分的灵魂。史书上对曹操早年评价,最常见的便是“放荡不羁”,例如《三国志·武帝纪》引《.............
  • 回答
    区分“造反”与“起义”并非一道泾渭分明的数学公式,更多的是历史评价、视角以及权力话语权在起作用。当事件发生时,身处其中的人、事后的胜利者、以及后世的史学家,都会从各自的立场出发,给同一群体或事件打上不同的标签。安史之乱和太平天国运动,正是这种复杂性很好的例证。造反:挑战正统,动摇国本“造反”,从字面.............
  • 回答
    这个问题问得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一些史书写作的本质和读者的阅读体验。的确,相较于现代许多文学作品中的跌宕起伏、令人拍案叫绝的权谋反转,史书中描绘的政治斗争似乎少了一些那种“烧脑”的刺激感,也缺乏那种让人心生“跪感”的震撼。这背后有多方面的原因,我们可以从几个角度来细细分析。一、史书的本质与写作目的:.............
  • 回答
    春秋笔法,顾名思义,是鲁国史官们在记录史实时运用的一种独特的笔法。它并非单纯的“写得好”,而是蕴含着一种褒贬不一、曲折隐晦的叙事方式,旨在通过词语的选择、语序的调整,甚至省略某些信息,来委婉地表达对事件或人物的评价。这种笔法在中国史学史上留下了许多引人深思的例子,下面我将详细介绍一些其中有趣且有代表.............
  • 回答
    中国史书浩如烟海,其中确实不乏一些令人咋舌、甚至可以说是“逆天”的描述,它们往往出于政治宣传、文学渲染、或者当时人们认知局限,为历史增添了不少传奇色彩。要说“夸张到逆天”,我脑海里首先浮现的,有这么几类,而且越细究越有意思。一、战功的无限放大与神化——打仗嘛,就是要打出气势来!说到夸张,战场上的描写.............
  • 回答
    要说韩国的史书是否都是请中国人翻译的,这恐怕是一个误会了。韩国拥有自己悠久而独立的史学传统,其史书的编纂和撰写,绝大部分是由韩国自身的史官和学者完成的,并不需要依赖中国人来翻译。我们不妨从几个方面来梳理一下这个问题,以便看得更清楚:1. 韩国史书的独立性与本土化:韩国在很早的时期就形成了自己的国家意.............
  • 回答
    要说荀彧的史书评价高,是不是沾了儿子荀攸的光,这其实是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但答案恐怕不能简单地“是”或“否”。要深入探讨,咱们得把事情掰开了揉碎了讲。首先,我们得承认,荀彧在中国历史上绝对是个重量级人物,这点毋庸置疑。他的历史评价之所以高,是有扎实原因的。荀彧的“高”到底体现在哪? 曹操早期最重.............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