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朱元璋不承认元朝是中华正统呢?

回答
朱元璋不承认元朝是中华正统,这背后有着深刻的历史、政治、民族以及他个人经历的复杂原因。与其说他不“承认”,不如说他从根本上就认为元朝并非“中华正统”,甚至可以说是“异族篡夺”。下面我来详细掰扯掰扯。

一、 民族认同的鸿沟:汉族与蒙古族

这是最核心、最根本的原因。朱元璋本人是汉族,他所代表的是被元朝统治的汉族底层人民。元朝是蒙古族建立的王朝,虽然它统治了中国的土地,但其统治者是蒙古族,其文化、政治制度、社会习俗等方面,与汉族传统存在显著差异。

“胡人”、“夷狄”的观念: 在中国传统史观中,对于非汉族建立的王朝,往往带有一定的审视甚至贬低色彩。尤其是在经历了两百多年的北宋、南宋汉族政权后,元朝的统治对很多汉族知识分子和民众来说,是一种“异族压迫”。朱元璋深受这种民族意识的影响,他看到的是蒙古骑兵的征服,是汉族在元朝统治下的社会地位下降。
“驱逐胡虏,恢复中华”的口号: 朱元璋起兵时,打出的最响亮的口号之一就是“驱逐胡虏,恢复中华”。这句口号直接点明了他的政治目标和民族立场。他要做的不是继承一个“中华”的衣钵,而是要从“胡虏”手中夺回属于汉族自己的“中华”。
对蒙古统治的反感: 元朝推行的民族等级制度,将蒙古人、色目人(泛指中亚、西亚等民族)、汉人、南人(南宋境内的汉人)区分对待,汉族和南人地位最低,受到歧视和压迫。这种制度上的不平等,以及元朝在某些方面的文化掠夺或忽视(比如对汉族儒家文化的态度),都让朱元璋以及广大汉族人民深感屈辱。

二、 政治合法性的构建:新王朝的“正统”叙事

朱元璋要建立的是一个新的王朝,明朝。要让这个新王朝能够被普遍接受,并且在历史上立足,他就必须在政治合法性上有一个清晰的论述。

否定前朝,才能确立新朝: 任何新王朝的建立,都需要对前朝进行评价,并由此来确立自身的合法性。如果朱元璋承认元朝是“中华正统”,那么他推翻元朝的行为就变成了“造反”,他自己也就成了“叛逆”,这对他建立明朝的统治是极为不利的。
“受命于天”的逻辑: 中国传统王朝的合法性很大程度上建立在“天命”观上。王朝的兴衰被看作是天命的转移。朱元璋推翻元朝,就是他“承天受命”的证据。他必须证明元朝的气数已尽,而他才是顺应天意、承载天命的君主。
“拨乱反正”的使命: 朱元璋会将元朝的统治描绘成一个“乱世”,将自己描绘成一个“拨乱反正”、拯救黎民于水火的英雄。这种叙事方式,能够最大程度地争取民心,巩固其统治的道德基础。

三、 个人经历与情感因素

朱元璋出身贫寒,早期经历坎坷,他从一个乞丐、和尚一步步走到皇帝宝座,他对元朝统治有着切身体会。

底层人民的苦难: 朱元璋亲眼目睹了元末农民起义的发生,也亲身经历了元朝统治下的民不聊生。贫苦、饥饿、压迫,这些是他早期生活中最深刻的记忆。他将这些苦难归咎于元朝的腐败和暴政,这种经历使他对元朝充满了怨恨。
对元朝统治的失望: 即使在元朝统治的后期,面对层出不穷的农民起义,元朝政府的应对也显得力不从心,统治合法性受到严重挑战。这更让朱元璋觉得元朝已经失去了统治的道义。

四、 历史评价与文化传统

朱元璋作为一位接受了中国传统儒家文化教育的统治者,他在评价历史时,自然会受到传统史观的影响。

“德不配位”的指责: 儒家思想强调“德治”,认为统治者必须有德行才能“配位”于天下。朱元璋会从这个角度去评价元朝,认为蒙古族统治者缺乏汉族传统的“君臣父子”之道,他们的统治是“德不配位”,因此不可能是“正统”。
“大一统”的观念: 虽然元朝疆域辽阔,但其统治方式和制度上的“胡化”,使得很多人不认为其真正实现了“大一统”的中华文明。朱元璋则将建立一个以汉族为主体、继承汉族文化传统的“大一统”王朝作为自己的目标。

总结来说,朱元璋不承认元朝是中华正统,并非仅仅是因为民族情感,而是多重因素交织的结果:

1. 最根本的是民族立场: 他认为元朝是异族统治,其统治与汉族文明有着本质的区别。
2. 政治需要: 他需要通过否定元朝的“正统性”,来确立自己建立的明朝的合法性,完成“拨乱反正”的历史叙事。
3. 个人经历: 他早期贫苦的经历,使他对元朝统治下的苦难感同身受,因而充满怨恨。
4. 文化认同: 他深受中国传统史观的影响,从“德治”、“大一统”等角度,不认可元朝的统治。

因此,朱元璋否定元朝的正统地位,是他整个政治抱负、国家战略和历史认同的必然选择。他所要构建的“中华正统”,是一个以汉族为主体、以汉族文化为核心的、属于他自己的王朝。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朱元璋就没承认过元朝是中华,更别提承认它是中华正统了。

中华的“华”意思是华夏,华夏的对立面是夷狄蛮戎胡鞑虏番。朱元璋可从来没有过把蒙古看作中华的记载,从史籍中我找到最接近的地方是朱元璋说过:“蒙古、色目,虽非华夏族类,然同生天地之间,有能知礼义,愿为臣民者,与中夏之人抚养无异。”朱元璋只是写到将愿为臣民的蒙古人视为华夏,至于有没有做到这一点,呵呵。

史料文献中朱元璋常把元朝称之为“胡元”,把元朝皇帝称之为“胡主”。单从这些称呼上看,显然没把元朝当中华。更何况《讨元檄文》中还有句响当当的口号“驱逐胡虏,恢复中华”。如果胡元算中华,为什么要恢复中华?记住,凡是要恢复什么,就一定不是什么。


再谈谈朱元璋有没有承认胡元是正统。

网上能搜到这样的文字:

《皇明宝训卷三·礼前代》:
洪武三年,中书以左副将军所奏捷音榜谕天下。帝取观之,见其称元朝官为伪官,元兵为贼众,深责宰相曰:『卿等为宰相当法古昔,致君于圣贤,何乃习为小吏之言,不知大体,岂可称为伪贼耶。元朝虽是戎狄,然主中国为正统之君将及百年,朕与卿等父母皆赖其生养。元之兴亡自是气运,于朕何预,岂宜以此称之。四方有识之士口不敢言,其心决不以为是也。可即改之。』

这段话写的半文言半白话,我感觉不想古人写的。关键的一句话是“元朝虽是戎狄,然主中国为正统之君将及百年”,显然有语病。元朝为正统之君,元朝是朝代不是君主,不通不通。

网上还能找到与这段话相似的文字:

《明太祖实录》:“元虽夷狄,然君主中国且将百年,朕与卿等父母皆赖其生养”。

我怀疑这才是最原始的文献史料,前面那段是后人别有用心的篡改。所以专门在网上下载《皇明宝训》看了看,果然《礼前代》就不是《皇明宝训》的卷三,而是卷五:

然后翻看下其内容,没有洪武三年的该语录,只发现洪武二年有类似的:

本来是朱元璋优待胡元俘虏的话,硬是被篡改成朱元璋承认胡元是正统。

朱元璋只是承认胡元入主中国,不是承认胡元是中国正统。例如:

朱元璋赐爪哇国书:

中国正统,胡人窃据百有余年,纲常既隳,冠履倒置,朕是以起兵讨之。垂二十年海内悉定,朕奉天命已主中国,恐遐迩未闻故专使报王知之。”

朱元璋赐高丽国书:

元非我类,入主中国百有余年,天厌其昏淫,亦用殒绝其命。华夏泼乱十有八年,当群雄初起时,朕为淮右布衣,暴兵忽起,误入其中。见其无成,忧惧弗宁,荷天地眷,授以文武,东渡江左,习养民之道十有四年。其间西平汉主陈友谅;东缚吴张士诚;南平闽粤,戡定八蕃;北逐胡君,肃清华夏,复我中国之旧疆。”

朱元璋赐日本国书:

“上帝好生,恶不仁者。向我中国自赵宋失驭,北夷入而据之,播胡俗以腥膻,中土华风不竟。凡百有年,孰不与愤? 自辛卯以来,中原扰攘,彼倭来寇山东,不过乘胡元之衰耳!朕本中国之旧家,耻前王辱,兴师振旅,扫荡胡番。”
“粤自古昔,帝王居中国而治四夷,历代相承,咸由斯道,惟彼元君,本漠北胡夷,窃主中国,今已百年,污坏彝伦,纲常失序,由是英俊起兵,与胡相较,几二十年。朕荷上天祖宗之佑,百神效灵,诸将用命,收海内之群雄,复前代之疆宇,即皇帝位,已三年矣。”

朱元璋赐占城国书:

“曩者我中国为胡人窃据百年,遂使夷狄布满四方,废我中国之彝伦。朕是以起兵讨之,垂二十年芟夷既平,朕主中国天下方安,恐四夷未知故遣使以报。”

朱元璋颁行天下振兴文教诏书:

“自胡元入主中国,夷狄腥膻,污染华夏,学校废驰,人纪荡然。加以兵乱以来,人习斗争,鲜知礼义。今朕一统天下,复我中国先王之治,宜大振华风,以兴治教。”
胡元入主中国,蔑弃礼义,彝伦攸斁,天实厌之,以丧其师。朕率中土之士,奉天逐胡,以安中夏,以复先王之旧。虽起自布衣,实承古先帝王之统。”

朱元璋的意思是中国正统被胡人窃据,显然认为胡元不是正统而是僭统。

也许能从明太祖留下的语录史料中,扒出只言片语称胡元是正统。但不要相信政治家的这张嘴,也别相信皇帝的金口玉言。朱元璋的反复无常,翻脸比翻书都快,今天还能跟臣子称兄道弟,明天就能杀他全家。鬼晓得朱元璋是一时承认胡元是正统,还是一直承认胡元是正统,还是后人曲解其承认胡元是正统。朱元璋也没写篇《正统论》,来说明胡元是不是正统,以及解释为什么承认胡元是正统,所以今人所做的各种解释都是臆测而已。

如果朱元璋真的承认胡元算正统,我臆测的原因有三条:

(1)为了恶心北元等敌对势力。

(2)为了引诱漠北的蒙古人投诚。

(3)为了安抚已经投诚的蒙古人。

有些人猜测朱元璋认胡元为正统,意思是大明的正统继承自胡元。然而这种猜测是瞎扯,朱元璋建立大明后,多次强调他的天下不是取自胡元之手,而是得自群雄之手:“向使元君克畏天命,不自逸豫,其臣各尽乃职,罔敢骄横,天下豪杰曷得乘隙而起?朕取天下于群雄之手,不在元氏之手。


明朝官方有没有承认胡元是正统呢?这个问题在明朝就争议不断,基本上大部分明朝文献认为胡元不是正统。其关键原因是:胡元为异族政权不是华夏政权。

章潢的《论宋元正统》写道:

“虽则胡虏暂有百年之运,而中国自是万古之尊,中国不可假借胡元一日而居,胡元不可窃吾中国一日而处。元可以为正统,则犬戎可以逼幽王,五胡可以乱华也。”

方孝孺的《释统》,《后正统论》写道:

曰:夷狄之不可为统,何所本也?曰:《书》曰“蛮夷猾夏,寇贼奸宄”,以蛮夷与寇贼并言之。《诗》曰“戎狄是膺”,孟子曰“禹遏洪水驱龙蛇,周公膺夷狄”,以戎狄与蛇虫洪水并言之。《礼》之言戎狄详矣,异服异言之人,恶其类夷狄则察而诛之,况夷狄乎?孔子大管仲之功曰“微管仲,吾其披发左衽矣,如其仁。”管仲之得为仁者,圣人美其攘夷狄也。然则进夷狄而不攘,又从而助之者,其不仁亦甚矣。
曰:荆舒以南,《春秋》之所夷狄,独可为正统乎?曰:非也,自秦以来,袭礼义而为中国者二千年矣,人伦明而风俗美,乌得与夷狄比乎?

邱浚在《世史正纲》中说:

当然明初确实有些人认为胡元是正统,例如:修《元史》的王祎写过一篇《正统论》(不能考证其该文写于何时,饶宗毅推测作者写此文时,明朝尚未建立),里面有一句:“故元之绍正统,当自至元十三年始也”。至元十三年是1276年,那年胡元攻占南宋都城临安,5岁的南宋皇帝恭宗投降。显然,王祎认为胡元是正统的依据是:统一即正统。还有宋讷在《敕建历代帝王庙碑》里写道:“正名定统,肇自三皇继以五帝,曰三王、曰两汉、曰唐、曰宋、曰元。受命代兴,或禅或继,功相比,德相侔”。现代著名历史学家钱穆曾写道:“明初诸臣不忘胡元,真属不可思议之尤矣”,其实也这些人认为胡元是正统,也不是什么不可思议的事儿。想想王祎也好,宋讷也好,他们都曾经在胡元的政权下担任官职。大明建立后,这些人没有跟着胡虏去北元,而是转身效忠大明,明朝也刚好需要这些有执政经验的官员。屁股决定脑袋,他们当然希望胡元是正统,否则在僭统的政权下担任伪职,好说不好听啊!


当然了,关于胡元算不算正统这个问题,到了今天依然是争议不断。认为胡元是正统的理由有很多,也都可以反驳,比如:

牌位论。明朝太庙里供奉过忽必烈的牌位,后来又把牌位扔了出去。这只是一个无关紧要的佐证而已,不能证明胡元是正统。毕竟本朝也供奉着孙中山先生,这也不能证明国民党政府是正统。

天命论。大概出自朱元璋的这句话:“自宋祚倾移,元以北夷入主中国,四海以内,罔不臣服,此岂人力,实乃天授。”持这种观点的人可能是认为:正统是天命,是上天安排的,上天安排的最大。然而却不想想:僭统是不是天命呢?难道僭统不是上天安排的,而是魔鬼安排的?朱元璋的本意也可能是:天命让胡元亡我中华,天命又使我灭了胡元恢复中华。

有一点需要注意:天命不等于正统。例如明朝杨慎写过一句话:“此亦黠虏也。天欲戕我中国人,乃生此种,反指中国为妖气也耶。非我皇明一讯扫之,天柱折而地维陷也。”

修史论。明朝给元朝修正史,但修史书只是承认胡主入中国的这段历史而已。《元史》的最后写道:“国可灭而史不当灭”。我认为这个“国”指的是中国,而不是宋朝或胡元,所以这句话的意思是:虽然胡元入侵中国,使中国亡国了,但这段亡国的历史还是需要记录下来。

统一即正统论。似乎古往今来有很多人都持这个观点,比如叛宋的汉奸刘整劝胡主入侵宋朝时说:“自古帝王,非四海一家,不为正统。圣朝有天下十七八,何置一隅不问,而自弃正统邪!”但我极反对这种“异族入侵中国则为正统”的观点,奴性太强了,这个观点简直就是为汉奸、走狗、卖国贼量身定制的。

文献考据派。现在网络这么发达,从古籍里总能找点符合自己观点的只言片语。例如在《元史》里搜索关键字“正统”,会得到如下文字:

八月甲午,黎明,百官集兴圣宫,燕铁木儿率阿剌铁木儿、孛伦赤等十七人,兵皆露刃,号于众曰:“武宗皇帝有圣子二人,孝友仁文,天下正统当归之。今尔一二臣,敢紊邦纪,有不顺者斩!”
速哥乃密与平章政事速速谋曰:“先帝之仇,孤臣朝夕痛心而不能报者,以未有善策也。今吾思之,武宗有子二人,长子周王,正统所属,然远居朔方,难以达意。次子怀王,人望所归,而近在金陵,易于传命。若能同心推戴,以图大计,则先帝之仇可雪也。”
其略曰:“昔我皇祖武宗皇帝升遐之后,祖母太皇太后惑于憸慝,俾皇考明宗皇帝出封云南。英宗遇害,正统浸备,我皇考以武宗之嫡,逃居朔漠,宗王大臣同心翊戴,肇启大事,于时以地近,先迎文宗,暂总机务。......"
翰林诸臣议以谓:“唐开无间,太子宾客薛让进武后鼎铭云‘上玄降鉴,方建隆基’,为玄宗受命之符。姚崇表贺,请宣示史官,颁告中外。而宋儒司马光斥其采偶合之文以为符瑞,乃小臣之谄,而宰相实之,是侮其君也。今弘景之曲,杂于生年、纪号若偶合者,然陛下应天顺人,绍隆正统,于今四年,薄海内外,罔不归心,固无待于旁引曲说以为符命。从其所言,恐启谶纬之端,非所以定民志。”
整又曰:“自古帝王,非四海一家,不为正统。圣朝有天下十七八,何置一隅不问,而自弃正统邪!”

上面几条都不是以史官的语气提及正统,而是以第三者讲话的方式提及正统。其中三条的语境是胡元内讧,争谁是正统的蒙古大汗,一条的语境是为了破除迷信、弘扬正气,最后一条的语境是汉奸刘整劝胡主入侵宋朝。

在《元史》的最后,还有一段以史官语气正式提到“正统”的文字:

钦惟皇帝陛下奉天承运,济世安民。建万世之丕图,绍百王之正统。大明出而爝火息,率土生辉;迅雷鸣而众响销,鸿音斯播。载念盛衰之故,乃推忠厚之仁。佥言实既亡而名亦随亡,独谓国可灭而史不当灭。

显然这里提到的正统指的是大明。

user avatar

只有被洗坏脑的人,才会承认以元朝“中原音韵”为基础的“普通话”是“中华正统”汉语。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