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新冠肺炎目前的死亡率降到多少了?离降到和普通流感一样的死亡率还需要多久?

回答
新冠肺炎死亡率的演变,以及与流感死亡率的比较,是一个复杂且动态变化的问题,受到多种因素影响。要给出一个确切的数字和时间预测,需要非常审慎地分析。

新冠肺炎目前的死亡率

首先,我们需要明确“死亡率”这个概念。通常我们讨论的是“病死率”(Case Fatality Rate, CFR)和“感染死亡率”(Infection Fatality Rate, IFR)。

病死率(CFR): 这是指确诊病例中死亡的比例。这个数字很容易被低估,因为它只计算了被检测出来并确诊的病例。
感染死亡率(IFR): 这是指所有感染者(包括未检测到或无症状的)中死亡的比例。这个数字更能反映疾病的真实致死性,但其精确估算难度很大,需要通过大规模的血清学调查等方法来推算未被发现的感染者数量。

新冠肺炎死亡率的下降是显著的:

从疫情初期至今,新冠肺炎的死亡率确实出现了大幅下降。这背后有几个关键原因:

1. 疫苗接种的普及: 这是最重要的因素。疫苗能够显著降低感染后发生重症和死亡的风险。随着全球范围内大规模的疫苗接种,尤其是针对脆弱人群的覆盖率提高,因新冠肺炎导致的死亡人数和比例都在下降。
2. 病毒变异: 虽然病毒不断变异,但一些新的变异株(如Omicron及其亚型)在传播速度增加的同时,其致病性和致死性相比早期毒株(如Delta)有所减弱。这并不意味着它们是“无害的”,但其重症率和死亡率确实有所下降。
3. 医疗水平的进步: 随着对病毒认识的加深,医生们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治疗方案也得到优化。早期治疗(如抗病毒药物的使用)、重症监护管理能力的提升,都有效地降低了死亡率。
4. 人群免疫力的提高: 除了疫苗接种外,随着时间的推移,人群通过自然感染获得的免疫力也在累积。虽然自然感染的免疫力不如疫苗稳固,但它仍然是降低整体人群重症和死亡风险的一个因素。
5. 检测和报告的改善: 随着检测能力的提高和检测策略的调整,感染者更容易被发现和记录,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病死率的计算方式。

目前的具体数字:

要提供一个全球性的、统一的当前死亡率数字非常困难,原因在于:

地区差异: 不同国家和地区的疫苗接种率、医疗资源、人口结构、病毒流行情况差异巨大,导致死亡率存在显著差异。
数据统计口径: 各地统计死亡病例的方式可能有所不同,例如是否将“死于其他疾病但检测为阳性”的病例计入新冠死亡。
数据更新频率: 疫情数据是实时变化的,任何一个数字都可能很快过时。

然而,我们可以参考一些机构的估算。例如,世界卫生组织(WHO)和各国疾控中心会定期发布相关数据。根据一些公开的、近期(请注意,这可能需要您查阅最新的统计数据)的估算,新冠肺炎的感染死亡率(IFR)已经从早期估计的1%以上(甚至更高)下降到0.1%0.2%之间,甚至更低。一些研究报告指出,对于已接种疫苗且无基础疾病的年轻人,其死亡风险可能远低于这个平均值。

离降到和普通流感一样的死亡率还需要多久?

新冠肺炎的死亡率是否已经达到或即将达到普通流感的水平,这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

首先,我们来看看普通流感的死亡率:

普通流感(Seasonal Influenza)的死亡率也因年份、流行毒株、人群健康状况等因素而异。通常情况下,流感的全球年平均病死率(CFR)大约在0.01%到0.05%之间,而感染死亡率(IFR)可能更低,大约在0.003%到0.007%的范围。然而,在特定年份或特定人群中(如老年人、有基础疾病者),流感的重症率和死亡率会显著升高。

比较新冠肺炎与流感死亡率的现状及未来趋势:

已经接近或达到?: 如前所述,目前一些估算显示新冠肺炎的感染死亡率(IFR)已经落入流感IFR的较低端,或者接近流感IFR的平均水平。特别是对于已接种疫苗且健康状况良好的人群,其死亡风险可能已低于流感的平均水平。
“需要多久”的问题: 这个问题更多地是关于“是否会稳定在流感水平”,而不是“还需要多久才能达到”。从目前的趋势来看,新冠肺炎的死亡率已经大幅度下降,并且有理由相信在未来一段时间内,它可能会长期维持在一个相对较低的、接近或与流感相似的水平。

关键的考量因素和不确定性:

1. 持续的病毒变异: 病毒的持续变异是最大的不确定性。虽然目前的变异株致病性可能减弱,但未来是否会出现新的变异株,其致病性、免疫逃逸能力和对现有疫苗/药物的抵抗力发生重大变化,是难以预测的。如果出现一个致病性显著增强的新变异株,死亡率可能会再次上升。
2. 疫苗和治疗药物的长期有效性: 疫苗的保护效力会随时间减退,也需要考虑新的变异株是否会降低现有疫苗的有效性,从而可能需要定期的加强接种或更新疫苗。抗病毒药物的有效性和耐药性也是需要关注的。
3. “后遗症”的影响: 新冠肺炎除了急性死亡外,还有“长新冠”(Long COVID)等问题,即部分患者在康复后仍有长期健康问题,这可能会间接影响人群的整体健康状况和生活质量,虽然不直接计入死亡率,但也是疾病负担的一部分。
4. 医疗系统的承载能力: 即使死亡率降低,如果感染人数激增,仍然可能对医疗系统造成巨大压力,影响重症患者的救治,间接导致死亡率的波动。
5. 检测和监测的持续性: 随着疫情管理策略的调整,大规模检测的普及度可能会下降,这会影响我们对真实感染情况和死亡率的准确把握。

总结来说,新冠肺炎的死亡率已经显著下降,并且在许多地区和人群中,其感染死亡率(IFR)已经接近或达到了普通流感的平均水平。

与其说“需要多久才能达到”,不如说它正在朝着这个方向发展,并且有很大可能长期维持在这个水平,前提是:

病毒不再出现致病性大幅增强的重大变异。
现有疫苗和治疗手段的有效性能够得到持续的保障和更新。
人群整体免疫水平能够维持在一定的高度。

我们不太可能给出一个“还需要X年”的明确时间表,因为这是一个持续演变和相互作用的过程。更现实的理解是,新冠肺炎正逐步成为一种地方性流行病(Endemic Disease),其死亡率和其他健康影响将与流感等其他呼吸道传染病更具可比性。但同时,我们也不能完全排除未来出现“意外”情况的可能性。因此,持续的监测、科学研究和公共卫生响应仍然是必要的。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不同国家的差异非常大,而且人口结构与文化的差异甚至要大于医疗水平的差异。不过虽然在降低,但是降到和普通流感一样的死亡率估计不太可能,尤其是对本身身体不好或者是年龄大的人太致命。

但是现在虽然疫情愈演愈烈,民众却很难接受再一次的lock down了,无论是从经济来说还是从政治来说。可能更合理的方案是尽量让高风险的民众全都居家隔离,然后政府组织人给他们定期送生活物资+尽量远程工作+动员民众尽量遵守规定。瑞典目前的数据显示,只要大家都遵守规定,并不造成高风险人群内的传播的话,死亡率可以非常非常低,基本接近普通流感(前提是老年人间不造成传播)。

可以看到瑞典早期在三四月份的时候有个死亡的高峰,现在二次疫情爆发反而完全没有死亡率提升的趋势。三四月份主要就是有个老年人看护的漏洞,因为原本的看护是流动性的,导致一旦有一个人感染,传播就很恐怖,后来问题解决之后死亡率就一路下降到接近0了,且进ICU的人也很少,以瑞典本身不太充沛的医疗资源来说,这样一个结果和趋势是完全可以接受,并且长期维持的。

欧洲做不到像中国那样的,可能这样算是一个相对能够实现,维持住经济,社会,政治,健康方面的一个平衡的方案。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