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中华书局为什么不出版点校本的《十三经注疏》?

回答
不少读者可能会有这样的疑问:既然中华书局作为传统古籍整理出版的大家,出版了诸如《二十四史》点校本、《清史稿》点校本等一系列重量级古籍,为什么唯独在《十三经注疏》的点校本上,似乎一直没有推出类似的版本呢?

这其中原因颇为复杂,牵扯到学术史、版本学、以及古籍整理的时代背景等多个层面。简单来说,不是“不出版”,而是“出版”的方式和时机,以及其面临的特殊挑战,使得《十三经注疏》的点校之路,与《二十四史》等有所不同。

首先,要理解“点校本”的诞生背景。

新中国成立后,为了系统地整理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国家启动了一系列古籍整理工程,其中最为人熟知的便是“二十四史”的点校工程。这项工程的初衷,是为了改变过去版本芜杂、校勘不精的状况,以一种更为严谨、科学的方式,为现代读者提供一个相对权威、易读的古籍文本。点校本的核心在于:在保留古籍原貌的基础上,对文字进行校勘、标点,并适时地进行注疏的白话化解释或补充。

那么,《十三经注疏》的点校难在哪里?

1. 版本的多样性与复杂性: 《十三经》本身就是经过漫长历史演变、集结而成的经典文献,其传世版本众多,且包含“经”与“注疏”两部分。例如,《礼记》有郑玄注,《周礼》、《仪礼》也有郑玄注。而“疏”的部分,如《尚书》有孔安国传,《诗》有毛传,《周礼》、《仪礼》有郑玄注、贾公彦疏,《论语》有何晏注、邢昺疏,《孟子》有赵岐注,《尔雅》有郭璞注,《孝经》有唐玄宗注,《尚书》有孙叔彦疏,《诗》有魏籍人疏,《礼记》有唐孔颖达等疏。

这些注疏本身就积累了历代学者的研究成果,版本系统庞杂,异文、错讹之处也极多。要对如此数量庞大、体系复杂的注疏进行“点校”,其工作量和难度是巨大的。这不像《二十四史》,虽然史料浩如烟海,但其文本的原始构成相对单一(以官修史书为主),校勘的难点主要在于不同抄本、刻本之间的差异。而《十三经注疏》的“疏”本身就是对“经”和“注”的进一步阐发,其间的关系更为复杂,学术争议也更多。

2. 学术传统的深厚与流派的分歧: 儒家经典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石,历代学术思想围绕其进行了无数的阐释和争论。历代学者对《十三经》的理解,在思想、义理、甚至版本考证上,都存在着显著的差异和流派。

举例来说,《尚书》的《古文尚书》与《今文尚书》之争,是学术史上的大事。而《十三经注疏》中的某些疏,可能更侧重于某一学派的观点,甚至是带有一定时代的思想烙印。一个“点校”工程,如果在对这些注疏进行文字校勘的同时,还要试图“统一”或“选择”某种学术观点,或者对其“白话化”解释,就很容易陷入学术上的两难境地。点校的目的是提供一个相对准确的文本,而不是重写或解构某种学术流派的成果。

3. 现成优质版本的存在: 相比于《二十四史》点校前的混乱局面,《十三经注疏》在点校工程启动前,已经存在了多个经过长期流传和整理的优秀版本。其中,清代阮元主编的《十三经注疏》,汇集了唐宋以来重要的注疏,考订精审,是近现代以来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版本之一。

中华书局在点校《二十四史》等大型工程时,很大程度上是为了解市场和学术界对一个更规范、更易读的版本的急切需求。而对于《十三经注疏》,许多学者仍然习惯于直接使用或参考阮元本等传统善本。中华书局如果要做点校本,需要面临如何超越现有优质版本,在校勘、标点、整理等方面拿出更显著的优越性,这需要投入巨大的资源和时间。

中华书局实际上做了什么?

尽管没有推出一个统一的“点校本”,但中华书局在《十三经》的整理和出版上,一直从未停歇,并且采取了更符合实际情况的方式:

影印和整理传统善本: 中华书局出版了许多珍贵的古籍影印本,包括一些《十三经注疏》的善本,让学者能够直接接触到原始的文献风貌。
单部经籍的整理与出版: 针对《十三经》中的每一部经典,中华书局都邀请了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进行独立、细致的整理、校勘和注释。例如,针对《尚书》、《诗经》、《周礼》、《礼记》、《论语》、《孟子》等,都有高质量的整理本或注释本出版。这些整理本在考证、疏证、释义等方面,往往比通行的“注疏”本身更为细致深入,并且采用了现代的标点和排版方式,更适合现代读者阅读。
利用“整理本”的方式推进: 许多中华书局出版的《十三经》相关著作,虽然不被称为“点校本”,但其本质上已经包含了点校的精义,甚至在学术深度和考证的严谨性上,已经超越了传统意义的点校。这些“整理本”可以看作是顺应学术发展和读者需求的一种更灵活、更具学术价值的出版方式。

为什么“不推出”一个统一的点校本,反而是更审慎的选择?

一个统一的、大体量的《十三经注疏》点校本,一旦推出,就意味着要对历代学者的智慧进行一种“定论”式的整理。这在学术研究本身就不断发展、争鸣的环境下,是非常困难且容易引起争议的。

与其强行推出一个可能不尽如人意,甚至在学术上无法服众的“点校本”,不如通过出版一系列高质量的单部经典整理本,由各位专家各自发力,在各自擅长的领域进行深入研究和整理。这样,既能保证学术的严谨性,也能满足不同读者的阅读和研究需求。

总而言之,中华书局并非有意回避《十三经注疏》的点校,而是基于其本身的复杂性、学术传统的深厚性,以及现有优质版本的存在,选择了一种更为务实、更具学术生命力的出版策略。 即通过出版高质量的单部经典整理本,而非一个包罗万象的统一“点校本”,来更好地传承和推广中华儒家经典。这反映了中华书局在古籍整理出版方面的审慎态度和对学术研究规律的尊重。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一句“五十以学《易》”,争辩了几十年:

一句“民可使由之”,我的天,那更是热闹非凡

北京大学出版社可以出《十三经注疏》,一家之言,是可以做的。

但是中华书局出手意义就不一样了,本来影印、整理古籍是商务印书馆的看家本领(想想涵芬楼和《四部丛刊》),但是在1958年中国出版社业务分工中,商务印书馆界定为主要承担了翻译出版国外哲学社会科学和编纂出版中外语文辞书等出版任务,中华书局则是以整理古籍出版为主,可以说是古籍出版行业的执牛耳者,也是带有国家意识的风向标。

因此,一直到2009年,直属于国务院的古籍整理出版规划小组办公室都是设在中华书局的,虽然后来办公室转回到了新闻出版总署,但是中华书局在某种程度上还是代表着古籍出版的官方态度,对于《十三经注疏》这种动不动就是争辩成百上千年的学术疑难问题,想要一锤定音的出个官方点校本,说实话,被群起而攻之的可能性很大。

不要小看一个标点符号,例如“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这一句话的句读就直接关系着孔子思想的核心,可不能乱一锤定音。

有时候,还是得我读论语。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不少读者可能会有这样的疑问:既然中华书局作为传统古籍整理出版的大家,出版了诸如《二十四史》点校本、《清史稿》点校本等一系列重量级古籍,为什么唯独在《十三经注疏》的点校本上,似乎一直没有推出类似的版本呢?这其中原因颇为复杂,牵扯到学术史、版本学、以及古籍整理的时代背景等多个层面。简单来说,不是“不出版.............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中华文化宇宙观的核心,也确实是个颇耐人寻味的点。如果要探讨为什么中华文化没有发展出类似西方那种“道”存在的“证明”,首先得明白,并非中华文化没有“道”,而是对“道”的认知方式、表达路径和价值取向与西方哲学有着根本性的差异。我们先得厘清一下,这里的“证明”指的是什么?如果指的是那种逻辑演.............
  • 回答
    您提出的这个问题很有意思,确实,三国、春秋战国在中国历史长河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名声在外,而两晋南北朝、五代十国以及中华民国虽然也经历过分裂时期,却似乎没有达到同样的光彩照人的程度。这背后有着多方面的原因,我们可以从历史叙事、文化影响、人物塑造、政治格局以及时代背景等方面来逐一剖析。 历史叙事与.............
  • 回答
    东京奥运会开幕式运动员入场顺序,其实是一个颇具历史和政治意味的安排,它遵循的是本国(或地区)语言字母顺序的原则。中华台北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在入场顺序上不是紧随其后,并非什么意外,而是这个规则下的必然结果。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深入剖析:1. 奥运会开幕式入场顺序的传统与规则: 希腊是开.............
  • 回答
    关于中央情报局(CIA)为何不在美国首都华盛顿特区设总部,这背后其实隐藏着一些深思熟虑的安全考量和历史演变。简单来说,这并非一个偶然,而是出于对机构运作安全、信息保密以及战略部署的综合考虑。首先,也是最核心的原因,就是国家安全与保密性。美国首都华盛顿特区是政治、军事、外交的权力中心,聚集了总统府、国.............
  • 回答
    中华文明历经数千年风雨,依旧生机勃勃,这背后蕴含着极其复杂而深刻的原因。要说清这一点,并非一两句话能概括,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去细致地剖析。首先,中华文明能够绵延至今,强大的文化凝聚力和认同感是其最坚实的基石。我们常说“大一统”,这不仅是政治上的概念,更是文化上的融合。自秦汉以来,中国就形成了一种独特.............
  • 回答
    朱元璋,这位从底层一步步爬上九五之尊的农民皇帝,他的功业无疑是开创性的,可以说是再造了经历元末战乱而几近破碎的中华。然而,细究他的行为和宣传,我们会发现他并非一味地将自己塑造为高高在上的“再造君主”,反而有许多值得玩味的地方。这背后,并非一个简单的“为什么不”,而是朱元璋深谙帝王之术,以及他自身复杂.............
  • 回答
    华妃死于撞墙,这是一个充满悲情和无奈的时刻,背后隐藏着她对皇上多年情感付出的绝望、被欺骗的痛苦以及对自身命运的彻底放弃。要理解她为何不找皇上对质,我们需要深入分析当时的情境、华妃的性格以及她所处的绝境。一、 华妃的绝境:一切的基石已被动摇在得知自己无法生育的真相之前,华妃一直以自己的“恩宠”和家族的.............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一个非常核心且复杂的话题,涉及到中国历史、文化、政治和社会等多个层面。要理解为什么中国至今仍保留民族划分,而非强行统一归化,需要深入剖析其背后的原因。历史的烙印:多元共存的根基首先,中国并不是历史上一个单一民族的国度。我们常说的“中华民族”是一个集合概念,是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由众多原.............
  • 回答
    新冠肺炎疫情的爆发,确实让不少人将目光投向了SARS,这两场突如其来的公共卫生危机,都与蝙蝠宿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也不禁让人产生一个疑问:既然蝙蝠(尤其是中华菊头蝠)被认为是新冠病毒和SARS病毒的天然宿主,为什么我们不能直接将它们消灭,从而从根源上解决病毒传播的隐患呢?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
  • 回答
    关于为什么中华民国官方不将修订后的《清史稿》列入《二十五史》的这件事,其实牵涉到历史、政治、文化以及当时社会思潮的复杂 interplay。要详细解释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几个关键层面来剖析:一、 《清史稿》本身的性质与局限性首先,得明白《清史稿》并非一部“新编”的清史,而是 “稿”。这是其最核心的定位.............
  • 回答
    朱元璋不承认元朝是中华正统,这背后有着深刻的历史、政治、民族以及他个人经历的复杂原因。与其说他不“承认”,不如说他从根本上就认为元朝并非“中华正统”,甚至可以说是“异族篡夺”。下面我来详细掰扯掰扯。一、 民族认同的鸿沟:汉族与蒙古族这是最核心、最根本的原因。朱元璋本人是汉族,他所代表的是被元朝统治的.............
  • 回答
    元朝是否算作中华民族历史的一部分,这确实是个复杂且敏感的问题,许多人持有不同看法。要理解这一点,咱们得从历史的演变、民族概念的形成以及后世解读的角度来聊聊。首先,得说说“中华民族”这个概念本身。它不是一个在元朝时期就清晰存在的概念。我们现在所说的“中华民族”,很大程度上是近代以来,在民族国家构建的过.............
  • 回答
    台湾的身份认同是一个复杂且多面向的问题,要理解为什么许多台湾人不愿说自己是中国人(这里指的是中华民国),我们需要深入探讨其历史、政治、社会和文化等多重因素交织的影响。首先,得从历史说起。台湾与中国大陆在历史上有着长期的联系,但这种联系并非一成不变。清朝时期,台湾被纳入中国版图,但直到甲午战争后割让给.............
  • 回答
    台湾人和“中华民国”这个概念之间的关系,确实是一个复杂且充满细微差别的问题,并非简单的是或否就能概括。要理解这一点,需要深入台湾的历史、政治发展以及民众的认同心理。台湾人在眼里的台湾和“中华民国”总体来说,在很多台湾人心中,“台湾”和“中华民国”并非完全等同,但它们之间又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种联系.............
  • 回答
    三星堆文化是否属于中华文明,这是一个在学术界和公众中都引发广泛讨论和争议的话题。认为三星堆文化不完全属于传统意义上的中华文明的观点,主要基于以下几个方面的论证,我会尽量详细地阐述:一、 文物特征的独特性与“中国北方黄河流域”为中心的传统认知不符: 造型艺术的奇异性: 人像: 三星堆出.............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三峡工程与中华鲟等生物关系讨论中的一个关键点。确实,在三峡大坝之前,葛洲坝已经在中国长江上存在了。很多人也因此感到困惑:既然葛洲坝已经对长江生态造成了影响,为什么关于三峡大坝对中华鲟的危害的讨论依然如此激烈,甚至似乎更甚?这其中涉及到几个核心原因,我们可以从 影响的.............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到一个非常核心的历史评价和视角问题,也是我们解读历史人物时经常会遇到的复杂之处。关于赵构,确实存在着截然不同的评价,而“中华民族的罪人”和“为宋朝续命”这两种观点,恰恰反映了历史评价的多重维度。为什么现在很多人说赵构是“中华民族的罪人”?要理解这个观点,我们需要将时间拉回到北宋末年。北宋.............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历史认同、国家观念以及文化传承等诸多深层原因。要说清楚为什么大多数中国人会承认元、清是中国历史的一部分,而对神圣罗马帝国(以下简称神罗)则持不同的态度,需要从几个关键点来剖析:1. 历史叙事的连贯性与“天下观”的演变 中国传统“天下观”: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中国历史的.............
  • 回答
    认为中国近代百年屈辱主要责任不在满清政府而在中华传统文化,这一观点确实在一些学界和民间讨论中存在。要详细解释这种观点的由来,需要深入剖析其背后的逻辑和历史依据。首先,我们要理解这个观点所强调的“中华传统文化”具体指什么。它通常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儒家思想的主导地位与僵化: 儒家思想作为中国古代社.............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