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理解钟南山团队论文预测:如管控措施推迟 5 天,疫情规模将扩大至 3 倍?

回答
钟南山团队发表的这篇论文,其核心观点是通过科学模型来预测不同疫情防控策略对疫情发展规模的影响。其中,“管控措施推迟 5 天,疫情规模将扩大至 3 倍”这个结论,是基于模型对病毒传播动力学的理解和计算得出的。

我们先要明白,科学模型是如何工作的。

你可以把科学模型想象成一个精密的“模拟器”,它试图抓住现实世界中某一现象(在这里是新冠病毒的传播)的关键特征,然后用数学语言把它们表达出来。这个模拟器需要输入一些“参数”,这些参数代表了我们对病毒传播能力的了解,比如:

基本传染数 (R0): 这是指在一个完全易感的人群中,一个感染者平均能够感染多少人。这个数值越高,病毒传播得越快越广。
潜伏期: 从感染病毒到出现症状的时间。
传染期: 感染者能够将病毒传播给别人的时间段。
人群的接触模式: 人们日常生活中如何与他人互动,比如学校、工作场所、公共交通等等。

这些参数不是凭空捏造的,而是通过对早期疫情数据的观察、收集和分析得出的。钟南山团队在这方面有着丰富的经验。

那么,模型是如何预测“推迟 5 天,规模扩大 3 倍”的呢?

这个预测的背后,其实是对“时间”这个变量在疫情传播中的关键作用的一种量化。我们可以这样理解:

1. 疫情的“指数增长”特性: 新冠病毒,尤其是在早期,传播速度非常快。它的增长模式通常是指数级的,也就是说,每隔一段时间(一个代际传播周期),感染人数都会翻倍。就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

2. 管控措施的“刹车”作用: 各种疫情防控措施,比如封锁、社交距离、戴口罩、隔离等,其根本目的都是为了减少病毒的传播机会。它们通过降低人与人之间的接触频率,或者在接触发生时减少传播的可能性,来“刹住”疫情的增长势头。

3. “时间”是疫情传播的“助推器”: 当一个有效的管控措施被推迟执行时,就等于给了病毒一个“无阻碍”的传播窗口期。在这段时间里,病毒可以按照其固有的传播速度继续扩散,感染更多的人。

想象一下: 假设在一个没有管控措施的环境下,病毒的传播速度是每天感染 100 人,然后这些感染者又会继续传播。但如果实施了管控,这个数字可能就会降到每天只感染 10 人,甚至更少。
推迟 5 天的意义: 如果模型计算出,在某个特定阶段,疫情的增长速度是如此之快,以至于推迟 5 天不采取干预措施,那么病毒就有机会在这 5 天内完成更多代的传播。这 5 天看似不长,但对于指数级增长的疫情来说,是让病毒“跑得更远”的关键时刻。
“3 倍”的量化: 模型会基于输入的参数,计算出在这 5 天的“窗口期”内,病毒会增加多少感染者。然后,它会将这个增加的数量与不推迟管控措施情况下的增长规模进行比较。如果在这个推迟的 5 天里,新增的感染人数,使得总的感染规模变成了原来的 3 倍,那么这个预测就成立了。

更具体一点,可以想象成这样:

情景 A(及时管控): 假设在某一天(Day 0)疫情规模是 1000 人,团队预测如果今天开始严格管控,那么到 Day X 时,总感染人数会达到 3000 人。
情景 B(推迟 5 天管控): 如果管控措施推迟到 Day 5 才开始,那么在这 5 天里,病毒会继续按照不受限制的速率增长。模型预测,到 Day 5 时,感染人数可能已经达到了 2000 人(假设增长速度非常快)。然后,即使从 Day 5 开始采取了同样的管控措施,但由于基数已经变大(2000 人 vs 1000 人),并且病毒已经传播了 5 天,那么最终的感染规模很可能就会超过情景 A 的 3000 人,甚至达到 9000 人(这个“3 倍”只是一个例子,实际数值取决于模型)。

这里的“3 倍”不是一个固定的数字,而是模型在特定时间点、基于特定参数计算出的一个相对值。 它说明的是,越早干预,控制的“基数”就越小,后续增长的“指数”效应就越弱,最终达到的总规模也越小。 反之,推迟干预,就给了病毒一个“加速”的机会,最终结果会“放大”。

总结一下,理解这个预测的关键在于:

疫情的指数增长规律: 病毒的传播不是线性的,而是指数级的。
管控措施的“截断”作用: 措施越早,截断的“基础”越小。
“时间”是病毒传播的“助推器”: 延误一天,就意味着病毒多了一天的传播机会,这个机会在指数增长的语境下会被“放大”。
科学模型是量化工具: 模型通过数学语言描述这些规律,并量化不同干预时间点可能带来的差异。

所以,“推迟 5 天,疫情规模扩大至 3 倍”不是一个随意的猜测,而是对病毒传播动力学和时间延迟效应的科学估算。它强调了在疫情早期,“时间就是生命,时间就是防控效果”,即使是很短时间的延误,也可能带来显著的后果。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钟南山院士被退稿的文章写了点啥?

以下是嫌弃太长的精华版本

1.武汉的封城带来了的效果是非常显著的,根据模型预测,延后5天执行控制措施将使疫情规模增加至3倍,大概有35万。如果提前5天采取干预措施,疫情规模会降低至4万。

2.Lancet的预测那么高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低估了中国政府的力度和决心。

3.绝对不能松懈大意,如果松懈了,可能 会爆发2次疫情高峰。

4.根据优化过后的模型预测,截至4月底国内有9万至12万的疫情规模,也就是钟院士说的大概疫情结束的时候中国的感染人数(单纯预测)。

5.潜伏期对感染人数计算结果影响不大,只会影响高峰期早晚。

6.推测,如果气温因素管用,广东的疫情会比浙江结束的早。

7.建议,严格的防控措施如“早期筛查”最好实施至2020年4月底

注意:这篇论文是基于SEIR数学模型和AI模型进行预测的,只是预测。

在上个月27号,广州市政府的一场发布会张,钟南山院士做了如下发言:

我们自己的团队在传统模型基础上加了两个影响因素,做出了新的预测模型,我们预测疫情高峰应是在2月中、接近2月底。就中国来看,我们有信心在4月底基本控制疫情。疫情开始时,国外有流行病学专家用权威试验模型,预测在2月初,中国感染新冠肺炎人数将达16万人。这里面没有考虑到国家的强力干预,也没有考虑到节后的延迟复工。我们将自己团队的预测结果投到国外权威期刊,却被退了回来,还有人给我发微信说,“你的话几天之内就会被碾个粉碎”。

我当时就有3个好奇的事情,1,哪个刊物退会了钟南山院士团队的文章;2,谁给院士发的微信;3,被退回来的文章写的是啥?

第二个问题我估计除了院士本人以外,没有其他途径能得知了;第一个问题,我盲猜是Lancet,当然这是我的盲猜啦,做不得准。

但是第三个问题有答案了,虽然被某权威期刊退稿了,但是这个稿件还是发了,在Journal of Thoracic Disease发的《基于SEIR优化模型和AI对公共卫生干预下的中国COVID-19暴发趋势预测》的这篇文章。

估计很多人不太熟悉这本刊,这本刊在中科院的分类里属于医学大分类下的呼吸系统4区刊,我查了下影响因子大概2分多吧。那么可能有同学问,钟南山团队把这么重要的文章发2分多的4区刊是赌气吗?其实并不是,因为这个期刊的主编是。

所以这算是响应国家号召,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了。而且这次还很贴心的,有中文版内容。

喜欢看英文版的看这里

不过英文版的文章,还真的不太建议大家去看,里边讲了很多算法和公式问题,非数学专业的我看了吐血三升,我随手截个图你们感受一下。

就给大家讲讲文章里的几个要点吧

1.武汉的封城带了的效果是非常显著的,根据模型预测,延后5天执行控制措施将使疫情规模增加至3倍。很多人问的,如果提前5天进行预防会怎样?如果提前5天采取干预措施,这数字可能也会降低为现在规模的一半不到。文章用,湖北,浙江,广东和全国的数据做了模型分析。

以湖北举例,如果把干预措施实施延迟5天,暴露病例比例起初的增加将导致感染病例呈指数增长,流行峰值为2月21日和3月17日。截止4月末,仍可能存在30,000例以上的现存病例,而总病例数预估将会达到166,930例确诊例数。如果提前5天实施干预措施,则疫情将在2月11日达到高峰,现存确诊病例可能达到8,031例,疫情规模上升至15,965例。

以广东和浙江举例。如果政府延迟5天实施干预措施,广东省和浙江省预计分别在2月26日和25日达到高峰,现存确诊病例可能分别达到3,553例和3,522例,两个省疫情的最终规模可能均为10,061例确诊病例。如果政府提前5天实行干预,疫情将得到有效控制(图2C和D)。

把这个范围上升到全国,如果延迟5天实施干预措施,由于感染者平均每天接触的次数增加,传染系数(率)将会更大。病例数量呈指数增加,可能在3月4日达到高峰,达到173,372例现存确诊病例,疫情最终规模预估为351,874例确诊病例。如提前5天实施干预措施,全国疫情最终规模可能减少至40,991例确诊病例 。

2.Lancet的预测那么高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低估了中国政府的力度和决心,他们虽然预估了武汉封城,但是他们仍然认为其他城市会大规模的爆发。

Wu等学者预测武汉的疫情规模将在1月25日达到7.5万例,疫情将在4月达到高峰。同样,Read等人预测,在没有控制措施的情况下,将在2月4日达到高峰,高达19万例。即使是交通管控也不能获得很好的效果

然而,从目前结论来看,谁对谁错一目了然

3.文章推测了如果武汉提早降低防控力度,湖北可能在3月中旬出现第二次疫情高峰并延续至4月下旬,所以千万不要松懈,搞出二次高峰来大家六一都过不上了。

4.根据优化过后的模型预测,截至4月底国内有9万至12万的疫情规模,也就是钟院士说的大概疫情结束的时候中国的感染人数。(看上边的图E)

5.潜伏期对感染人数计算结果影响不大,只会影响高峰期早晚。

6.推测,如果气温因素管用,广东的疫情会比浙江结束的早。

7.建议,严格的防控措施如“早期筛查”最好实施至2020年4月底。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