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中华书局出版的历代史料笔记丛刊中,史料价值较高、值得一读的有哪些?

回答
中华书局的历代史料笔记丛刊,称得上是史学研究者和历史爱好者宝库中的瑰宝。这套丛刊自问世以来,以其严谨的校勘、详实的注释和广泛的收录,为我们了解历代社会风貌、思想文化、政治经济提供了珍贵的原始材料。要在其中挑选出“史料价值较高、值得一读”的篇目,实在如同在繁星中辨认北斗,各有千秋,但若要精选几颗最为璀璨的,我以为以下几部,绝对不容错过:

1. 《世说新语》——魏晋风度的百科全书

尽管《世说新语》并非严格意义上的“史料笔记”,其本身成书年代较早,内容也偏向于人物轶事和清谈风尚,但它在中国历史上的影响力,以及其所记录的那个风云变幻、名士辈出的时代,使其在历代史料笔记丛刊中占据着特殊的位置。

史料价值何在?
鲜活的人物画像: 司马迁的《史记》描绘的是帝王将相的宏图,而《世说新语》则将镜头对准了士族名士的日常生活。我们能看到王羲之的笔端生风,谢安的谈笑用兵,甚至听到刘伶饮酒的醉语。这些细节,远比正史的寥寥数语更生动地展现了人物的性情、才华乃至时代的精神。
了解魏晋玄学与清谈风气: 魏晋时期是中国思想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玄学的兴起和清谈的盛行深刻地影响了当时的社会。这本书中充斥着各种关于玄理的讨论、辩驳,以及名士们如何以巧妙的言辞来展现自己的智慧。这不仅是了解玄学思想的重要途径,更是感受那个“谈玄说理”文化氛围的绝佳窗口。
窥探士族门阀的生活细节: 丛刊中的版本,往往附有详实的注释,能够帮助我们理解那些当时流行的典故、隐语,以及士族阶层的生活习俗、礼仪规范,甚至是他们之间的交往方式和情感纠葛。这对于研究中国古代的社会结构和阶级关系有着不可估量的价值。
语言艺术的典范: “金句”迭出,比如“谢安抚琴,子侄辈在其侧,或探囊取物,或仰卧观壁,无有窥其状者。”、“支公常以轮说,或问其故,公曰:‘轮 ππ, ππ 轮,何 ππ ππ ππ’。” 这些简洁、生动、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是中国文学史上的瑰宝,也反映了当时文人对语言锤炼的极致追求。

为何值得一读?
趣味性十足: 与枯燥的正史相比,《世说新语》的叙事方式更像是古代的“段子集”或“花边新闻”,读起来一点也不费力,反而常常令人忍俊不禁。
提升人文素养: 通过阅读它,你能更深刻地理解中国传统文化中“风骨”、“气度”等概念,以及士人精神的特质。
语言的熏陶: 长期浸淫其中,能极大地提升个人语言的敏感度和表达能力。

2. 《容斋随笔》——学海无涯的沉思

洪迈的《容斋随笔》堪称宋代笔记中的集大成者,其内容之广博,考辨之精细,思想之深邃,在历代史料笔记中都属罕见。

史料价值何在?
包罗万象的知识体系: 洪迈的随笔,几乎无所不包,从天文地理、经史子集,到人物传记、风土民情,无不涉猎。他不仅仅是记录,更是通过对大量史料的梳理、比对和质疑,来澄清史实,纠正讹误。
严谨的考证精神: 洪迈对史料的运用极为审慎,他会追溯源头,辨析真伪,甚至会引用当时的文献来反驳某些错误的说法。这种严谨的治学态度,为后世学人树立了典范,也使得《容斋随笔》本身成为了一部重要的学术史资料。
宋代社会的缩影: 通过书中对各种制度、习俗、名物、典故的记载和评论,我们可以窥见宋代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从朝廷的运作到市井的百态,都能从中找到线索。尤其是一些关于科技、文化、艺术的记述,更是珍贵。
思想的深度: 洪迈并非仅仅做一个“搬运工”,他更有着自己独立的思考和判断。他对一些历史现象的评价,对一些人物行为的褒贬,都体现了他独特的见解和价值取向。

为何值得一读?
拓展知识边界: 阅读《容斋随笔》,你会发现自己的知识面会被极大地拓宽,常常会因为书中引述的某个冷僻知识而豁然开朗。
学习治学方法: 洪迈的考证方法和逻辑思维,是学习历史研究的绝佳范本。
品味宋人智慧: 宋代是中国文化的一个高峰,《容斋随笔》让你直接触摸到宋代士人的思维方式和文化品格。

3. 《梦溪笔谈》——科学奇才的奇思妙想

沈括的《梦溪笔谈》是古代中国科学技术史上的里程碑,它以笔记的形式,记录了沈括在天文、数学、物理、化学、地质、生物、医学、机械、军事等众多领域的发现和见解。

史料价值何在?
中国古代科技的百科全书: 这是《梦溪笔谈》最核心的价值。书中记载了活字印刷术的发明、地磁现象的认识(提出“可导其磁极”)、天文仪器(如“浑象”、“漏壶”)、数学方法(如“隙积术”、“会圆术”)、水利工程、医药方剂等大量珍贵资料。这些内容不仅是中国科技史上的重要成就,在世界科技史上也占有一席之地。
严谨的观察与记录: 沈括并非空谈理论,他强调实践和观察。书中许多记载都源于他亲身的试验、测量和细致的观察,例如他对石油的发现和应用,对石油的描述就非常精准。
古代社会生产力的反映: 通过对这些科技成就的了解,我们可以间接认识到当时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以及人们认识世界的能力。
个人科学精神的典范: 沈括一生宦海沉浮,但他对科学探索的热情始终未减,这种将科学研究融入日常生活的态度,本身就是一种重要的史料。

为何值得一读?
领略科学的魅力: 即使不是科学专业人士,也能被沈括那敏锐的观察力、严谨的逻辑和求真务实的精神所折服。
了解中国古代的“科学革命”: 在某些领域,《梦溪笔谈》的成就足以比肩西方同时期的科学发现,了解它们能颠覆我们对古代中国“落后”的刻板印象。
激发求知欲: 书中那些奇思妙想和深刻见解,常常能激发读者对未知世界的好奇心和探索欲。

4. 《聊斋志异》——志怪背后的现实关怀

《聊斋志异》虽然以“志怪”为名,但蒲松龄的笔下,狐鬼花妖,实则映射着他所处的时代背景和社会现实。其史料价值,更多体现在对当时社会心态、人情世故的洞察上。

史料价值何在?
反映科举制度的残酷与荒诞: 许多故事都涉及读书人对功名的追求、考试的艰辛以及落榜后的绝望。这深刻地反映了明清时期科举制度对士人的束缚和压力。
揭示官场的腐败与黑暗: 许多鬼怪故事中,扮演反派角色的往往是贪官污吏、恶霸劣绅。他们比妖魔鬼怪更可怖,更残忍,这体现了蒲松龄对现实社会的不满和批判。
描绘底层人民的生活与苦难: 书中不乏对贫苦农民、受压迫妇女的同情和描绘,通过他们的遭遇,让我们看到当时社会的不公和人性的扭曲。
社会风俗与民间信仰的折射: 故事中对当时婚礼、丧礼、节日习俗的细节描写,以及对各种民间信仰(如狐仙、土地爷等)的描绘,都为研究当时的社会风俗和宗教信仰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人性的复杂性: 蒲松龄对人性的刻画入木三分,无论是善良与邪恶、忠诚与背叛、爱情与欲望,都被他描绘得淋漓尽致。

为何值得一读?
文学的魅力: 蒲松龄的文笔极其优美,故事引人入胜,情节跌宕起伏,读来如同身临其境。
深刻的社会批判: 它不仅仅是讲故事,更是一种对社会现实的深刻反思和批判,读完后会引发读者对人性、社会和命运的思考。
对“鬼”的另一种解读: 在《聊斋志异》的世界里,“鬼”常常是比“人”更有人情味、更讲道理的存在,这种反差本身就极具讽刺意味。

如何选择与阅读?

这几部只是冰山一角,历代史料笔记丛刊中还有许多珍贵的作品,例如李白的《李太白集》(虽然不是笔记,但其诗歌中蕴含的史料价值不容忽视)、陆游的《老学庵笔记》、袁枚的《随园食单》等等。

选择时,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点来定:

对魏晋风度、名士生活感兴趣? 选《世说新语》。
想了解宋代社会的方方面面,或者学习严谨的考证方法? 选《容斋随笔》。
对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科学精神好奇? 选《梦溪笔谈》。
喜欢通过文学作品了解社会现实,对人性的深度探索感兴趣? 选《聊斋志异》。

阅读时,不必追求一次读完,可以将其作为枕边书,随时翻阅。搭配中华书局提供的详实注释,往往能事半功倍。更可以参考学界的研究成果,对比不同学者的观点,这样阅读的深度和广度都会大大提升。

总而言之,中华书局的历代史料笔记丛刊,为我们打开了一扇扇通往历史深处的窗户。每一次的阅读,都是一次与古人的对话,一次对历史真相的探寻。希望我的这些介绍,能为你开启一段精彩的阅读旅程。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我对明朝历史,尤其是明中叶——晚明的历史比较感兴趣,中华书局出版的历代史料笔记丛刊中,我主要看的是《元明史料笔记》。

其中我认为史料价值比较高的是《菽园杂记》、《万历野获编》、《水东日记》、《典故纪闻》、《三垣笔记》、《双槐岁钞》。

其他的还有《戒庵老人漫笔》、《草木子》、《南村辍耕录》(主要是元朝朝野历史)、《玉堂丛语》、《寓圃杂记》、《谷山笔麈》、《四友斋丛说》、《治世馀闻》、《继世纪闻》、《松窗梦语》、《玉镜新谭》、《枣林杂俎》等书,也有较高的史料价值。

另外,没有入选这套丛刊的一些史料笔记,也有部分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比如《天顺日录》、《謇斋琐缀录》,《酌中志》、《立斋闲录》等

这里我首推《万历野获编》和《菽园杂记》。相对来说,《万历野获编》知道的人还算较多,所以这里我着重介绍一下《菽园杂记》。

《菽园杂记》,因为成书于明朝士大夫著述较为稀少的成化朝至弘治初,又多记载成化、天顺时期的朝野故实,很多都是作者陆容亲身经历,或者采访询问当时的宦官、官员,史料价值非常高,非常值得一读

中华书局整理点校的《菽园杂记》,全书十五卷,总共包括493条记载,各条内容之间相对独立。网上有电子版,这里建议尽量买中华书局出的实体书。

其实我非常建议买中华书局整理点校后出版的繁体竖排版古籍,尤其是这一类比较稀有的史料笔记,非常有升值潜力,只要它出,出多少买多少!



比如这本《菽园杂记》,定价才14元,现在当当和京东自营的书店早就没货了,只有一些挂靠的书店好像还有几本,但价格翻了三五倍,很多还是二手的,你一问就是没货,想买都买不到。也就当时刚出的时候能按定价买到,以后这种古籍一出,立即抢购,转手一卖就赚了几倍。其实我写这个回答的缘由就是想买中华书局出的《万历野获编》买不到(刚出的时候当当售价才75.8元,现在要两三百,可能还是二手的),在知乎一搜就发现了这个问题。


菽园杂记

《菽园杂记》的作者是陆容,字文量,南直隶苏州府昆山县人,生于明英宗正统元年(1436),卒于明孝宗弘治七年(1494),成化二年丙戌科进士,学问很渊博。其先世冒徐氏姓,故进士榜为徐容,后复姓。陆容做官为人性格秉直磊落、虑远持正,不畏强暴,敢于直言极谏。

其所著之《菽园杂记》是一部笔记杂说,全书内容极为广泛,举凡朝野故实、典章制度、名人轶事、经义考辨、名物方言、宗教卜医、谐谈怪谈、风土民情、工农之事等等,几乎无所不包,且主要者涉及明代国初以来的朝野政治、军事、经济和社会经济制度的变革状况,少量兼及前代。

众所周知,明初在太祖、太宗政治高压的统治下,风气严肃,当时的士大夫文人大多缄口莫言,很少有人敢于谈论政治甚至著述出书刊行的。即使有,也多是馆阁体文风。

直至宪宗成化时期,风气开始变得宽松,朝廷算是开了“文禁”,当时的士大夫文人开始著述笔记杂谈。成化朝陆容的《菽园杂记》算是最早的一批明人史料笔记之一,同时期或稍早一些的还有尹直的《謇斋琐缀录》、叶盛的《水东日记》、李贤的《天顺日录》、彭时的《彭文宪公笔记》、黄瑜的《双槐岁钞》,这些史料笔记主要记载正统——景泰——天顺——成化时期朝野史实,兼及明初洪武、建文、永乐、洪熙、宣德等朝。当朝人记当朝事是最有发言权的,且此时受到明初严谨、严肃文风的影响,这些笔记的内容大多比较客观真实。又因为此时著述较为稀少,所以这些史料笔记的价值非常高。

而弘治、正德以后,朝廷对民间的管控越来越少,士大夫文人著述成风,一些书商们为了牟利,各种坊刻刊印,是个人就能出书,书中内容很多都是夸大其词,多奇谈怪论,很多都是刻意猎奇编造的民间八卦,且互相抄袭。书太多了,想找一些正经靠谱的史料笔记,真的是大浪淘沙。个人觉得这时期最有史料价值的大概就是《万历野获编》和《典故纪闻》了。

《寂园杂记》篇幅虽然有限,但其所记载的内容却几乎涉及了明代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跨越了从明太祖至明孝宗期间约一百余年的时间,较为集中于英宗、宪宗两朝的史事。

据粗略统计(有时一条涉及多个朝代),《菽园杂记》全书记录英宗朝的史事37条,约占总条目的8%;宪宗时期为72条,约占总条目的15%;太祖时期为23条,约占总条目的5%;太宗时期为16条,约占总条目的3%;还包括孝宗时期8条,代宗时期8条,宣宗时期6条,仁宗时期4条。

他这部《菽园杂记》,曾被和他同时的王鏊称赞为本朝记事之书第一。其中所记明代典制、故事,多为《明史》所未详。这部书最可贵的记载,还是关于明中叶手工业生产、民情风俗等方面的材料。

比如造纸、勘查五金矿苗和提炼银、铜的方法以及刘田之制青瓷、龙泉之制烧瓷的原料韶粉的情况,都非常细致、具体,说明了当时手工业已相当发达。

不过我最感兴趣的还是书中记载了很多当时的民间风俗、社会风貌,对了解明中期的中国社会非常有帮助,尤其是江南苏州一带。比如:

吴中俗讳,谓行舟忌讳说“住”和“翻”,称“箸”为“快儿”,称“幡布”为“抹布”;忌讳说“离散”,称“梨”为“圆果”,称“伞”为“竖笠”;忌讳说“狼籍”,称“榔槌”为“兴哥”;忌讳说“恼躁”,称“谢灶”为“谢欢喜”。

这对于研究明代民俗、语词和社会情况,有一定的参考价值。比如“箸”——“快儿”,和我们现在的“筷子”已经差不多了。

书中还记载了一些皇帝及大量名臣士人的趣闻轶事,多不见于正史,这些资料也正是体现《菽园杂记》一书史料价值的一个重要方面。

陆容基本能够做到不为尊者和贤者讳,大胆直笔,尽量客观。他对洪武直至“今上”的明朝诸帝作了较为客观的记述和较为公允的评价,为后人留下了极为真实生动的宝贵资料。

比如书中记载了宪宗口吃结巴,上朝时回答“是”都困难,陆容的同年(都是成化二年丙戌科进士)、时任鸿胪卿的施纯揣摩上意,托皇帝近侍献计,建议宪宗将“是”改成“照例”,果然奏效,这让宪宗很高兴,很快就升了施纯的官。

常朝,诸司奏事御前,事当准行者,上以“是”字答之。成化十六七年间,上病舌涩,每答“是”字苦之。鸿胪卿施纯彦厚揣知之,阴献计于近侍,云:“‘是’字不便,请以‘照例’字易之。”上得此甚喜,问计所出,近侍以纯对。由是得拜礼部侍郎,掌寺事,寻升尚书,加太子少保。纯,京师人,成化丙戌进士。长躯伟干,音吐洪亮。初任户科给事中,迁鸿胪少卿。未二十年,骤升至此。可谓际遇之隆矣。人有为之语云:“两字得尚书,何用万言书。”

对于正统时期公认的大反派权阉王振,陆容也记载了他做过的好事,十四年间从未轻易差遣宦官外出骚扰军民,顺便也记载了开创仁宣之治的宣宗皇帝朱瞻基“起取花木鸟兽及诸珍异之好,内官接迹道路,骚扰甚矣”的一面。

本朝中官,自正统以来,专权擅政者,固尝有之。而伤害忠良,势倾中外,莫如太监王振。然宣德年间,朝廷起取花木鸟兽及诸珍异之好,内官接迹道路,骚扰甚矣。自振秉内政,未尝轻差一人出外,十四年间,军民得以休息。是虽圣君贤相治效所在,而内官之权,振实揽之,不使泛滥四及,天下阴受其惠多矣。此亦不可掩也。

对于宗教信仰及其他少数民族,也有不少记载,比如明代大量入华的回回和某教,其实当时他们的表现和现在可是大相径庭:

回回教门异于中国者,不供佛,不祭神,不拜尸,所尊敬者惟一天字。天之外,最敬孔圣人。故其言云:“僧言佛子在西空,道说蓬莱住海东,惟有孔门真实事,眼前无日不春风。”见中国人修斋设醮,笑之。初生小儿,先以郭羊脂纳其口中,使不能吐咽,待消尽而后乳之。则其子有力,且无病。其俗,善保养者,无他法,惟护外肾,使不着寒。见南人着夏布袴者,甚以为非,恐凉伤外肾也。云“夜卧当以手握之令暖。”谓此乃生人性命之本根,不可不保护。此说最有理。

《菽园杂记》还能为《水浒传》的成书时间提供一定的证据:

斗叶子之戏,吾昆城上自士夫,下至僮坚皆能这。予游昆痒八年,独不解此。人以拙嗤之。近得阅其形制,一钱至九钱各一叶,一百至九百各一叶,自万贯以上皆图人形,万万贯呼保义宋江,千万贯行者武松,百万贯阮小五,九十万贯活阎罗阮小七,八十万贯混江龙李进,七十万贯病尉迟孙立,六十万贯铁鞭呼延绰,五十万贯花和尚鲁智深,四十万贯赛关索王雄,三十万贯青面兽杨志,二十万贯一丈青张横,九万贯插翅虎雷横,八万贯急先锋索超,七万贯霹雳火秦明,六万贯混江龙李海,五万贯黑旋风李逵,四万贯小旋风柴进,三万贯大刀关胜,二万贯小李广花荣,一万贯浪子燕青。或谓赌博以胜人为强,故叶子所图,皆才力绝伦之人,非也。盖宋江等皆大盗,详见《宣和遗事》及《癸辛杂识》。作此者,盖以赌博如群盗劫夺之行,故以此警世。而人为利所迷,自不悟耳。记此,庶吾后之人知所以自重云。

以前很多人认定《水浒传》写于元末明初,作者是施耐庵。但陆容在对昆山当地人最爱的明代游戏叶子戏的记叙中,列举了叶子上所绘的二十名水浒英雄后,感叹道:“或谓赌博以胜人为强,故叶子所图,皆才力绝伦之人,非也。盖宋江等皆大盗,详见《宣和遗事》及《癸辛杂识》。

据此可知,陆容当时并没有见到过《水浒传》,其所记叶子上的人物图像、姓名、绰号,全都不是据《水浒传》,而是转引自《宣和遗事》、《癸辛杂记》中所记《三十六人赞》。

也就是说,陆容生前(弘治七年以前),《水浒传》很可能还没成书。

另外,《菽园杂记》还可补官修正史之隐晦未详。

比如天顺至成化初的内阁首辅李贤抑叶盛之事,《明实录》压根不提,《明史》只语焉不详地说李贤“抑叶盛、挤岳正、不救罗伦”,而根据《菽园杂记》的记载:

文庄叶公巡抚两广时,素与邱内翰仲深不合,邱每投间毁之。庚辰进士广西张某,尝短叶于邱,邱因为先容,进谒李文达,言贼至城下,叶犹咏诗不辍,且杀无辜之民为功。文达素知叶公,默识而已。盖张某归省时,叶尝知其不检,疏之,由是致怨。邱不之察也。邱素知文事非文达所长,且复护短,乃谓叶笑其诗文不佳,李公衔之。他日,锦衣吕指挥贵、汤都指挥允绩盛称叶公学问文章之美,且云:“置之内阁,于称生无忝。”文达怃然曰:“与中笑我,乃为人阁地耶。”及大藤峡用兵,敕韩公雍书,有云“往者叶某虚张捷报,致贼猖獗。”盖张某先入之言,至是始发也。叶公后因言官之荐,仅以右佥迁左佥而已。文达没后,始得入礼部云。
......李文达公之于文庄,闻人赞其议己,则深衔之,且抑之。至其没,文庄始得入为礼部。其不同如此。

广西进士张某回家归省,时任两广巡抚的叶盛发现他不检点,遂上疏检举张某,这就结下了仇。张遂在邱濬面前说叶盛的坏话,而邱濬早先就曾向李贤推荐过张某,张某就算是邱濬的人了,于是不遗余力地在李贤面前诋毁叶盛,说叶盛“贼至城下,叶犹咏诗不辍,且杀无辜之民为功”。

邱濬知道李贤在文学方面一般,而叶盛是出了名的有文才,就跟李贤说叶盛嘲笑他诗文不佳,这下就真的得罪了李贤。后来有人称颂叶盛文章好,向李贤建议让叶盛入阁,李贤仍耿耿于怀地说叶盛笑他,因而不用叶盛。

这事《明史·叶盛传》记载:

初,编修邱濬与盛不相能。大学士李贤入濬言,及是草雍敕曰:“无若叶盛之杀降也

王鏊的《震泽纪闻》记载:

叶盛巡抚广东,或谗之曰:“盛自负其文,常指公某文不善。”因以韩雍易之,其敕曰:“无若叶盛之杀降也!”

但都非常隐晦,只有陆容在《菽园杂记》中明确地说清楚了始末经过。

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比如据《菽园杂记》记载,“土木之变”中太监金英进言坚守,怒斥南迁之言,竟然被《英宗实录》隐去,而换成了成化初正受重用的司礼监太监李永昌。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中华书局的历代史料笔记丛刊,称得上是史学研究者和历史爱好者宝库中的瑰宝。这套丛刊自问世以来,以其严谨的校勘、详实的注释和广泛的收录,为我们了解历代社会风貌、思想文化、政治经济提供了珍贵的原始材料。要在其中挑选出“史料价值较高、值得一读”的篇目,实在如同在繁星中辨认北斗,各有千秋,但若要精选几颗最为璀.............
  • 回答
    《中华续道藏》编纂工程的国家立项无疑是道教文化界的一件盛事,它承载着整理、发扬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道教文化的重任。对于您提出的“历届收录工作是否会有对原著删改的情况出现以致后人空见其山不得门入?”这个问题,这是一个非常重要且值得深入探讨的担忧,尤其是在古代文献整理和编纂过程中。要详细解答这个问题,我们.............
  • 回答
    中华书局出版的《诸葛亮集》,对于想要深入了解这位三国时期传奇人物的读者来说,无疑是一部重要的文献。然而,正如所有古代文献的整理与研究一样,对《诸葛亮集》中各篇作品的真实性进行审慎的考量,是必不可少的。这需要我们结合史料、版本流传、以及学界的研究成果来逐一分析。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一点,《诸葛亮集》并非.............
  • 回答
    不少读者可能会有这样的疑问:既然中华书局作为传统古籍整理出版的大家,出版了诸如《二十四史》点校本、《清史稿》点校本等一系列重量级古籍,为什么唯独在《十三经注疏》的点校本上,似乎一直没有推出类似的版本呢?这其中原因颇为复杂,牵扯到学术史、版本学、以及古籍整理的时代背景等多个层面。简单来说,不是“不出版.............
  • 回答
    易中天近几年推出的《中华史》系列,可以说是当下中国大众史学领域一个相当引人注目的现象。抛开一切技术性的包装,单从内容和表达方式上说,他这套书确实成功地吸引了大量读者,尤其是在当下这样一个信息爆炸、碎片化阅读盛行的时代,能够让人们坐下来,心平气和地去阅读一部大体量的历史著作,这本身就说明了一些问题。首.............
  • 回答
    中华牌和丰收牌的桂花陈酒,说起来,这俩名字啊,很多爱喝两口的人都不陌生,但要说谁先,那可就有点意思了,不是一两句话就能说明白的。首先,咱们得把“桂花陈酒”这个概念捋清楚。桂花陈酒,顾名思义,就是用桂花和酒陈酿出来的。这玩意儿在中国,尤其是在北方,可以说是挺有历史的。要追溯到最早,估计得说天津的桂花陈.............
  • 回答
    处理这种敏感的政治话题,关键在于理解对方的立场,并用清晰、有条理、基于事实和逻辑的方式进行沟通。直接的反驳往往会引起对方的防御心理,适得其反。更好的方法是引导对方思考,并提供不同的视角。以下是一些可以考虑的沟通策略和具体论点,旨在帮助你更详细地解释“台湾不等于中华民国”这一概念,但请注意,尊重对方的.............
  • 回答
    在咱们中华民族的大家庭里,说起合影时穿的那些鲜艳夺目的民族服饰,其实有不少,严格来说,并不是哪个民族在日常生活中一直穿到现在的“活化石”。很多都是在特定的历史时期,为了满足某种需求,或者说,是一种集体身份的视觉呈现,而 重新设计、改良、甚至可以说是创造出来的。这并不是说它们不好,而是说,咱们得认识到.............
  • 回答
    “崖山之后无中华”这句充满悲壮色彩的断言,并非直接出自南明遗民的某一首确切的诗句,而是经过后人提炼和演绎,与南明时期以及更早的民族危机联系在一起,形成了一种广泛流传的文化符号。要理解它的来龙去脉,我们需要从历史背景、相关作品以及后世的解读来梳理。历史背景:崖山海战与中华文明的危机首先,我们必须回到历.............
  • 回答
    关于奥组委在“中华台北”出场顺序上是否搞小动作,这是一个相当敏感且复杂的问题,涉及到政治、外交以及体育本身的国际规则。要理解这个问题,需要从几个层面去分析,并且要抛开那些过于情绪化的解读,尽量回到事实和可能存在的逻辑上。首先,我们要明白“中华台北”这个名称本身就是一个政治妥协的产物。在奥运会以及大多.............
  • 回答
    在欧美出生长大的华裔二代,对于中华文化的认同,这是一个复杂且多层面的议题,绝非简单的“是”或“否”可以概括。他们如同行走在两种文化之间的桥梁,既拥有成长环境塑造的西方视角,又承载着家族血脉的东方基因。这种双重身份,自然而然地带来了对中华文化认同的多元化解读和体验。首先,我们需要认识到“中华文化”本身.............
  • 回答
    “清朝政府的出现是否阻碍了中华民族发展?”这个问题,犹如一把锋利的解剖刀,直插中国历史肌体的核心。要回答它,我们不能简单地给出“是”或“否”的结论,而是需要穿越时空的长河,从宏观的视角去审视清朝这个庞大帝国及其政策对中华民族命运的深远影响。这并非一项简单的判断,而是一个需要细致剖析、权衡利弊的复杂命.............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中华文化宇宙观的核心,也确实是个颇耐人寻味的点。如果要探讨为什么中华文化没有发展出类似西方那种“道”存在的“证明”,首先得明白,并非中华文化没有“道”,而是对“道”的认知方式、表达路径和价值取向与西方哲学有着根本性的差异。我们先得厘清一下,这里的“证明”指的是什么?如果指的是那种逻辑演.............
  • 回答
    当然可以!抗日剧作为一种重要的影视类型,其魅力远不止于“爱国主义教育”、“勿忘国耻”和“中华必胜”这几个宏大叙事。如果能跳出这些相对模式化的框架,深入挖掘那个特殊年代的人性、社会、文化层面,完全可以拍出更具深度和新意的作品。我们不妨从几个角度来拓展抗日剧的主题:一、 人性光辉与挣扎:在绝望中寻找希望.............
  • 回答
    .......
  • 回答
    设想一个星球,其上孕育的文明,从诞生之初,就以我们所知的“中华文明”的诸多特质为根基。这是一个没有外部文化冲击,也没有内部裂痕到足以导致根本性颠覆的“单一中华文明”的星球。那么,这样的文明,最终是否会走向工业文明?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深入剖析中华文明的深层逻辑,以及工业文明的驱动要素。中华文明的.............
  • 回答
    《道德经》中的圣人标准,实则是一种超然物外、返璞归真的生活智慧,它描绘的是一种胸怀广阔、顺应自然、不争不显的理想人格。如果以如此高远的标准来衡量,纵观中华五千年的历史长河,要说“出现过多少圣人”,这个问题本身就如同大海捞针,既难以精确计数,也容易陷入主观臆断。因为《道德经》所说的“圣人”,并非是世俗.............
  • 回答
    .......
  • 回答
    .......
  • 回答
    这部电影听起来很像是 2004 年的《绝命国度》(The Manchurian Candidate)。虽然情节上有所出入,但核心的“被牺牲”、“私自行动”和“救赎”的元素非常相似,而且其中也涉及到中情局和军事力量的介入。让我试着描绘一下这部电影可能的场景,尽量还原你说的那个感觉:故事的主角,我们姑且.............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