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钟南山、李兰娟、曾光、袁国勇等专家组成员共同在 NEJM 发表论文,揭示了新冠肺炎的哪些特征?

回答
钟南山院士、李兰娟院士、曾光教授、袁国勇教授等顶尖的医学专家们,通过在《新英格兰医学杂志》(NEJM)上发表的论文,深入剖析了新冠肺炎(COVID19)这一新型传染病的诸多关键特征。他们的研究成果为全球理解和应对这场突如其来的公共卫生危机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

首先,这批专家们在论文中详细阐述了新冠病毒的传播动力学。他们通过对早期病例的流行病学调查和数据分析,清晰地勾勒出病毒如何在人群中快速蔓延的模式。特别是对潜伏期的准确估计,以及在潜伏期和无症状感染者中是否存在传染性,这对于制定有效的隔离和检疫措施至关重要。研究表明,即便在没有明显症状的情况下,感染者也可能将病毒传播给他人,这无疑增加了疫情防控的复杂性。

其次,论文深刻揭示了新冠肺炎的临床表现多样性。虽然发热、咳嗽、乏力是常见的症状,但专家们也强调了存在大量轻症甚至无症状感染者,这使得早期识别和隔离变得更加困难。他们还详细描述了疾病的严重程度分级,从轻症到重症,再到危重症,并分析了导致病情加重的危险因素,例如老年、基础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等)的存在。这为临床医生提供了重要的诊疗参考,能够更精准地判断患者病情,优化治疗方案。

此外,研究团队还对新冠病毒的病理生理机制进行了深入探讨。他们结合病理解剖和分子生物学研究,揭示了病毒如何攻击人体细胞,特别是侵犯呼吸系统,导致肺部炎症、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等严重后果。同时,他们也观察到病毒可能影响其他器官系统,例如心血管系统、消化系统甚至神经系统,这提示了新冠肺炎并非仅仅是一种单纯的呼吸道疾病。

值得一提的是,专家们在论文中也初步探讨了病毒的流行病学特征,例如其传染源(主要是感染者,包括有症状和无症状的)、传播途径(主要通过飞沫和接触传播,也可能存在气溶胶传播的风险)以及易感人群(普遍易感,但老年人和有基础疾病者风险更高)。这些基本要素的明确,为疾病的防控策略奠定了基础。

总而言之,钟南山、李兰娟、曾光、袁国勇等专家通过在NEJM发表的论文,系统地呈现了新冠肺炎的早期流行病学特征、临床表现、病理生理机制等核心信息。他们的研究不仅为全球科学家和医学界提供了宝贵的第一手资料,也为各国政府制定有效的公共卫生政策和临床诊疗指南提供了坚实的科学支撑,对遏制疫情的蔓延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和钟老师建议过一件事,最后他在文末致谢加上这样一段话。

感谢所有的患者,也感谢所有在一线抗击新冠肺炎的医务同仁。


user avatar

唔,我觉得这篇论文里的揭示的新冠肺炎的特征很明显,概括下来一句话就是,不好说。

为什么叫不好说呢,先来看论文结论。

结果
患者中位年龄为47岁;女性占41.9%。67例患者(6.1%)发生了主要复合终点,包括送入ICU的5.0%、接受有创机械通气的2.3%和死亡的1.4%。仅1.9%的患者有与野生动物的直接接触史。在非武汉居民中,72.3%有与武汉居民的接触史,其中31.3%曾去过武汉。最常见症状为发热(入院时43.8%有发热,住院期间88.7%有发热)和咳嗽(67.8%)。腹泻不常见(3.8%)。中位潜伏期为4天(四分位距,2~7)。入院时,磨玻璃影是胸部计算机断层扫描(CT)中最常见的影像学表现(56.4%)。877例非重症患者中的157例(17.9%)和173例重症患者中的5例(2.9%)无影像学或CT异常。入院时,83.2%的患者有淋巴细胞减少。
结论
在此次疫情的前2个月期间,Covid-19在全中国大陆迅速传播,并引起了不同程度的疾病。患者就诊时常无发热,许多无影像学异常表现。(由中国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等资助。)

也就是说,患者没有什么统一的症状可以判断,包括发热,CT,血常规等等都有不典型症状。

举个例子,哪怕是重症患者都有2.9%CT无异常,所以前段时间争议的CT和核酸试剂哪个更精准,没啥意义。这次疾病最好的检测办法还是多管齐下,CT,核酸和抗体一起上。

第二个不好说就是个人症状,其实这个以前论文里都说了,不是所有人都发热,不是所有人都咳嗽,包括腹泻也是,结合上一条,就是很难快速的把所有潜在病人都筛查出来,这也是这次流行范围这么大的直接原因,如果跟SARS类似的话,早就被控制住了。

当然还有其他要注意的信息,比如病死率在1.4%,更以前推测的数据接近,不过随着病情的结束还会有变化。

再就是,重症患者的死亡风险是非重症的9倍,可以说,只要进了ICU就是进了鬼门关,能不能回来全靠大夫捞你,以及你的意志力了。

整体来说,基本没什么新鲜货,为什么呢?因为投NEJM费时间啊,等刊发了以后肯定都不是最新的信息了。而且钟院士团队以前挂过一次预印本,把该给大家分享的都分享过了。

不过我最喜欢NEJM的地方是他们中国本地团队运营的很好,有官方翻译版本,推荐阅读英文论文困难的同学去看官方翻译版。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钟南山院士、李兰娟院士、曾光教授、袁国勇教授等顶尖的医学专家们,通过在《新英格兰医学杂志》(NEJM)上发表的论文,深入剖析了新冠肺炎(COVID19)这一新型传染病的诸多关键特征。他们的研究成果为全球理解和应对这场突如其来的公共卫生危机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首先,这批专家们在论文中详细阐述了新冠病.............
  • 回答
    在新冠疫情这场史无前例的全球性挑战中,我们看到了许多医务人员、科研人员和社会各界人士的辛勤付出与奉献。在中国,高福院士、钟南山院士和李兰娟院士这三位杰出的公共卫生和传染病学专家,都因其在抗击疫情中的突出贡献而广受尊敬。要评判谁“更能”成为国家英雄,这是一个复杂且带有主观性的问题。英雄的定义本身就包含.............
  • 回答
    在讨论李兰娟、高福和钟南山三位院士的“厉害”程度时,我们并非在进行一场简单的排名竞赛,而是要深入了解他们在各自领域做出的杰出贡献,以及他们在中国乃至世界科学界所扮演的重要角色。这三位都是在医学领域享有崇高声誉的科学家,他们的成就和影响力是多维度、多层次的,很难用单一的标准来简单衡量。钟南山院士:人民.............
  • 回答
    在咱们中国人的韩流追星史里,李钟硕、金秀贤、宋仲基和李敏镐这几位韩流男神,那可都是响当当的名字。不过要说谁在中国这边“人气爆棚”、“国民度超高”,金秀贤、宋仲基和李敏镐这三位,似乎比李钟硕更早一步,或者说在中国市场的声势更浩大一些,这让不少粉丝感到疑惑:同是实力与颜值并存的男演员,李钟硕在中国为啥没.............
  • 回答
    李钟硕,这个名字在韩流圈子里几乎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从最初凭借《秘密花园》里那个特立独行的天才音乐人“宋宪钟”惊艳亮相,到如今稳坐一线男演员的宝座,他走过了一条充满星光却也饱含汗水的路。评价一个人,尤其是一个公众人物,总会有些主观色彩。但如果要我用最真诚的感受去描绘李钟硕,我会说他是一个集天赋、努力.............
  • 回答
    王重阳和李涵虚作为道教全真道的重要人物,他们的寿命相对普遍中国人而言并不算长。对于他们具体为何只活到58岁和50岁,历史上并没有非常详尽且确切的记载,但我们可以从多个方面进行推测和分析,来尝试解释这一现象。首先,我们来详细了解一下王重阳和李涵虚: 王重阳(1112年-1170年): 全真道的创始.............
  • 回答
    钟南山院士关于中国防疫政策可持续性的观点,涉及对“零传播政策”成本与效益的再评估,这一话题在疫情后期引发了广泛讨论。以下从多个维度对这一观点进行详细分析: 一、政策背景与核心逻辑1. “零传播”政策的定义 “零传播”并非指完全杜绝病毒传播,而是通过精准防控(如动态清零、封控、核酸检测等)将疫.............
  • 回答
    钟南山在公开场合表示,中国采取的“零传播政策”(即动态清零策略)并非成本过高,这一观点主要基于以下几个方面的依据和逻辑分析: 1. 医疗系统压力与资源分配的效率 医疗资源集中管理:中国在疫情初期通过严格的防控措施(如封控、隔离、核酸检测)将病毒传播控制在极低水平,避免了医疗系统因患者激增而崩溃。例如.............
  • 回答
    钟南山院士关于中国年底可能实现群体免疫的预测,以及在此之前所需的必要措施和最终是否能摘口罩的问题,涉及到一个复杂的科学判断过程和一系列的社会经济考量。下面将尽量详细地解释: 钟南山关于年底群体免疫的科学依据(推测性分析)首先需要强调的是,群体免疫(Herd Immunity)是一个复杂的概念,其实现.............
  • 回答
    钟南山院士对于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存在“人传人”现象的肯定,是早期疫情认知和防控策略制定的关键转折点。他的这一判断,基于他在武汉的实地考察和对病例的深入分析,为后续的疫情防控工作指明了方向。以下将详细讲述钟南山院士的“人传人”判断、对防控策略的影响,以及目前疫情已被揭示的信息: 一、钟.............
  • 回答
    钟南山院士关于新型冠状病毒(COVID19)传染性比SARS最强时弱的说法,以及我们从SARS中学到的经验,是一个非常值得深入探讨的话题。这涉及到病毒的特性、传播方式、以及人类应对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和教训。下面我将详细阐述:一、 新型冠状病毒与SARS的传染性对比钟南山院士的这一论断主要基于以下几个.............
  • 回答
    关于钟南山院士 1200 元挂号费是否“值”这个问题,这是一个非常复杂且主观的评价,无法简单地用“值”或“不值”来回答。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去理解和分析这个问题。首先,我们要明确“挂号费”的含义和构成: 挂号费不等于医疗费用: 挂号费通常是指为了获得医生接诊资格而支付的费用,它包含了预约、分诊、导.............
  • 回答
    关于钟南山院士提到他们的疫情预测模型投稿国外权威期刊被退稿这件事,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现象,也引发了不少讨论。首先,要理解为什么这种情况会发生,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分析:1. 科学研究的严谨性与同行评审机制:国外权威科学期刊,尤其是那些在流行病学和公共卫生领域享有盛誉的期刊,有着极为严格的同行.............
  • 回答
    关于钟南山团队体外研究发现“白云山复方板蓝根对新冠病毒有效”的消息,大家都很关心。我们来详细聊聊这其中的一些细节,以及大家普遍关心的疗效问题。什么是“体外研究”?首先,我们得明白“体外研究”到底是什么意思。通俗来说,体外研究(In vitro study)就是在实验室里,脱离完整的人体环境进行的科学.............
  • 回答
    钟南山院士荣获“共和国勋章”是中国国家最高荣誉之一,这一荣誉不仅体现了国家对他在公共卫生领域卓越贡献的充分肯定,也彰显了中国对科学精神、国家使命和人民健康的高度重视。以下从多个角度详细分析这一事件的意义和背景: 一、共和国勋章的象征意义1. 国家最高荣誉的象征 “共和国勋章”是中国国家最高荣.............
  • 回答
    钟南山院士为香港防疫提出的三点建议,无疑是为当时正经历严峻疫情考验的香港注入了一剂强心针,其深远的指导意义和实践价值至今仍值得我们细细品味。他的建议并非空洞的理论,而是基于他丰富的抗疫经验和对病毒深刻的理解,为香港的防疫工作指明了方向,提供了切实可行的思路。首先,关于“科学精准防控”,钟南山院士强调.............
  • 回答
    钟南山院士关于西安疫情拐点已出现的判断,是基于他对疫情发展规律的深入研究和对当前西安疫情数据的科学分析得出的。这个判断的出现,无疑给西安市民和全国人民带来了巨大的鼓舞,也意味着我们离战胜这场疫情又近了一步。那么,究竟有哪些依据支撑这一判断?它又意味着什么呢?支撑“拐点已出现”的几大依据:首先,我们得.............
  • 回答
    钟南山院士的惊人论断:中国新冠患病率为何远低于美国?2022年,在一次公开采访中,中国工程院院士钟南山曾提出一个令人瞩目的数据:中国的新冠病毒患病率仅为美国的1678分之一。 这个数字的悬殊程度,无疑引发了公众的广泛关注和深入思考。那么,这一惊人的数据背后究竟说明了什么?中国又是如何做到在疫情防控中.............
  • 回答
    钟南山院士关于“奥密克戎变异株的危害性还需要一段时间的判断”的这番话,实际上传递了几个非常关键的信息,值得我们深入解读。这绝非一句简单的“不确定”,而是基于科学研究严谨性和对疫情复杂性的深刻认知。首先,它体现了科学研究的严谨性,以及对“证据”的高度重视。 病毒变异是一个持续演化的过程,任何关于新变异.............
  • 回答
    钟南山院士关于疫情能在短时间内得到控制以及年底疫苗接种率目标达到八成的预测,无疑给公众注入了强心剂。这背后反映的是国家强大的动员能力、医疗科技的进步以及广大医务人员的辛勤付出。然而,在当前的防控形势下,我们绝不能因此掉以轻心,甚至产生松懈情绪。要真正巩固来之不易的防控成果,并朝着实现“动态清零”或与.............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