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钟南山谈中国防疫政策的可持续性:「中国零传播政策并非成本过高」,对此你有什么感想?

回答


钟南山院士关于中国防疫政策可持续性的观点,涉及对“零传播政策”成本与效益的再评估,这一话题在疫情后期引发了广泛讨论。以下从多个维度对这一观点进行详细分析:



一、政策背景与核心逻辑
1. “零传播”政策的定义
“零传播”并非指完全杜绝病毒传播,而是通过精准防控(如动态清零、封控、核酸检测等)将疫情控制在极低水平,避免大规模疫情暴发。这一政策的核心目标是保护医疗系统、减少重症和死亡率,同时维护社会基本运转。

2. 钟南山的立场
钟南山在2022年疫情后期曾指出,中国防疫政策的经济和社会成本被低估,且“零传播”并非不可持续。他强调,政策调整需要结合病毒变异、医疗资源储备、社会承受能力等动态因素。



二、成本与效益的再评估
1. 直接成本
经济影响:20202022年,中国GDP增速显著放缓(2020年为2.3%,2021年为8.1%,2质2022年为3.0%),部分行业(如旅游、餐饮、制造业)受到冲击。
社会成本:大规模封控导致民生问题(如封控期间的物资短缺、就业困难),部分群体(如老年人、残障人士)面临特殊困难。
医疗资源压力:2022年疫情高峰时,中国曾出现医疗资源挤兑,但通过动态清零政策,最终控制了重症率。

2. 间接成本
政策执行成本:大规模核酸检测、流调、隔离等需要大量人力物力,且可能引发公众对政策的抵触情绪。
社会信任度:部分民众对“一刀切”政策的不满,导致防疫措施执行难度增加。

3. 效益分析
疫情控制:2022年,中国实现了疫情的快速控制,重症率和死亡率远低于全球平均水平(中国死亡率约0.03%,而美国约0.15%)。
医疗系统保护:通过提前储备疫苗和抗病毒药物,中国避免了医疗系统崩溃。
国际比较:相比美国、欧洲等国家,中国在疫情初期的死亡率和重症率显著更低。



三、政策可持续性的关键因素
1. 病毒变异的动态变化
奥密克戎变异株:2022年奥密克戎传播力强,但致病性较早期变异株(如Delta)弱,导致中国面临“疫情长期化”的挑战。
疫苗接种与药物储备:中国通过大规模疫苗接种和抗病毒药物(如阿兹夫定)的储备,降低了重症和死亡风险。

2. 医疗资源与公共卫生体系
医疗资源储备:中国通过提前建设方舱医院、增加ICU床位,确保了疫情高峰时的医疗能力。
公共卫生体系韧性:中国在疫情初期的快速反应和精准防控,积累了丰富的公共卫生经验。

3. 社会经济与国际环境
经济复苏需求:2022年后,中国需要快速恢复经济,而“零传播”政策可能与经济复苏目标产生矛盾。
国际疫情形势:全球疫情长期化、变异株不断出现,中国需要在防控与开放之间找到平衡。



四、政策调整的现实挑战
1. 防疫政策的灵活性
从“动态清零”转向“精准防控”后,中国面临如何平衡防控与经济、社会需求的难题。
例如,2022年底中国逐步放开防疫政策,但部分地区仍存在“一刀切”现象,导致政策执行不一致。

2. 疫苗与药物的全球供应
中国在疫苗和抗病毒药物的生产与分配上面临国际竞争,需在保护本国与全球健康之间权衡。

3. 长期健康与社会影响
疫情长期化可能导致公众对病毒的免疫水平提升,但同时可能引发长期健康问题(如儿童发育、心理健康)。



五、未来政策方向的可能路径
1. 分层防控与精准管理
通过大数据和流调技术,实现对高风险人群(如老年人、慢性病患者)的精准防控,减少对普通人和经济活动的干扰。

2. 加强疫苗接种与药物研发
推动疫苗和抗病毒药物的普及,提高公众免疫力,降低重症率。

3. 国际协作与经验借鉴
在全球疫情长期化背景下,中国可能需要与国际社会加强协作,共同应对病毒变异和公共卫生挑战。



六、钟南山观点的启示
1. 政策评估需动态调整
钟南山的“成本过高”观点可能源于疫情初期政策执行中的问题,但随着病毒变异和政策调整,中国逐渐摸索出更可持续的防控模式。

2. 政策的科学性与社会接受度
防疫政策的可持续性不仅取决于科学依据,还依赖于公众对政策的理解与支持。中国通过科普宣传和政策优化,逐步提高了公众的配合度。

3. 长期视角下的政策平衡
钟南山的论点提醒我们,防疫政策需要在短期控制疫情与长期社会稳定之间找到平衡,避免“一刀切”导致的次生问题。



总结
钟南山关于“零传播政策并非成本过高”的观点,反映了对防疫政策长期可持续性的重新评估。这一观点的提出,既是对疫情初期政策成本的反思,也体现了对病毒变异、医疗资源、社会经济等多因素的综合考量。未来,中国可能需要在“动态清零”与“精准防控”之间寻找更平衡的路径,以应对疫情长期化带来的挑战。这一过程需要科学、政策、社会三方面的协同努力。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躺平党们需要证明一个假设:中国宣布躺平后对经济的损害低于现在的状态。

这个假设其实是无法证明,因为你无法预计中国躺平后的状况。中国是一个发展极不平衡的国家,北京上海的经济水平和医疗资源对标发达国家,贫困地区对标非洲。你怎么计算经济影响?上海疫苗覆盖率高,医疗好没问题,但是如果安徽崩了,哪怕一个确诊都没有,上海经济都会受到巨大打击。所以中国躺平的情况是未知的。

有人说,你看西方就躺平了啊,他们选择躺平说明这样对他们是好的,我们为什么不能学?

说这话的人就是压根没搞清状态。

疫情分成三种状态。

A,严防状态,追求清零或者动态清零。

B,躺平状态,依靠疫苗(或者感染)实现群体免疫。

现在躺平党说的是让中国从A到B,拿欧美当例子,问题是欧美躺平前是状态A吗?

欧美是状态C:无法控制疫情,通过半封锁的方式减轻疫情影响。

欧美是在疫苗覆盖达到一定程度后,从C到B,他们的A状态去年4月就失守了!也没有能力回到状态A。

对于他们来说,状态B比状态C好(其实也未必,但是姑且这么算),所以选择B没问题。

中国现在是A啊!你怎么证明A的情况比B差?

压根没法证明。

B>C,A>C,你能得出A和B之间的关系?


----1月3日补充----

随手回答的问题没想到还要补充。这里就补充一点,就是“最终”中国的防疫要走向何方。

很多躺平党(自己未必承认)的观点是:现在病毒已经世界大流行了,全面疫苗也没能消灭病毒,所以病毒是不可能被消灭掉,共存是不可避免的。而中国的A状态是不可能永久保持的,所以最终还是来到B。

对这种观点从两个层面说。

第一,关于与病毒共存。我们现在也和艾滋病毒,埃博拉病毒等一大堆病毒共存,这些病毒影响到日常生活了吗?

这种观点实际在混淆两种情况。情况1,疫情大体结束,但是仍然会不定时地零星爆发。情况2,现在的欧美。

同样是开放,时机选择情况1和情况2选哪个?

最好的情况当然是疫情完全消失以后开放,但是现在看希望渺茫。那只好退而求其次,等待病毒不再大范围肆虐以后,再开放。

有人可能会问:如果未来永远病毒都这么肆虐怎么办?首先,这只是一种可能,不能为了一种可能性而继续国家政策的制定。也存在病毒明天早上全部原地消失的可能,虽然小的可以忽略不计,那是不是也要赌在这个可能性上?其次,事实上国家的政策已经开始改变了,最开始是严格的清零,现在强调“动态清零”,层级已经下降了。未来根据新的情况自然会再调整,但是必然也是缓慢的,有计划性的调整。

从6楼下到1楼可以走楼梯,可以坐电梯,你说反正要到1楼的,所以打开窗户直接蹦?

第二,无论是普通人还是经济运作,都是有其规律的。疫情刚来的时候,雷厉风行的举动必然导致不适应,所以那段时间经常听到的词是“暂停键”。这种暂停不止是中国,欧美也一样。

后来,欧美的状态A失守,滑落状态C,然而C对经济无害吗?反而更加严重。现在部分国家好容易爬回B,一个奥密克戎不少国家又回去了(日本,韩国)。可见状态B在目前是非常脆弱的,除非那些压根就不把病毒当回事的光脚的国家。

来回的拉扯对于经济的影响其实更大,对普通人的生活也是。

躺平党们希望放开,进入状态B的核心依据就是他们认为状态B对经济和日常生活影响小(这个结论实际是存疑的)。但是如果状态B是个不稳定状态,今天出了奥密克戎就破功了,明天再出个欧米伽怎么办?

很多人只看到了状态A的种种不便,却看不到状态B和状态C的问题。按照有些人认为状态B是最好的状态,那那些从一开始就没能力抗疫的穷国,打一开始就是状态B,他们的日子很好吗?


说一千道一万,我要强调一点:从A到B的过程是不可逆的。

状态A想要进入状态B非常简单,但是反过来基本是不可能的。一旦放开病毒肆虐,就再也回不去了。

等到亲身体会到状态B的种种问题时,想要后悔就来不及了。

躺平党们,你们担得起这种风险吗?


---1月4日--

今天美国又破纪录了,25小时新增102万。

很多人强调未来一定会开放,所以应该赶紧开放。这不就是说,人总要死的,赶快趁早?

为什么一定要选择一个正在高峰的时候躺平?欧美放开也是选在确诊和死亡人数开始往下走的时候。

有人扯什么病毒无法消灭,但是请问日增长1000w的时候开放和增长10w的时候开放哪个更好?

就这么多世界没信心?不相信未来会变好?

反过来,如果未来真的变得更糟,那躺平党如何保证未来病毒变异一定是朝着低死亡率变?这个所谓的规则完全是建立在经验上的,何况也有不少病毒并不符合这个经验。

躺平党一直强调现在的种种问题,种种不便,但是止口不提开放后可能得问题。问就是欧美已经开放了,但是欧美开放前的情况和中国是不同的。

至于那些身在美国,享受自由空气的人,真的,大洋西岸不需要你们这么关心。

说白了,真那么幸福的话,偷着乐就行了。

最后,我本人也不是公共卫生或者生物专业的,这种问题本来也就是随手回答。

如果有人觉得我被他辨的哑口无言,只能抱头鼠窜,那就当是吧。

用当初有些人最喜欢说的话:大是大非面前居然谈逻辑。

事到如今,那些在评论区好像非常英明神武的人,没有一个能够证明B>A,就一直车轱辘话说个不完,就俩论点。

第一,现在防疫中国已经撑不下去了,中国老百姓已经活不下去了。

真活不下去的话政府是不敢忤逆民意的,事实上现在认为中国防疫政策成功的依然是大多数。那些躺平党天天拿着老百姓当挡箭牌,实际上反而是想证明自己才是高瞻远瞩,比大众看得远(排除故意带节奏的)。

第二,病毒不会消失的,总归要开放的,严格防疫不可持久。

其实前年6月的时候就有人这么说了,只不过当时声音太小,加上还是特朗普在台上。现在已经严格防疫2年了,的确有不少公司倒闭,有些人失业。但是还是回到问题的原点,难道开放以后不会发生吗?欧美倒闭的公司很少吗?不少百年老店不也说没就没了?现在还没到山穷水尽的时候,也没有到全民开放的时机。就像我前面说的,从6楼到1楼完全可以走楼梯。现在刚走到4楼就嫌慢,想要直接从窗户上跳下去的人,请不要拉上其他人陪葬。

本回答更新至此,后续不会再和魔怔人对线。当然,如果有理性讨论的人还是会回复的。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