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新冠肺炎的暴发,让人们也想起了曾经的非典。他们都是来自于蝙蝠宿主,为什么不把蝙蝠或者中华菊头蝠消灭!?

回答
新冠肺炎疫情的爆发,确实让不少人将目光投向了SARS,这两场突如其来的公共卫生危机,都与蝙蝠宿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也不禁让人产生一个疑问:既然蝙蝠(尤其是中华菊头蝠)被认为是新冠病毒和SARS病毒的天然宿主,为什么我们不能直接将它们消灭,从而从根源上解决病毒传播的隐患呢?

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上来深入剖析。

一、蝙蝠与病毒的共生关系:一个复杂而古老的生态平衡

首先,蝙蝠并非病毒的“制造者”,它们更像是病毒的“携带者”。蝙蝠作为地球上最古老、最多样化的哺乳动物之一,已经与种类繁多的病毒(包括冠状病毒、埃博拉病毒、狂犬病毒等)共同进化了数百万年。在这个漫长的过程中,蝙蝠已经发展出了一套独特的免疫系统,能够有效地控制这些病毒在体内的复制,使其保持低水平,而不至于对自身造成严重的疾病。

这种共生关系并非单方面的“携带”,而是双方在漫长时间里相互适应的结果。病毒在蝙蝠体内找到了一个相对稳定的生存环境,而蝙蝠则通过其特殊的免疫机制,学会了如何与这些病毒“和平共处”。打个比方,就像一个城市里存在着许多无害的细菌,它们长期存在,但并不会引起疾病。

二、为什么我们不能轻易消灭蝙蝠?

既然蝙蝠是病毒的潜在来源,那么直接消灭它们似乎是最直接的解决方案。然而,这样做不仅不现实,而且可能带来更严重的生态灾难:

1. 生态系统中的关键角色: 蝙蝠在地球的生态系统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它们是重要的传粉者,尤其是在许多植物的授粉过程中,比如香蕉、龙舌兰等。同时,它们也是杰出的食虫动物,一只蝙蝠一夜之间就能吃掉成千上万的昆虫,例如蚊子、飞蛾等,这在控制农业害虫和传播疾病的蚊子数量方面起着巨大的作用。如果消灭了蝙蝠,将直接扰乱这些生态平衡,可能导致植物繁殖困难,昆虫数量失控,甚至引发新的生态危机。

2. 生物多样性的重要组成部分: 蝙蝠是哺乳动物中仅次于啮齿类动物的第二大类群,拥有超过1400种不同的物种,分布于全球各地。每个物种都有其独特的生态位和生物学特性。如此庞大的生物多样性,是地球生命演化过程中宝贵的财富。随意消灭一个物种,特别是像蝙蝠这样数量庞大且分布广泛的类群,是对生物多样性的严重破坏,其后果难以预测。

3. 根除的困难性与潜在的报复: 蝙蝠的分布极其广泛,它们生活在各种各样的环境中,从热带雨林到温带森林,从洞穴到建筑物,甚至城市中。要彻底消灭所有蝙蝠,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更何况,如果强行对蝙蝠进行大规模的扑杀,可能会适得其反。病毒可能会因为蝙蝠群体的剧烈变动而变得更加活跃,或者寻找新的宿主,这可能会加速病毒的传播,甚至催生出更具传染性或致病性的变种。而且,病毒也可能通过蝙蝠的死亡或逃逸,寻找新的动物宿主,从而进入人类社会。

三、病毒的传播链:不只是蝙蝠的问题

需要强调的是,蝙蝠只是病毒的“天然宿主”或“最初宿主”,但病毒要能够传播到人类社会,并且造成大规模的流行,往往还需要中间宿主的参与。比如SARS病毒,在蝙蝠之后,很可能通过某种动物(如果子狸)传播给了人类。新冠病毒的传播链也可能涉及中间宿主。

这意味着,即使我们能够“控制”蝙蝠,如果中间宿主依然存在,并且与人类有接触,病毒依然有可能找到进入人类社会的途径。因此,将病毒传播的焦点完全放在蝙蝠身上,而忽略了中间宿主和人类行为的影响,是片面的。

四、我们应该怎么做?

与其想着“消灭”蝙蝠,不如采取更科学、更生态的方式来应对病毒传播的风险:

1. 减少人畜共患病的风险: 许多新型病毒的爆发,与人类活动侵入野生动物栖息地、破坏生态环境、以及非法野生动物贸易有关。减少这些行为,是预防病毒传播的根本之道。比如,规范野生动物市场,避免食用野生动物,就是非常有效的措施。

2. 加强监测和研究: 深入研究蝙蝠的病毒携带情况,了解病毒的演化规律,以及它们与中间宿主和人类的潜在传播途径。通过长期的监测和科学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预测和预防下一场疫情的发生。

3. 保护生态环境,维持生物多样性: 维护健康的生态系统,保护野生动物的栖息地,对于维持生物多样性至关重要。一个健康的生态系统,本身就具有一定的“缓冲能力”,能够帮助控制病原体的传播。

4. 提高公共卫生意识: 加强公众对人畜共患病和野生动物保护的认识,培养健康的生活习惯,从源头上减少病毒传播的风险。

总而言之,蝙蝠作为自然界的一部分,与病毒共生已有漫长的历史。它们的消失不仅不现实,更可能引发我们无法预料的生态灾难。我们真正需要做的,是理解并尊重自然规律,加强科学研究,规范人类行为,与自然和谐共处,从而更有效地防范和应对未来可能出现的公共卫生挑战。将目光从“消灭”转移到“预防”和“管理”,才是我们应对这些问题的正确方向。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菊头蝠和马蹄蝠似乎是翻译问题,两者指的是同种生物,不过好像菊头蝠也不止一种?目前源头还未确认。不过我的意思也很明确,我们甚至还不清楚具体的源头,就开始想着杀人家蝙蝠全家,不合适吧?

2019.1.25更新

菊头蝠也是老黄历了,现在的疑似源头是马蹄蝠。(划掉)

蝙蝠占哺乳动物的1/5,除了啮齿类之外,蝙蝠几乎是种类和数量最多的哺乳动物。你想说在城市这些地方消灭吗?可是那架不住有人会在各种渠道从野外接触剩余的蝙蝠,城市里也不怎么见到老鼠了不是,可是年年都见到吃土拨鼠感染鼠疫的啊。

user avatar

蝙蝠:怪我咯???我都长成这鬼样子了你们人类还吃我!!!!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新冠肺炎疫情的爆发,确实让不少人将目光投向了SARS,这两场突如其来的公共卫生危机,都与蝙蝠宿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也不禁让人产生一个疑问:既然蝙蝠(尤其是中华菊头蝠)被认为是新冠病毒和SARS病毒的天然宿主,为什么我们不能直接将它们消灭,从而从根源上解决病毒传播的隐患呢?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
  • 回答
    新冠肺炎的临床诊断病例(Clinically Diagnosed Cases)和新增病例(New Cases)是衡量疫情状况的两个重要概念,它们之间存在密切的联系,但也有着本质的区别。理解这些区别对于准确把握疫情发展趋势至关重要。下面我将详细阐述这两者之间的不同:1. 新增病例 (New Cases.............
  • 回答
    在美国,新冠肺炎的死亡人数已经超过了十万,这个数字令人心痛。在讨论这个数字的时候,我们往往会关心一个更具体的问题:这些逝去的生命,有多少是在医疗系统的照料下,有过治疗和住院经历的?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因为它关系到我们对疫情的应对能力、医疗资源的有效性,以及我们为挽救生命付出了怎样的努力。然而,要.............
  • 回答
    得了新冠肺炎的人,现在的情况可谓是五花八门,就像一幅色彩斑斓但又充满不确定性的画卷。虽然大规模的感染潮已经过去,但新冠病毒的影响并没有消失,它以各种形式继续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中。多数人的恢复情况良好,回归常态生活:对于绝大多数感染者来说,特别是那些接种过疫苗、身体素质较好的人群,新冠肺炎更多地像是一场.............
  • 回答
    关于朝鲜新冠肺炎疫情的报道为何鲜少公开,这确实是一个复杂且多方面因素交织的问题。简单地说,这很大程度上源于朝鲜政体本身的封闭性,以及信息控制的策略。我们可以从几个关键角度来理解:首先,朝鲜的极端封闭性是信息不透明的根本原因。 与世隔绝的国家运营模式: 朝鲜是一个高度集权的国家,信息流受到严格控制.............
  • 回答
    伊丽莎白二世女王在2020年4月5日发表的关于新冠肺炎的电视演讲,无疑是一次极具历史意义的时刻。在那个全球笼罩在疫情阴影下的时期,女王的讲话不仅仅是一场例行的国家广播,更是一次情感的锚点,一次精神的凝聚。首先,这次演讲的时机选择就极为关键。当时,英国乃至全世界都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封锁和不确定性。人们.............
  • 回答
    关于广州一名新冠肺炎确诊的非洲籍男性患者殴打ICU护士的事件,确实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要全面看待这件事,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去审视,不能简单地将问题归结于任何单一原因。事件本身的严重性与性质:首先,无论患者的国籍、肤色如何,任何暴力伤害医护人员的行为都是不可接受的,这是对为救治他人而冒着生命危险工.............
  • 回答
    关于美国等国家在新冠肺炎防护上“松懈”的说法,其实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其中涉及到了政策、经济、文化、科学认知以及民众行为等多个层面,而且不同国家、不同时期的情况也存在很大差异。要详细地说,我们可以从几个关键点来分析:1. 病毒认知和初期应对的“不确定性” 早期信息不完整: 疫情初期,关于新冠病.............
  • 回答
    黎女士的故事,确实让人唏嘘。她长久旅居美国,回国后不幸感染了新冠,这本身就是一种不幸,但更令人关注的是,她因此被原公司Biogen以“与公司价值观不符”为由解雇。这件事情,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理解。首先,从黎女士个人的角度来看,她在海外生活多年,对国内的防疫政策和社会的整体情绪可能并没有完全适应。旅.............
  • 回答
    网上流传的所谓“黄冈经验”,说是黄冈地区的一线医生总结的诊治新冠肺炎的宝贵经验,这件事情的确引起了不少关注。但要说它“属实”与否,以及具体有哪些问题,这个话题就比较复杂,需要我们抽丝剥茧地来看。首先,我们得明白,“经验”的形成本身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尤其是在面对一种全新的、快速蔓延的疾病时。在疫情初期.............
  • 回答
    张伯礼团队发布的中西医结合治疗新冠肺炎的临床研究成果,自问世以来便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并获得了国家层面的认可与推广。要评价这一成果,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深入剖析。一、 研究背景与意义 时代背景: 2019年底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爆发,对人类生命健康和社会经济造成了前所未有的冲击。面对这一新型.............
  • 回答
    这个问题真是让人百感交集。如果我真的能穿越回2019年12月,我会怎么做?这可不是一件容易回答的事情。首先,我要承认,我当时拥有的信息是有限的。2019年12月,虽然已经有零星的病例出现,但我们对这种病毒的了解还非常肤浅。它究竟是什么,传播速度有多快,致病性如何,会不会变异,这些我们一无所知。突然冒.............
  • 回答
    关于瑞德西韦同情用药结果的首次发表,以及它对新冠肺炎的疗效,这确实是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也是疫情初期科学界和公众都非常迫切想了解的信息。要评价它的疗效,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去理解:1. 同情用药的背景和性质:首先,要明白“同情用药”(Compassionate Use)这个概念。在疫情爆发的早期,我们.............
  • 回答
    瑞德西韦(Remdesivir)获得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的孤儿药认证,这背后牵涉到药物研发、审批流程以及其在新冠疫情早期扮演的角色等多个层面,值得我们仔细探究。什么是孤儿药?首先,理解“孤儿药”的概念至关重要。在美国,孤儿药(Orphan Drug)是指用于治疗或预防罕见疾病的药物。罕见.............
  • 回答
    武汉病毒研究所于 2020 年 1 月 21 日申请了关于使用瑞德西韦(Remdesivir)治疗新冠肺炎(COVID19)的发明专利,这在当时被普遍认为是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举动。理解其“说得通”之处,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分析,包括时间点、科学基础、专利制度的目的以及地缘政治背景。1. 时间点与紧迫.............
  • 回答
    针对广州某医院 ICU 护士在病房内被确诊为新冠肺炎的外国人殴打的事件,我想表达的是,这绝对是一个令人震惊且不能容忍的恶性事件,暴露了疫情防控工作中可能存在的管理漏洞和人性道德的缺失。首先,从护士的角度来看,这简直是身心的双重打击。她作为一名医护人员,在抗击疫情的第一线,承担着巨大的压力和风险,用专.............
  • 回答
    关于詹青云在3月13日发布的关于新冠肺炎的微博,我们可以从几个维度去理解和看待。首先,我们要明确这条微博的时间节点。3月13日,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范围内,特别是欧美地区,正处于一个快速蔓延和爆发的阶段。很多国家纷纷采取了封锁、隔离等措施,媒体报道也充斥着令人担忧的消息。在这个背景下,人们普遍感到焦虑.............
  • 回答
    德国在新冠疫情初期,确实表现出了令人瞩目的低死亡率和相对较高的治愈率,这在欧洲国家普遍面临重创的背景下显得尤为突出。究其原因,并非单一因素能够解释,而是多方面措施综合作用的结果。首先,强大的医疗体系和充足的医疗资源是德国能够应对疫情的关键基石。德国的医疗体系以其高覆盖率、高技术水平和充足的床位著称。.............
  • 回答
    钟南山院士、李兰娟院士、曾光教授、袁国勇教授等顶尖的医学专家们,通过在《新英格兰医学杂志》(NEJM)上发表的论文,深入剖析了新冠肺炎(COVID19)这一新型传染病的诸多关键特征。他们的研究成果为全球理解和应对这场突如其来的公共卫生危机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首先,这批专家们在论文中详细阐述了新冠病.............
  • 回答
    新冠肺炎死亡率的演变,以及与流感死亡率的比较,是一个复杂且动态变化的问题,受到多种因素影响。要给出一个确切的数字和时间预测,需要非常审慎地分析。新冠肺炎目前的死亡率首先,我们需要明确“死亡率”这个概念。通常我们讨论的是“病死率”(Case Fatality Rate, CFR)和“感染死亡率”(In.............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