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新冠肺炎的临床诊断病例和新增病例有何不同?

回答
新冠肺炎的临床诊断病例(Clinically Diagnosed Cases)和新增病例(New Cases)是衡量疫情状况的两个重要概念,它们之间存在密切的联系,但也有着本质的区别。理解这些区别对于准确把握疫情发展趋势至关重要。

下面我将详细阐述这两者之间的不同:

1. 新增病例 (New Cases)

新增病例通常是指在特定时间段(例如一天、一周)内,首次被确诊为新冠肺炎的病例数量。这里的“确诊”通常是基于实验室检测结果。

定义侧重: 侧重于“新出现的”感染者,其感染状态在报告时点得到了实验室的确认。
诊断标准:
实验室检测阳性是核心: 最普遍、最权威的定义是,患者的核酸检测(PCR)或抗原检测结果呈阳性。
可能结合流行病学史和临床表现: 有时也会将有明确的流行病学史(如接触过确诊病例)且出现相关症状但实验室检测结果不确定(例如假阴性)的病例,在特定情况下也可能计入新增病例,但这需要明确的指南和额外的评估。
统计对象: 统计的是在报告期内新被发现并确认的感染者。
数据来源: 主要来自各地疾病预防控制中心(CDC)或卫生部门对核酸检测/抗原检测阳性报告的汇总。
意义:
反映病毒传播的即时性: 新增病例数量能够直接反映当前病毒在人群中的传播速度和活跃程度。
预测未来趋势: 短期内新增病例的变化趋势是预测未来疫情走向的重要指标。
评估防控措施效果: 新增病例的下降通常意味着隔离、社交距离等防控措施正在发挥作用。
局限性:
受检测能力影响: 检测能力不足或普及度不高时,真实的新增病例数可能被低估。
存在无症状感染者: 未能检测到的无症状感染者不会被计入新增病例。
报告延迟: 检测、报告和统计过程中可能存在延迟,导致数据不能完全反映即时情况。

2. 临床诊断病例 (Clinically Diagnosed Cases)

临床诊断病例是指在没有或等待实验室检测结果,或者实验室检测结果不确定时,根据患者的典型临床症状、流行病学史以及影像学表现(如肺部CT影像)等综合信息,由医生做出的“临床上”符合新冠肺炎诊断的病例。

定义侧重: 侧重于“依据临床专业判断”确定的病例。
诊断标准:
缺乏实验室阳性证据: 这是与新增病例最大的区别。临床诊断病例可能是在实验室检测尚未完成、结果不明确(如假阴性)、或者由于某些原因无法进行实验室检测的情况下做出的。
综合判断是关键: 主要依据以下几点:
典型临床症状: 如发热、咳嗽、乏力、咽痛、呼吸困难、嗅觉/味觉减退或丧失等。
明确的流行病学史: 如近期与确诊病例或有症状者有过密切接触,或去过疫情高风险地区。
影像学特征: 如肺部CT或X光片显示典型的新冠肺炎肺炎改变(如磨玻璃影、实变影等)。
排除其他病因: 经过一定的鉴别诊断,排除了其他导致类似症状的疾病(如流感、肺炎等)。
统计对象: 统计的是根据临床专业判断认为“可能”或“很可能”是新冠肺炎的病例。
数据来源: 通常来自医疗机构的医生对患者的初步诊断和上报。
意义:
早期识别和隔离: 临床诊断有助于在实验室结果出来之前,对疑似病例进行早期识别、隔离和治疗,防止进一步传播。
反映疫情的真实情况(尤其在检测受限时): 在检测能力不足或检测结果不准确的情况下,临床诊断病例能够更早地捕捉到疫情的迹象,尽管其准确性可能不如实验室确诊病例。
作为过渡性诊断: 很多情况下,临床诊断是初步的,后续会通过实验室检测来最终确诊。
局限性:
主观性较强: 诊断依赖于医生的专业判断和经验,存在一定的主观性,可能出现误诊或漏诊。
交叉感染风险: 如果未及时隔离,仅凭临床诊断的病例可能将其他疾病误判为新冠肺炎,增加了医疗资源占用和潜在的交叉感染风险。
变化性: 临床诊断病例可能随着后续实验室检测结果的出现而转为确诊病例、疑似病例或排除病例,其数量是动态变化的。

核心区别总结表:

| 特征 | 新增病例 (New Cases) | 临床诊断病例 (Clinically Diagnosed Cases) |
| : | : | : |
| 核心依据 | 实验室检测结果阳性(核酸/抗原) | 临床症状、流行病学史、影像学等综合判断,不依赖或不确切实验室阳性结果 |
| 诊断确定性 | 确定性较高(实验室证据支持) | 初步性、推断性(依赖专业判断) |
| 统计时间点 | 特定报告期内首次确诊(实验室确认)的病例 | 根据临床表现和流行病学史,由医生判断为新冠肺炎的病例(无论实验室结果如何) |
| 主要目的 | 反映当前病毒传播活跃度、流行趋势 | 早期识别和隔离疑似病例,补充实验室检测的不足 |
| 报告依赖 | 实验室检测能力和报告流程 | 医生的临床经验和医疗机构的报告系统 |
| 准确性 | 通常比临床诊断更客观、准确(前提是检测质量高) | 存在一定的主观性,准确性相对较低 |
| 变化性 | 相对稳定(一旦确诊即统计) | 动态变化,可能随实验室结果而更新 |

举例说明:

假设某市某天:

报告了100例核酸检测阳性的新病例。那么这100例就是 新增病例。
在同一天,还有20名患者出现了发烧、咳嗽症状,有明确的接触史,并且CT显示了肺炎表现,但他们的核酸检测结果尚未出来,或者出来后是阴性(假阴性)。如果医生根据他们的临床表现和流行病学史判断他们很可能就是新冠肺炎,那么这20例就可能被计为 临床诊断病例。
在后续,这20例中的一部分可能通过更精准的检测或复核被确认为阳性,从而转为新增病例(如果之前未计入),而另一些则可能被排除。

历史上的演变:

在疫情早期,尤其是在检测能力不足的情况下,“临床诊断病例”的概念尤为重要。例如,在新冠疫情初期,中国曾一度将具备特定临床表现和影像学特征的病例直接划为确诊病例,以加快识别和隔离速度。随着检测技术的进步和普及,以及对病毒认识的深化,大多数国家和地区现在更侧重于实验室检测阳性来界定确诊病例。然而,在某些特殊情况下,例如特定时期或特定地区检测资源受限时,临床诊断仍然是重要的补充手段。

总而言之,新增病例是基于实验室证据的“硬”数据,直接反映了病毒的传播数量;而临床诊断病例则是基于专业医学判断的“软”数据,更侧重于早期识别和应对,尤其在检测手段不完善时具有重要意义。两者共同构成了我们了解和应对疫情的完整图景。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临床诊断”就是“大夫觉得是啥病”的意思,比起把核酸阳性当成唯一的准绳、把医生变成等试剂盒的“工具人”,“临床诊断病例”跟真实的情况要贴近不少,能为我们提供对疫情更加客观的认识。

第五版指南里有对“临床诊断病例”的定义,指的是“疑似病例具有肺炎影像学特征者”,也可以简单理解为“疑似病例+CT肺炎表现”。至于疑似病例的标准,针对湖北省内和省外的不同情况是用了不同标准的,湖北省内的标准要更加宽松、快速、简单,第五版指南有明确的叙述:



事实上,我们对SARS-Cov-2和COVID-19(本次疫情病原体和所致疾病的正式名称)的认识发展到现在,已经基本可以确定试剂盒和CT都有不容忽视的假阴性率,前者的问题在采样偏倚和试剂盒本身敏感性不够高上,后者的问题在于可能会漏过大量轻症的病人,所以诊断不能片面强调核酸的重要性,也不能片面强调CT的重要性。但相比核酸检测试剂盒,CT显然在可及性(基本上二级以上医院都有)和快速性(几分钟做完,短时间内不用像试剂盒一样反复检测)上要好的不少

疾病诊治讲究的是专科医生根据获得的各种线索的综合判断,重视“临床诊断病例”是对科学规律的尊重。之前常常出现的问题是,即使病人有明确的近期武汉旅行史/接触史,临床症状高度疑似,但由于试剂盒产能限制,排不上队做核酸检测,得不到确诊,无法按相关规定及时隔离和治疗,因此也饱受公众的质疑。

我无意揣测这是否有会让人有压低确诊数字的印象,但这样的结果就是一方面医生变成等待试剂盒结果的“工具人”、忽视医生的诊治技能和经验,不能让患者得到有效的治疗和管理;另一方面也不能向有关部门提供一个更加贴近真实的疫情判断,影响了这场疫情阻击战的总体部署。

用中央指导组专家、北京朝阳医院副院长童朝晖的话说,就是“在看病诊断肺炎时,能够拿得到的病原学,也就百分之二三十,剩下的百分之七八十要靠临床诊断。从临床思维和临床医生的临床路径角度来说,增加临床病例的诊断,有益于临床医生对疾病多一个判断”。

尊重科学规律、把专业的事交给专业的人去办,是打赢这场战争的重要一步。

user avatar

知道什么叫现实摧毁科学么?

这就是。

前期的各种基于统计科学的预测模型、指数,在今天突然就变成了笑话。










而科学是笑话吗?

当然不是。

user avatar

大好事。

虽然才开始,但是这是个解决问题的态度。

不管多少人?先把这些人和健康人分离出来,别让他们继续传染。

这个活应该是1月23号封城后开始干的。

晚点总比没有好。

武汉总算看到一点曙光了。

健康人分离出来,几百万人都是可以机动的抗疫力量。

user avatar

湖北新增新冠肺炎病例14840例是怎么回事?

今天早上,相信很多人和我一样习惯性关注下今天的疫情信息,然后被湖北的新增数据吓了一跳。前几天的湖北数据一直都是两三千的样子,怎么忽然间增加了1万多例呢?



其实,主要原因是:从今天起,湖北省将临床诊断病例数纳入确诊病例数进行公布。

相信看到这一句很多人都比较好奇,什么是临床诊断病历?为什么要纳入这个?我们就来解读一下这个问题。

一、病理诊断,湖北和全国其实有分别

在这次疫情发生过程中,国家卫健委一直及时发布着《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诊疗方案》,并且根据疫情的变化以及各种信息变化及时更新,目前已经是试行第五版了。可能大多数人来说其实不怎么关注这个方案,毕竟写的太专业了,比较晦涩难懂。不过这个方案中,有一些信息是和今天的内容有关,那就是:对于病例的诊断,湖北省内和湖北省外是有区别的。



对于湖北省外的来说,对于疫情人群分为两类:疑似和确诊。

疑似病例:有明确流行病学史;有发热和/或呼吸道症状;具有肺炎影像学特征;发病早期白细胞总数正常或降低,或淋巴细胞计数减少的,系疑似病例。
确诊病例:需有呼吸道标本或血液标本行实时荧光RT-PCR检测新型冠状病毒核酸阳性;或病毒基因测序,与已知的新型冠状病毒高度同源。

针对湖北省内,对于疫情人群分为三类:疑似,临床诊断,和确诊

疑似病例:有明确流行病学史;符合“发热和/或呼吸道症状”和“发病早期白细胞总数正常或降低,或淋巴细胞计数减少”的临床表现。
临床诊断病例:上述疑似病例具有肺炎影像学特征者。
确诊病例:需有呼吸道标本或血液标本行实时荧光RT-PCR检测新型冠状病毒核酸阳性;或病毒基因测序,与已知的新型冠状病毒高度同源。

可能很多人看到这么多字就觉得太长不看,我们来简单的说一下,那就是之前:

确诊病例:湖北省内外是保持一致的

疑似病例:湖北省内和省外是有区别的。具体的说,那就是,湖北省把需要使用临床诊断-主要是CT检测的疑似病例单独列出来了,称之为临床诊断病例,我们用一张图更能直观的显示二者的区别。

二、为什么湖北省会单独把临床诊断病例列出来呢?


其实主要原因是医疗资源不足。

大家仔细看一下这个标准会发现,疑似诊断里前面几项都是非常容易检测的,比如流行病学史这个通过询问即可得知,发热和/或呼吸道症状通过体温计和观察即可发现,而血液细胞计数也是简单的采血就可以化验出,属于非常常规的检测项目,对医疗条件要求较低。


但是肺炎影像学就需要专门的CT设备来进行确定了,这一个要求就高了,而前期湖北省的医疗资源十分缺乏,所以需要进行分诊以保障更多的资源给更需要的患者。


因此,湖北今天的数字之所以发生了重大改变,其实就是因为把之前的临床诊断病例加入到了确诊病例里,不再单列这一项。



正因为如此,湖北的数据才会突然出现暴增。


三、改变确诊对于湖北有什么意义?

这一点,首先要得益于全国医疗资源对湖北的支援,使得湖北处理疫情的能力和速度得到了提升。


对于患者,可以及时收治

作为疫情发源地的湖北,其病毒携带者规模远远超过其他省份,而前期医疗资源不足,导致大量的人本身可能是病毒携带者了,但是由于没能做核酸确认,所以迟迟不能纳入确诊病例中,无法得到及时的收治,导致病情可能得到耽搁。

对于社会来说,可以堵住疫情传播漏洞

之前大量的未确诊人群的存在,对疫情来说是一个潜在的漏洞,这些人在生活中很容易成为潜在的传播者,导致更多的人被传染。而这次纳入临床诊断,其实可以对他们采取隔离措施,从而进一步掐断传播途径。


四、无需对新增数字恐慌

今天新增数字较大,但是无需过度恐慌。这次湖北省的做法,事实上是将确诊标准扩大了,扩大了收治人群,这样可以让更多的人得到隔离措施和入院治疗。

但是这些临床诊断病例其实很多并不见得是新型冠状病毒肺炎(NCP),当前处于气温剧烈变化的冬春季节,很多人都会因为气候不稳定以及个体免疫力下降而引发了肺炎相关症状。现在被集中收治,事实上一定会有大量不是新型冠状病毒引起的肺炎患者被纳入,所以数字看起来大。

接下来,随着诊断金标准核酸检测的进一步适用,那么一定会有大量的人得到排除。

为什么核酸才是金标准呢?

因为,肺炎很多时候是一种症状,能够引发肺炎的因素有很多,除了新型冠状病毒,还有像流感病毒,以及一些常见的感染等等。所以,要想确定是否是新型冠状病毒引起的肺炎(NCP),必须对其进行核酸检验,通过核酸检测来确定引发肺炎的病原体到底是什么。

而随着核酸试剂盒产能的提升,以及核酸试剂盒标准的改进,未来核酸诊断的准确度会也越来越高,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诊断也会越来越准确。

本文首发于今日头条

user avatar

笔者昨日就在一片盲目乐观声中提醒过:

按国家第五版《诊疗方案》:湖北以外其他省份仍然分为“疑似病例”和“确诊病例”两类,湖北省增加“临床诊断”分类。
湖北省“疑似病例”标准为:无论有没有流行病学史,只要符合“发热和/或呼吸道症状”和“发病早期白细胞总数正常或降低,或淋巴细胞计数减少”这2条临床表现,便可考虑为疑似病例。疑似病例具有肺炎影像学特征者,为【临床诊断病例】。
2月12日新增4890例,累积达到10567例,

因此,湖北当地防疫形势依旧严峻,不可因为【新增确诊病例】数据的降低(2月12日当天,下降48.2%),就盲目乐观。

而短短一天之后,湖北将所有【临床诊断病例】全部计入【确诊病例】,表面上造成了惊人的1.48万的新增确诊病例,让很多人吓了一跳,实际却标识着当地治疗条件已经大幅度好转足以收治全部此类病人了。

湖北以外的各省疫情,已经全面好转,这是铁一般的事实。已经有多个省市的每日治愈病例数,在日益接近每日新增的确诊病例数了。各地这段时期的果断措施,不惜经济的巨大牺牲,终于迎来了这场防疫战争胜利的曙光。

等到「每日治愈病例数〉每日新增的确诊病例数」时,我们期盼已久的拐点就真的来临了。

而且,这场疫情同时也是一次空前的举国总动员,我们这个14亿人口的大国强国,展示了人类历史上无与伦比的组织力和动员力,足以让全世界为之心悸和震撼。

其实,对很多疫情明显轻微的地区而言,各种封城、封镇、封区、封村的严厉防疫举措,看似好像是“反应过度”,看似是付出了“没必要那么高”的经济代价,

然而,也就是这样不惜余力的【饱和式救援】,才更加体现了我们国家体制举世无双的优越性,体现了我们中华文明孤峰矗立的优越性!

防疫过程中种种“不尽人意”之处,其实正是因为“人人如龙”的思想早已深入每个中国公民骨髓,「不放弃任何一个公民、不抛弃任何一个同胞」早就是大家理所当然、深信不疑之事,才会在劣势环境、客观条件限制下已经尽可能做到最好的防疫工作去“求全责备”。

好在,经历了和病毒这些天的日夜鏖战,以举国之力“一省包一市”的总动员总支援,湖北一省武汉一市的医疗环境终于得到全面好转,底气十足地喊出了:果断落实“应收尽收”,宁可让床等人,也不要让人等床。

与之相反,看看美国和日本面对疫情,又是怎样对待他们的普通国民的?

搭乘2257人的邮轮“威士特丹号”,上面有600多美国公民,从2月1日起,已经在海上漂泊了13天,因为是从香港出发,被日韩、东南亚地所有国家拒绝停靠,包括美国关岛属地在内,到2月8日时,已有38人处于发热状态,只能一直在日本海西南区域徘徊。

所谓“通行全球高人一等”的美国护照,此时和废纸又有什么不同?

搭载3700人的邮轮“钻石公主号”,其中一半是日本人,日本政府为政客一己私利,不肯让乘员下船接受隔离,导致该船成为一艘反复交叉感染的“瘟疫邮轮”,目前已经感染了218人,而且,整整7天只检测了600人,效率低劣之极。

更有甚者,日本政客当下还在正竭力说服各家媒体,不要将邮轮上的感染病例,归纳入日本境内的总确诊人数,以“避免日本成为第二大疫情国”,“影响东京奥运会”。

然而,如此恶劣行径举世瞩目,早已成为国际公认反面教材。这却不妨碍日本人玩弄“风月同天”之类的文字伎俩,给自己大肆吹嘘贴金呢。

与之相反,是中国驻日使馆,紧急给船上的14名港澳同胞,调拨老年人急缺的降压、降凝、心脏病、糖尿病药物,让他们由衷感慨:「感谢伟大的祖国,让我们身为中国人而感到自豪!因为我们在国外遇到困难,有我们强大祖国的支持!

确实,这场疫情也正是给复兴崛起的中华民族的试金石,本身就是一次震撼人心、深入灵魂的爱国主义教育。

待到凤凰涅槃、浴火重生之日,我中华民族本就当之无愧:天下无敌!

user avatar

文/凤凰新闻客户端荣誉主笔 唐驳虎

3、4天没有紧盯疫情数字了,但其实这几天,湖北省的统计标准就一直在悄然发生着重大的变动。

一直到今天(13日)早上,每日更新变成了轰动性的消息,湖北一天就新增了14840个病例!累积数从已经很高的3.3万进一步猛增到了4.8万。

武汉更是从不到2万涨上了3.3万,一夜之间就增加了65%!

消息一出,全网哗然。一些代表性的网友评论几乎是惊呆了。

当然,如果是一直在看本解读系列的读者,10天前(准确地说,是2月3日)就已经了解了这个情况

我一直在等这个表面数据扭转的时刻,也一直在说的是,必须在洞悉数据的基础之上,超越数据

对于后方来说,数据的真实性和准确性是分析的基本前提。对于前方和一线,更是正确决策的根本出发点。

而对于江汉两岸的芸芸众生,那就是万民疾苦、生命所系!


CT可“确诊”,一夜猛增一万三

其实,这个数据的变化在11日已经悄然发生了。在通报中,悄然首次出现了“当日新增临床诊断病例4890例,现有临床诊断病例10567例”的披露。

据国家卫健委及各路专家介绍,针对湖北疫情特点,《诊疗方案》第五版,在湖北省的病例诊断分类中增加了“临床诊断”。

这意味着,湖北疑似病例只要拍CT,有肺部病变的特征,在没有核酸检测的证实、尚不具备病原学证据的情况下,就可以成为“临床诊断病例”。

与试剂盒相比,CT检查最大的优势是快,在武汉当前的疫情下,胸部CT的影像观察,方便、快捷、直观,能够快速判断疾病程度

这里我要先提醒一件总是被媒体、被公众忘记的一件事,胸部CT双肺白色病变(X光就是“大白肺”),那肯定是肺炎啊。

不管是新冠病毒引起的“非典型性”肺炎,还是流感病毒、腺病毒等引起的普通病毒性肺炎(间质性炎症),再或者是细菌性肺炎(实质性炎症),那都是肺炎啊,都有可能死人,都是严重疾病得治疗啊!

至于具体怎么治,到底是什么病原体,也得先收进医院看医生了再说下一步啊!

但就是这样的基本常识,也要经过国家高级别专家李兰娟院士、武汉大学中南医院医学影像科副主任张笑春教授的反复呼吁,才被纳入为医疗收治的基本参照。

而当这终于被作为“标准”,武汉一下就猛增了1.3万人,湖北还有1000人(实际上是近三天的工作成果)。

国家卫健委还解释,根据新方案,近期湖北省对既往的疑似病例还开展了排查,并对诊断结果进行了订正。

包括把已经不幸病逝、未来得及进行核酸确诊的至少135位逝者,加入到因新冠疫情逝世者名单里来。



根本原因在于病床冲击太严重

但在之前的武汉,以单一核酸检测为确诊标准,确诊才能住院。

而核酸检测能力有限,1月底每天只有2000人份。在送检病例中还夹杂着大量流感等普通病毒性肺炎,实际检出率不高。

在疫情最初,还一度要求,每人必须要两次核酸检测呈阳性,医院初检、上级疾控中心复检,完成复核才能确诊。

这样下来,每天能确诊的不过几百人。

大量已经患有肺炎的疑似病人,只能苦苦等待核酸检测,频繁前往医院求诊拿药维持,这样又在医院产生交叉感染。

遥遥无期的等待时间又长,加重病人病情,活活地把轻症拖成重症,把重症拖成家中去世。

而无论病情轻重,都难以住院收治、只能居家隔离,还会非常容易在家庭当中产生传染,乃至全家感染病毒。

这样,完全无法实现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的根本措施,根本无法切断疾病传播途径,降低感染率。

于是,在整个社会上出现了病人、病情、病房、医院的恶性循环。

当然,但更本质、更关键的问题,还在于医疗床位远远不够,远远不能满足需求。

新冠疫情的冲击,迅速超出了武汉常规的呼吸科、重症科救治能力,尤其是病床数量。

“一床难求”“一命难求”的呼喊与苦难,就这样长久回荡在江城两岸与社交网络上。


专家们还没说到核酸的漏洞

曾经被奉为判断“神器”、确诊“金标准”的核酸检验,其实一直存在着几个漏洞。

这些情况我之前也都了解,只是还都没来得及系统讲述。

最主要的首要问题是,核酸检验采样一般都是用咽拭子采样,其实只拿到了上呼吸道样品。

而新冠病毒真正主要增殖、繁衍和影响的是在下呼吸道(肺气管和支气管),要得到准确的结果,就得灌洗肺泡。

但这样会很麻烦,而且病人会比较痛苦。

如媒体报道的“成都一女子4次检测阴性,第5次终被确诊”。

在发烧38.7℃,胸部CT检查显示双肺下叶感染、血常规也符合病毒感染相关指标的情况下,已经可以判断病毒性肺炎。

但就是4次核酸检测均呈阴性,最后医生通过纤支镜灌洗肺泡采样,第5次送检才被确诊。

虽然这是一个特例,但连同之前的许多国内国外新闻报道,也显示出咽拭子采样的明显缺陷。

另外,一线检验人员已经指出,不同厂家的核酸检测试剂,检测能力有较大差异。

除了声誉卓著的老牌厂商,一些匆忙上马甚至来路不明、未通过审批的小厂产品,对弱阳性样品的准确性、灵敏度及重复性欠佳。

至于试剂盒的生产数量倒不是瓶颈,在1月底全国一天的产量就能达到112万人份了,检测人员与跑PCR的检测仪器才是。

这也亟需进一步优化,提高性能,以便更好地适应大规模的筛查需求。


还有一个背景,我得再次提醒

但即便如此,我在文章中还是更习惯地把“临床诊断病例”加上引号。因为本系列第一篇,就要先从流感基本疫情开始说起。不理解流感,也就不明白肺炎与疫情。

在前期实践当中,被送去做核酸检测的病例,其实就有至少近一半,都是因为流感引起的肺炎。到后期,能够核实为新冠病毒的,比例不过20%。

这里我还再补充一个情况,那就是今年真的也是一个流感“大年”。

根据中国流感监测网最新数据显示,到2月初,全国医院的门急诊病人当中,流感病例的占比,远远突破了近年来的最高峰值。

当然,这估计也与在新冠疫情及春节窝冬隔离之下,其他门诊病人减少、发热门诊普遍实施更严格更全面检测筛查有一定关系。

但今年本来在全国范围,就是一个流感异常高发的年份,这也是基本疫情的底色(所以发烧发热,也先不用如此恐慌)。

因此,我估计目前被确定的“临床诊断病例”,的确大部分仍然不是新冠病毒感染者。当然,也还有更多的武汉当地发烧人群,要先划入这个范围里来。

但必须要说,以临床诊断为首要判断标准是对的。

17年前非典的时候,哪里有今天这样发达便利的基因检测手段(到4月份国际上才确定病原体是一种新型冠状病毒),几乎都是靠临床判断。

治病救人是第一位的,分类归纳是第二位的。


今天武汉的床位从哪里来?

武汉到今天初步圈划了3.3万需要救治的患者,那么,近20天来一直一床难求的病床资源怎么解决?

根据已经重新出发的武汉救治工作部署,目前收治病人呈几个梯度:

定点医院主要用于收治重症、危重病例;方舱医院主要用于收治轻症患者;

而被征用的学校宿舍,则部分作为医疗点收治轻症患者;另外一部分作为隔离点,接收密切接触者和疑似患者。

其中救治重症病例的主力——定点医院,从前些天的不到7000张,到11日已经增加到1.25万张,12日又进一步猛增到1.4万张。



当然,病床使用率依然接近100%,多所主力医院仍然在超负荷运作,已经抵达湖北的医疗队员2.2万人。


由解放军近1400名医疗队接管的火神山医院,开放床位1013张,全部利用,已经突破原始设计能力1000张。

由武汉大学中南医院(武大医学部第二临床医院)负责管理,全国医疗队支援的雷神山医院,目前仅开放床位123张,距离设计能力1500张仍有较大距离,需要工程建设队伍继续快速完工。

正如北京非典救治的主力其实是地坛医院和佑安医院(原北京第一、第二传染病医院)一样,目前在武汉救治新冠病人的主力,还是多所原有的正规大医院:

武汉市金银潭医院(武汉传染病医院),床位684张,实际收纳831人,一个多月以来一直在超负荷运转。

武汉市肺科医院,这是头两所指定收治新冠病人的定点医院。

华中科大同济医学院同济医院中法新城院区,这是2017年刚投入使用的新建大医院,目前也是武汉收治病人最多的大型医院,床位高达1050床。

目前共有18家国家和省市医疗队在里面,每家医疗队人数都在150人左右,采取整体作战、分工协作,每家医疗队负责整建制承接一个病区,大概60张床位。

华中科大同济医学院同济医院光谷院区,828张床位。

华中科大同济医学院协和医院西院区,787张床位。

武汉大学人民医院东院区(又名湖北省人民医院、武大医学部第一临床医院、光谷中心医院),800张床位。

武汉市中心医院后湖院区,这也是李文亮医生生前工作的地方,510张床位。



当然,还有武汉多所市属、区属乃至私立医院,经过改造与调整,成为定点医院。

这才提供了近1.4万张符合标准的呼吸重症隔离床位,占到武汉医院日常总床位的近1/5。

但在已有的至少3.3万肺炎患者(估算)面前,依然很不够用。

但从今天起,又将改造出4所大型医院:

华中科大同济医学院协和医院肿瘤中心院区,计划开设850张床位。

由四川(2 所)、浙江大学(2 所)、安徽(2 所)、南昌大学(一、二院)、福建(2 所)共 10 所医院,分别整建制开设 10 个重症病区。

浙江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接管重症监护室(ICU),合计 1530 人。

武汉市第一医院,计划开始900张床位。

由扬州、徐州、佛山(2 所)、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哈尔滨医科大学(一、二院)、南京鼓楼医院、重庆医科大学共 9 家医院整建制开设 9 个重症病区。

江苏省人民医院接管重症监护室(ICU),合计 1640 人。

21支医疗队共计3170名医护人员。将于这两天陆续抵达武汉。

同时,军队再增派2600名医护人员支援武汉,利用2所本将于今年上半年开诊,但尚未交付的2所新建大型医院,救治病人:

泰康-同济医院,计划开设床位860张。

湖北省妇幼保健院光谷院区,计划开设床位700张。

今天(13日、周四)上午,解放军空军派出6架运-20、3架伊尔-76大型运输机,2架运-9中型运输机,将近1000名军队支援湖北医疗队队员和大批医疗物资运抵武汉。

当4所大型医院力量投入到位,连同雷神山医院达到1500床的设计能力,武汉的正规定点医院床位将达到2万张,援助武汉的医疗队员达到近2.5万人。

用于收治轻症患者的方舱医院,计划建设15座,可以提供1.15万张床位。

定点医疗点,约6900张;集中隔离点,约4500张。

待全部设施改造完成,包括定点医院、方舱医院和已被征用的学校宿舍在内,武汉市的新冠疫情专用床位将超过4万张,未来还可视情继续扩增。

从承认疫情的严重性,再到承认疫情的真实规模,时间已经过去了40多天。所幸,还能挽救。

这个国家的组织能力可以号召几万医护人员、军人奔赴前线,还有各行各业日以继夜奋斗在一线的普通公职人员与民众,他们的勇敢与敬业没话说,应该作为英雄被传诵被铭记。

几千年来,每次面临灾祸,都不乏英雄辈出,这是民族之魂,也是中华民族能够屹立千年不倒的精神所在。

如今,最大的管理问题、最重要的人的错误已经解决了,其它事情的解决也就快了!

东湖之滨,珞珈山麓,樱花盛开的缤纷春天一定会到来,而且并不遥远!

加油,武汉!

武汉的真实疫情水落石出,至于全国民众感同身受的疫情下半场,几个非常重要的判断参数也已经显现,它将事关一系列新的判断。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