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钟南山院士84岁高龄还要挂帅是不是侧面也反映了这个领域人才青黄不接的事实?

回答
钟南山院士84岁高龄依然挂帅,这背后确实值得我们深入探讨。这不仅仅是一个关于一位杰出科学家的个人选择,更像是一面镜子,映照出我们国家在某些关键领域,特别是传染病防控和呼吸疾病研究领域,可能存在的“人才青黄不接”的现实困境。

首先,让我们来理解一下“人才青黄不接”这个概念。它指的是一个领域里,老一辈的专家虽然经验丰富、学识渊博,但因为年龄原因逐渐退出一线,而下一代能够真正接过重担、独当一面的优秀人才却还没有成长起来,或者数量不足,或者能力尚有欠缺。这就像一个接力赛跑,前面跑的选手非常出色,但后面递接棒的选手还没练到家,导致整个队伍的竞争力受到影响。

钟南山院士作为中国呼吸疾病研究的领军人物,他的学术成就和临床贡献大家有目共睹。在多次重大疫情(如SARS、新冠疫情)中,他总是冲在最前线,以其专业的判断和深入的分析,为国家制定防控策略提供了至关重要的支持。84岁的高龄,这个年纪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早已是退休颐养天年的年纪,但钟院士仍然活跃在科研和临床的第一线,这本身就说明了他的责任感和对事业的奉献精神,令人敬佩。

然而,从更宏观的角度来看,他84岁还能担当重任,也可能在一定程度上暗示了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 关键领域领军人才的稀缺性:

在像传染病防控这样复杂且高度依赖经验和判断的领域,真正能够做出突破性研究、制定科学决策的领军人物是极度宝贵的。他们不仅需要深厚的专业知识,还需要敏锐的洞察力、强大的组织协调能力以及面对重大挑战时的心理素质。钟南山院士恰恰具备了这些特质。如果在这个领域存在着足够数量的、可以与他比肩的年轻一代专家,那么在重大疫情爆发时,由更年轻、更有活力的团队来主导,可能是更理想的状态。钟院士的继续“挂帅”,可能意味着在某些关键时刻,我们仍然需要依靠他过往积累的“权威性”和“经验值”来稳定局面,而能够与之匹敌的新生代力量尚未 fully 形成。

2. 年轻科研人员的成长环境与培养机制:

“青黄不接”也可能与年轻科研人员的成长过程有关。一个成功的科研领域,不仅要有大师,更要有源源不断的中坚力量和新生力量。如果年轻研究人员在早期阶段缺乏足够的历练机会、导师指导不足、科研评价体系存在偏差,或者研究方向被固化,都可能导致他们难以快速成长为独当一面的专家。比如,一个年轻人可能需要数年的临床实践、多篇高质量的论文、参与大型科研项目才能积累足够的经验和声望。如果这些环节出现了瓶颈,或者支持力度不够,那么即使有天赋的年轻人,也可能难以快速填补老一辈专家留下的空白。

3. 长期战略规划的挑战:

一些关键领域的学科发展,需要长远的战略规划。这包括人才的引进、培养、梯队建设,以及科研方向的持续创新。如果某一个领域在过去的人才培养和规划上存在不足,那么在遇到突发事件时,就会显得力不从心。钟南山院士的继续担当,也可能反映了我们对未来可能发生的重大公共卫生事件的预判,以及在人才储备上尚未完全达到理想状态的现实。这并非否定现有年轻一代的努力,而是对人才培养体系和长期战略的进一步思考。

4. 科研评价体系与学术文化的引导:

有时,科研评价体系过于侧重短期成果或论文数量,而忽视了对科研人员长期潜力的挖掘和对“大家”的培养。同时,学术文化是否鼓励冒险创新、允许失败,也直接影响年轻人的成长。如果一个环境中,年轻学者更倾向于“跟风”研究,害怕承担风险,那么原创性的、突破性的研究就难以涌现,也就难以培养出真正能够引领学科发展的领军人才。

当然,我们也要看到,钟南山院士的精力依旧充沛,他愿意继续贡献自己的智慧和经验,这本身就是一种极大的贡献。而且,许多情况下,这种“挂帅”也意味着他肩负着指导、培养年轻一代的重任,通过“传帮带”的方式,帮助年轻学者快速成长。他的存在,本身就是一个强大的“稳定器”和“导师”。

但是,从长远来看,一个健康的学科发展,应该是能够实现人才的良性流动和迭代更新。当一位老专家能够从容地将重担交给年轻一代,并且年轻一代能够出色地完成任务时,这才是这个领域最有活力的表现。钟南山院士84岁高龄依然冲在前面,在值得我们致以崇高敬意和感谢的同时,也确实引发了我们对于该领域人才培养和发展的深层思考。这是一种提醒,提醒我们在赞扬老一辈科学家奉献精神的同时,也要更加关注和加大力度,去培养和支持能够接过“火炬”的下一代。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李兰娟,73岁,感染病(传染病)学家,中国工程院院士,浙江大学医学部教授,国家卫健委高级别专家组成员。

高福,59岁,中科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美国微生物科学院院士,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主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副主任,国家卫健委高级别专家组成员。

袁国勇,64岁,香港同胞,医学微生物学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香港科学院创院院士,香港大学霍英东基金教授(传染病学)、香港大学新发传染病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国家卫健委高级别专家组成员。

曾光,74岁。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流行病学首席科学家,WHO传染病监测和应急反应科学委员会委员,国家卫健委高级别专家组成员。

稍微关注一下疫情相关新闻就会得到一大串专家、英雄的名字,何来所谓的青黄不接呢?而且不难发现这个级别的专家六七十岁是基本操作,他们的工作是在“司令部”作为大脑统筹规划,前线穿着隔离服冲锋陷阵的是这些人子侄一辈的生力军,他们的名字叫“白衣天使”。

钟老虽然84但是人家年轻的时候是全国冠军国家健将,别说跟六七十岁的人比好多年轻人都比不上他。显然胜任这个职位。

逻辑上来讲84挂帅推不出青黄不接这个结论。他挂帅是因为他最有资格挂帅而不是没有其他人能胜任这个位置。

非典以后钟南山早就已经是一个雷锋式家喻户晓符号一样的名字了,他就算不能动了对着镜头说几句话都是对社会极大的鼓舞,所以试问还有谁能像他一样该没抵达武汉新闻就铺天盖地,短时间内有如此高的曝光量,给全国人民打上这针强心针?

说句题外话,有话就应该好好说有问题就该像题主一样好好问。有些人一点有用的事都干不了,没事就有游走在网络的各个角落抬杠喷人,阴阳怪气的质疑国家决断,扰乱人心、拖抗击疫情后腿。这些人活该被骂活该被禁言,一点不冤枉。

您敢说我就敢信,武汉加油!中国加油!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