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钟南山预计中国年底或可实现群体免疫,科学依据是什么?在此之前还有哪些必要措施?届时能彻底摘口罩吗?

回答
钟南山院士关于中国年底可能实现群体免疫的预测,以及在此之前所需的必要措施和最终是否能摘口罩的问题,涉及到一个复杂的科学判断过程和一系列的社会经济考量。下面将尽量详细地解释:

钟南山关于年底群体免疫的科学依据(推测性分析)

首先需要强调的是,群体免疫(Herd Immunity)是一个复杂的概念,其实现并非一蹴而就,也并非一个绝对的阈值。钟南山院士的预测背后,可能基于以下几个关键的科学考量:

1. 疫苗接种进度和覆盖率:
疫苗的有效性(Efficacy/Effectiveness): 关键在于中国正在大规模推广的COVID19疫苗的真实世界有效性。疫苗的有效性决定了接种人群在多大程度上能够抵抗感染、传播病毒以及发展成重症。不同疫苗的有效率不同,这会影响达到群体免疫所需的接种比例。
接种速度和目标人群覆盖: 要实现群体免疫,需要达到足够高比例的人口接种疫苗。这个比例并非固定不变,它取决于病毒的传播能力(R0值)、疫苗的有效性以及人群的接触模式。根据一些模型估算,达到群体免疫可能需要70%90%甚至更高比例的人口具有免疫力。中国庞大的人口基数意味着需要非常快速且大规模的疫苗接种计划。
疫苗的保护持久性: 疫苗提供的免疫力能持续多久是另一个重要因素。如果保护期较短,可能需要后续的加强针来维持群体免疫。

2. 病毒的传播能力和变异:
基础传染数(R0/Rt): 病毒本身的传播能力(R0值,即在完全易感人群中的平均传播人数)是决定群体免疫阈值的重要参数。R0值越高,需要更高的免疫人口比例才能阻止病毒传播。
病毒变异: 如果病毒发生显著变异,导致现有疫苗或先前感染产生的免疫力显著下降,那么群体免疫的实现将更加困难,甚至需要调整疫苗策略。例如,如果出现能显著逃逸疫苗保护的变异株,现有的群体免疫基础将受到挑战。

3. 非药物干预措施(NPIs)的持续作用:
“清零”策略或动态清零: 在达到疫苗接种的群体免疫阈值之前,中国的“动态清零”政策(包括大规模核酸检测、接触者追踪、隔离、旅行限制等)在很大程度上控制了病毒的传播。这些措施有效降低了病毒的传播率(Rt值),为疫苗接种争取了时间。
公众的配合: 公众对戴口罩、保持社交距离等公共卫生措施的配合度,也直接影响病毒的传播。

因此,钟南山院士的预测可能基于以下推测组合:

到年底,中国大部分适龄人口都能完成疫苗接种,且现有疫苗的真实世界有效性能够提供较强的保护。
即使存在一些未接种或免疫力下降的个体,但整体人群的免疫水平已经足够高,能够显著削弱病毒的传播链。
现有的防控措施虽然可能有所调整,但仍能辅佐疫苗发挥作用,将病毒传播控制在较低水平,避免大规模爆发。

需要注意的是: 群体免疫并非一个“开关”,而是“免疫力的网”。即使达到较高的免疫比例,仍可能出现零星的感染病例,但这些病例不足以引发大范围的疫情。

在此之前还有哪些必要措施?

在实现群体免疫(或达到足够高的免疫水平以应对疫情)之前,中国仍需要采取一系列至关重要的措施:

1. 持续推进疫苗接种,特别是加强针:
提高全程接种率: 确保所有符合条件的人群(特别是老年人、有基础疾病的人群)完成全程疫苗接种。
推广加强针接种: 加强针对于维持和提升免疫力,特别是针对变异株的保护至关重要。老年人和免疫功能低下人群应优先接种加强针。
研发和引进新疫苗: 持续关注和研发针对变异株的疫苗,或考虑引进已证明对现有主要变异株有效的疫苗。
精准施策: 针对不同地区、不同人群的接种情况进行动态分析,采取针对性措施提高接种率。

2. 坚持动态清零,但可以优化和调整:
精准防控: 在出现本土病例时,采取更精准、更科学的流调和溯源,减少对正常社会生活的影响。
加强边境管理: 在全球疫情仍未结束的情况下,边境的防控仍然是防止病毒输入的重要屏障。
提升医疗资源应对能力: 确保医疗系统有能力应对可能出现的疫情反弹,包括重症监护能力、药物储备等。
科学指导公众行为: 继续倡导戴口罩、勤洗手、保持社交距离等个人防护措施,并根据疫情形势进行动态调整。

3. 加强科学研究和监测:
病毒变异监测: 密切监测病毒的变异情况,评估变异株对疫苗和现有防控措施的影响。
疫苗效果评估: 持续开展真实世界研究,评估疫苗的保护效果和持久性,为疫苗策略调整提供科学依据。
人群免疫水平监测: 通过血清学调查等方式,监测人群的免疫水平,了解群体免疫的实际进展。

4. 保持信息公开和公众沟通:
透明的信息发布: 及时、准确地向公众发布疫情信息、疫苗接种进展和政策调整,减少不确定性和恐慌。
科学科普: 加强对公众关于疫苗、群体免疫、病毒变异等知识的科普,提升公众的科学素养和辨别能力。

5. 平稳过渡,避免“一刀切”:
分区分级管理: 根据疫情风险等级,对不同地区采取差异化的防控措施,避免对全国经济社会活动造成过度影响。
循序渐进的解封策略: 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逐步放开一些限制,但要确保有应对反弹的预案。

届时能彻底摘口罩吗?

这是一个非常关键的问题,答案可能 不完全是肯定的,至少在初期不太可能完全“摘掉口罩”。原因如下:

1. 群体免疫并非绝对屏障: 即使达到很高的群体免疫水平,病毒仍然可能通过无症状感染者或免疫力稍弱的个体传播。特别是对于尚未接种疫苗或免疫力低下的人群,仍然存在感染风险。
2. 病毒变异的可能性: 如果出现新的、传播力更强或免疫逃逸能力更强的变异株,即使现有的群体免疫水平也可能不足以完全阻断传播,届时仍需要佩戴口罩等措施。
3. 区域性、周期性疫情: 即使全国整体实现群体免疫,也可能在某些地区或特定时期出现局部的疫情反弹,需要采取局部的防控措施,包括戴口罩。
4. 社会习惯的养成: 在经历了几年的疫情后,佩戴口罩已经成为一种习惯和个人防护意识。在一些人员密集、通风不良的场所,或者在感冒高发季节,很多人可能会选择继续佩戴口罩以自我保护。
5. 作为一种常态化预防措施: 随着对病毒认识的加深,口罩可能会成为一种类似预防流感等呼吸道疾病的常规防护手段,在某些特定情况下(如感冒、流鼻涕时)被广泛使用。
6. 取决于全球疫情形势: 如果全球范围内病毒传播仍然广泛,且存在大量未接种疫苗的人口,那么国际旅行和交流仍然存在输入性风险,对国内的防控策略也会有影响。

因此,更现实的展望可能是:

局部或特定场景下可以摘口罩: 在疫情得到有效控制、风险较低的区域和场所,公众可以根据自身意愿和当地政策选择是否佩戴口罩。
“摘口罩”可能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不是一夜之间所有人都不戴口罩,而是随着风险的进一步降低和对病毒传播规律的更深入理解,逐步放宽对佩戴口罩的要求。
部分人群或特定时期仍建议佩戴口罩: 例如,在流感季节、医疗机构、公共交通工具等场景,以及有呼吸道症状的人群,可能会继续建议或强制佩戴口罩。

总而言之,钟南山院士的预测代表了对疫苗接种和疫情防控策略取得显著成效的乐观预期。但实现群体免疫是一个动态且复杂的过程,在此之前需要持续的努力和精细化的管理。而关于是否能彻底摘口罩,这取决于病毒传播的最终状态、变异情况以及我们对个人防护的认知演变,很可能是一个逐步放宽而非一刀切的改变。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冬奥会是我国投入巨大的盛会,意义不言而喻。病毒在大是大非问题面前还是要讲点ZZ的。

user avatar

谢谢各位老铁不停邀老夫来回答这道送命题啊……真的是躲都都不掉。

(顺便感慨一下其他某些铁头答主,保命意识真的是非常不到位……)

那么咱先表态保个平安吧:

既然钟老师都说了,可以实现群体免疫,那么这点就算是盖章了,肯定可以实现群体免疫。

所以咱不妨从这个大前提出发,一起品鉴品鉴,今年年底必将达成的群体免疫状态,到底可以给我们带来什么实质性收益?


一、

先走一个大伙儿最熟悉的案例,群体免疫界的先行者和扛把子,自然免疫指标傲视全球的巴西马瑙斯。

通过艰苦卓绝的肉身抗疫,英勇的马瑙斯人民终于在2020年7月份之后获得了高达76%的抗体阳性率(当然这个数字可能略有水分)。

——斗争方式大致是这样的:

于是马瑙斯人民从此过上了无忧无虑的低流行率幸福生活。

——请品鉴:

上图是马瑙斯所在的巴西亚马逊州2020年3月初到11月底的死亡情况,横轴上面的SARI=官方死亡证明上死因为“急性重度呼吸道感染”的人数;Burial=根据葬礼数量统计出来的全因死亡数。

2020年7月份之后,死于SARI的人数基本保持在50人以下,可谓岁月静好啊。

——比如说,2020年9月份马瑙斯亚马逊河畔一景:

是不是充满了人性的希望?

直到2020年12月,大魔王Gamma(P.1)出现了。

——熟悉的味道又回来了:

——熟悉的味道x2:

——甚至比群体免疫之前更惨:

惊不惊喜意不意外?


二、

再走一个大伙儿也许不太熟悉的例子呗,同样处于亚马逊深处的秘鲁伊基托斯(Iquitos)。

通过艰苦卓绝的肉身抗疫,英勇的伊基托斯人民终于在2020年10月份之后获得了高达71%的抗体阳性率(并且这个数字的水分含量应该明显低于马瑙斯)。

具体过程不提也罢,太辣眼睛……总之,伊基托斯人民也从此过上了无忧无虑的低流行率幸福生活。

——请品鉴:

上图是伊基托斯所在的秘鲁Loreto地区2020年4月初到12月底的死亡情况。

2020年9月份之后,死亡人数基本都是个位数,形势一片大好。

——西媒纷纷惊叹不可思议

新冠爸爸莫名其妙消失掉了可还行?

直到2021年1月,大魔王Lambda(C.37)出现了。

——熟悉的味道又回来了:

——熟悉的味道x2:

——麻不麻:


三、

看了两个肉身证道的群体免疫案例,咱再举个打针证道的的例子吧。

医疗高度发达、平均年龄30岁出头、全民两针接种率63%、成年人两针接种率超过九成的以色列。

——群体免疫香不香:

直到2021年6月,大魔王AY.12和Q.5联袂来袭。

——原地飞升爽不爽?


三、

所以答案就很明显了。

群体免疫有没有用?当然很有用。

首先,最直观的效果,想必大伙儿都看出来了,不管是自然感染还是大规模接种形成的群体免疫,都可以带来大约3-4个月的岁月静好。

然后呢,以以色列为例,群体免疫可以把爆发的波峰推迟两到三周的样子。

最后,以伊基托斯为例,群体免疫甚至足以挡掉一整波爆发:

上图是秘鲁全国的确诊曲线。

8月份的第二波爆发,伊基托斯几乎毫发无损

所以群体免疫牛不牛鼻?简直太牛鼻了!

但似乎又不如广大群众期望的那么牛鼻。


或者打个比方吧,防疫就如同跟病毒玩格斗游戏,群体免疫就是大绝招…

巴西人/秘鲁人不停被胖揍,不停集能量槽,终于满槽了可以开大绝招了,

(以色列人运用钞能力快速满槽,也可以开大绝招了)

然后呢?

大绝招开出来一时爽,大绝招放完了空血空蓝继续躺……

但现如今居然有人期望大绝招可以一直开下去?

???

你们要的不是群体免疫,而是当挂逼。

不过换一个角度来说的话……

反正咱们现在已经在当挂逼了,多掌握个一次性保命大绝招,也算是锦上开了朵花呗~


四、

这个世界上,任何事情都是有代价的。

群体免疫也不例外。

并且除了大伙看到的死人略多一点之外,

群体免疫可能还有个不太显眼的代价——

为什么gamma出现在巴西?

为什么lambda出现在秘鲁?

为什么delta出现在抗体阳性率超过5成的印度?

为什么B.1.621出现在抗体阳性率超过7成的哥伦比亚麦德林?

为什么以色列偏偏在6月份养出了AY.12和Q.5?

user avatar

我们是一个非常古老却又非常年轻的民族,从某种意义上讲,我们这个民族只诞生了四十多年,对中国人来讲,都没有经历过一个完整的经济周期,所以会相信房价只会涨不会跌这种显然荒谬的观点。

同理,我们没有经历过大规模的疫情,封建社会和民国发生的疫情,在我们看来属于远古时期,和今天没有任何关系,因此我们从上到下,可能对于病毒都没有经验。

而西方国家持续发现了几百年,他们的执政经验得到了保存,他们经历过多次经济危机,也经历过多次病毒的传播,可能早就明白了现代社会是怎么回事,所以他们实行的群体免疫,可能就是人类应对病毒传播的终极方案,即淘汰掉一部分免疫力差的人,同时也把危害大的病毒淘汰掉,最后剩下的只有免疫力强的人和毒性不大的变体,实现共存,疫苗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加快这一进程,但自然淘汰依然是需要途径,人类这么多年就是这么过来的。

所以,抗疫是个科学问题,到底是严防死守,还是群体免疫,需要客观理性地分析,从人的角度,当然谁也不希望感染,谁也不想死去,美国几十万人死去,中国按人口比例换算,就要上百万,但人类作为自然界的一个物种,很可能无法摆脱自然规律,人类可能就是靠自然淘汰一步步走到了今天。

user avatar

给阿拉伯国家推销疫苗,说的话也没有大错。

不过我们自己一定要清楚——delta毒株发展到v3之后(现在已经是v20+了),R至少有5以上,而不是ppt里的2点几。现在所有的疫苗用任何方式都无法实现“群体免疫”。

口罩、检测、流调、隔离、封城等NPI,配合疫苗,才是对抗疫情的最佳方法。

user avatar

全面接种疫苗而形成的群体免疫不意味着完全免疫,而是大概率保护,慢慢使病毒不会出现大流行、进而让生活常态化。

举个例子:

最近美国因为德尔塔病毒的肆虐,每日新增病例有一次到达了每日20万以上。可根据拜登的说法,美国已经有60%的人完全施打了疫苗,难道他们被感染的都是没打疫苗的吗?

啀,你还别说,就是这么巧

上图里是美国各个州新增新冠案例的分类,红色是新增感染案例里没有完全接种疫苗的,而橙色是完全接种疫苗的。

显而易见,近乎99%的新增案例,都是没有完全接种疫苗的。

所以我们可以得到一个简单的事实:

只要你接种了疫苗,那感染的人里,大概率没有你。

如果形成了因为全面接种而形成的群体免疫,那大概率让大流行在这块人群中终止、形成保护。


那又有小问号要问了:这是美国的情况,国产的疫苗能做到这个程度吗?

答案是,有差距,但差距不大

以同时接种国产科兴疫苗和美国辉瑞疫苗的智利为例:

科兴疫苗的可以让58的人群不被感染、86%的人群不住院、89%住院的人群不进ICU、86%进了icu的人不死

辉瑞疫苗的情况,87%的人群不感染,97%感染的人不住院,98%住院的人不进ICU,100%进ICU的人群不死

要知道,这个差距是在科兴比辉瑞疫苗的接种人群大了一倍(860万 vs 450万)、接种时间长3个月(一个4月开始、一个7月开始)的情况下出现的,如果在控制变量的情况下,差距还会更近一些。

所以,就算我们以科兴疫苗的比例,我们还是可以得出结论:

目前国产疫苗能够保证你大概率不得病,并且86%以上概率不会加重、极大概率不会死。

user avatar

首先,我很早就提示大家,不要在想着群体免疫这种说法了。

全球多种毒株并行传播,突变情况各不相同,现在没有一款疫苗能对所有毒株都保持较高的保护率,尤其是delta毒株的出现,加之早先一批接种疫苗的群体抗体浓度也已经下降。

以色列保持了半年不到的1以下的R0,随着delta的扩散全面崩盘。在强推了加强针以后仍然不见好转,在3针数据里,即便接种了mRNA加强针人群中仍然出现了突破性感染。


所以单一的,依靠疫苗想要终止一场正在全球大流行的疫情,从一开始就是不切实际的。虽然我从最初说这句话的时候就被无数人喷过,但还是得说,因为事儿就是这么个事儿,并不是你们喷了我,舒心了,事情就改变了。

另外我想要对几个知乎上传播很多的几个主流观点提一点反对意见。

第一,很多人在提delta的R0,这个数值在6或者8之间。这是在自然传播下的条件,也就是R0的原数值,按着这个数值计算,在加上现有疫苗保护力的不断降低,似乎疫苗起不到任何作用了?

还有人提出了,以色列出现了日均新增感染者里,接种疫苗的人数竟然超过了未接种疫苗的人数这种情况下。但实际上这种情况不要忽略了,以色列接种的基础人数。而delta毒株对于超过半年以上的接种群体,感染能力并没有看到显著下降,所以以色列的数据从90%多下跌到30%多,甚至到现在已经成了无显著的统计学差异上。

所以真实世界的情况是复杂而多变的。

还是拿以色列距离,以色列的现在的R0大概是1.4-1.5左右浮动。delta占比大概有95%以上,那么,为啥以色列的delta的R0不是6-8呢,当然是疫苗和非医学干预NPI的作用。

当我们都在吐槽以色列的疫苗不给力的时候,为什么没人吐槽他们的NPI不行?

在真实世界,我们的疫苗所面对的,是经过NPI措施干预以后剩下的R0数值,钟南山院士这页PPT上的R0也是被NPI削减过的R0,不然就靠Delta毒株自然传播,现在全球的R0都得奔着5去了。

所以在疫苗不给力的前提下,我们要更多的是在NPI上努力。

同时,在吐槽以色列的时候,看下他们的死亡人数和病死率,对比年初的新增数据,同样是日增8000左右,年初的死亡人数大概是平均在日均50左右,而现在是日均20。这些不是疫苗带来的效果吗?

第二,从去年开始,学界有流传一个说法,打疫苗会加速病毒变异,会给病毒一个选择压,所以接种疫苗不单不会起到正面作用,反而会使得世界变得更糟。

有很多人用这个说法来抵制接种疫苗,这种说法看似有道理,但实际上陷入了一个误区。

我以前也提过压力筛选进化的问题,但我每次写的时候,都是附带两个条件:疫苗以及康复者血清。

没错,请不要丢了康复者血清的影响因素。现在全球感染人数有2.1亿,哪怕假设现在全球都没有接种疫苗,那么这2.1亿的群体里,体内都会有抗体,也一样会诱发病毒产生向免疫逃离方向产生进化。

而且,新冠病毒作为RNA病毒,你给不给选择压力,它都会突变进化的,有大量疫苗选择压力的地方,它可能会向着免疫逃脱等方向进化,那么,不给疫苗选择压力的地方呢?大家看看delta是哪里突变出来的?印度啊。


截止到今年1月30日,印度接种疫苗的数据,近似于0,那么delta是在一个近乎没有接种疫苗的地方进化出来的,这个锅,还能甩给疫苗吗?反而其他地区,比如产生了α,β,λ这些突变的地方,都有一定的疫苗选择压力,虽然进化出了这些新的毒株,但最少我们对他们还有办法。

第三,从疫情开始,就有人一直问我世界是不是就无法摆脱新冠病毒了,也有很多的人认为未来5年甚至10年全球都无法从这场灾难中走出来。

在Delta出现后,我虽然也一度觉得非常悲观。

只能说,我们在与病毒的斗争中,是各有胜负的。新冠病毒并不是一个弱鸡对手,被我们一波就能推上高地。我们乐呵呵的拆上路的时候,也差点被delta偷了家。但我相信,在未来3,5年内,我们仍有办法控制住新冠病毒的大流行,将其转化为地方性流行。也就是把全球的R0控制在1左右。

这里边需要很多工作,比如针对抗体浓度下降的问题接种新的加强针,针对delta或者新的毒株开发新型多价疫苗,甚至是更快速更精准的NPI工作等等。请相信人类的主观能动性。

但绝不是,一看对手太强,我就躺平了。五个大活人,还能让对面的人机给打崩了?

我们作为一个普通人,能做的,一是做好个人的NPI防护,也就是戴口罩勤洗手这些讲了1年多的事情。另外就是,打好疫苗。

虽然现在疫苗的保护率是在下降的,但我们的抵抗力也是需要不断的对应提升的。当大家都在讨论加强针的时候,你最初的免疫接种都没完成,怎么给你来序贯接种呢?

先给自己的免疫系统打个对新冠病毒的应对基础,然后随着病毒的变异不断的给自己的免疫系统升级,才是应对疫情的科学手段。

user avatar

如果接种了对预防感染本身的效率有限,而只是大大减少重症或者死亡的发生率,就不能放松物理防控。

如果放任已经完全接种的无症状感染者大量增长,反而可能使得对病毒本身构成不小而又不至于过大的、合适的选择压力,迫使病毒的自然选择过程加快。最终疫苗屏障反而成了新变种毒株的催化剂。

这样看来,全球范围年底的时候流行的还是不是现在的德尔塔,都不知道呢。

新变种毒株的流行,有可能会进一步冲击现有疫苗屏障,最终连防重症或者死亡的能力都发生下降。这时候就需要研制新疫苗和多价疫苗,再次进行全民加强接种以巩固疫苗屏障,但如果新疫苗防感染的能力仍旧较低,就可能出现新的一个变异循环。最终,所有人都需要一年甚至更短的时间就打一次加强针,这显然是难以接受的。

user avatar

原则上讲,提高疫苗接种率是没有问题的。体内预先有中和抗体或者免疫记忆的话,全球各类疫苗的数据普遍显示,感染者临床结局会改善,重症率死亡率降低,对变异依然有一定效果。

提高疫苗覆盖率虽然不能完全阻断疾病传播,但也有助于降低防控成本,提高容错率,缩小普筛检测范围,为精准防控创造条件。

所以健康人只要是适宜人群,建议尽量打疫苗。

虽然结论没什么新意,不过事实如此。

许多人关心的隔离管控政策,建议看国外摸石头过河的效果。这是个在某些人看来是很迫切的问题,但是在另一些人看来,可能是非常需要谨慎的问题。不过不论如何,疫苗接种率上不去,任何政策运行成本都是很高的。

疫苗接种率低,一旦免疫落差形成,对全社会远期的公共安全都是问题。防控政策是全局性的问题,但是接种疫苗是每个人的事。

总之先把疫苗打了再说。

user avatar

《关于是否放弃防疫举措的相关事实梳理》


· 生物战背后的疫苗、医疗利益规模:


全球群体免疫80%即60亿*3剂*20美元=3600亿美元疫苗市场(每轮)。全球假设感染人数10亿人*平均医疗支出1万美元=10万亿美元医疗资本逐利市场=放任疫情、拒绝口罩的根源=鼓吹群体免疫强制疫苗、与病毒共存的根源=打压有效廉价中医药的根源=盖茨基金会联办“event201”,看好20年疫苗市场的根源=。。。


-

· 英国【“与病毒共存的实际措施”】即【放弃防疫举措】:

2021年7月12日,英国首相鲍里斯·约翰逊宣布,自本月19日起,该国正式实施英格兰地区最后阶段的解封计划。【根据计划,政府将不再强制要求民众佩戴口罩、居家办公、保持一米以上社交距离。】【新冠肺炎疫情常态化已无可避免,民众须“学会与病毒共存”,未来也须接受更多的死亡病例。】


-

· 中国如果【放弃防疫措施将导致的人民生命损失预估】:

以8月9日扬州数据作为样本计算:重型发生率为6.65%,危重型发生率为1.73%。实行“新冠病毒共存论”,中国将至少出现17556000例重型,4567200例危重型。这还是要确保60岁以下人群不出现重型和危重的情况。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中国2020年整个医院系统床位数是713万张。如此状况下,会发生什么样的惨况,早期的武汉和今年4月份的印度,已经向大家生动展示。


-

·【严格防疫举措下中国经济快速复苏稳定发展】:

【过去的四个月,美国的4月CPI是4.2%,5月的CPI达5%,6月和7月的CPI都是5.4%,同期中国CPI整体还不到1%。与此同时,【中国的GDP增速却快得多,2021年上半年高达12.7%;美国呢?虽然也有增长,但总体低于预期,上半年年化GDP增速只有6.2%,而这是在去年下降了4.6%的基础上取得的。美国高通胀,GDP增速与中国差距也很大。】


-

·【放弃防疫措施下英美感染死亡飙升,经济复苏缓慢】:

““中国需要学会控制病毒,而不是一再关闭经济和社会。”


然而,现实是,中国GDP增速比你们国家更快啊!中国控制疫情后,没有像美国那样死了63万人啊!请问,【确诊近4000万、死亡病例超过63万的新冠“冠军”美国,有资格给中国做抗疫的教师爷吗?】”


-

·英美【鼓吹中国放弃防疫】【躺平共存】的真正目的:

【中国在控制疫情的情况下,生产力则会加速提升,这种全球生产力都在下降而中国在加速上升的情况,让包括美国在内的西方都很紧张。在这种背景下,美国为首的西方希望中国也和他们一样“躺平”,接受“与疫情共存”,从而让疫情来压制中国生产力快速成长。】



---

事实胜于雄辩,事实越完整则做文章的空间越小。


媒体战造谣特征是少事实多主观误导,只要将关键事实讲完整、讲明白,则谣言不攻自破:【严格防疫举措才保下了如今人民生命安全、国家经济快速复苏稳定发展的大好局势;放弃防疫举措将如同英美一般虽疫苗接种、仍感染死亡飙升,经济陷入泥潭,代价根本无法承受】。


经济也不行,人命如草芥彻头彻尾的失败者英美,把【鼓吹中国放弃防疫】藏到【中美与病毒共存之差异】【挺反网红】的争论中混淆视听、消耗舆论精力、掩藏这一主要目的。


实则根本不成问题:【放弃防疫】【躺平】【接受英美的感染死亡和经济现实】,任何一个中国人都知道这是根本不可能也无法承受的。紧抓要害直击本质以正视听,就没有它造谣发挥的余地!其他旁支的疑问和争议也就自然失去了意义。


zhuanlan.zhihu.com/p/40

user avatar

1.比较明显的外宣。不发达国家需要购买疫苗,提高接种率。

2.国内需要加快接种,接种可以降低住院率和重症率,尽量避免在秋冬季节重回2019。

3.以色列和不丹2021年8月的实际情况,接种之后应该还需要物理管控。

user avatar

由于疫苗有效率和病毒不断突变的原因,单靠现有疫苗实现群体免疫已经没有可能了

一.无论是否考虑病毒变异,单靠疫苗无法将R0降低到1以下

1.德尔塔的R0是6.06

广州市疾控中心副主任张周斌说,广州本次疫情中病毒的传播速率正逐步得到遏制。“我们计算发现,这次本地疫情的平均潜伏期为4天左右,实时R0在26日达到5之后一直维持高位,直到5月29日达到最大值6.06,昨天(5月30日)第一次下降到4.19。”[1]

如果疫苗100%有效,则需要的接种比例=1-1/R0=83.3%


2.疫苗有效性数据

(1)广州疫情中,共有153人感染德尔塔毒株。通过对接种国产疫苗患者与未接种患者的对比,发现国产灭活疫苗对德尔塔毒株(的感染)有保护作用,总体保护率接近60%,对中度症状保护率为70%,对重症病人的保护率则达到了100%。

(2)智利卫生部人员于今年7月发表在《新英格兰医学杂志》上的论文显示,通过对16岁以上的1000多万人接种科兴疫苗情况的研究,得出科兴疫苗预防新冠病毒感染的有效率为65.9%,预防住院有效率为87.5%,预防重症为90%,预防死亡为86%。[2]

(3)研究显示,科兴疫苗在土耳其的有效率达83.5%。


3.考虑疫苗有效性后的接种比例

按照R0依然是6.06,83.5%的有效率计算,需要的接种比例=(1-1/R0)/83.5%=99.8%

如果选取更低的有效率,则需要的接种比例超过100%。


4.算接种比例的时候还需要考虑人群聚集因素

不适合接种疫苗的多是有基础疾病的老年人、儿童,所以老年人和儿童的接种率肯定会比全社会低。

而这两个群体都有扎堆的特性,由于人员长时间密切接触(例如学校、幼儿园、棋牌室等),会增大了疫情传播的概率。


二,病毒可以通过突变绕过疫苗保护

1.新冠病毒是RNA病毒,本身在不断突变

病毒的突变(Mutation)是指基因组中核酸碱基的化学变化。在一次感染中,一个病毒粒子要增殖上百万次,增殖过程中复制发生异常就会造成突变,可以是一个核苷酸的改变,也可为上百上千个核苷酸的缺失或易位。

新冠属于RNA病毒,RNA病毒不稳定,病毒复制中的自然突变率为 到 。

在绝大多数情况下,突变会导致病毒死亡。如果病毒突变后可以存活,有的基因突变对病毒没有显著影响,在一些情况下病毒会获得性状改变,如传播能力的变化、致病性的变化、对环境耐受力的变化等等。

大量人群感染,免疫缺乏患者长期感染都是突变的高危因素。


2.疫苗可以成为病毒进化的选择压

选择压_百度百科 原作者 贼窟:

选择压是进化生态学中的概念,指外界环境施加给物种演化方向的压力,不同的外在的压力导致物种向不同方向演化。
假如:一个基因的选择压为0.001,那么一个频率为0.00001的显性基因只要23400个世代就可增加到0.99的频率。
在自然界,当选择压高的时候,在短时期中就可以形成新的品种。[3]

例如在青霉素发明的时候,细菌普遍没有耐药性,在普遍使用抗生素的环境中,少数可以耐药的细菌被筛选出来,成为主流。

高选择压下的种群变化

“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如果某病毒具备能适应环境的特征,传播速度就会显著加快,从而占据主要比例。


3.国外已经出现突破性感染

据路透社,7月23日,英国公共卫生部门表示,英国感染德尔塔毒株的3692名住院患者中,22.8%完成了新冠疫苗接种。

8月15日,以色列因重症而住院的COVID-19病人达到514例,住院病例中60%已接种疫苗。[4]

以色列卫生部长Nachman Ash公开表示,如果第三针不能在本周压制新增病例数,将会采取最终手段——封城(lockdown)。 [5]


三、讨论

1.要以动态眼光看问题

人在想办法对付病毒,病毒也在想办法对付人。大规模使用疫苗后病毒也会有应对措施。


2.疫苗可以降低传播速度,降低重症率,还应该打。但不能高估疫苗效果。

疫苗也是一种技术,技术不是万能的,只有将技术用在最合适的场合才能发挥效果。

上文的分析中,可以得出疫苗可以将R0从6压到2左右,但无法得出R0可以压到1以下的结论。如果长期坚持某些防控措施,可以将R0从2左右压到1,实现某种阶段性的“群体免疫”。


3.只有结合使用社会防控手段和疫苗,才有最好的效果

按目前的突变株发展速度,我怀疑变异毒株出现速度是时间的指数函数(南美厄瓜多尔就有不少于12种突变株),而疫苗开发速度是线性的。

在疫苗的作用下,不具备抵抗能力的病毒被迅速清除,有抵抗能力的病毒能活下来。

如果不进行社会防控,有抵抗能力的毒株可以扩散开来。

如果进行严格的隔离,有抵抗能力的毒株会被“闷死”,只要该地区最终能够清零,有耐药性的毒株就无法发展壮大,更不可能压制原有毒株取得优势地位。

所以不搞社会防控,单靠第三针能起多大作用很难说,只有严格防控一条路。

所以,疫苗配合防控措施才可以控制疫情。


4.随着突变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国家会开始考虑清零的可能性

不丹通过对与印度接壤边境地区的全民核酸检测+封锁[6]+疫苗接种,控制了疫情

彭措林地区进行核酸筛查的通知


以色列如果在第三针接种后重新选择封城,将是一个明显风向标。


5.抗突变的疫苗使用方法

(1)对疫情流行地区而言(不包括我国等动态清零地区),接种疫苗最好像不丹那样“一蹴而就”,短时间内接种完毕,不能给病毒太多反应时间。

(2)接种期间必须所有人戴口罩,防止交叉感染。

(3)接种完毕后立即执行一定程度的封锁,随后进行普遍筛查,搞“应收尽收”。

(3)只有这样做才能保护疫苗的效力,同时做到清零。

参考

  1. ^ https://k.sina.com.cn/article_5787187353_158f1789902001a0s2.html
  2. ^ https://i.ifeng.com/c/88rTA8Xw0CC
  3. ^ https://baike.baidu.com/item/%E9%80%89%E6%8B%A9%E5%8E%8B/149194?fr=aladdin
  4. ^ http://news.hexun.com/2021-07-31/204067460.html
  5. ^ https://www.163.com/dy/article/GHN9TA8N0514AD1K.html
  6. ^ https://www.gov.bt/covid19/16-05-21-2nd-phase-mass-screening-in-phuntsholing-17th-19th-may-2021-moh/
user avatar

不可能。

接种率很高的以色列900万人口,每天新增9000人。

换算成中国13亿人,也就是每天130万。别说130万了,就是每天9000也接受不了。

而且这还是德尔塔,谁都不知道接下来会变异出什么更可怕的东西。我至今还记得去年的时候说新冠的毒性变低了,一帮专家还解释说大家防御的好,毒性变低了也很正常。结果反手就变异出了德尔塔,毒性增强1000倍。

原来收回一拳是为了更好地打出下一拳啊。

user avatar

我心中毫无波澜。甚至只想苦笑。

我记得武汉封城期间就听到过一种说法,说2020年底到2021年上半年或可结束疫情。

新冠病毒:我就知道没人问我的意见。

都别争,累了,等今年冬天再看。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