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钟南山团队从尿液中分离出新冠病毒,这对疫情防治有什么影响?

回答
钟南山团队从尿液中分离出新冠病毒,这绝对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研究进展,它对我们理解和防控新冠疫情有着深远的影响。这不是一个小小的发现,而是一个可能改变我们认知和应对策略的关键点。

首先,我们得明白,“从尿液中分离出新冠病毒”这句话的背后,意味着什么。它不是说病毒本身从一开始就存在于尿液里,更不是说尿液本身就是病毒的“温床”或者“主要传播途径”。它的核心意义在于,感染了新冠病毒的人,其体内产生的病毒,一部分是通过尿液排出体外的。

那么,这到底有什么影响呢?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解读:

一、对病毒传播途径的进一步认知和理解:

打破了“呼吸道为主”的传统观念: 长期以来,我们主要关注新冠病毒通过飞沫和接触传播。这项研究表明,病毒的排泄途径比我们之前想象的要更广泛。虽然呼吸道分泌物(飞沫、气溶胶)仍然是主要且最直接的传播源,但尿液这个被忽视的渠道的存在,提示我们病毒可能通过更隐蔽、更不易察觉的方式传播。
揭示了“无症状”传播的新可能: 很多时候,新冠病毒感染者并没有明显的呼吸道症状,但他们体内可能仍然有病毒复制并随着各种体液排出。如果病毒能够通过尿液排出,那么即使是那些看起来“健康”的人,也可能在某些特定环境下,通过接触被污染的尿液或尿液相关的环境(比如马桶、卫生间地面等)产生感染。
对于粪口传播的补充和印证: 之前也有研究发现新冠病毒存在于粪便中,与尿液的发现相结合,更完整地描绘了病毒可能通过消化道和泌尿道排出体外的生物学现象。这进一步加强了我们对“粪口传播”和“体液传播”潜在风险的认识。

二、对疫情防控策略的潜在调整和优化:

加强环境卫生和消毒的重点: 如果病毒确实可以通过尿液排出,并且在一定时间内保持活性,那么我们日常的卫生消毒工作就需要更加全面。
重点关注公共卫生间: 公共卫生间的清洁和消毒就变得尤为重要。不仅仅是马桶的冲水,更包括地面、门把手、水龙头、洗手台等可能接触到尿液或被污染的区域。
医疗机构的废物处理: 对于医院等医疗机构,病人的尿液和相关用品的收集、处理流程需要更加严格,以防止交叉感染。
家庭卫生: 在家庭内部,尤其是有感染者时,卫生间的消毒频率和方式也需要加强。
对生物安全级别设定的思考: 在实验室操作中,接触病人尿液的安全性需要被重新评估。可能需要根据实际研究结果,调整相关的生物安全防护级别和操作规程。
提升检测的敏感性和广谱性: 这项研究可能促使我们思考,是否可以将尿液作为一种潜在的检测样本。虽然可能不如咽拭子或鼻拭子直接,但在某些特殊情况下(例如,当患者无法提供呼吸道样本时,或者用于流行病学调查时),尿液检测或许能提供一种补充信息。不过,这需要进一步研究病毒在尿液中的浓度、存活时间和检测的灵敏度。
对医疗废水处理的关注: 医院产生的医疗废水,特别是含有病人尿液的,其处理过程也需要关注,确保病毒不会通过废水系统扩散。

三、对病毒演化和宿主互动的深入理解:

病毒感染后在体内的“足迹”: 这项研究帮助我们更清晰地了解病毒在感染人体后,会在哪些器官和体液中存在并复制。泌尿系统可能是病毒感染后涉及的另一个重要部位,这为我们研究病毒如何影响人体提供了新的视角。
宿主免疫应答的复杂性: 病毒能够被排出体外,意味着身体的免疫系统在清除病毒的过程中,可能并未完全彻底,病毒可能在某些组织中仍然存在。这也能帮助我们理解为什么有些患者会经历长时间的康复期,或者出现“复阳”现象。

但需要强调的是,这项研究并非意味着尿液是主要传播途径。 病毒主要还是通过呼吸道飞沫传播,这是最主要的、最危险的传播方式。从尿液中分离出病毒,更多的是一个“证据”,证明了病毒排泄的多样性。

我们可以用一个比喻来理解: 就像你家里进了小偷,你可能以为他只会从窗户进来。但现在你发现,小偷可能还会从地下室的管道进来。这并不意味着管道是小偷最喜欢、最常用的入口,但它确实开辟了一种新的可能,让你需要检查一下地下室的管道,并且加强对所有可能的入口的防范。

总而言之,钟南山团队从尿液中分离出新冠病毒的研究,是一项非常有价值的发现。 它拓展了我们对新冠病毒传播途径的认知,提醒我们在防控工作中要更全面、更细致,尤其是在环境卫生和消毒方面。同时,它也为我们深入研究病毒感染的机制,以及开发更有效的检测和防控策略提供了新的方向。这是一个持续学习和适应的过程,每一个新的研究发现,都在帮助我们更有效地与这个病毒共存和对抗。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刚看到疫苗已经有了进展,看来国家在这一块的反应还是非常迅速的,只要疫苗顺利研发,距离胜利就不远了,希望疫情尽快结束!

----------------------------------------------------------------------------

说明病毒已经点亮了所有的传播技能!

气溶胶、长潜伏期、耐寒耐热、体外长存活期、无症状感染、高传染低烈度、粪便、尿液……这可能是一款传播学上最完美的病毒!

建议继续测一下汗液的带毒量,看能否达到最低致病量。

到这里终于能理解韩国、日本、新加坡等一系列国家一系列操作的原因了。病毒的特性已经说明了其传播可以做到秘密渗透、无孔不入,普通的防治手段难以起到作用,像我国这样的封城举措对于其他国家又难以效仿(对经济影响太大,而且决策和执行上都很困难)。当初的sars是病发之后才传染,而这次的病毒可以在很长的潜伏期内悄无声息的传播,并且从新加坡的情况来看,病毒的耐热耐寒性均良好,不能再寄希望于夏天的高温来消灭病毒。

昨天中国工程院院长说 我们可能要和病毒长期共存,这是否为提前的一剂预防针呢?毕竟长时间的封锁对任何国家都是不可持续的,更何况除了中国还没有其他国家有封城的勇气和魄力。鉴于当前中国和世界各国在贸易上的高度连接性,即便国内控制下来,国外爆发的疫情也会回流过来,除非所有的国家一起封城,否则很难完全扑灭。

现在需要转换思路了,封城隔离只能是一时之计,根本的做法还是要研发疫苗和高效治疗药物,这二者只要能突破其一,病毒就不会那么可怕了。对于我们每一个个体而言,做好预防依然有很大的意义,随着时间的推移,各种更安全有效的药物和治疗方案会逐步推出,感染时间越延后,有效治疗的机率就会越高。

----------------------------------------------------------------------------

刚看到有人说尿液含毒量很低,不需要过于担心。在此补充说明一下,尿液、粪便含毒的危险性不在于直接传播,而在于间接传播,毕竟不会有患者直接尿在他人身上,但是尿液和粪便是集中在下水道的,当大量的带毒排泄物集中在一块时,即便单个病人的尿液含毒量很低,聚集之后的病毒总量也会相当大,而且在下水道的环境里,病毒很容易形成气溶胶扩散出来,这带来的传播风险也是很大的(曾经sars在香港就曾发生过通过下水道感染300多人的案例),所以做好下水道消毒也很关键。

---------------------------------------------------------------------------

评论中有不少人对新加坡的情况和病毒的耐热性有疑问,在此集中说明一下。耐热不是指病毒不惧高温,而是说病毒在高温下仍然有着较大的传播性和耐受性,那么只要病毒在夏天不能被完全消灭,秋冬一来又会是一场风暴。另外,新加坡、日本对于病患检测的门槛是比较高的,所以官方报出的数据和实际感染的数据可能存在着很大的出入,这个后期可以慢慢确定,希望这两个国家不要出事,这是最好的结果。

user avatar

首先,不要听风就是雨,马上掉入一些误区。

第一,尿液中分离出病毒,那么进入泳池是不是很有风险,毕竟经常有小孩在里面尿尿?

这点真的完全不必担心,儿童被确诊的病例全国有几例?成年人都很喜欢在泳池里…?再退一百步。

现在你门都没办法出,而到了夏天可以去公共泳池的时候,大部分泳池里的消毒剂难道是摆设?

第二,不管是在粪便中发现,还是在尿液中发现病毒,都是以形成气溶胶为前提,不是直接经过消化道传播,最终还是经过呼吸道。而第六版指南明确指出在相对封闭的环境中且长时间暴露于高浓度气溶胶情况下中,才可能存在经气溶胶传播的可能。

也就是通过尿液和粪便传播有两个前提

1.粪便和尿液中的本身病毒量足够多,形成致病浓度;

2.在抽水过程中发生飞溅,也就是你没法躲,在密闭空间引发气溶胶传播发生;

除此之外,病毒保持传染性的能力还受温度和湿度等多种环境因素。

否则,日常宽敞的空间下,如泳池,河边,气溶胶会被流动的空气不断稀释,空气中含有病毒的气溶胶的浓度越低,那么感染的概率也就越低。

所以你只需要勤洗手,然后记得盖上马桶盖再冲水就好了,没有那么多无孔不入的危险。

前线的医务人员为什么要穿防护服,因为现在天气寒冷,病房中不得不窗户紧闭,这造成了空气中的病毒浓度就会增加。在这种环境下,医护人员就相对容易感染冠状病毒。而你会经常出入确诊患者的病房吗?

正因为这样,我们经常强调除了洗手和戴口罩,还需要勤开窗通风。勤开窗通风,特别是在公众场所,例如办公室,医疗机构等,可以降低可能存在空气中的病毒(气溶胶)浓度,降低通过空气吸入,提高空气流动和空气交换率很高,降低空气中的病毒(气溶胶)的浓度,降低感染的风险。

最后,不要每次出现排泄物的研究,就要拿淘大花园为模型假想,那只能作为一种参考,一个对下水道卫生的提醒。

淘大花园只是提出了一种传播的假说,但是这种假说未至今被证实,哪怕WHO也没有完全肯定那个证据链。淘大花园的假说值得提高我们的警惕,但没必要过度恐慌。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