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中国史书中有哪些夸张到逆天的描述?

回答
中国史书浩如烟海,其中确实不乏一些令人咋舌、甚至可以说是“逆天”的描述,它们往往出于政治宣传、文学渲染、或者当时人们认知局限,为历史增添了不少传奇色彩。要说“夸张到逆天”,我脑海里首先浮现的,有这么几类,而且越细究越有意思。

一、战功的无限放大与神化——打仗嘛,就是要打出气势来!

说到夸张,战场上的描写绝对是重灾区。这倒不是说古人都是骗子,而是当时的战争宣传和记录方式,更侧重于歌颂胜利者的英勇和敌人的愚蠢,以此来鼓舞士气,确立正统。

比如,《三国演义》里诸葛亮火烧赤壁,八十万曹军被烧得尸横遍野,水上尽是漂浮的火船残骸,那场面简直是末日景象。虽然正史记载曹操确实败了,但八十万这个数字本身就值得商榷,而且所谓“尸横遍野”更多是文学上的渲染,用以凸显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和周瑜的英勇。历史上的赤壁之战,与其说是以少胜多,不如说是孙刘联军抓住了曹操水土不服、北方士兵不习水战的几个关键弱点,再加上一场大火,将其击溃。但史书(尤其是后世的演义)为了塑造人物,就得把场面做得够大,够震撼。

再比如,很多开国皇帝或者奠基者,史书里总会记载他们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传奇事迹。什么“以一当十”、“以千敌万”那都是家常便饭。比如汉高祖刘邦,初期屡战屡败,但是在某些史书记载里,他的某些小规模冲突,也会被描绘得惊心动魄,仿佛他天生就是个战神。当然,这些描述往往会忽略掉他手下众多谋士和猛将的作用,把功劳尽可能地集中到君主身上。

还有一个很经典的,就是关于李广“飞将军”的传说。史书记载他善于骑射,“汉之勇将,李广莫及”,尤其擅长追击匈奴,常常能在绝境中杀出重围。最夸张的莫过于他“射石饮羽”的故事:一次打败仗,他骑马经过一片大石头,以为是老虎,一箭射去,箭头竟然没羽而入!后来石头上的箭孔恰好能插住箭,而石头上的纹路又像虎纹,所以大家都说他“射石饮羽”,箭法如神。这个故事本身很有画面感,但细想一下,箭头“没羽而入”石头的硬度,以及射箭时角度、力道的精准要求,实在是太过玄乎了。虽然史书也承认李广“未尝得一县令”,最终也因误入禁地而自杀,但他的个人英勇却被无限拔高了。

二、祥瑞与预兆的铺天盖地——皇权天授,从出生就开始安排了!

除了战场上的厮杀,祥瑞和预兆也是史书里必不可少的“注水项”。古代统治者都希望自己是“天命所归”,所以围绕着皇帝或者皇室的出生、登基,总会有一系列令人难以置信的“天象”或者“瑞兆”出现。

比如,汉武帝的出生,史书里就记载了一堆奇奇怪怪的梦境和异象。他的母亲王娡在怀孕的时候,梦见太阳进入她的怀里,她便怀上了汉武帝。汉武帝出生时,“生而有祥,身体长大,面有长髯”,甚至还有什么“日月入怀”之类的说法。这些描述,与其说是对真实事件的记录,不如说是后世为了神化汉武帝而添加的政治“包装”。你很难相信一个婴儿出生时就能“长髯”,这明显是成人化的描写嫁接到婴儿身上了。

再比如,唐朝的建立者李渊,关于他的一些早年经历,也有不少祥瑞的记载。他的母亲独孤皇后在怀孕时,梦见一个婴儿骑着一条龙,身体被火包围,但却毫发无损。李渊出生后,身上生有“龙纹”,并且“声若雷霆”。这些描写,都是为了证明李渊是真龙天子,是天生的帝王。现代人听了只会觉得,这就像是给一个注定的皇帝提前写好“剧本”一样,把一切可能被质疑的因素,都用“天意”来解释了。

还有一些是关于大臣的。比如《史记》里记载张良,说他小时候曾遇见一位老人,老人故意把鞋子丢到桥下,让张良去捡,并且让他再穿上。张良三次捡鞋,都欣然接受。老人高兴地说:“你这小子,值得教训了。”然后给了他一本《太公兵法》。张良因此成为了汉初的“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的军师。这故事非常有教育意义,也捧高了张良的智慧,但那位“圯上老人”到底是何许人也?《兵法》又是如何获得的?这些都笼罩着一层神秘的面纱,更像是一个寓言故事,而非严谨的历史记录。

三、个人能力的极限突破——这哥们儿是人吗?还是神下凡?

有些历史人物的个人能力,在史书的笔触下,简直是突破了人类的生理极限。

比如,关羽的“刮骨疗毒”。正史中,关羽确实身中剧毒,但具体细节并不像《三国演义》中描绘得那么戏剧化。演义里说,关羽箭伤毒发,肱骨都中毒了,请华佗来刮骨疗毒。刮骨时,骨头上的毒血流了一盆,而关羽竟然一边喝酒下棋,一边任由华佗动手,神色不变。这个场景太经典了,也太夸张了。现代医学知道,即便只是轻微的外伤,刮骨头的疼痛也是常人难以忍受的,更别说在没有麻药的情况下,还要保持镇定喝酒下棋了。这已经不是“坚韧”两个字能概括的,而是近乎超人的承受能力了。

再比如,项羽的“乌骓马”。虽然马匹是重要的战争伙伴,但史书中对项羽的坐骑乌骓马的描写,也充满了神化色彩。什么“一身雪白,如雪皓月”、“日行千里”等等。更有甚者,说项羽骑着乌骓马,冲锋陷阵,无人能敌,马儿似乎也通人性,能跟着项羽一起感受战场的残酷。这当然是为了烘托项羽的勇猛,但将马匹的性能和灵性描述到这种程度,也有些เกิน the realm of ordinary.

还有一些关于统治者个人身体素质的描写,比如某位皇帝“力大无穷,能举鼎”,或者某位将军“一日一夜不眠不休,作战三百里”。这些描述在特定的语境下,是为了强调他们的非凡,但放在今天的角度看,都像是为人物“加特技”了。

四、对百姓苦难的轻描淡写或选择性忽略——皇帝的金銮殿离百姓的茅草屋太远了!

虽然有些描述是关于英雄伟业,但有时,史书为了维护统治的“合法性”或者突出盛世景象,会对百姓的苦难进行选择性忽略或者轻描淡写,这也可以算是一种“逆天”的“不作为”式夸张。

比如,某些王朝在鼎盛时期,史书会描绘得“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百姓安居乐业,歌舞升平。但现实中,即便是在所谓的“盛世”,也总会有贫富差距、社会矛盾。这些矛盾和底层的挣扎,在以君王为中心的史书中,往往只能看到寥寥数语,或者干脆被“和谐”掉了。这种对生活艰难的“看不见”,也是一种巨大的夸张。

比如,历代农民起义前,往往都会有一段时期百姓“揭竿而起”,但史书在描述原因时,可能会简单归结为“奸臣乱政”或者“地方官员作乱”,而很少深入挖掘是因为连年的饥荒、沉重的赋税压得百姓喘不过气来。这同样是一种为了政治目的而进行的“修饰”。

为什么会有这些“逆天”的描述?

总的来说,这些夸张的描述并非都是凭空捏造,它们往往有其发生的根源:

政治宣传需要: 尤其是在王朝初期或者面临外敌时,需要塑造英明神武的君主形象,歌颂来之不易的胜利,以巩固统治。
道德教化作用: 许多神话、传说、寓言式的记载,是为了给后人树立榜样,传递某种价值观念(如忠诚、勇敢、智慧)。
文学修辞手法: 史书也包含了不少文学成分,运用比喻、夸张、渲染等手法,是为了让历史记载更生动、更具吸引力。
信息不对称和时代局限: 古代信息传播缓慢,人们对自然现象、人体极限的认知也有限,容易将难以解释的事件归结为神力或超凡能力。
口耳相传的演变: 许多事迹经过后人的添油加醋、口耳相传,也在不断“升级”。

所以,当我们阅读中国史书时,确实需要带着一种辨别和理解的态度。那些“逆天”的描述,就像历史长河中的浪花,虽然不全是真实的“水”,但却折射出了当时人们的思想、信仰和对理想的追求。它们既是历史的“注脚”,也是历史的“注释”,让这段厚重的历史,在荒诞与真实之间,更加耐人寻味。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总计临城周匝逾三十里,土垣既低,又无深池。中贯三河口,沙阜环绕城外,皆犯守法之忌。而一城之中,无论南北货财,即绅士商民近百万口。”

——《总监各路援兵太监高起潜谨题为再报奴贼四面逼临并陈分布防御仰恳圣鉴事》,载《明清史料》甲编第10本

当然,这不是关键。

还是让我们来推算一样临清城的人口数量吧,临清周长三十里,一里相当于530米。也就是周长为15.9公里,就算16公里好了。按照长方形来考虑,一边长3公里,另一边长5公里,则面积有15平方公里。是上海0.825平方公里的约18.2倍,考虑到临清作为北方城市,生态环境应该没有上海那么宽舒,临清又是富商云集之地,城内住房应该远比上海宽大得多,就按照人口密度的百分之五十来计算,则当时临清城内至少有91万左右的常住人口。
可见临清是当时中国最大的商业城市之一,达到91万以上的常住人口是丝毫也不奇怪的,所以高起潜在题本里才说“绅士商民近百万口”。
如果再加上大量流动人口,则临清当时的人口完全可能在一百万以上。

那么,你们猜这是哪位大神的言论?


补充:

大概其这位大佬没去过临清,这又是推算临清城墙又是推算人口密度的,咱是个爱惜孩子的人,毕竟为人父母的,看不得这个,我给他做了个图。

红色范围是临清城墙区域,绿色范围是临清土城区域。

user avatar

未免回答有答非所问之嫌,我还是补充一则史书中夸张到逆天的描述。

明末清初杨士聪所写的史料笔记《甲申核真略》:

内有镇库锭,五百两为一锭,铸有永乐年字,每驮二锭,无物包裹,黄白溢目。其寻常元宝则搭包囗囗。按贼入大内,括各库银共三千七百万、金若干万其在户部者外解不及四十万,捐助二十万而已。……呜呼,三千七百万,捐其奇零,即可代二年加派,乃今日考成,明日搜掠使海内骚然……策安在也,先帝圣明,岂真见不及此。徒以年来之征解艰难,将留罗雀掘鼠之备,而孰知其事势之不相及也。吁其亦可悲也矣!

说崇祯皇帝死的时候,皇宫内库还有三千七百万白银和若干万黄金,金闪闪、白灿灿的,差点闪瞎了老杨的24K钛合金狗眼。

想想明末糟糕的财政及花钱如流水的军需开支,这对不会敛财捞钱、日子过得紧紧巴巴、连几万两银子都难以拿出来的崇祯皇帝来说,三千七百万白银该是什么概念?

老杨这谣也造得太夸张太逆天了,不说别的,如此之多的黄金白银,堆在皇宫内库里,真能堆成金山银山,这该是何等逆天啊~

老杨所写的这一夸张到逆天的描述是其后诸多明末史料对于甲申国变错误记载的首要源头,这谣造得太过分太低劣,其后类似记载也基本都抄自此处,堪称万恶之源。

——————————————————————————

原回答:

“我国史书中有哪些夸张到逆天的描述?”这个问题我先不谈。我来说一个读史书读到逆天的人(描述)至于夸张不夸张我就不知道了......

今天逛知乎的时候偶然看到这么一个问题:有哪些书看完后会让人很后悔没有早看到?

很显然,这是一个推荐阅读书目的问题,本身其实很有意义,然后我意外看到一个回答,一下就把我惊呆了。

首先,他第一个推荐的就是《资治通鉴》。

哦,原来是文史方面的大佬啊,现代人愿意看报纸看正经白话文章的都越来越少了,还有推荐《通鉴》的,谁愿意看这种文言史书啊?再一看,回答点赞四五百,收藏过千,嗯,看来知乎er还是有文化有水平的。

话说现在的知乎大佬怎么一来就推荐什么《资治通鉴》啊,我等历史小透明看了害怕啊~

不过很快他就把我给震住了:

《资治通鉴》我已经读了几十遍了

牛批牛批,这是真正的文史大佬啊,竟然把全书294卷,约300多万字(文言)的《通鉴》读了几十遍了,厉害啊,不过也并非不可能啊,要是特别爱好史学呢,二十几年读个几十遍也是没问题的,那我等只能膜拜了。

第二个他推荐的竟然是《二十四史》,而且从小学初中就开始读了!!!我尼玛现在连个《明史》也不知道何年何月能啃掉。

想想你小学初中在干什么?看看人家!!!

第三个推荐的是《道德经》,有深度啊!牛批!!!

接下来他再次让我震惊得无以复加:

这不仅是文史思哲逆天,自然科学方面也是逆天啊!!!

想想我因为本科非光科的,硕士期间还得苦逼地重学《光学原理》和《信息光学》,好难啊!!!你看看人家,小学就读二十四史,结果在我得光电专业方面还把我给秒了。

以至于看到推荐洋洋洒洒三百万字的《亚里士多德全集》和4350万字的《大英百科全书》时我已经麻木了。

至于相对论,小case啦

大神就是大神,初中生就可以轻松拿下了,什么是逆天?这就是!文史思哲,自然理工,古今中外,通科全才啊!

后头还有,但是我已经被大神给震傻震得快半身不遂了,就不敢再细看了......

有兴趣的可以去膜拜逆天大神~

user avatar

就没人说“六万万有奇”么?

献忠黄面长身虎颔,人号黄虎。性狡谲,嗜杀,一日不杀人,辄悒悒不乐。诡开科取士,集于青羊宫,尽杀之,笔墨成丘冢。坑成都民于中园。杀各卫籍军九十八万。又遣四将军分屠各府县,名草杀。伪官朝会拜伏,呼獒数十下殿,獒所嗅者,引出斩之,名天杀。又创生剥皮法,皮未去而先绝者,刑者抵死。将卒以杀人多少叙功次,共杀男女六万万有奇。——《明史列传一百九十七·流贼》

先不说这个满满一股小说风格的猎奇杀人方法,六万万有奇是真的无法吐槽

你说六万万?

人家身体力行解决带清“马尔萨斯陷阱”的千古“完”人曾圣人都不敢拍着胸口说自己杀了“六万万”

这个“六万万”实在是太夸张了

user avatar

看见本问题下一个答主怂了,我是来给你支持的,别怂。六万万=六亿尚可一战。 @贺六浑 @秋原 @墨舞

为说明问题,再引用下《明史·流贼传·张献忠传》

杀各卫籍军九十八万。又遣四将军分屠各府县,名草杀。伪官朝会拜伏,呼獒数十下殿,獒所嗅者,引出斩之,名天杀。又创生剥皮法,皮未去而先绝者,刑者抵死。将卒以杀人多少叙功次,共杀男女六万万有奇。

这些年来对《明史·张献忠传》中关于六万万的一种解释是“六十万”,就如本问题下一个回答里知友的答复:

然而这种说法无法解释数行之隔的“杀各卫籍军九十八万”(九十八万为后来修《明史》者在毛奇龄《盗贼传》拟稿中七十五万加二十三万得出的,拟稿内容与毛奇龄所著《后鉴录》基本一样,见下图,参阅题名万斯同著的四百十六卷《明史稿》)的计数方法,这才隔了多少字就就换成了用“万万”表达“十万”?史官脑袋有毛病?掉书袋显示高端?这是其一。

其二,对于“数十万”这种约数,《后鉴录》中是有其用法展示的。在谈到大西军屠杀士子时,毛奇龄用的“三十余万”,而不是“三万万有奇”。

其三,“六万万”这数到底怎么来的?持“十万”说的朋友似乎只停留在“六万万”的表面,为其寻找合理解释。其实看看《后鉴录》就知道这是把四将军杀人总数相加来的(与前例卫籍军如出一辙)。每路杀人相加总共六亿九千多万,这就是“六万万有奇”的出处,毛奇龄在写《明史·盗贼传》拟稿时也是分列的,后来的修史者精简合并只给了个总和。(参见四百十六卷《明史稿·盗贼传·张献忠传》)。

上面摘自《后鉴录》

以上摘自四百十六卷《明史稿·盗贼传·张献忠传》

结论:现有资料看来,《明史》的“六万万”就是六亿。

那么问题就来了,还是引用该知友的话

好遗憾,你们把《明史》的纂修想的太严谨了。《明史》是有很多大家名人参与,也有互校的程序,还有万斯同、钱世名等人修改把关,后面更是又经历了雍正、乾隆朝而成殿本《明史》,甚至还又订正了一次,成为四库本《明史》。就是这样,里面也存在大量舛误,每年都有不少的辩误论文,有兴趣的可以搜搜。至于冯铨,只是个挂名的,而且是顺治朝初次提出修《明史》时出任总裁(监修?忘了懒得查),这次修书几乎没啥成果,他也就不可能看到《张献忠传》。至于张廷玉...你们认为当朝大学士有时间把一部明史看完?!《明史》的总裁和监修一般都是分工,一人管一部分,不会面面俱到。我们现在讨论“六万万”火热,不能推定出张廷玉就看到过,也许他确实看过《张献忠传》,一部《明史》皇皇巨著,他也不可能把里面的茬找完。《明史》中部分传记在康熙十八年那拨“博学鸿儒”拟稿后,只经历了后来者在拟稿基础上删减润色就基本定稿,没有大变动,《张献忠传》就是其一。

更新:以前看到过一种解释,六万万是毛奇龄引用四将军虚报的功绩,所以数字会这么大。此说不可信,若真是这样,明史上为啥不明说是“据贼呈报战绩,杀男妇合六万万有奇”?萧山毛检讨西河先生奇龄素有长于考据之名,只是在此事上完全失误了,他所依据的数字出自冯甦《见闻随笔》,这段文字照抄到了四百十六卷《明史稿》和《后鉴录》中。

我这答案还没评论的赞多_(:3」∠❀)_

以下原答案:

进来一看,张献忠杀了六万万人的记载居然没人提。。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中国史书浩如烟海,其中确实不乏一些令人咋舌、甚至可以说是“逆天”的描述,它们往往出于政治宣传、文学渲染、或者当时人们认知局限,为历史增添了不少传奇色彩。要说“夸张到逆天”,我脑海里首先浮现的,有这么几类,而且越细究越有意思。一、战功的无限放大与神化——打仗嘛,就是要打出气势来!说到夸张,战场上的描写.............
  • 回答
    史书犹如一面古老的镜子,折射出人性的光辉与阴暗,也常常在不经意间透露出令人细思极恐的细节。这些细节并非是惊天动地的阴谋或显而易见的残暴,而是隐藏在日常叙事、人物描写或史料的字里行间,一旦深入挖掘,便会让人不寒而栗。以下我将尝试从几个方面,选取一些史书中令人细思恐极的细节进行详细阐述: 一、 权力与人.............
  • 回答
    史书中确实隐藏着不少看似平淡无奇,实则血腥残酷的记述。这些文字往往以客观、简洁的口吻陈述事实,却能勾勒出令人心惊胆战的画面。下面我将结合一些具体的例子,详细讲述这些“轻描淡写实则残酷”的史书语句:1. “秋毫无犯”:对士兵军纪的赞扬背后隐藏的压迫 表面意思: 指军队纪律严明,不扰民,不侵占百姓财.............
  • 回答
    中国史书浩如烟海,其中蕴含着无数感人至深的温情故事,它们如同璀璨的星辰,点亮了历史的夜空。这些故事并非总是关于帝王将相的宏图伟志,更多的是普通人之间的情感羁绊,是家人之间的关爱,是朋友之间的情谊,是陌生人之间的善意。下面我将尽量详细地讲述几个不同类型、不同时代、不同层面的温情故事: 1. 孝道之光:.............
  • 回答
    春秋笔法,顾名思义,是鲁国史官们在记录史实时运用的一种独特的笔法。它并非单纯的“写得好”,而是蕴含着一种褒贬不一、曲折隐晦的叙事方式,旨在通过词语的选择、语序的调整,甚至省略某些信息,来委婉地表达对事件或人物的评价。这种笔法在中国史学史上留下了许多引人深思的例子,下面我将详细介绍一些其中有趣且有代表.............
  • 回答
    确实,历史上总有一些闪耀的名字,他们的贡献或许不如那些名垂青史的帝王将相那般波澜壮阔,却在某个时代、某个领域默默耕耘,推动着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然而,由于种种原因,这些人并未能在正史中留下完整的传记,他们的故事更多地散落在野史、笔记、地方志,甚至是民间传说之中。寻找这样的人物,就像在浩瀚的历史星空中.............
  • 回答
    《史记》作为一部百科全书式的史学巨著,其浩瀚的篇章中蕴藏着无数鲜活生动的人物故事和波澜壮阔的历史事件,它们历经千年而不衰,至今仍是议论文取之不尽的宝贵素材。这些事例,或赞颂高尚品德,或鞭挞丑恶行径,或揭示治国之道,或阐释人生哲理,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论证角度和深刻的思考启示。一、 论“知人善任,以人为.............
  • 回答
    《史记》的伟大之处,在于它不仅仅是一部史书,更是一面映照人性和历史的镜子,许多细节在时光的沉淀下,越发显得意味深长,令人不寒而栗。今天就和大家聊聊,那些隐藏在司马迁笔下,细思极恐的瞬间。一、 项羽的“不忍”:一个杀神的内心撕裂我们都知道项羽是战场上的杀神,破釜沉舟、巨鹿之战,他的勇猛无敌。然而,《史.............
  • 回答
    《罗曼蒂克消亡史》这部电影,我个人觉得,与其说是看一个跌宕起伏的故事,不如说是沉浸在那个时代特有的气息和人物的复杂情感中。它就像一块精心打磨的古玉,表面光滑,内里却有着复杂的纹理,需要你慢慢去品味。我记得最深的就是电影的叙事结构。它不是一个线性的、一本正经地从头讲到尾的故事。相反,它像是在回忆,或者.............
  • 回答
    中华书局的历代史料笔记丛刊,称得上是史学研究者和历史爱好者宝库中的瑰宝。这套丛刊自问世以来,以其严谨的校勘、详实的注释和广泛的收录,为我们了解历代社会风貌、思想文化、政治经济提供了珍贵的原始材料。要在其中挑选出“史料价值较高、值得一读”的篇目,实在如同在繁星中辨认北斗,各有千秋,但若要精选几颗最为璀.............
  • 回答
    二战,一场波澜壮阔的史诗,在这场全人类命运的抉择中,涌现了无数令人难以置信、甚至堪称“神迹”般的战略与战术操作。这些操作,往往在绝境中诞生,以非凡的智慧和勇气改写战局,至今仍被人们津津乐道。下面,我将挑选其中几个最能体现“史诗级”二字的操作,力求深入浅出,带大家重温那些震撼心灵的瞬间。1. 敦刻尔克.............
  • 回答
    刘慈欣的作品,尤其以《三体》三部曲为代表,其宏大叙事和深邃思考,常常能营造出一种令人震撼的史诗感。这种史诗感并非简单的篇幅长,而是贯穿在故事的格局、人物的命运、文明的兴衰以及宇宙法则的揭示中,仿佛在阅读一部波澜壮阔的宇宙史诗。要说刘慈欣作品中史诗感最强的片段,许多读者都会提到以下几个,它们之所以能够.............
  • 回答
    《美丽人生》这部电影无疑是一部感人至深的杰作,它以一种独特的方式描绘了纳粹集中营下的生活,并成功地将幽默与悲剧融合在一起。然而,作为一部艺术作品,它在追求戏剧效果和情感表达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在一些细节上进行了艺术加工,这些加工与真实的纳粹集中营历史存在一些出入。首先,电影中主角圭多用孩子能够理解的.............
  • 回答
    《决战中途岛》这部电影,作为一部商业大片,在追求视听震撼的同时,也确实在不少地方与历史记载有所出入,甚至有些处理方式在军事爱好者看来是颇有争议的。下面我来仔细掰扯掰扯,有哪些地方是“槽点”:1. 飞机的行为逻辑与实际操作的巨大差异: 日军轰炸机队形和投弹时机: 电影里,日军攻击中途岛上的机场目标.............
  • 回答
    《希腊伪史考》及其续篇《希腊伪史续考》这两部著作,在西方学术界引发了持续的争议,其核心观点认为我们现在所熟知的古希腊文明,尤其是其辉煌的文学、哲学、艺术和历史记录,很大程度上是后世,特别是17、18世纪欧洲知识精英,为了建构自身文化根源而“创造”或“重塑”的结果。这种观点挑战了传统的古希腊历史叙事,.............
  • 回答
    历史研究中,史料的断句问题确实是导致观点分歧甚至对立的重要因素之一。由于古代文献的抄写、刊刻或整理过程,常常会出现标点符号缺失或使用不当的情况,这为解读带来了巨大的挑战。一段话的意义可能因为一个句号、一个逗号的位置不同而产生天壤之别,进而影响学者对历史事件、人物动机、制度演变的理解。这里举几个我认为.............
  • 回答
    中国浩如烟海的史书,的确记载了无数跌宕起伏的历史事件,也孕育了不少令人津津乐道的传说。然而,仔细审视,其中也夹杂着一些在现代史学观照下,显得难以置信,甚至存疑的记载。这些记载之所以引发争议,往往是因为它们违背了我们对历史规律的认知、科学原理,或是与其它相对可信的史料存在较大出入。我们不妨从几个不同角.............
  • 回答
    《权力的游戏》中,史塔克家族作为临冬城公爵,坐拥北境,其封臣众多,构成了庞大而重要的军事力量。这些家族在漫长的岁月中,与史塔克家族结下了深厚的羁绊,他们的忠诚度也如同北境的天气般,时而坚定如冰,时而摇摆不定,经历了不少风雨。要详细讲讲史塔克家的封臣,我们得从临冬城的核心区开始,再辐射到北境的各个角落.............
  • 回答
    在中国浩瀚的史海中,有许多古籍的记载,在漫长的岁月中,一度被认为是传说或带有文学色彩的描绘。然而,随着考古学在中华大地上的不断深入,一次又一次地,尘封的历史被揭开,那些古老的文字与出土的文物相互印证,让往昔的尘埃有了鲜活的生命。这其中,许多我们耳熟能详的史书,它们的记载都得到了考古学的有力支持,从某.............
  • 回答
    是的,确实存在自其他国家或民族的文献中发现的,中国传统史书未记载或记载不详的历史事件。这种情况的出现有多种原因,包括史书的侧重点不同、历史记录的完整性差异、不同文化视角以及政治宣传等。以下我将详细列举一些例子,并解释其背后的原因:1. 汉朝时期的一些边疆民族活动和与中原王朝的互动: 匈奴的内部政.............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