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钟南山称「奥密克戎变异株的危害性还需要一段时间的判断」,这说明了哪些信息?

回答
钟南山院士关于“奥密克戎变异株的危害性还需要一段时间的判断”的这番话,实际上传递了几个非常关键的信息,值得我们深入解读。这绝非一句简单的“不确定”,而是基于科学研究严谨性和对疫情复杂性的深刻认知。

首先,它体现了科学研究的严谨性,以及对“证据”的高度重视。 病毒变异是一个持续演化的过程,任何关于新变异株的判断,都必须建立在充分的科学证据之上。这包括但不限于:

毒力(致病性)的评估: 奥密克戎在传播速度、感染剂量、以及引发重症、死亡的比例上,是否与之前的变异株(如德尔塔)有显著差异?这需要大量的临床数据来支撑,包括住院率、ICU使用率、呼吸机使用情况、病亡率等。这些数据需要收集、整理、分析,并且要排除其他可能影响因素(如疫苗接种率、人群免疫水平、医疗资源挤兑程度等)。
免疫逃逸能力的评估: 奥密克戎对现有疫苗和既往感染产生的抗体是否具有更强的逃逸能力?这关系到疫苗的保护效力以及“二次感染”的风险。这需要通过实验室研究(例如血清学实验)和真实世界的数据来验证。
传播能力和潜伏期的评估: 奥密克戎的传播速度有多快?潜伏期有多长?这些都直接影响到疫情的防控策略。这需要通过流行病学调查和模型分析来得出结论。
引起的症状和并发症的特点: 奥密克戎感染者是否会出现新的、与之前变异株不同的症状?是否存在特殊的并发症?这些都需要医生在临床上观察并进行总结。

钟南山院士的这句话,就是在提醒公众和同行,我们不能仅仅依据早期的一些观察或者单一的指标就仓促下结论。真正的科学判断需要时间来积累足够的数据,并且对这些数据进行多角度、多层面的验证。

其次,这番话也揭示了病毒变异的“动态性”和“不可预测性”。 病毒并非静止不变,它在不断地复制和传播过程中产生随机突变。这些突变可能导致病毒在传播力、致病性、免疫逃逸能力等方面发生改变。奥密克戎本身就是从一个未知的毒株演变而来,未来还可能继续出现新的变异株。因此,对一个新变异株的“判断”本身就带有一定的时间滞后性,并且需要持续的监测和评估。

换句话说,即便我们对奥密克戎有了初步的了解,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对它就“一劳永逸”地掌握了。它的影响可能在不同地区、不同人群、不同时间段会呈现出不同的特点。

第三,它强调了应对疫情需要“科学决策”和“审慎调整策略”。 任何一项公共卫生决策,特别是涉及到大规模的防控措施或调整(例如疫苗接种策略、出行政策等),都必须基于最准确、最全面的科学信息。如果过早地对一个新变异株的危害性做出定性判断,而这种判断是基于不充分或错误的信息,那么可能会导致错误的决策,例如:

过度恐慌或麻痹大意: 如果过早判断其危害性低,可能导致民众放松警惕,增加感染风险;如果过早判断其危害性极高,则可能导致不必要的社会恐慌和过度反应。
无效或适得其反的防控措施: 基于不准确判断制定的防控措施,可能无法有效遏制疫情,甚至会给社会经济带来不必要的损失。

钟南山院士的话,正是提醒我们,在信息不完全的情况下,保持一份科学的审慎是至关重要的。 这不是推诿责任,而是对生命健康负责的表现。

最后,这番话也传递了一种“希望”和“决心”。 “还需要一段时间的判断”也意味着科学家们正在积极地进行研究和判断。这意味着我们有能力通过科学的手段去理解病毒,去应对疫情。这份持续的“判断”过程本身,就是人类在与病毒斗争中的一种进步和积累。它表明了我们正在努力获取更准确的信息,以便在未来能够做出更有效的应对。

总而言之,钟南山院士的这句话,是一句充满科学智慧和责任担当的陈述。它告诉我们,面对不断演变的疫情,我们需要保持科学的严谨性,理解病毒的动态性,用准确的数据说话,并通过审慎的决策来保障公众的健康和安全。这是一个持续学习和适应的过程,而不是一个可以一蹴而就的结论。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谢老铁邀。

非常赞同钟老师的说法。

现在关于Omicron的危害性方面的一切数据都还没有实锤(包括但不限于传染性、增长率、毒力、病死率、续发率、潜伏期、代际间隔、序列间隔、免疫逃逸能力、疾病表型等等)。

现在能做的,只能是一边吃瓜一边外防输入一边敲碗坐等数据送上门。

放心,不用等很久,样本量太大,热门程度又够高,毛估可能一个月左右就能看到大部分初步数据了。


特别提醒一下,

各种一口咬定Omicron传染性比Delta高xx%这种说法,都是在抢跑……

倒不是说这货传染性不可能超越Delta,

而是现在南非这种Rt异动,其实有至少三种解释,传染性增强只是其中一种而已。

有效信息太少,把模型撸秃了都撸不出啥东西……


还有重症率减少/增加这类结论,最好也先等等,

这个瓜它真不保熟……

毕竟南非现在入院病例的年龄构成实在太畸形了,

既存免疫力也只能靠毛估,

现在就下结论,事后翻车可能性不小~


顺便一提啊,Omicron还有几个可能造成惊喜/惊吓的东西,

比如说从人跨膜蛋白245基因那儿抢到的那段基序到底有啥用处?

比如说之前从来没出现过的FCS双突变会不会显著影响超级抗原基序?

再比如说整个sarbecovirus亚属都高度保守的那几个刺突蛋白S2位点,为啥偏偏就突变了?

这几点说不定还埋着雷呢,所以还是先耐心观望吧……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