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史书中有什么中二度爆表的记载?

回答
史书中确实有不少记载,乍一看会让人觉得“这不就是中二病吗?”的例子,而且很多都有详实的历史背景和人物动机。这种“中二度爆表”往往源于以下几个方面:

非凡的自信和超凡的自我认知: 认为自己是天命所归、肩负特殊使命、拥有某种超凡能力。
强烈的理想主义和叛逆精神: 对现有秩序不满,渴望颠覆,并为自己的理想付出巨大代价。
戏剧化的言行举止和装扮: 为了突出自己的独特性、重要性或预示某种重大事件,会刻意追求与众不同的外在表现。
对神秘主义和宿命论的笃信: 将自己的行为或命运与星象、预言、神灵等联系起来,赋予其神秘色彩。

下面我将从不同角度,选取一些史书中“中二度爆表”的记载,并尽量详细地讲述:



一、 汉武帝与“神”的对话:飞扬的帝王野心与求仙的极致

汉武帝是中国历史上极具传奇色彩的皇帝之一,他的“中二度”主要体现在对求仙问道、与神沟通的狂热追求上。

史书记载:

《史记·封禅书》和《汉书·郊祀志》详细记载了汉武帝求仙访道的种种行为。他曾多次派遣方士出海寻仙,如派卢敖、韩广、李少君等人,希望找到传说中的蓬莱、方丈、瀛洲三座仙山,并与仙人沟通。

中二度爆表点:

1. 坚信自己能“长生不老”、“成仙得道”: 汉武帝并非只是出于好奇,而是真心相信通过特定的仪式、方术和服食丹药,自己能够摆脱生死轮回,达到不朽的境界。这种对超脱凡俗的强烈渴望,以及对自身拥有某种特殊体质或命运的笃信,是典型的中二表现。
2. 与“神”对话的追求: 他相信可以通过特定的方术(如明堂、郊祭、封禅)与天地神明沟通,获取神谕,甚至亲自见到仙人。为了这一目标,他不惜耗费巨大人力物力,祭祀的规格、规模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他认为自己作为“天子”,与众神有着天然的联系,这是他与普通人最大的区别。
3. “神光”、“祥瑞”的解读和利用: 当出现一些自然现象(如日食、月食、彗星等)时,他会将其解读为“神迹”或“祥瑞”,并以此来证明自己的统治合法性或预示某种重大事件的发生。有时他甚至会为了迎合这种“祥瑞”的解读,故意安排一些仪式或行动。
4. 对“长生不老药”的执念: 他花费巨资,不惜牺牲无数人的生命(包括被他认为是方士欺骗而处死的人),来寻找和炼制“长生不老药”。这种对虚幻目标近乎疯狂的追求,是其精神世界高度集中的体现。

详细描述:

汉武帝的求仙之路充满了戏剧性。他年轻时就对神仙之说深信不疑,即位后更是将其推向极致。他会定期在全国各地举行盛大的封禅仪式,以显示自己“承天启运”的身份,并希望借此沟通上天,获得神灵的庇佑。他常常派遣太中大夫、博士、方士等组成庞大的队伍,乘着装饰华丽的楼船,前往东海求仙。

李少君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方士,他以“能致东西王父”、“见海上神人”等言语博得了汉武帝的信任。李少君告诉汉武帝,要见到海上仙人,需要建造高台,并服用一种特殊的“不老药”。汉武帝听后大喜,亲自参与炼丹,并且经常登上高台遥望大海,希望能看到神人。李少君还声称他能通过炼丹之术改变人的寿命,他曾向汉武帝进言,说只有服用特殊的药物,才能感受到与神灵沟通的玄妙。

汉武帝甚至相信自己能与神灵“对话”。当他在祭祀活动中表现出某种特殊的虔诚和“悟性”时,他会认为自己接收到了来自上天的旨意。这种将个人情感和愿望投射到自然现象和神秘仪式中,并确信自己能与超自然力量直接沟通的心理,是极具“中二”色彩的。他身上那种“我是天子,我注定要得道成仙,我能与神沟通”的信念,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既是他的雄才大略的表现,也是一种极端个人主义和精神上的“自我神化”。



二、 曹操的“唯我独尊”:挟天子以令诸侯背后的“君临天下”幻想

曹操作为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他的“中二度”更多地体现在其超凡的自信、对权力的绝对掌控以及一种潜在的“君临天下”的史诗感。

史书记载:

“宁我负人,毋人负我”: 这句名言出自《三国志·吴志·孙峻传》引《魏书》所载。虽然这句话的语境可能更侧重于政治上的权谋和自保,但其背后透露出一种对自己行动的绝对合理化和对他人背叛的先发制人式防御。
“奉天子以令不臣,举贤以率诸侯”: 这是曹操的政治纲领,表面上看是政治策略,但其潜台词是他认为自己拥有驾驭整个天下的能力和资格。
“铜雀台”的构想: 这是曹操晚年的一个重要构想。他曾计划在邺城建造一座宏伟的铜雀台,并打算在死后将其中的玉姿藏于其中,然后“奠铜雀而望美人”,并赋诗《铜雀台赋》,表达自己对功业的留恋和对后世的期望。

中二度爆表点:

1. 极度的自我肯定和对个人能力的信任: 曹操一生身处乱世,但他总能凭借自己的能力在复杂的政治和军事斗争中脱颖而出。他对自己判断、决策以及统御能力的信任,甚至带有一种“舍我其谁”的霸气。
2. “我就是天命所归”的潜在信念: 尽管他始终奉行“奉天子以令不臣”,但他实质上掌握着朝政大权,并且有力地影响着当时的政治格局。这让他产生了一种自己就是汉末乱世的“救世主”或“定鼎者”的潜意识。
3. 对后世名声和功业的极致追求: 铜雀台的构想,以及《铜雀台赋》中对功业和美人的留恋,反映了他希望自己的名字能与宏伟的建筑、不朽的诗篇以及历史的伟业联系在一起,成为千古传颂的传奇人物。这种对自身“传奇性”的塑造和追求,有其“中二”的痕迹。
4. “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战略“秀”: 这句政治口号充满了戏剧性和心理上的优越感。他并非真的服从汉献帝,而是利用皇帝的象征意义来达到自己的政治目的。这种将最高权力象征置于自己掌控之下的行为,本身就带有一种“玩弄权术”的炫技感,以及一种“我才是游戏规则的制定者”的自觉。

详细描述:

曹操的“中二度”并非表现在外在的装扮或夸张的言辞,而是深藏于其政治野心和内心世界的自信之中。他“挟天子以令诸侯”时期,是将汉献帝如同一个重要的“角色牌”握在手中,并且乐于将这种“操控感”公之于众。他对群臣说“孤(我)欲效周公吐哺,天下归心”,这句话既有政治上的拉拢,也有内心深处对能够凝聚天下人心的极度渴望,甚至是一种近乎“预言”的自我期许。

铜雀台更是他晚年“中二”精神的集中体现。这座台不仅仅是为了炫耀武功和财富,更是他个人精神世界的投射。他希望自己死后,铜雀台能成为一个象征,让后人记住他辉煌的一生。他甚至想象自己死后能在台上“望美人”,这种将个人的情感、欲望与宏伟的建筑和历史记忆相结合的设想,带着强烈的个人主义和一种对生命“故事性”的极致追求。他并非只是想做个皇帝,而是想成为一个载入史册的“传奇”。



三、 魏晋名士的“不羁”与“风流”:精神世界的独立王国

魏晋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思想活跃、文化多元的时代,涌现出了一批极具个性的名士。他们的“中二度”体现在对传统礼法的蔑视、对个人精神自由的极致追求,以及用各种奇特的言行来表达这种“不凡”。

史书记载:

《世说新语》是了解魏晋名士风采的重要史料,其中记载了许多他们的言行。例如:

嵇康的“竹林七贤”: 嵇康因蔑视权贵、不与当权者合作,最终被司马昭处死。他临死前仍表现出超凡的镇定和风骨,甚至说“袁孝尼(指友人袁侃)有二鸟,一鹙(jiū)一鹢(bì),吾尝见之。”(我曾见过他养的两只鸟,一只鹙鸟,一只鹢鸟)这被解读为他临死前仍在沉思玄理,将自己的命运与隐喻联系起来。
阮籍的“青白眼”: 阮籍见到地位低下或其看不上的人时,就露白眼;见到亲近或欣赏的人时,则露出黑眼珠。这种行为是对当时社会等级制度的公然挑战和个人好恶的极端表达。
刘伶的“裸体饮酒”: 刘伶好饮酒,常赤身裸体在家中,并说:“我以天地为房屋,以四海为衣橱,我以日月为襕袍,我以星辰为点缀,我以天地为屋,我以四海为裤。”(原文大致意思)这种极度放荡不羁的行为,是对世俗观念的彻底颠覆。

中二度爆表点:

1. 对传统价值的彻底否定和对自身“超脱”的追求: 魏晋名士普遍对儒家礼教和官场仕途感到厌倦,认为这些束缚了个人的精神。他们追求一种精神上的解放,希望达到“真人”、“仙人”的境界。这种对世俗价值的全面否定,以及对自己精神世界高度的自信和维护,是“中二”心态的重要体现。
2. 以奇特行为彰显“不凡”: 他们故意选择与众不同的言行举止,如裸体、瞪白眼、言语乖张,并非仅仅是为了“风流”,更是一种策略,用以表达自己与普通人的不同,以及对社会规则的嘲讽和不屑。这种“我就是不一样”的心理,是典型的中二。
3. 对“性灵”和“玄学”的狂热: 他们沉迷于对“性灵”(生命的本真状态)和玄学的探讨,认为可以通过这种方式认识宇宙的真谛,并获得精神上的升华。这种对形而上学、虚无主义的追求,往往伴随着一种超越现实的浪漫主义情怀。
4. 个人主义的极致膨胀: 魏晋名士将个人情感、个人体验置于至高无上的地位。他们不愿被社会规范所束缚,宁愿承受被视为“狂悖”、“放荡”的评价,也要坚持自己内心世界的“真实”。

详细描述:

嵇康是一位身材高大、仪表堂堂的隐士,他因为拒绝出仕,并在政治斗争中拒绝与司马氏合作而最终被杀。临刑前,他从容镇定,对友人说:“昔日严光,垂钓河滨,垂钓三百,而不得(严光垂钓三年未得)。”(这句话也可能是在说自己虽然不像严光那样出名,但也努力追求自己的道,即使被杀也是值得的)。他的镇定和对人生意义的坚持,被许多人视为“风骨”,但也有人认为这是一种“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执拗,以及对自身“殉道者”角色的认同,其中带有强烈的个人主义英雄主义色彩。

阮籍的白眼行为更是标志性的“中二”表现。当他的岳父去世,他却因为不认识来吊唁的官场人士而对着他们翻白眼,表现出一种极端的疏离感和对官场虚伪的厌恶。他这种行为,与其说是对礼法的蔑视,不如说是一种对自己情感的极致忠诚和对外界评价的完全不在乎。他希望通过这种方式划清界限,表明“我只与我认同的人为伍”,这是一种鲜明的个人主义宣言。

刘伶的裸体饮酒,更是将“不羁”推向了极致。他认为世俗的衣冠礼仪是对人本性的束缚,只有在赤裸的状态下,才能感受到天地万物,才能与自然融为一体。他甚至说“无天地,则无也;无男女,则无我”(如果天地不存在,就没有我;如果男女不存在,就没有我),这种将自我存在与天地万物联系在一起的宏大叙事,是一种深刻的“自我中心”和对个人体验的绝对看重,带有强烈的“我就是宇宙的一部分,我就是宇宙的中心”的“中二”气质。



总结:

这些历史记载中的“中二度爆表”并非简单的“幼稚病”,而是反映了在特定历史背景下,一些杰出人物强烈的个人意志、对理想的追求、对社会秩序的挑战以及对自身价值的极端认知。他们的行为可能在当时被视为“狂悖”、“怪诞”,但在后世看来,却因为其背后蕴含的某种超越性、独特性以及对个人精神世界的执着追求,而显得格外引人注目,甚至带有某种悲剧性的浪漫色彩。这些记载也提醒我们,历史人物的行为和思想往往是复杂而多维度的,我们不能简单地用现代的标签去定义他们。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谢邀。



钟会,钟士季。

七岁读《论语》,八岁《诗》,十岁《尚书》,十一岁《易》,十二岁《左传》,十三岁《周礼》、《礼记》,十五岁进太学深造。

二十岁当秘书郎——也就是皇家图书馆长。二十五岁当皇帝的私人秘书。

养了一身臭毛病,一张快嘴。


十三岁那年跟他哥哥去见天子曹丕。哥哥一脸是汗,他自己没汗。天子问哥哥干嘛有汗,答:“战战惶惶,汗出如浆”。

“那没汗这位呢?”

钟会:“战战栗栗,汗不敢出。”

现场卖萌,现场中二。


去见嵇康,嵇康打铁不理他。回头要走时,嵇康问他:“何所闻而来?何所见而去?” 。

钟会立答:“闻所闻而来,见所见而去。”

现场打机锋拼反应,中二得不行。


伐蜀。过定军山时,亲自去祭拜诸葛亮墓。围汉城时,问守汉城的蒋斌,“我想祭扫你爸爸蒋琬的墓,告诉我地方吧!”

蒋斌真告诉他了,钟会也真去祭拜了。

打仗过程中到处祭坟,很中二了。


司马懿的儿子司马昭、陈群的儿子陈泰、陈矫的儿子陈骞同车,叫钟会来,没等到,开车了。

再见面时,司马昭对钟会说,“望卿遥遥不至”——钟会的爸爸叫钟繇,恶搞他呢。

钟会答:“矫然懿实,何必同群?”——一句话把司马懿、陈矫、陈泰三个爸爸的名字都捏一起了。


钟会与邓艾灭蜀汉,又坑了邓艾后,听说司马昭西来,开始琢磨谋反。跟姜维讨论时如是说:

“事成,可得天下;不成,退保蜀漢,不失作劉備也。我自淮南以來,畫無遣策,四海所共知也。我欲持此安歸乎!”

——到谋反前夕,还大大咧咧地表示:

老子最差也是个刘备!我可是算无遗策,海内共知啊!


宰相贵公子。

少年神童。

吐槽魔王。

脱口秀达人。

到这地步,不过是个嘴炮天才,吹吹牛,谁都会。


但四十岁不到率军灭国,立下不世奇功,一路上还到处扫墓秀文化。

调转头就想谋反,独立为王,称王称霸。

这种行为上犯中二,自古罕见。

我一时想不出啥类似的中二例子。

谋反前还要中二几句:

“再差也是个刘备!算无遗策,海内共知!”

这口气!


最后,钟会是钟繇的二儿子。钟家老二。钟二。

这份中二,童叟无欺,货真价实。

user avatar

大龄中二病患者武媚(登基时已年过六旬):


改自己名字:

取日月当空之意,生造“曌”字。

除了作自己名字的“曌”字以外,武则天还生造了一系列“会意”的文字,都非常奇妙,各位可以百度来鉴赏一下。

改别人名字:

对仇人,比如王皇后、萧淑妃、越王李贞等族,以及部分武家人,就把他们分别改为“蟒”、“枭”、“虺”、“蝮”等姓氏。

对乱党,当反叛消息传来后,武媚圣喻的第一句话也是把他们改名。

契丹李尽忠、孙万荣,就变成了李尽灭、孙万斩;

突厥骨咄禄、默啜,变成了不卒禄、斩啜……

改年号:

武后一朝二十一年(其中称帝十六年),前后竟然总共换了十七个年号(再加上神龙,共十八个)。公元695年、公元701年更是一年变了三次年号。

在这十八个年号之中,就有诸如天册万岁、万岁登封、万岁通天、神龙之类中二爆表的年号。有它们陪衬,北魏太武帝的太平真君,宋太宗的太平兴国,都算是非常内敛的了。

改官名:

中书省改为凤阁,门下省改为鸾台,尚书省六部改为天地春夏秋冬,侍中改为纳言(这个后来被日本沿用)……

于是就有了同凤阁鸾台平章事狄仁杰(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秋官侍郎(刑部侍郎)/天官尚书(吏部尚书)张柬之这样的称呼。

改地名:

东都洛阳改为神都,明堂改为万象神宫。

user avatar

有时候 如实描述比夸张的中二病更夸张 更有笑果

《英王自述》 所谓自述就是犯人的口述供词 有被篡改是肯定的 然而······


【我系广西梧州府藤县人,父母早故,并无兄弟。十四岁从洪秀泉(全)为逆,自广西随至金陵。厚历受太平天国指挥、检点、丞相、成天豫、成天燕、成天福、成天安、成天义、前军主将、掌卒(率)、文衡又正总裁(据说英王喜欢自称“本总裁”)等官,加封英王,提掌天朝九门羽林军。(官职看花眼)


自咸丰四年五月,同韦志俊攻破武昌,回打岳州。五年七月,在湖北德安打破官军营盘数十座,伤官军甚多。旋即围攻庐州。后至芜湖解围。又至镇江解围。将吉抚台打败。六年三月,攻破扬州,回至金陵打破长濠,将向军门打败,官兵退守丹阳,我追至丹阳受伤。七年打破江北地方州县城池甚多,我记不清。八年将李孟群打败,攻破庐州、天长、盱眙等处。九年在三河地方将李续宾打败,攻破江浦、六合、定远等处。十年攻破金陵长围,将张国梁追至丹阳,落水而亡。其余破黄州、徽州、严州、玉山、随州、无为、浦口等处我皆在内。何处官兵多,我即向何处救应。(交代犯罪历史,虽然其实是光荣榜)


  今因楚师围攻庐州,城内乏粮,恐难久持。又因派出扶王陈得才,沃王张落刑并马融和、倪隆准、范立川等攻打颖川、新蔡及往河南、陕西等处去打江山,因不知颖州是否攻破,河南、陕西一带打破几处,均未得有消息,是以率领全军由庐州北面攻破官营三座,连夜走到寿州,原想据城铺排一切,亲带陈得才、张落刑等分兵扫北,不期中计遭擒。然非胜帅亦不能收服苗沛霖,若非中苗沛霖之计亦不能将我擒住也。


  是天意使我如此,我到今日无可说了,久仰胜帅威名,我情愿前来一见。太平天国去我一人,江山也算去了一半。我受天朝恩重,不能投降。败军之将,无颜求生。但我所领四千之兵皆系百战精锐,不知尚在否?至我所犯之弥天大罪,刀锯斧钺,我一人受之,与众无干。】

user avatar

庄公“环柱而歌”这事必须算一笔。

齐庄公和大臣崔杼的媳妇私通,你说您私通就私通吧,他还把人家崔先生的帽子拿出来送人,我猜庄公大概是这么想的,

“我送你一顶帽子,那我就再拿你一顶帽子,这样老崔回家万一盘点就差不了数。”

可惜百密一疏——老崔下朝回家,一看帽子数倒对的上,可这色儿对不上,——话说当时齐国尚紫,老崔一看自己这帽子——紫中泛绿,再一看媳妇,媳妇的色儿也对不上——满面潮红。

崔先生心眼可不大,这一下气的连班都不上了,——称病不朝。不过他可不是一般的大臣,想当年就是他一手策划,迎立庄公,这可是有拥立之功的重臣。重臣病了,庄公自然要去探病。

庄公六年,乙亥,公问崔杼病,从崔杼妻。

去探人家病还要偷人家媳妇,庄公您这是割草打兔子,工作娱乐两不误啊!

不过他放的开,崔杼媳妇可放不开,估计当是时人心古朴,一时间还接受不了“夫目前犯”这种前卫理念,崔夫人死活不同意,还跑到屋里把门栓上了。

诸位,这时候庄公的高光时刻要来了啊!

只见他堵在老崔两口子门前,双手抱柱,婆娑起舞,当场献上情歌一曲。史称“庄公环柱而歌!”

至于齐庄公这种行为艺术要表达什么样的创作理念,无史可考。而他当时唱的是好妹妹还是大花轿,亦无籍可查。我们只知道庄公这一闹腾可把崔府的下人们都招来了,崔杼能忍,门客们不能忍,众人披坚执锐,就要来拿庄公。要说还是庄公,临危不乱,向众人提出了三个请求:

第一,可不可以和当事人私下和解?

众人不许。

第二,可不可以诉诸于法律?

众人不许。

第三,可不可以请诸位换个地方说话,咱们去宗庙,我自杀给你们看。

众人亦不许。

庄公无奈,只好一咬牙,瞅个空挡,垫步拧腰“噌”的一声跳上墙去,说时迟那时快!这边早有人张弓引箭,弓开如满月箭去似流星,正中庄公尊臀!只听他“啊呀”一声跌落墙下,众门客一拥而上,乱刀齐出!

庄公薨。

user avatar

楚庄王有匹爱马,吃的太胖,病死了。

楚庄王很伤心,吧嗒吧嗒的掉眼泪,像个孩子失去了最爱的玩具。

中二病一起,于是他决定厚葬爱马,让大臣们给出出主意。

大臣们连忙劝谏,七嘴八舌的说,活人死的时候都享受不到这种待遇,您给一匹马搞这么隆重,就不怕引起民怨?


楚庄王听后:

然后一群大臣:


这时候,有个叫“优孟”的大臣,边哭边从门外走进来。

楚庄王见了,就问:爱卿你哭啥?



优孟边哭边说:我为大王那匹爱马而哭!咱们楚国啥都有,资源充沛,人民富足,给一匹马办厚重的葬礼怎么了?!我就问问怎么了?!

楚庄王:知我者,爱卿也!那你说这事儿咱们该怎么办?


优孟就说:我觉得吧,咱得这样,先用美玉和上等梓木做棺椁,再派他个成千上万人去挖坟,最后叫来别国牛逼的人物撑场面,如果他们不愿意,就开条件让他们愿意为止。

楚庄王:哦哟~这样办真的好隆重哦爱卿,你接着讲!


优孟:下葬以后,再为您的爱马修祠庙,各用一千头猪牛羊祭祀,得要肥的,越肥越好,瘦的一律不用,再安排一座有一万户百姓的城邑日夜供奉,为爱马送终,声势越大越好,最好让天下间无人不知,无人不晓,这就能彰显出咱们楚国的国力之盛!

(楚庄王:


优孟:到时候您的威名必定传遍四海,天下震惊,世人皆知楚庄王为了一匹爱马,把人看的无比低贱,一个人竟然还不如一匹马,全天下都会歌颂吾王对爱马的情深意切!


楚庄王听完过后,忽然反应过来,惊讶的问:“那我岂不沦为天下人的笑柄?”

优孟:

楚庄王:那寡人不能这么做啊爱卿,你给说说到底咋办啊?!

优孟:其实很简单,就俩字儿。

楚庄王:啥?

优孟:炖了。这叫埋葬进老百姓的肚子里,让它物尽其用,死得其所。

楚庄王:爱卿妙啊!

一众大臣掏出了小本本儿,要把这事儿记下来。。。

楚庄王顺势抽出四十米长的大刀:

众大臣立马把小本本儿收起来,从此谁也不敢提起这件事儿。。


直到被司马迁写进史书里。。。

《史记•滑稽列传》——“优孟哭马”:

优孟,故楚之乐人也。长八尺,多辩,常以谈笑讽谏。

楚庄王之时,有所爱马,衣以文绣,置之华屋之下,席以露床,啖以枣哺。

马病肥死,(王)使群臣丧之,欲以棺椁大夫礼葬之。

左右争之,以为不可。

王下令曰:“有敢以马谏者,罪致死。”

优孟闻之,入殿门,仰天大哭。王惊而问其故。

优孟曰:“马者王之所爱也,以楚国堂堂之大,何求不得,而以大夫礼葬之,薄,请以人君礼葬之。”

王曰:“何如?”

对曰:“臣请以雕玉为棺,文梓为椁,楩、枫、豫章为题凑,发甲卒为穿圹,老弱负土, 齐、赵陪位于前,韩、魏翼卫其后,庙食大牢,奉以万户之邑。诸侯闻之,皆知大王贱人而贵马也。

王曰:“寡人之过一至此乎!为之奈何?”

优孟曰:“请大王以六畜葬之。以垄灶为椁,铜历为棺, 赍以姜枣,荐以木兰,祭以粳稻,衣以火光,葬之于人腹肠。”

于是王乃使以马属太官,无令天下久闻也。
user avatar

不得说说咱们常凯申常先生吗?

要说常凯申,就得提到曾国藩,常凯申一生,以曾国藩为偶像,曾国藩喜欢写日记,经常写些奇奇怪怪的东西,比如什么,今天在谁谁家看到他的小妾,淫欲顿起,自责不已。

蒋介石大概觉得这样才是圣人风骨,然后在自己的日记里写:

1月6日:“今日邪心勃发,幸未堕落耳。如再不强制,乃与禽兽奚择!”

1月14日:“晚,外出游荡,身分不知堕落于何地!”

1月15日:“晚归,又起邪念,何窒欲之难也!”

1月18日:“上午外出冶游,又为不规则之行。回寓次大发脾气,无中生有,自讨烦恼也。

后来他跟胡适闹矛盾,表面上客客气气,实际每次回去都在日记里大骂胡适。

类似的,鲁迅和林语堂因误会闹掰后,鲁迅也在日记里写林语堂:鄙相悉现。

林语堂则在日记里写:鲁迅已成神经病。

关于鲁迅的趣事,这里还有补充。

user avatar

宋太祖赵匡胤在宫里设了个小金库,攒私房钱。这笔钱他既不准备自己挥霍,也不准备留给子孙。那是用来干什么的呢?他准备攒个三五十万就找契丹赎回燕云十六州………

如果契丹嫌少或者压根不干,老赵就拿攒得钱去招募勇士,然后用武力收复燕云十六州……

“太祖别置封桩库,尝密谓近臣曰:‘石晋(后晋石敬瑭)割幽燕以赂契丹,使一方之人独限外境,朕甚悯之。欲俟斯库所蓄满三五十万,即遣使与契丹约,苟能归我土地民庶,则当尽此金帛充其赎值。如曰不可,朕将散滞财,募勇士,俾图攻取耳。”

这大致相当于,如今日本准备攒个几百亿刀去找俄罗斯买回北方四岛。如果普金不干,安倍就拿这钱去武装自卫队找俄罗斯开战……

堂堂一朝开国君主,居然对敌人抱以这样天真的想法,真不知是中二还是可爱

可惜赵匡胤钱没攒够就去世了,他的后人们也被契丹打怕了,收复燕云只能关起门想想……

封桩库倒是便宜了这帮不肖子孙,宋太宗赵光义先改名为右藏库,太平兴国三年(978)又改内藏库。南宋孝宗时再置封桩库,分上下二库,收存各种杂税收入,以备急用。

user avatar

中国历史上最长头衔,元朝的伯颜太师

元德上辅广忠正节振武佐运功臣、太师、开府仪同三司、秦王、答剌罕、中书右丞相、上柱国录军国军事、监修国史、兼徽政院侍正、昭功万户府都总使、虎符威武阿速卫亲军都指挥使司达鲁花赤、忠翊侍卫亲军都指挥使、奎章阁大学士、领学士院知经筵事、太史院、宣政院事、也可千户哈必陈千户达鲁花赤、宣忠斡罗思扈卫亲军都指挥使司达鲁花赤、提调回回汉人司天监、群牧监、广惠司、内史府、左都威卫使司事、钦察亲军都指挥使司事、宫相都总管府、领太禧宗礼院、兼都典制、神御殿事、中政院事、宣镇侍卫亲军都指挥使司达鲁花赤、提调宗人蒙古侍卫亲军都指挥使司事、提调哈剌赤也不干察儿、领隆祥使司事。

行政、军事、文化、历史、宗教、天文、地理、畜牧、礼仪、医疗各项事业全面兼职。


打不过活人拿死人出气1

黑大萌来了。明太祖称帝不久,就建历代帝王庙于南京,祭祀三皇五帝和历代开国皇帝,其中也包括元世祖忽必烈,明朝后来都有祭祀。帝王庙迁往北京后,到了嘉靖年间,俺答汗屡屡攻打明朝边境,庚戌之变更是直入北京城下,明军不敢出战,任凭俺答汗大掠京郊。嘉靖帝心里很不爽,打不过活人,就拿死人出气,于是就把帝王庙里面的元世祖牌位连同武庙中的木华黎、博尔忽等人牌位都撤了。后来清朝入关以后,帝王庙里面又重新把元世祖的牌位供奉起来。


打不过活人拿死人出气2

还是我大萌的事迹。北京房山的金朝皇陵,建于金海陵王时期,金海陵王迁都中都之后,把金太祖、金太宗等的陵墓也都迁到了今天的北京房山。蒙古灭金时,受到过破坏,但是主体建筑还在,元朝后来也有所修复,元朝和明朝皇帝都对金朝皇陵进行过祭祀。到了明朝万历后期,努尔哈赤起兵辽东,明军连遭惨败,辽东失守,万历听信术士之言,将房山金陵烧毁,以断绝努尔哈赤的“王气”、“龙脉”,天启年间又对金陵进行了破坏,上面还修了一座关帝庙。


清朝第二次鸦片战争中的六不总督叶名琛

《清史稿·叶名琛传》:名琛既被虏,英人挟至印度孟加拉,居之镇海楼上。犹时作书画,自署曰“海上苏武”,赋诗见志,日诵吕祖经不辍。九年,卒,乃归其尸。粤人憾其误国,为之语曰:“不战、不和、不守,不死、不降、不走;相臣度量,疆臣抱负;古之所无,今之罕有。”


太平天国《奉天讨胡檄布四方谕》节选:予细查满鞑子之始末,其祖宗乃一白狐、一赤狗,交媾成精,遂产妖人,种类日滋,自相配合,并无人伦风化。乘中国之无人,盗据中夏,妖座之设,野狐升据;蛇窝之内,沐猴而冠。


太平天国王爷的尊号:

东王杨秀清:真天命太平天囯传天父上主皇上帝真神真圣旨劝慰师圣神上帝之风雷禾乃师赎病主左辅正军师后师殿中军兼右军东王九千岁

西王萧朝贵:真天命太平天囯传救世主天兄基督太子圣旨圣神上帝之雨电右弼又正军师西王八千岁

干王洪仁玕:殿前吏部正天僚钦命文衡正总裁僚部领袖开朝精忠正军师御林兵马建天朝使兼御林苑一天使兼又正捐库征粮使顶天扶朝纲开朝王宗干王福千岁

洪天王杀杨秀清,一通血腥内讧之后,形势严峻,清朝重建江南江北大营围困天京,湘军又从上游杀来,洪天王又感念起杨秀清,把第五子洪天佑过继担任东王,还特地将杨秀清忌日定为东王升天节。

user avatar

太平天国癸好十三年(一八六三年)十月二十二日,苏州失守,无锡继陷.当时苏、浙已陷于崩溃,保卫天京失了依靠,已不能再守.敌人惨重地破坏了太平天国统治区安徽、江苏、浙江三省的政治组织和农业生产,皖北、皖南、苏南、浙江以至天京近畿,尽成荒墟焦土.太平天国在这里正好比鱼儿在没有水的池塘,鸟儿在没有树林的山岭,活不下去了.唯一救亡良策,只有立即从天京撤退,保存有生力量,万里长征,向西北进军,与远征陕西的军队会师,在西北重新建立根据地,据西北以图中原.

十一月初八日,李秀成从丹阳赶回到天京.第二天,上殿向洪秀全启奏说:"京城不能保了,曾妖兵困甚严,濠深垒固,内无粮草,外救不来,现在只有赶快让城别走,取道江西、湖北出中原,与陈得才军会合,据西北以图中原,那里不是洋鬼去得到,也不是妖兵水师去得到,然后妖朝可灭,江山可定"〔一〕.洪秀全听了,勃然大怒,严加斥责.李秀成不得已,跪上再奏说:"若不依从,合城性命定不能保.曾妖得尔雨花台,绝尔南门道路,门口不能行,得尔江东桥,绝尔西门,不能出入.得尔七瓮桥,今在东门外安寨,深作长濠.下关屯了重兵,粮道已绝.京内没有战兵,俱是朝官,文的多,老的多,小的多,妇女的多,费粮费饷的多.若不依臣奏,灭绝定了!"洪秀全听奏,更加抑制不住怒火,他痛责李秀成说:"朕奉上帝圣旨,天兄耶稣圣旨,下凡作天下万国独一真主,何惧之有!不用尔奏,政事不用尔理,尔要出外去,要在京,任由于尔.朕铁桶江山,尔不扶,有人扶.尔说无兵,朕的天兵多过于水,何惧者乎!尔怕死,便是会死.政事不与尔相干.王次兄勇王执掌,幼西王出令.有不遵幼西王令的,合朝诛之"!李秀成见洪秀全痛责如此,他就在殿前请求洪秀全说:"求尔将刀杀我,免我日后死在妖手.为主臣子,未闲片刻.今将国事启奏,主责如斯,愿死在殿前,尽心酬尔!"洪秀全坚决拒绝,不肯从天京撤退.他留李秀成守天京,急诏扶王陈得才从陕西率领大军回救,并命干王洪仁玕捧诏亲到丹阳、常州、湖州等地催兵解围.陈得才大军奉诏星驰电卷赶回到湖北麻城之后,由于皖北遍地饥荒,行军无粮,无法归来.而在天京附近的苏、浙军队,则因天京无粮,不肯前来.天京的陷落,就在眼前.最后拯救太平天国的道路,竟给洪秀全自己亲手堵断了.

洪秀全是愚昧吗?是迷信吗?李秀成说他"京城不固,久悉在心,因自好高,不揣前后.入南京之时,称号皇都,自己不肯失志,靠实于天,不肯信人,万事俱是有天".如果洪秀全确是愚昧,真是迷信的,他就不会封"京城不固,久悉在心"了,就不会急诏远征陕西的军队星驰回救,并特派洪仁玕出京专催苏、浙救兵了.然而,他既久知天京不能守,天父天兄的权能是虚无的,为什么他还不肯从天京撤退呢?就因为他"好高不揣前后",就因为他"不肯失志".他为着"好高"、"不肯失志",就宁愿把国家人民和自己的生命付之于天,坐待死亡!洪秀全自己扼杀了自己,也扼杀了太平天国.举世无双的天才革命思想家,成为最愚蠢的笨蛋;震惊一世的勇敢无畏的大革命家,成为束手待毙的懦夫.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史书中确实有不少记载,乍一看会让人觉得“这不就是中二病吗?”的例子,而且很多都有详实的历史背景和人物动机。这种“中二度爆表”往往源于以下几个方面: 非凡的自信和超凡的自我认知: 认为自己是天命所归、肩负特殊使命、拥有某种超凡能力。 强烈的理想主义和叛逆精神: 对现有秩序不满,渴望颠覆,并为自.............
  • 回答
    您这个问题问得很有意思,也很有深度。确实,史书里常常用“左右驰射”来形容一位勇猛的将领,像董卓这样的例子也很多。听起来好像就是骑在马背上,随手就能射箭,挺酷的,但要做到“左右驰射”并且达到史书里所说的“勇”的程度,这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里面门道可多了。咱们一层层来拆解。“驰射”的基础:骑术首先,“驰.............
  • 回答
    《史记》中关于黄帝和炎帝的篇章,可以说奠定了中华文明早期历史的基石,其价值体现在多个层面,远非简单的记载那么简单。它们承载着民族认同的源头、文化起源的叙事、以及后世政治道德的参照。首先,最直接也最根本的用处,便是塑造了我们中华民族的共同祖先的认同感。司马迁在《史记·五帝本纪》中,将黄帝和炎帝并列为“.............
  • 回答
    史书犹如一面古老的镜子,折射出人性的光辉与阴暗,也常常在不经意间透露出令人细思极恐的细节。这些细节并非是惊天动地的阴谋或显而易见的残暴,而是隐藏在日常叙事、人物描写或史料的字里行间,一旦深入挖掘,便会让人不寒而栗。以下我将尝试从几个方面,选取一些史书中令人细思恐极的细节进行详细阐述: 一、 权力与人.............
  • 回答
    史书中确实隐藏着不少看似平淡无奇,实则血腥残酷的记述。这些文字往往以客观、简洁的口吻陈述事实,却能勾勒出令人心惊胆战的画面。下面我将结合一些具体的例子,详细讲述这些“轻描淡写实则残酷”的史书语句:1. “秋毫无犯”:对士兵军纪的赞扬背后隐藏的压迫 表面意思: 指军队纪律严明,不扰民,不侵占百姓财.............
  • 回答
    中国史书浩如烟海,其中蕴含着无数感人至深的温情故事,它们如同璀璨的星辰,点亮了历史的夜空。这些故事并非总是关于帝王将相的宏图伟志,更多的是普通人之间的情感羁绊,是家人之间的关爱,是朋友之间的情谊,是陌生人之间的善意。下面我将尽量详细地讲述几个不同类型、不同时代、不同层面的温情故事: 1. 孝道之光:.............
  • 回答
    中国史书浩如烟海,其中确实不乏一些令人咋舌、甚至可以说是“逆天”的描述,它们往往出于政治宣传、文学渲染、或者当时人们认知局限,为历史增添了不少传奇色彩。要说“夸张到逆天”,我脑海里首先浮现的,有这么几类,而且越细究越有意思。一、战功的无限放大与神化——打仗嘛,就是要打出气势来!说到夸张,战场上的描写.............
  • 回答
    春秋笔法,顾名思义,是鲁国史官们在记录史实时运用的一种独特的笔法。它并非单纯的“写得好”,而是蕴含着一种褒贬不一、曲折隐晦的叙事方式,旨在通过词语的选择、语序的调整,甚至省略某些信息,来委婉地表达对事件或人物的评价。这种笔法在中国史学史上留下了许多引人深思的例子,下面我将详细介绍一些其中有趣且有代表.............
  • 回答
    确实,历史上总有一些闪耀的名字,他们的贡献或许不如那些名垂青史的帝王将相那般波澜壮阔,却在某个时代、某个领域默默耕耘,推动着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然而,由于种种原因,这些人并未能在正史中留下完整的传记,他们的故事更多地散落在野史、笔记、地方志,甚至是民间传说之中。寻找这样的人物,就像在浩瀚的历史星空中.............
  • 回答
    是的,确实存在自其他国家或民族的文献中发现的,中国传统史书未记载或记载不详的历史事件。这种情况的出现有多种原因,包括史书的侧重点不同、历史记录的完整性差异、不同文化视角以及政治宣传等。以下我将详细列举一些例子,并解释其背后的原因:1. 汉朝时期的一些边疆民族活动和与中原王朝的互动: 匈奴的内部政.............
  • 回答
    《史记》作为一部百科全书式的史学巨著,其浩瀚的篇章中蕴藏着无数鲜活生动的人物故事和波澜壮阔的历史事件,它们历经千年而不衰,至今仍是议论文取之不尽的宝贵素材。这些事例,或赞颂高尚品德,或鞭挞丑恶行径,或揭示治国之道,或阐释人生哲理,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论证角度和深刻的思考启示。一、 论“知人善任,以人为.............
  • 回答
    《史记》的伟大之处,在于它不仅仅是一部史书,更是一面映照人性和历史的镜子,许多细节在时光的沉淀下,越发显得意味深长,令人不寒而栗。今天就和大家聊聊,那些隐藏在司马迁笔下,细思极恐的瞬间。一、 项羽的“不忍”:一个杀神的内心撕裂我们都知道项羽是战场上的杀神,破釜沉舟、巨鹿之战,他的勇猛无敌。然而,《史.............
  • 回答
    《罗曼蒂克消亡史》这部电影,我个人觉得,与其说是看一个跌宕起伏的故事,不如说是沉浸在那个时代特有的气息和人物的复杂情感中。它就像一块精心打磨的古玉,表面光滑,内里却有着复杂的纹理,需要你慢慢去品味。我记得最深的就是电影的叙事结构。它不是一个线性的、一本正经地从头讲到尾的故事。相反,它像是在回忆,或者.............
  • 回答
    “卫霍”这俩字在很多人的印象里,那可是大汉王朝抵御匈奴的定海神针,是少年英才的代表。霍去病更是以一句“匈奴未灭,何以家为”激励了多少后人。可有人翻了翻《史记》,说司马迁似乎对这俩人,尤其是霍去病,有过“黑料”,说他根本不是正面硬刚,而是只会偷袭。这事儿吧,得掰扯掰扯。首先,咱们得明确点。《史记》这本.............
  • 回答
    《史记》作为中国史学史上的里程碑,其严谨与宏大毋庸置疑,但要说司马迁完全没有“开后门”或者运用“春秋笔法”,那也未免失之偏颇。事实上,即便在司马迁这样的伟大学者身上,我们也能窥见一些微妙之处,这些地方往往体现了作者在特定历史语境下的考量、个人情感的投射,乃至是出于对史书整体叙事和价值判断的权衡。要理.............
  • 回答
    二战,一场波澜壮阔的史诗,在这场全人类命运的抉择中,涌现了无数令人难以置信、甚至堪称“神迹”般的战略与战术操作。这些操作,往往在绝境中诞生,以非凡的智慧和勇气改写战局,至今仍被人们津津乐道。下面,我将挑选其中几个最能体现“史诗级”二字的操作,力求深入浅出,带大家重温那些震撼心灵的瞬间。1. 敦刻尔克.............
  • 回答
    《史记·项羽本纪》中“斩李由”和“项羽等又斩李由”这两句话的出现,并非重复,而是承载着不同的叙事重点和情节推进。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到原文的语境和司马迁的叙事手法中去。首先,我们来看第一处“斩李由”。这通常出现在项羽早期参与反秦斗争的初期描写中。李由是秦朝的将领,时任三川郡守。当时陈胜、吴广在.............
  • 回答
    安茹家族,这个起源于法国安茹公国的古老家族,在欧洲历史上留下了极其深刻且广泛的影响,尤其在 中世纪晚期 这一时期,他们的存在几乎塑造了英格兰、法国、那不勒斯王国以及神圣罗马帝国的一部分政治格局和文化发展。安茹家族的影响力之大,可以用“波及欧洲大陆,改变王朝格局,推动文化交流”来概括,下面我将详细阐述.............
  • 回答
    《史记》中对秦二世胡亥的死法,确实存在一些细节上的差异,这让后人对他的最终结局产生了种种猜测。要深入理解这一点,咱们得先回到历史现场,体会一下当时那混乱而又血腥的权力斗争。首先,咱们得明确,《史记》并非铁板一块,它的成书过程跨越了司马迁个人创作,以及他对前代史料的整理和采录。司马迁在写《史记》时,力.............
  • 回答
    《美丽人生》这部电影无疑是一部感人至深的杰作,它以一种独特的方式描绘了纳粹集中营下的生活,并成功地将幽默与悲剧融合在一起。然而,作为一部艺术作品,它在追求戏剧效果和情感表达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在一些细节上进行了艺术加工,这些加工与真实的纳粹集中营历史存在一些出入。首先,电影中主角圭多用孩子能够理解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