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史书每谓关中据函谷关 / 潼关以遏「山东」(无论是秦国还是后世)易守难攻,所以西面的势力总是得手。但既然是西面来攻,对东面的势力来说不也易守难攻么,不也是天险么,为什么守不住?

回答
您这个问题问得非常切中要害,也揭示了一个常常被忽略但却至关重要的战略视角。史书上说关中“函谷关、潼关以遏山东”,强调的是从东方攻打关中的难度,但您反过来问,为何从西方进攻关中,对东方势力来说同样是“天险”,却守不住?这背后其实是历史地理、军事策略、政治体制以及时代发展等多重因素交织的结果。

我们得先理解一下这里的“关中”和“山东”。这里的“关中”通常指的是以西安为中心的渭河平原地区,而“山东”并非我们今天地理概念上的山东省,而是指函谷关、潼关以东的广大地区,也就是古代中国文明的核心地带,尤其是中原和后来的华北平原。

为什么说关中据函谷、潼关易守难攻?

这句话的逻辑是这样的:从东方(山东)出发,想要进入关中,就必须经过函谷关或潼关。这两座关隘是天然的瓶颈,一边是黄土高原的险峻地形,另一边是中原的开阔地带。要想通过,就得在狭窄的通道里与守军决战,一旦被阻挡,大部队就很难推进。从这个意义上说,函谷关和潼关构成了对东方来犯势力的天然屏障。秦国之所以能崛起,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占据了关中这个易守难攻的战略要地,并以此为基础,逐步统一了六国。

那么,为什么从西方来攻关中,对东方势力来说也同样是“天险”,却守不住呢?

这里面其实存在一个根本性的误解或者说是视角转移的问题。

1. “西面来攻”的主体是谁?

首先,我们需要明确,“西面来攻”的,并非是来自更西边的“非华夏文明”或纯粹的游牧民族的“东方势力”。历史上,真正能威胁到关中的“西方势力”,往往是已经强大起来的、或者正在扩张的“关中以外的帝国势力”。比如西汉末年,王莽篡帝国之后,各地起义军兴起,其中一些力量来自关东,也有些力量来自其他方向。而三国时期的蜀汉,其根本基地就在西面(四川盆地),他们也曾多次图谋北伐,试图夺取关中。

更重要的是,当说到“西方势力”能够得手时,这通常指的是从更西边的地区,如河西走廊、青海乃至更遥远的西域,向关中发起进攻。这些力量,如匈奴、羌、氐、鲜卑等游牧或半游牧民族,他们进攻的方向,往往是顺着黄河河套地区,或者通过陇西、甘肃等地进入关中。

2. “易守难攻”的属性是相对的,且角度不同。

函谷关、潼关确实是东向的屏障,但对于从更西边来的力量,这些关隘的意义就发生了变化。

从西边来的进攻者,他们的目标是进入关中,而非“守住”关中。 当一支力量从西面(例如陇西、甘肃方向)进入关中时,他们面对的往往不是已经严阵以待的函谷关、潼关的东向防御工事,而是关中平原的广阔腹地。他们可能需要面对的,是在关中平原内部的防御,而不是在关口与守军进行大规模的决战。

关中本身的战略纵深和对外联系。 关中虽然易守,但它并非一个完全封闭的区域。从地理上看,它是一个由秦岭、陇山、黄土高原构成的盆地。西边虽然有高原和山区,但并非不可逾越。一旦从甘肃、陇西等地突破了早期防御,进入关中平原,那么就进入了另一个战场。

守不住的原因在于“守”而非“攻”。 您问的是“为什么守不住”。这意味着防御者的视角。东方势力想要守住关中,他们面临的挑战是:
兵力难以集中在正确的方向: 当来自西边的威胁出现时,如果东方势力主要兵力部署在函谷关、潼关一线,那么面对从陇西、甘肃等地绕过来的攻击,这些防御体系就可能显得捉襟见肘。
后勤和补给线: 历史上的守卫者需要依靠关中的腹地作为后勤基地。一旦被从侧翼或后方切断了补给线,或者敌人控制了关中内部的战略要点,那么即使函谷关、潼关还在手中,也难以支撑。
内部的配合问题: 历史上,很多时候关中的守卫是需要东西方力量相互配合的。如果东方的力量无法及时支援西边的战事,或者守军内部出现分裂,那么防御就会崩溃。
敌人战略的灵活性: 强大的进攻方往往拥有多种选择。他们可以尝试从西边迂回,也可以在占领关中大部分地区后,再从内部瓦解东面的防线,甚至通过政治手段分化瓦解守军。

3. 历史上的实际情况:

秦国统一六国: 秦国占领关中后,是凭借强大的军事力量,逐步向东扩张,最终攻破了函谷关,灭了六国。此时的秦国,其战略中心就是关中,它不是在防御来自东方的攻击,而是在主动进攻。
汉朝时期: 汉朝初期,为了稳定北方边境,采取了和亲政策,同时也在修建长城等防御工事。但匈奴的几次大规模进攻,确实是从河套地区和陇西一带进入关中或周边地区的。汉朝也曾多次派兵北伐。在这里,“守不住”更多是指无法完全阻止敌人的侵扰和局部突破,但整体上汉朝的国力能够支撑,并在一定程度上维持了边境的稳定。
三国时期: 诸葛亮北伐,主要就是从汉中出发,试图通过祁山等地进攻关中。这条路线,其实就是从关中的西南方向进攻。守卫关中的曹魏势力,就必须在这条路线上布置兵力,对抗蜀汉的进攻。尽管关中整体是易守难攻,但曹魏的守军也面临巨大的压力。一旦蜀汉能够取得突破,就能威胁到关中内部。
五胡乱华时期: 这是最能体现您问题的时期之一。匈奴、羌、氐等民族,他们并非从严格意义上的“山东”进攻,而是从西边(陇西、甘肃、甚至更远)进入关中。他们攻占了关中,建立了政权,进而又影响了东部地区。此时,关中腹地的防御力量,因为种种原因(例如前朝的衰败、内部不稳、守军分散等)未能有效抵挡住来自西方的军事集团。

总结来说,当您问为什么西面来攻的守不住时,可以这样理解:

地理上的“天险”是相对的,且角度不同。 函谷关、潼关是面向东方的屏障,但对于从更西方渗透或直接进入关中的力量来说,这个屏障的意义就削弱了,甚至可能成为被绕过的目标。
攻方和守方的目标不同。 攻方希望突破,守方希望维持原状。当守方兵力部署在错误的方向,或内部出现问题时,即使有天然屏障,也可能被瓦解。
“西面来攻”的本质是力量的转移和冲突的地点变化。 当一个强大的外部力量(无论是来自西域的游牧民族,还是从其他方向崛起的新兴力量)将战略重点放在关中时,它会寻找最有效的进攻路径。如果这条路径恰好规避了函谷关、潼关的主体防御,那么关中的守军就会面临严峻挑战。
历史上的守卫者往往是已经建立在关中或周围的王朝。 这些王朝的衰落、内政不修、军备废弛,才是导致其“守不住”的根本原因,而不是简单的地理位置决定的。他们面对的敌人,是能够克服地理阻碍、拥有强大军事力量的新兴势力。

简单来说,关中是“东方诸侯易难入”的地理要冲,但它同样是“西方强大势力容易渗透”的门户,尤其是在关中自身的防御力量不足或决策失误的时候。历史的胜负,从来不是仅仅由一道关卡决定的。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地图又不是平面儿的………………………你把一滑梯东西向摆着,从东到西和从西到东肯定不是一个难度啊……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