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普通人,轻易不要去医院看病。
当你感觉感冒发烧的时候,对照新冠病毒症状,每一条都像,因为这些感冒都一样。
要不要去医院?要看医院能为你提供什么,如果真是新冠病毒感染,目前没有任何药物可以治疗。
只有真是呼吸困难了,医院能给吸氧和机械通气等支持。
毒力强的病毒感染患者,最有可能出现在各个医院的发热门诊。
如果你有明确的感冒症状,看下面的流程图,病情不重的话,首选在家自行隔离,好好休息。保持亲友密切通讯联系,一旦憋气,赶紧去医院。具体如何在家隔离,可以看文末WHO的建议。
分割线~~~~
世卫组织发布指南,指导疑似新冠状病毒感染“家中隔离者”和“疑似病例密切接触者” - 王郝的文章 - 知乎 https://zhuanlan.zhihu.com/p/103892879
——2月3号 更新——
谢谢大家关心, 我父母两次核苷酸检测都是阴性。 已经于今日一同出院,出院后会在家里继续隔离调养身体。
在这里确实要感谢金银潭医院 在出院的时候 不仅额外开了两幅中药给我妈妈,还安排好车辆送病患回家。 我爸爸在汉口医院,由于完全没有交通工具 医院也没有安排车辆, 我爸出院后是自己骑膜拜单车 接近40分钟才回家的……到家后人立马显现有些虚弱。
总的来说 我父母这次是幸运的,一是自己自身没什么大的基础疾病 恢复起来也相对较快。另外 在患病初期 幸运的住上了医院及时接受了治疗,两方面都促进了 他们的康复。
最后我想说 这个病毒确实没有我们想的那么可怕 没有基础疾病 能够合理得到治疗的 我相信都能顺利康复! 希望大家都能平安健康
——1月27号更新——
在这里提问一下大家,我妈妈同病房的2个病友,在吃抗爱滋病的药,这个药就是让病毒快速转阴,不知道此种药物是否有副作用? 我妈妈目前还没有开始吃。
谢谢大家关心,有好消息跟大家分享。
我妈妈同病房隔离的病友 已经快结束观察期要出院了。 这也给我妈妈很大的信心,因为我妈妈这个病房基本都是轻症患者,所以恢复也比较快,我妈妈说下一批出院名单应该会有她。
她自己现在也很有信心。
——1月23号更新——
是的!武汉封城了就在半夜官方发布的消息。我本人赞成封城 切断感染源!
但同时 请求上级务必解决医护人员上班的公共交通工具问题。 同时补给武汉医疗资源,以及武汉群众的生活物资,不然如何控制疫情啊!
——1月22日更新——
在这里求助一下 如果有了解这个病情治愈情况的专业人士 能给我一些建议。 我父母现在情绪有些低落 其实她们的情况完全谈不上病危,但是就这两天跟她的沟通,她本人有些丧失跟病魔作斗争的心态,不知道如何能够劝解她? 谢谢大家了。
另外私信真的没法一一回复了,我现在每天开导父母已经很疲惫了。
更新一下 谢谢各位的关心和祝福!
关于 如何感染 这点其实我父母也不清楚 他们虽然是武汉汉口土著,但实际并未接触易感染人群 和去易感染地。 只有两点值得现在回忆
1:近期确实吃了很多小区团购的 花甲。
2:有去武汉某三甲医院看望病患 但是并非发热病房的患者。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关于前期反应 我父母的前期反应 都是咳嗽 全身发冷畏寒,但早期并无发热。 我的建议是如果年龄超过50岁 有以上症状就需要及时就医了。因为50岁以上就是易感染人群。
关于费用问题 官方已经明确发出新闻了 大家可以关注
————以下是原答案 —————
中央对这次疫情的重视 特别是今天一系列的 消息公开 让我觉得 这次疫情真的有希望尽快控制住!
在这里更新一下 我父母的 大致就诊情况 也给各位一个参考。 我们家真的算是很幸运了 我父母都在早期就及时进行治疗和就诊!我相信他们这次一定可以战胜病魔 安然无恙。 大家共勉
以下是我母亲的就诊理出来的大致的时间线 我父亲情况略微复杂 后续我也会整理出来
1月6-8日 开始咳嗽
而后开始服用奥司他韦 数日 没有效果 期间并无发热 只是人感觉不适
1月14号
去医院复诊 CT检查的结果显示 病毒性肺炎 此时应该还是轻微症状 本来在犹豫是否入住医院 门诊医生说目前武汉一床难求 后续如果严重了可能床位都没有,于是当日就入住医院
1月14至1月20日期间 一直在输液 上雾化治疗 期间有低烧情况
1月18日-1月20日 开始使用 丙球蛋白治疗
1月20日确诊 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立即被要求转诊到金银潭医院 隔离治疗
目前我母亲在金银潭医院隔离治疗
我父亲在汉口医院隔离治疗
我会持续更新他们的就诊情况
1月21日-1月22日 继续隔离治疗 已经停用丙球蛋白 具体用药情况 医院没有详尽解释
目前病情平稳 不过我母亲情绪有些低落 正在给她加油鼓劲中!
1月23日 -1月27日 身体逐渐好转,胸片结果也呈现好转趋势。
1月27日-2月3日 期间有服用和静脉输液中成药,据我妈妈说 效果确实挺明显好转。
已于2月3号出院。
唉。春运成为了完美的传播因素...命重要,还是团圆重要
----更新------
从流行病学的角度...
从流行病学的角度...
从流行病学的角度...
别误会了
奋战在武汉医院一线的弟弟女朋友,看到发过来的图片真的很感动;
春节坚守岗位,抗击疫情;待平安归来,一定补上团圆的年夜饭!
愿所有的医护人员保护好自己,我们一直支持等待……
我本来想匿名的,可是这个问题不允许匿名。对我很好的上级告诉我不要在任何软件里发关于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事情。我没忍住,还是想说一下。我现在本应该敷着面膜收拾着东西准备明天启程回家的。在外连续工作了4个月。好不容易休了八天假。做了美美的指甲回家过年。
20年啊,对医务人员来说真的不是那么容易,医闹太严重了,杨文主任,陶勇医生,章丘护士,每次听到这个消息,我真的很想弄死施暴者。觉得医院安检势在必行。我们医护人员真的是前有肺炎病毒,后有猪队友,朋友圈里都是转肺炎预防,却没有关于陶勇医生的任何信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以后,自己治病吧,不要来医院了。
可每次看到肺炎,还是想和大家说,无论怎样,我们都在。我们有钟南山院士,我们有曾光老先生,我们还有千千万万的医务人员。我们真的是专业的。我们有成熟的对于传染病的防控流程。我们有成熟的应急预案。大家要不信谣,不传谣。如果召唤,我们会前赴后继。我们会永远奋斗在一线。
偏题了,对不起
回顾一下非典时期,全国是怎么用了一个月,就把传染性极其强大的非典给解决掉的吧
1、疫区出来先隔离
当时,北京出来的人,无论是外出的,还是回乡的,到一个城市,先关去制定地点呆两个星期,过了潜伏期,没有什么异常,然后该干嘛干嘛。
这样,基本掐死了潜伏期病人向其他地区传播的可能。
2、公共场所先测体温再进入
银行、机关,门口有专人带着全套防护,拿着体温枪,进来办事,进来一个测一个,体温不正常拒绝入内。
医院有发热门诊,发热门诊独立分开。医生加强防护,体温高的去发热门诊,避免交叉感染。
3、定点医院集中治疗
北京是建了小汤山,各地是指定一个比较偏远的医院,发现确诊病例,立即送过去,避免确诊病例传染医院的其他病人,感染医护人员。定点医院的医护人员用生物武器级别防护,保障安全。
现在相比非典时期有了一些变化
一是人口流动更大,有了高铁、飞机更普遍、私家车远比当年多,很难点对点确认哪些人来自于武汉强制隔离。
二是这次病毒的潜伏期长,有轻症。很多人可能感染了只是不舒服几天,自己吃点感冒药,医院都不去。而他依然是病毒携带者,可以传染别人。难以控制。
三、现在多了很多入户行业,快递、送餐,快递员、送餐员实际上也是接触很多人的,快递包裹如果被感染者接触,也有可能携带病毒。这个比2003年要多。
所以,这次防范会更难一些。
2019年12月底发文,武汉没有全民防护,全国性的防范现在没有做,针对情况变化的升级措施也没有看到,情况很不乐观。
赶上春节,你禁止人口流动,快递收发大规模消毒,不现实。
但是公共场所测体温进入,形成一个全民防范的氛围是必要的。
简单回顾非典全过程
2002年底广东发现
2003年1月,广东中山超级传播者,传播到广州,广州疫情爆发。
2003年2月,广州的超级传播者到香港参加婚礼,香港疫情爆发
2003年3月,北京的超级传播者到香港探亲,回北京后在两家医院大规模感染,北京疫情爆发。
2003年4月初,未采取全民防疫的有效防护
2003年4月5日,国际劳工组织人员北京染病去世
2003年4月13日,正式列入传染病防疫(这次是2020年1月20日,列入传染病防疫)
2003年4月17日,高层会议决定全国防治
2003年4月17日-5月上旬,各个部门政策陆续出台,包括取消黄金周,限制旅游,铁路,飞机全额退票。学校封闭,已经我所说的措施。
5月17日,开始显著好转
5月23日,北京传播链切断
5月底,北京疫情解除
6月底,全国三零
7月,全球疫情解除。
全民动员的有效防治,就是从4月17日至5月上旬定政策,一周后好转,两周后北京解除,再一个月全国三零。
人在武汉武昌,明天早上回老家,汉口火车站的车。
结合目前的情况,禁不住瑟瑟发抖。
我一个多月前感冒(未发烧),大致好了以后一直就有点咳嗽。
我身体免疫力不算太好,一年得感冒个几次,每次感冒的流程都是:
嗓子轻微不舒服→喉咙痛→鼻塞耳聋打喷嚏流鼻涕→渐渐好转,但开始咳嗽→其他感冒症状全部消失,但会持续咳嗽,有时长达一两个多月。
当然这次感冒也不例外,本来开始没当回事,直到现在武汉肺炎越来越严重,我开始有点慌了,一怕自己已经感染了,二怕被隔离。
想去医院检查,但现在各个医院爆满,各种疑似感染者聚集,感觉更危险。
尤其是明天早上还得去汉口火车站坐车,那地方就在华南海鲜市场旁边,人流量巨大。
我妈又一直在催我回家,现在进退两难,唉~
想买口罩,但n95的早就没货了,网上和实体店都没了,只买到这种:
19.8元一盒,12个,不知道效果怎样?
待会再去药店问问。
刚买到的,说是n95,36元一个,不是假的吧?
目测街上绝大多数人都戴了口罩,很多药店都有不少人在询问、抢购n95口罩,有些店已断货。
我顺便买了咳特灵和维生素C:
戴口罩。
买不到n95,普通口罩也可以,实在不行,自己拿毛巾都能捂。
因为昨天昆明我去了好多药店已经买不到任何口罩了,这还不是武汉这种疫区。我相信很多地方的口罩已经一抢而空了,这种情况下如果你必须外出,最好用一点东西遮挡一下,为避免接触到污染物
说明:
别迷信n95口罩,n95是0.3微米测试阻挡率超过95%,但是病毒的粒子直径一般是几十纳米,甚至更小。口罩根本过滤不了病毒粒子,它只能阻挡飞沫这类物质,因为病毒很少单个颗粒存在于空气中,往往以飞沫或者气溶胶的形式传播,这也是戴口罩的主要意义所在。。
任何可以阻挡的物质本身就是对于抵抗病毒传播有意义的。
防etc:
本文只是一个妥协的措施。如果是有条件买到更高级别的口罩,自然用好的口罩,而且是最好是用完就扔。
便宜的医用外科补货啦!!!!
快买!
①可以看看 这篇推送 和 非典十年祭的纪录片
(保为康我贴的链接无货了,淘宝以及京东其他店铺还有,医用外科那个还有,但是淘宝直接搜“医用外科口罩”出来的结果我觉得都是医用护理,希望评论及时播报哪些无货了,感谢)现在有个确认的医用外科是洛华,便宜的下架了,200元100个的还有。洛华豫北曾经被曝出过有问题,印象里看到有人说自己在中山什么医院工作的姐拿回来的口罩是洛华的,被治理后应该还好…? )
④护目镜!!(考虑滑雪镜游泳镜替代
根据王广发的推断,护目镜最好备着,如果没有护目镜,考虑滑雪镜(可以戴眼镜)游泳镜(肯定不舒服但是估计很多人家里有现成的可以应急)替代,拼多多有一家honeywell居家日用旗舰店护目镜应该还有货。
⑤一个目前看到的最详细的防疫细节提醒,(重要程度不亚于戴口罩!!
非典十年祭纪录片看了之后,一是痛心错过了太多机会…二是没那么恐慌了且更加重视了
昨晚最开始看到知乎菲利普医生那篇文章9.9买了三个kn95,今天就……单个价格7rmb+了
1860型要么断货,要么800,20个
京东自营霍尼韦尔的经常补货!!加购盯着,春节可以发货!!!
这个应该还有货!!保为康拼多多上也能买
(医用外科后面我也提 再往下翻翻
一定记得用搜索引擎查一下是否符合国家标准是否是外科的
注意区分
医用护理(无用)<医用外科<医用防护
为什么不标注国家标准?
(应该可以购买海氏海诺,见评论区第一条)❌
这个人查了海氏海诺。
感谢阅读。
【1】湖北不仅流行吃野味,而且早就存在量贩式野味交易
很感谢钟南山教授直接了当,提到了病源与野生动物的相关性。
我原籍湖北,生活在上海,今年春节没回去,在杭州。作为一个对湖北野味风俗有亲生经历的人,谈一下野味风俗的状况,以及我们未来可以做什么。
公众基本上都谈广东人爱吃野味,相衬之下似乎没有多少人留心湖北人也喜欢吃野味。
我第一次意识到湖北人很能吃野味,是2004年春节,也就是非典惊魂刚过的那个冬天:自1997年搬家至武汉,我时隔7年回到县城,闲逛县城最大的菜场,惊奇的发现,整个菜场几乎有一半以上摊位都在卖野味,乌泱泱的:野猪、麂子、野鸡、野兔、黄鼠狼、刺猬、蛇……应有尽有。我看得叹为观止,嘴欠挑衅老板,“那么果子狸有吗”(非典语境下)——没想到,老板居然豪气的一扬头,断然回答“有!”——立刻拉开柜台底下的铁门,呼啦啦竟然有半柜子果子狸!!——差点没把我噎死!
我从小就见识各种野味的啊!当时都被震慑到了!——此时此刻想起来,估计与90年代末经济迅速发展有关:在我小时候,人们吃野味多是出于“药用”、“滋补”心理,尽管流行/热衷“吃野味”的风俗,但苦于物质条件有限,基本上没几家人能这样天天开荤,也就偶尔出于开味或者滋补而购买野味——这钱花下去,还是肉疼的。
所以,尽管我记得我小时候吃过蛇、麂子、野猪肉,尽管我记得山民们时常打猎野兔、野鸡进程贩卖……但印象里,全都是零零星星,而2004年冬天这种【量贩式野味交易】,却真的是第一次见——估计与人们物质水平提升,有经济实力频繁享受口腹之欲有关。
惭愧,2004年的我,认知水平相当可怜;我不仅没有去制止野味交易,反而从老板那里买了两只黄麂子送给公司同事当稀罕年货。当年在我的认知里,误以为只有果子狸是危险的、而麂子是安全的(注:果子狸实为中间宿主,病毒源头是蝙蝠)。
据官方通告,华南海鲜市场相关海鲜摊位的地面、案板、手套检出病毒,动物样本未检出(原文未指明此处“动物”是否特指摊主的海鲜)。
很遗憾官方通告有些信息不详细,但是结合通告内容、市场经营状态、以及病毒特性,不难判断,病毒源自野生动物的概率比较大,至少比源自海鲜的概率大。这次钟南山教授直截了当指明华南海鲜市场的性质,或许可以让我们更聚焦在问题本源,有助于我们在未来反思过错、改正行为。
或许你注意到了,我们没有提我老家县城的名字。一方面,我当然不希望给故乡带麻烦;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我们不能指望挑一个“坏人”进行“批判”,就能改变未来——事实上,或许所有的城市都是我的故乡——或多或少,都在大大咧咧不经意中犯错。
这张照片拍摄于今天白天,地点却不是湖北,地点是杭州下面的山区。
当时我在一个村子闲逛,隔着一条巷子看见对面院子有个山民杀活物——尽管视线遮挡,我下意识感知到,这不是杀鸡——我迅速绕过房子跑进院子——居然真被我猜到了,杀麂子!我认识麂子!
山民动作熟练,头也不抬;围观的成年人讨论如何烹饪最好吃,围观的2岁孩子呜呜哭、被大人抱走。我什么话也说不出来,只看着那双麂子的眼睛,似死非死,一片死白。
为什么这么巧合?昨天晚上我刚刚谈了湖北野味风俗的情况,今天就看到野味宰杀现场——很诡异的是,尽管我从小不少见各种野味,今天才是我第一次亲眼见到,活生生的野生动物被现场宰杀、失去生命的真实过程。
我不至于“圣母”到讨论“生命平等”,但我确实从麂子临死未死的眼神里,感受到冷漠无情的警告。
然后,仅仅只过了几个小时,我在微博上看到了钟南山教授的警告。
生命一体,息息相关。尽管,我不能救回麂子的生命,也不太可能说教山民立刻改变生活方式……但我隐隐感觉,我应该说出我经历的这一切,出于对它生命的敬畏。
如上,按照果壳网作者的解释,不仅仅是“不能吃果子狸”,而是“所有野味都不要吃”,而且,最重要的是,【杜绝野味市场】、【杜绝量贩式野味交易】。
如上,2003年非典出自爱吃野味的广东,2020新型冠状病毒出自同样爱吃野味的湖北——尽管我本人是湖北人,我还是不得不承认——后果很公平,大自然的惩罚让我们哑口无言。
相信在疾控部门指导下,只要我们不掉以轻心,不过度恐慌……这个疫情,我们能稳住。只是在未来,我们或者要真的心存敬畏,不必要把自己口腹之欲的存在感,放在试探野味上。
而且告别野味,不仅仅是广东、湖北的事……谁不当回事,谁将离病毒更近一些。都逃不掉。
如今,在相关城市搜索“野味”或者野生动物名称,仍然可以搜索到大量餐厅。如果大家对于疫情蔓延很生气的话,倒是不妨做一次“键盘侠”,抬抬手举报你身边的野味餐厅/野味交易市场,没有消费就没有伤害,今天上午那只被宰的黄麂子,本来就是用来招待城里来的游客的。
我是钝感代言人徐慧琳,专业交流账号【徐慧琳】,生活分享账号【徐大徐徐】,全网通用。相关阅读:
(视频来源: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新闻)
钟南山:根据目前的资料,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是肯定的人传人,在广东有2个病例,没去过武汉,但家人去了武汉后染上了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现在可以说,肯定的,有人传人现象。钟南山称新型冠状病毒不会重复SARS疫情。
1月20日下午,针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有关防控情况,国家卫健委高级别专家组组长钟南山院士、国家卫健委高级别专家组成员高福、李兰娟、袁国勇、曾光等就公众关心的问题回答记者提问。专家组答记者问有哪些要点?
疫情发展到什么阶段?
曾光:只要措施对 完全可以逆转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流行病学首席科学家曾光指出,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现在还处于早期,对武汉市来讲,传播进入了一种社区传播的早期。100多例病例相对武汉一千多万人口来讲是少数,只要公共卫生措施对,完全可以逆转。
高福:我们在打一场与病毒变异的防控“战争”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疾控中心主任高福指出,新型冠状病毒也在变,在适应环境、适应人类,所以现在这场“战争”是防控和病毒变异的“战争”。
如何防控疫情?
钟南山:防治的关键是防止出现超级传播者
国家卫健委高级别专家组组长、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呼吸系统疾病临床研究专家钟南山表示,武汉减少输出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武汉会有很严格的筛查检测措施,特别是体温检测,体温高的不建议离开武汉。预防和控制最有效的方法是早发现早治疗,确诊病例的隔离治疗非常重要,这个冠状病毒没有特效药,但是现在正在进行一些动物试验观察,科学研究要跟上。春节期间,估计得病的人数还会有增加,要防止传播,防止出现超级传播者。
钟南山:当前防控最有效的办法就是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早隔离
钟南山院士指出,早发现、早诊断、还有治疗和隔离,这是最有效的,最原始的防控办法。对已经确诊的病人进行有效隔离,减少接触是极为重要的,从公共卫生的角度来说是最重要的。
李兰娟:出现发烧、咳嗽症状尽快到发热门诊接受检测
中国工程院院士、感染病学家李兰娟建议,武汉地区出现发烧、咳嗽症状的患者,要及时到医院门诊检测是否感染了新型冠状病毒。其他地区的人如果没有去过武汉,没有接触传染源,一般来讲感染的可能性比较小,但是只要有发烧,只要有病毒感染,还是要到医院检测。
新型冠状病毒是否会重复SARS疫情?
钟南山:全民提高警惕 不会重复17年前的SARS疫情
钟南山院士指出,现在要提高警惕,全民、领导、政府、医务人员,包括媒体,属地的领导要负起责任,我们有信心能够控制新型冠状病毒。钟南山表示,这次用两周定位了新型冠状病毒,再加上我们有很好的监控以及隔离制度,相信疫情不会像17年前SARS造成的社会影响以及经济损害。
为何类似的病毒一而再再而三的出现在中国
如果确认是野味造成的
那么我觉得应该立法控制下我们的食谱了
别什么都吃了
注意,微信朋友圈里面的各路牛鬼蛇神也都已经出洞,这些标榜着可以“预防病毒肺炎”的东西,都是智商税!
先看看这个:
乖乖,真牛逼,浓缩乳清蛋白原来是达菲它家亲戚?!
飒姐想了八百万遍,都没想出来你一个乳清蛋白怎么跟抗病毒药物奥司他韦攀上亲戚的!
莫非是因为你们名字都是四个字?
你咋不说你跟维克特利奥特曼有亲戚,来拯救地球呢?
再看看这个,更不得了,冠状病毒特调精油来了!
不要998 ,只要280 ,费死了劲才调出50瓶,想买?
别慌!卖家说了,我得先留下五瓶自己用呢!
滴在脚底一滴就能增加免疫力和抗病毒能力,这是哪吒脚踩风火轮,战斗力蹭蹭往上升啊!
还有喷一喷就可以杀灭冠状病毒,连艾滋病毒都得一起灰飞烟灭的神奇喷雾!
“草本精华”保卫喷雾,比板蓝根强健一百万倍,天天给孩子做抚触,就能抗病毒啦!
这些东西应该有一个统一的名字,那就是:智商税。
飒姐觉得,用来把辟谣的力气浪费在他们身上,不仅仅是在侮辱智商,简直是在侮辱眼睛!
与其把时间放在他们上面,不如跟大家说一说一些看起来“有点道理”,实际上仍然是“歪理邪说”的预防方法:
首先就是这个:吸烟可以预防病毒感染。
其实就是当初在SARS时期出现的一则谣言:
而实际上,根本就不是这样,我们也早就辟过谣了:
吸烟不仅不会帮你预防病毒,香烟产生的烟雾还会刺激呼吸道黏膜,长期吸烟的人抵抗力还会下降,这就会让你更容易感染病毒。
吸烟的人,不能带口罩,手指还会经常接近接触口鼻,更容易感染。
如果你听信这个谣言,去使劲儿吸烟,那么不仅不会帮你预防,只会危害到你自己的健康。
还有一个,也是很多人误解的:在家里熏醋可以消毒。
飒姐这几天在不止一个微信群里看到一个截图,信誓旦旦地说:买最便宜的醋精兑的白醋,在家熏煮可以消毒!
而事实上:醋酸虽然有一定的杀灭细菌效果,但效果并不出色,甚至可以说很低。多低呢?也就比开窗通风好一点儿吧。
而且醋酸煮沸后的蒸汽,是有一定的刺激性的。
我们家里买的食用醋中,醋酸浓度较低,煮沸之后酸扩散到空气中,这个浓度就更低了,消毒的效果可以说微乎其微。
但是,即使是这么低浓度的,基本不能杀菌杀病毒的醋,变成的蒸汽也可能足以对人的眼睛和呼吸道造成刺激,而且对老人、小孩、哮喘患者来说更加危险。
那么,到底有什么方法真正可以帮助我们预防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呢?
飒姐告诉你们最基础的九个字:
少出门
如果没必要,不要有事没事就往人流密集处溜达。火车站,汽车站,地铁,人流量大的商场,购物中心,这些都可能是发生飞沫传播的易感场所。
尤其是对于身体素质比较弱的老人,孩子,新生儿,减少不必要的出门次数,尽量避免与病毒可能发生的接触。
戴口罩
作为一种呼吸道病毒,常见的传播方式包括两种:近距离的密切接触,和远距离的气溶胶传播。所谓的「气溶胶」,一般我们能接触的就是患者的飞沫。
口罩的作用是不是去直接挡住病毒,而是去阻挡病毒传播的「载体」, 正确地佩戴口罩,可有效挡住飞沫,也就能阻断病毒直接进入人体内。
需要注意的是,戴口罩也要正确佩戴,尽可能严密防护住口鼻,口罩佩戴不正确可能会导致防护效果的降低。
目前很多地区KN95 或 N95口罩出现缺货,其实真的买不到也别太紧张,一般的外科口罩也可阻挡大部分粘在飞沫上的病毒进入呼吸道,购买医用外科口罩也是可以的。
实在不行,普通口罩,好好戴也比不戴强。
勤洗手
“饭前便后要洗手”,这句话说了很多年,其实,不仅仅饭前便后要洗手,当我们外出后,下班后,逛街后,在公共场合呆过后归家,回到家最好第一件事就是洗手。
用什么洗呢?
记住三个重点:肥皂,揉搓,流动水。
充分涂抹肥皂,然后充分揉搓双手,包括指缝。良好的清洁能有效清除皮肤表面的污垢和微生物,然后使用流水冲洗掉肥皂,也可以最大程度地减少对皮肤的刺激。
国家疾病预防与控制中心、世界卫生组织及美国 CDC 等权威机构均推荐用肥皂和清水(流水)充分洗手。
如果你并没有在家,而是出门在外,一时半会儿找不到肥皂和流动水,那么可以使用含酒精消毒产品清洁双手。
人冠状病毒不耐酸不耐碱,并且对有机溶剂和消毒剂敏感。
目前认为,75% 酒精可灭活病毒,所以如果你没办法找到肥皂盒流动水,那么使用达到一定浓度的含酒精消毒产品,可以作为替代。
而当你购买这些消毒产品的时候,不妨看一下它的成分表盒里面的酒精浓度。
文章还没写完,飒姐刚才又看到了一个奇葩的预防方法:
燃放烟花爆竹有助于预防病毒肺炎!
这这这,难不成这病毒还是年兽带过来的?
啥都不说了,WHO的图片送给大家!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