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我感觉我身边人都不喜欢朱元璋?

回答
你会有这种感觉,我倒也不是特别意外。毕竟,朱元璋这个人,在中国历史上也算是个挺特别的符号,喜欢他的人和不喜欢他的人,那都有各自的道理。你身边的人不那么待见他,大概率是出于一些大家普遍能感受到的方面,我试着从几个角度给你掰扯掰扯,看看有没有你说的那种感觉。

首先,咱们得承认,朱元璋这人身上有股子“草根”的劲儿,这本身挺励志的,对吧?一个穷苦出身,当过和尚,做过乞丐的人,最后能把元朝推翻,建立大明朝,光凭这点,就够让人佩服的了。这种经历在中国传统观念里,特别能打动人,觉得他是个有魄力、有能力、能改变命运的英雄。

但是,你说大家不喜欢他,很多时候可能就跟他的“手段”有关。别的不说,就说他当了皇帝之后,为了巩固统治,那真是用了不少“狠”的办法。

一、严刑峻法,让人心生忌惮

朱元璋这个人,对贪官污吏那叫一个深恶痛绝,下狠手也出了名的。你想想,他推行了多少酷刑?剥皮、凌迟这些,听着就让人不寒而栗。百姓们虽然也痛恨贪官,但这种极端严厉的统治方式,难免会让人觉得压抑,觉得生活在一种随时可能被重罚的恐惧里。这不像那种温良恭俭让的君主,总会让人感觉距离远一些,甚至有些畏惧。

二、大兴锦衣卫,特务政治让人不安

你听说过锦衣卫吧?这帮人就是朱元璋建立起来的秘密警察。他们负责监视朝廷内外,告密、抓人,简直无处不在。想想看,自己的言行举止,甚至一句话都可能被别人告发,然后引来牢狱之灾,这种环境下,人们的日子能有多舒坦?再牛气哄哄的大臣,在锦衣卫面前也得小心翼翼。这种高度集权的特务政治,无疑是现代人不太容易欣赏的。我们现在讲究民主、自由,这种密不透风的统治方式,自然会引起反感。

三、对士人的打压,文人骨气受损

虽然朱元璋出身不高,但他也很重视读书人,曾经也大力提拔过一些。但后来,很多读书人因为参与了什么政治斗争,或者他觉得这些人“狂妄自大”,就没少杀。比如胡惟庸案,牵扯进去的文臣武将很多,手段也极其残酷。很多文人认为,读书人就应该有骨气,不应该被这样随意屠戮。即使有功劳,也可能因为一点小错被灭九族。这种对文人阶层的打压,让很多读书人和知识分子心里会觉得不舒服,觉得他对文化和知识的尊重不够。

四、杀戮过重,引发的道德评判

历史书上总是会提到朱元璋杀了很多开国功臣,比如蓝玉案等等。虽然理由各不相同,但从后人的视角来看,很多时候会觉得他是“兔死狗烹,鸟尽弓藏”。这些跟着他打下江山的人,最后却落得个如此下场的,多多少少会让人觉得他心狠手辣,缺乏知遇之恩的报答。这种“杀戮过重”的评价,也容易让人们对他的整体印象打折扣。

五、极端皇权和个人意志的体现

朱元璋这个人,个人意志非常强大,他想要的东西,就会不顾一切地去实现。他的很多政策,比如迁都、大兴徭役等等,很大程度上也体现了他个人的意志和决策,不一定总能站在所有人的角度考虑。这种极端的个人主义和皇权至上,对于我们现在强调集体、民主和人本的时代来说,可能就显得有些格格不入了。

总结一下,你身边的人可能不喜欢朱元璋,大概率是因为:

他过于严厉的统治手段,让人觉得压抑。
特务政治的存在,缺乏安全感。
对文人阶层的打压,损害了知识分子的权益和尊严。
杀戮功臣的行为,让人觉得他恩将仇报,心狠手辣。
极端皇权和个人意志的体现,与现代社会价值观有冲突。

当然了,历史人物就是复杂的,不能简单地用“好”或“坏”来概括。朱元璋也确实为明朝的建立和发展奠定了基础,他的很多政策也对后世产生了影响。但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价值判断,你身边的人可能更侧重于他统治的负面影响,所以才会有这样的感觉吧。

你觉得我说的这几点,跟你平时听到的或者感受到的,有没有什么重合的地方?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举个例子,如果普京早生十年,在苏联末期就当总统,会怎样?

大概率会被赶下台。

因为苏联末期,人民对社会主义水银泻地般的管制早就烦透了。他们需要一位像戈尔巴乔夫一样的,温情脉脉的总统。

俄罗斯人民什么时候推崇普京的?苏联解体,俄罗斯经济凋敝,民不聊生的时候。他们需要一位铁腕狠人来扫除积弊,复兴民族。

朱元璋行事和普京很像,对任何阶级都没什么人情味(除了长子和皇后):杀功臣,杀文人,锢民于地,收权于朝。

今天的中国生活太平,大家自然不喜欢一个没什么人情味,杀伐决断的朱元璋。

user avatar

这得怪慈父。

基于他无与伦比的影响力,清洗、肃反这些本来很中性的词已经彻底臭了,其思想钢印的牢固程度和Die Endlösung在德语中是一个等级的。但凡看到全世界从古到今任何一个统治者做出类似的事情,中国人都没法相信他杀的都是反革命,几乎必然如巴甫洛夫狗一样打上暴君的标签。

你说朱元璋名声好得了吗?就这么简单。

user avatar

明太祖如果长得像吴彦祖.........

长得帅,结婚以后,还暗示没有性生活,相当于来回来去统一两回中国。

我怎么就没想到这个好主意?

user avatar

历朝历代都是民不聊生,所谓“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但是到了老朱这家“朱门”偏偏搞出来个“官不聊生”,这下把能给他唱赞歌的都得罪完了。

明朝官僚对老朱不可能有什么好感,差点把官僚杀绝不说,就那么点工资,你觉得官僚有心情给他歌功颂德?想想咱们自己是怎么骂老板的?就能体会明朝官僚对老朱的感情了吧?在明朝这家自己开的店里都不受待见的老板,咱总不能指望清朝这家别人家的店吹捧他吧?

所以,老朱能有今天这么高的地位,实在是因为实力不允许他低调,过了几百年硬是被网友从故纸堆里刨出来当爽文看了。

什么叫开局一个碗,结局大满贯?网络爽文都不敢开这么大脑洞。

为什么叫大满贯?

因为老朱这皇帝当的实在是太名正言顺了,文治武功,样样精通。

武的,先是灭了陈友谅、张士诚,后又赶走了蒙元,驱除鞑虏,恢复中华。

这几个主哪个是好惹的?

打陈友谅、张士诚都是以少胜多。

最后对决蒙元,虽然完胜,看似蒙古人不堪一击,但怎么说这帮人也是横跨亚欧的黄金家族的子孙吧,离他们老祖宗也才过了100来年。蒙古人如此脆败,应该并非我军无能吧?实在是敌军太狡猾。

而且老朱的强还不同于其他开国之君,从史书上看,他手下这批人大都是他自己培养起来的,什么徐达、常遇春、李文忠、冯胜……这个成材率和人才质量实在是让人叹为观止。

战略层面,老朱也没怎么用得着几个谋士多操心,靠自己一个人基本就搞定了。咱什么时候听说过老朱从谏如流?

再说文的。

其实这个好说,八个字就概括了,“爱干不干,不干滚蛋”。

当然了,被老朱滚蛋的实在有点蛋疼,脑袋都滚没了。

历史上从来没有一个皇帝敢跟官僚集团这么明目张胆的怼吧?因为人家毕竟是干活的,再不济还有一招集体辞职呢,对不对?老子不伺候了。换成哪个皇帝能受的了这个?手底下人都撂挑子,剩他老哥一个当皇帝?所以,皇帝老子们都还是要给官僚点面子的,事不能做的太绝。

除了一个例外,那就是朱元璋。他根本不管哪个,谁挡路谁滚蛋,而且你连要挟他的机会都没有,因为死人是要挟不了人的。当然,就算不死也没用,遇上这么个主,根本就是混不吝嘛。

我估计当时可能绝大多数官僚都等着看老朱笑话吧?就是我们现在看来,这位也确实做的太绝了。别说是那么大一个国家,就是一个小公司,也没有哪个老板敢这么炒人的呀?可人家老朱偏偏就敢,为什么呢?

因为人家有底气啊,你们这帮孙子不玩活是吧?那就活也别活了,老子自己干,你们都去死。

事实证明人家底气足是有道理,就那么个烂摊子,凭借一个劳模皇帝就硬生生的给拉回正轨了,而且之后又跑了200多年才倒。

既然你说老朱这么牛逼,那我倒是觉着吹的反倒不够高了啊?

因为后来又出了一位“人类有史以来”级别的人物,在他面前,老朱确实也只能保持低调了。

干货在这不受待见,我把他们放在公众号“墨子连山”了……

user avatar

朱元璋对人太不友好了。

1、抄家这种差事,从不让高贵的公务员去,都是交给卑贱的军户。

凡抄劄胡黨及提取害民官吏人等,都差軍官軍人前去。為甚麼不差別人,止差軍官軍人?毎日差一箇行人出去,有司打送動輙數百貫鈔,這等人,白身在草窠裏出來,又無功勞,他却便得了許多東西?因此上都差軍官軍人,便他得了些東西,也是出過氣力的人,却不強似與那白身無功勞的人?

2、对没文凭的底层公务员太不友好了,不就横征暴敛吗?居然凌迟处死。

歙縣民吳慶夫買求本縣官吏,充作廵闌。其家父子兄弟,扵本䖏郷村所在,上持官府之威,下懷肥己之姦。將郷民程保家買到牛二隻農四,著要稅錢二十六貫,民程保不敢與抗,遂與之。本家蓋房,木料俱係是本䖏山塲土產,其吳慶夫逼要稅錢八十貫。販乾魚客人至于本郷,著要稅錢准乾魚三十斤。嗚呼!民人起蓋房屋,居在萬山之中,木植係是土產,又係自己山塲。民人樂太平之年,起蓋房屋以安家眷,今吳慶夫如此生事攪擾,民何得安?耕牛二隻,係是客商䖏買來,已有入官文契,又行著要二十六貫。其賣乾魚客人,步挑至于深山去䖏,能者挑百十斤,力中者八十斤,力小者六十斤,本人稅訖三十斤。又扵遍䖏郷村,不問有無門店,一㮣科要門攤。以此觀之,如此強豪姦頑,民何生理?遂命法司差人押發原籍,本人凌遅,其弟及男同惡害民皆梟令示衆。今後為廵闌者,倚恃官威,剝盡民財,罪亦如之。三十分中,定例稅一,豈有重疊再取者?今後敢有如此者,雖赦不宥。

3、居然不对国际友人网开一面,还一口一个色目人,严重不正确。

禮部郎中王錫,係色目人,冒漢姓而曰王錫,掌祠部事。凡大駕東宮,王駕出入,幷諸將征進,有所祭祀,牲口並屬本部收買。其王錫通同察院、刑部子部、光祿司少卿屈圖南,將斷沒豬羊暗地移文,作收買破用。其所支官鈔或數千或數萬,抵下入己。致被主事李顯各因事發,訐出前姦。其色目王錫,公然肆姦,招殺身之刑。《大誥》遍布臣民,初出未廣,禮部且有一本,員外郎尹巌時有看讀。色目王錫見之,故藏匿其書,亦被尹巌奏發。嗚呼!君子導人為善,惟恐不善,導之再三。令色目王錫,公然為惡,見人為善,惡人為善匿。其為利所迷,將以姦狡為妙,孰不知殺身速矣。色目王錫,由是而殺身矣

4、朱元璋竟然完全没有法不责众的概念!

民頑者,莫甚扵溧陽、廣德、建平、宜興、安吉、長興、歸安、德清、崇德蔣士魯䒭三百七戶。且如潘富,係溧陽縣皁隸,教唆官長貪贓壊法,自己挾勢持權。洪武十八年,知縣李皋,係陝西人材。一到任後,與皁隸潘富䒭同謀害民,設計科歛,名色紛然。及其下郷也,本人不行冠帶,徑與潘富䒭皁隸一般粧扮,頭帶宣帽。郷民聞縣官至,耆民會而共迎,道旁待至。及其至也,乘驢者群然。耆民謂曰:“縣官者何?”旁曰:“出皁隸一驢頭者,縣官也。”民知官矣,本官豈止如此。自到任不月,中間潘富用浸潤之計,將所取民財扵蘇州買到女子一名,與本官為妻,就舍潘富家,本官扵本家往來三五遭,然後潘富占恡此女,不與本官,自行收要,本官亦莫誰何。潘富與諸吏教本官行害民計,著科荊杖,遍一溧陽所屬人民,盡要荊杖。及其有將荊杖至者,故推不好,不行收受,留難刁蹬,生事捶楚。民出錢矣,既得錢後,而乃荊杖息焉。為此,民黃魯上章,朕親問之,遣人按治,情狀昭然。潘富在迯,境內民蔣士魯䒭一十三戶,不思潘富害民之首,自溧陽節次逓至廣德。蔣士魯係儒士,引導前行,至建平縣。拈蹤追捕。建平民王海三䒭,潛逓復回溧陽。溧陽民朱子榮䒭,暗逓至宜興。宜興民杭思鼎䒭,暗逓至安吉。安吉民潘海,私逓至長興。長興民錢弘真䒭,逓至歸安。歸安民吳清甫䒭,逓至德清。拈蹤追及。德清民趙罕仁,暗逓至崇德。崇德豪民趙真勝奴,家盈數萬貲財,日集無籍之徒五十餘人在家,常川販賣私塩,鄰里相朋者二百餘人。潘富遁扵此家,追者至,本戶將潘富逓入千乘郷僧寺。僧澄寂、周原善,卻將追捕者,率領二百餘丁,終宵困逼。致被追者殺訖一名,殺傷一名,後天明而解去。追者回奏。將豪民趙真勝奴,幷二百餘家,盡行抄沒。持杖者盡皆誅戮。沿途節次逓送者一百七戶,盡行梟令,抄沒其家。嗚呼!見惡不拿,意在同惡相濟,以致事發,身亡家破,又何恨歟?所在良民,推此以戒狂心,聽朕言以擒姦惡,不但去除民害,身家無患矣。

5、一点不给朝廷干部任何面子,居然把犯的罪如实贴出来,你就不能春秋笔法一下吗?还一贴就贴了三百六十四份,你就不能来个“等”就完了吗?

今將各生所犯,名題于首,槩註于足,所以志士、賢人、君子,目此以推心,成人扵悠久,立名扵天地間。未知聽乎?
四犯死罪 進士
王本道 任刑部主事。一次淹禁無招糧長身死,戴徒罪還職;一次受贓一百貫,戴絞罪還職;一次水灾受鈔五十貫;一次受贓六十貫禁死原告,䖏決。
三犯死罪進士
羅師貢 任監察御史。一次為水灾受贓,戴流罪還職;一次為水灾受贓一百貫,戴絞罪還職;一次受贓故出邀截實封李典吏死罪,䖏決。
劉輻 任光祿司署丞。一次為水灾受贓四十七貫五百文,戴流罪還職;一次為水灾受贓一百十七貫,戴絞罪還職;一次尅落官鈔九十三貫,刴指書寫。
二犯死罪進士
陳宗禮 任監察御史。一次為紊亂朝政,戴斬罪還職;一次為朦朧奏舊監生作新監生踈放,戴斬罪還職。
張翬 任監察御史。一次為受贓十貫,出人死罪,戴砌城安置罪還職;一次為受贓二百十貫,戴絞罪還職。
李哲 任監察御史。一次為水灾受鈔五十貫、衣服一件,戴流罪還職;一次為變亂成法,戴絞罪還職。
黃健 任戶部主事。一次為水灾受鈔三十五貫、青紵絲一匹,戴流罪還職;一次為水灾受鈔九十貫,戴絞罪還職。
徐誠 任刑部主事。一次為水灾受鈔三十七貫五百文、氊衫一領,戴徒罪還職;一次為水灾受銀一十兩,計前贓戴絞罪還職。
龐守文 任刑部主事。一次為受贓五十貫朦朧奏准,戴斬罪還職;一次為受贓九十貫,戴絞罪還職。
......
user avatar

人是有许多特点的,喜欢就是你欣赏他的优点,能包容他的缺点。讨厌就是厌恶他的缺点,也不能发现他的优点。

朱元璋是个饱受争议的人物,说句废话,他没明粉想象的那么白,也没明黑想象的那么黑。总之就是有喜欢的,有不喜欢的,这都是个人的自由。

不过看起来朱元璋的不真实黑料太多了,我想给他正正名。

朱元璋可以是个坏人,但绝对是个聪明人,也是个有喜怒哀乐人之常情的正常人。屠山东湖南庆功楼蒸鹅吃人军这种低级谣言就不要信了。

至于说什么把农民禁锢在土地上的,大概是西方崛起史,资本主义发展看多了。中国不配有资本主义,只可能有买办。理由嘛,参考民国了。我比较喜欢用唯物史观,群众史观来看待历史,重农抑商是群众的选择,而不是帝王。现代,新中国,在工商业的高速发展下,中国农民还是那么多,是现代统治者把人安在土地上了吗?

说特务横行监管严重,百姓隐私受到威胁,这大概就是放屁。锦衣卫才几个人,还有空监视屁民。不过确实你在大街上骂个朱重八不得好死,大概率会被打死。还有说农民回家必须让邻居知道,不知道能咋?隔壁老王没回来,我还跑县城去专门告一状?县令都不想搭理你。

黑料洗一些,白料也洗洗。朱元璋固然有一定的家国情怀,去让老百姓能有更好的生活。但毕竟登上帝位,屁股就变了,他开始考虑的就是自己的天下了。

我个人还是很喜欢朱元璋的,有才,有毅力。发展基础教育,建立福利机构。地方上三权分立,军事上,皇家守国门。中央文武分列,后宫外戚权臣干政基本都要禁绝。所以说明朝的一些特性怪朱元璋是毫无道理的,朱元璋不让太监干政,没让藩王养猪,没让士绅不纳税,没让朝廷以文御武,没让军户被军官欺压占田。

user avatar

公元一三六七年,徐达率二十五万明军誓师北伐,沉沦近五百年的华夏族,终于爆发出了无比强大的战斗力。

明朝光复了远离怀抱达二百年之久的中原大地、四百年之久的幽燕十六州、六百年之久的河西走廊。

挟此大胜之威,朱元璋重整衣冠,收拾河山。

尤为重要的是,明朝的大一统,重新捏合了已经碎片化的幽燕、陇西、华北、江南等地的民z意识,给天南地北重新灌输了何为炎黄子孙!

1368年,朱元璋南京称帝。也的的确确为明初的繁荣安定奠定基础。而在对待百姓这一方面,作为劳苦大众出身的他更是没得黑。奖励农桑,轻徭薄赋,压制贪官。可以说对待农民们仁义之至。

而在历史功绩上更不用说,彻底扭转了自中唐以来汉民族的颓势,更是一雪崖山海战国家彻底覆灭的耻辱。

自唐朝安史之乱以来,整整五百多年间。无数的王侯将相,却没有一个人能够将汉家男儿的旗帜重新插回燕云大地。

正是明太祖的北伐重新确立了民族的自信和自尊,不然北方大地将连续近千年沉沦

“山河奄有中华地,日月重开大宋天”

正是因为有了明代三百年,才让连绵不绝的文明得以中兴,才让无数被压制数百年的人重新昂起头颅。

倘若,燕云十六州、陇西、华北均被持续占领又会如何?

当然,朱元璋毕竟是人。预料不到几百年之后的事情。

洪武三年,明太祖朱元璋大封皇子们为亲王,且往封地就藩,而且藩王们各个手握重兵,节制地方军政之权,也就是太祖皇帝将大明王朝定制为“封藩制”。要知道历史上凡事搞“封藩制”的王朝,藩王无不作乱,更何况大明王朝的藩王们又有如此之大的军事特权。

朱元璋总结历代朝代灭亡的经验,概括起来无非就是女宠、宦官、外戚、权臣、藩镇、夷狄六个方面。对付女宠,恢复殉葬。(虽不人道)对付宦官,下令不得干政。对付外戚只封赏,不委以重任。对付权臣,罢免丞相。对付藩镇,设置卫所。卫所只负责练兵而无调兵权,一旦有战争,朝廷就派人担任将军,打完仗后,将军立即卸任,不得继续带兵。

在边境设立塞王,让自己的子孙后代来拱卫中央。

这一系列操作,也基本算是对症下药。

当然,存在不足。

1.屠戮功臣

2.藩王制度

朱元璋不能杯酒释兵权,而是屠杀功臣株连甚广。基本是因为下面三个原因

一、朱标死亡立皇孙,主少国疑下死手

二、明修栈道暗度陈仓,明杀胡惟庸,趁机废掉丞相制度

三、就是这些功臣贪污受贿,结党营私

至于藩王制度,老朱真的是穷怕了…对子孙太好了。

明洪武三年(1370年),明太祖朱元璋定“封爵之制”,然而藩王尾大不掉的不良局势却随之而来…

驱除胡虏,恢复中华,立纲陈纪,救济斯民。

朱元璋做到了。

只是

封建社会都一个熊样,

没什么本质区别。

user avatar

我作为80后说一下吧

小时候听评书就是朱元璋杀功臣,火烧庆功楼,徐达吃鹅啥的,

大点看武侠,金庸也是写朱元璋坏,写个碧血剑还要找一个瞎子唱昨日的一个忠臣,今日的冤魂啥的

而历史课本呢上对朱元璋就是几句话

你看百家讲坛看,也都是骂


这种环境下长大的,喜欢朱元璋才怪了···········


我是因为,自己去查历史,看典故,然后琢磨历史逻辑,

才发现不对


其实从明朝中期开始,文人们就开始黑朱元璋了,一直到现在,能公正的看朱元璋

还是这几年经济的发展,人民文化水平的提高

不在是人云亦云了

user avatar

另外在崇祯十二年的《兵部题行<兵科抄出原任山东督粮道邓谦南、邓天申奏>》中也有济南屠杀的情况:   “崇祯 十二年正月初二日 ,虏薄济南,臣父挺身抗骂,百折不回,以致箭刃相加,遍身碎脔,迄虏退获尸之日,其咬牙怒目,骂 贼之状,犹存,比时臣之祖母,臣之叔祖,臣之兄姊婢奴共计四十六名口,俱死于烽焰之中,焦头烂额,断手剐心,惨难尽述。臣幸 被掳逃回,臣母胡氏跳入井中,尸盈水涸,二命苟存”[11]   一个大家族近五十口人,只有两人活了下来,尸体竟至于把井塞满,三百多年之后,读当日之情形,犹令人目裂发指。


满清入关大屠杀

扬州十曰、嘉定三屠、苏州之屠、南昌之屠、赣州之屠、江阴之屠、昆山之屠、嘉兴之屠、海宁之屠、济南之屠、金华之屠、厦门之屠、潮州之屠,沅江之屠、舟山之屠、湘潭之屠、南雄之屠、泾县之屠、大同之屠、汾州、太谷、泌州、泽州等。这些惨绝人寰的屠杀,模式基本一致:根据清军头子发布的屠城令,实施的残忍的集体杀戮,和无耻的集体强奸。而屠杀后,不仅人头被堆积成“京观”,甚至还将女性的敏感部位割下,作为论功行赏的凭据!“取阴肉或割乳头,验功之所,积成丘阜”。

荷兰使臣约翰·纽霍夫(JohnNieuhoff)在其《在联合省的东印度公司出师中国鞑靼大汗皇帝朝廷》一书中亦记述到:“鞑靼全军入城之后,全城顿时是一片凄惨景象,每个士兵开始破坏,抢走—切可以到手的东西;妇女、儿童和老人哭声震天;从11月26曰到12月15曰,各处街道所听到的,全是拷打、杀戮反叛蛮子的声音;全城到处是哀号、屠杀、劫掠”。 南雄大屠杀,“家家燕子巢空林,伏尸如山莽充斥。....死者无头生被掳,有头还与无头伍。血泚焦土掩红颜,孤孩尚探娘怀乳。(清军文书陈殿桂,《雄州店家歌》)

广州大屠杀,“甲申更姓,七年讨殛。何辜生民,再遭六极。血溅天街,蝼蚁聚食。饥鸟啄肠,飞上城北。北风牛溲,堆积髑髅。或如宝塔,或如山邱。五行共尽,无智无愚,无贵无贱,同为一区。”(《祭共冢文》王鸣雷)亲眼目睹了这次屠杀的王鸣雷,描绘人头堆积的像山丘和宝塔一样高!广州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广州市志--宗教志》记载:“清顺治七年(1650),清军攻广州,屠戮甚惨,死难70万人。居民几无噍类……累骸烬成阜,行人于二三里外望如积雪。在东郊乌龙冈,真修和尚雇人收拾尸骸,‘聚而殓之,埋其余烬’,合葬立碑。”西方人魏斐德写道:“尸体在东门外焚烧了好几天。.....直至19世纪,仍可看见一座积结成块的骨灰堆。”。

嘉定大屠杀,嘉定三屠杀了50多万。“市民之中,悬梁者,投井者,投河者,血面者,断肢者,被砍未死手足犹动者,骨肉狼籍”。清兵“悉从屋上奔驰,通行无阻。城内难民因街上砖石阻塞,不得逃生,皆纷纷投河死,水为之不流”。“兵丁每遇一人,辄呼蛮子献宝,其入悉取腰缠奉之,意满方释。遇他兵,勒取如前。所献不多,辄砍三刀。至物尽则杀”。(《嘉定乙酉纪事》)清军围困嘉定城时,在城外,“选美妇室女数十人,……悉去衣裙,淫蛊毒虐”。嘉定沦陷后,清军抢掠“大家闺彦及民间



《嘉定乙酉纪事》)清军围困嘉定城时,在城外,“选美妇室女数十人,……悉去衣裙,淫蛊毒虐”。嘉定沦陷后,清军抢掠“大家闺彦及民间妇女有美色者生虏,白昼于街坊当众奸淫;……有不从者,用长钉钉其两手于板,仍逼淫之”。“妇女不胜其嬲,毙者七人。”(《嘉定屠城纪略》)

潮州大屠杀,“纵兵屠掠,遗骸十余万”,揭阳县观音堂海德和尚等收尸聚焚于西湖山,将骨灰葬在西湖南岩。福建同安县屠城死难5万余人,梵天寺主持释无疑收尸合葬于寺东北一里之地,建亭“无祠亭”,墓碑上则刻“万善同归所”。

常熟大屠杀,“通衢小巷,桥畔河干,败屋眢井,皆积尸累累,通记不下五千余人,而男女之被掳去者不计焉。”“沿塘树木,人头悬累累,皆全发乡民也。”(《海角遗编》)

扬州大屠杀,除了著名的《扬州十曰记》外,还有《扬州城守纪略》(“初,高杰兵之至扬也,士民皆迁湖潴以避之;多为偎?Γ?信e室沦丧者。及北警戒严,郊外人谓城可恃,皆相扶携入城;不得入者,稽首长号,哀声震地。公辄令开城纳之。至是城破,豫王下令屠之,凡七曰乃止。”“亟收公(史可法)遗骸,而天暑众尸皆蒸变,不能辨识,得威哭而去”)、《明季南略》(“廿五曰丁丑,可法开门出战,清兵破城入,屠杀甚惨”)等资料。扬州城破,扬州顿成地狱,死者达80余万。比地狱更难忘是人民引颈受戮的场面。史载:只要遇见一个满族士兵,“南人不论多寡,皆垂首匍伏,引颈受刀,无一敢逃者。”一个清兵,遇见近五十名青壮男子,清兵横刀一呼:“蛮子来!蛮子来!”这些人皆战战兢兢,无一敢动。这个清兵押着这些人(无捆绑)去杀人场,无一人敢反抗,甚至没一人敢跑。到刑场后,清兵喝令:“跪!”呼啦啦全部跪倒,任其屠杀。 昆山大屠杀,“总计城中人被屠戮者十之四,沉河堕井投缳者十之二,被俘者十之二,以逸者十之一,藏匿幸免者十之一。”(《昆新两县续修合志》卷五一兵纪),“杀戮一空,其逃出城门践溺死者,妇女、婴孩无算。昆山顶上僧寮中,匿妇女千人,小儿一声,搜戮殆尽,血流奔泻,如涧水暴下”!(《研堂见闻杂记罚》)




还有著名的《江阴城守纪》:“满城杀尽,然后封刀。……城中所存无几,躲在寺观塔上隐僻处及僧印白等,共计大小五十三人。是役也,守城八十一曰,城内死者九万七千馀人,城外死者七万五千馀人。” 清兵在江阴的观音寺“掠妇女淫污地上,僧恶其秽,密于后屋放火。兵大怒,大杀百余人,僧尽死。”(《明季北略》卷11)

在南昌,八旗军把掠来的妇女分给各营,昼夜不停的轮奸(“各旗分取之,同营者迭嬲无昼夜”)。这些女性“除所杀及道死、水死、自经死,而在营者亦十余万,自愿在营而死者,亦十有七八。而先至之兵已各私载卤获连轲而下,所掠男女一并斤卖。其初有不愿死者,望城破或胜,庶几生还;至始知见掠转卖,长与乡里辞也,莫不悲号动天,奋身决赴。浮尸蔽江,天为厉霾。”(徐世溥《江变纪略》)此书是满清查禁的重点,在乾隆44年被明令销毁,靠着手抄本流传下来。

虽然经过了满清“文字狱”的摧残,但这些暴行依然留下了大量的真实记录:广州大屠杀有西方传教士目击纪录,大同大屠杀,甚至在第一历史档案馆都可以找到资料。

各地为剃发的屠杀:“去秋新令:不剃发者以违制论斩。令发后,吏诇不剃发者至军门,朝至朝斩,夕至夕斩。”(《陈确集》卷三十)

顺治二年7月30曰,清军至沙镇,“见者即逼索金银,索金讫,即挥刀下斩,女人或拥之行淫,讫,即掳之入舟。”“遇男女,则牵颈而发其地中之藏,少或支吾,即剖腹刳肠。”(《研堂见闻杂录》) 顺治二年,清军实施扬州大屠杀后,至无锡时,“舟中俱有妇人,自扬州掠来者,装饰俱罗绮珠翠,粉白黛绿。”(《明季南略》卷4)





顺治元年(1644)4月,清兵到达盩厔县境内,生员孙文光的妻子费氏被掠去,“计无可托,因绐之曰:‘我有金帛藏眢井中,幸取从之。’兵喜,与俱至井旁,氏探身窥井,即倒股而下。兵恨无金又兼失妇,遂连下巨石击之而去。”(民国《盩厔县志》卷6)

  清兴安总兵抢夺妇女达100多人,“淫欲无厌”。制作长押床,裸姬妾数十人于床,“次第就押床淫之。复植木桩于地,锐其表,将众姬一一签木桩上,刀剜其阴,以线贯之为玩弄,抛其尸于江上。”(《平寇志》卷12)

顺治二年(1645)江阴城陷时,有母子3人,“一母一子,一女十四岁。兵淫其女,哀号不忍闻”,后兵杀其子,释母,“抱女马上去”。又有一兵“挟一妇人走,后随两小儿,大可八岁,小可六岁”,兵杀二子,抱其母走。(《明季南略》卷4)

顺治二年(1645)5月9曰,南京失陷时,当涂孙陶氏被清兵所掠,“缚其手,介刃于两指之间,曰:从我则完,不从则裂。陶曰:义不以身辱,速尽为惠。兵稍创其指,血流竟手。曰:从乎?曰:不从。卒怒,裂其手而下,且剜其胸,寸磔死。”(《明史》卷303)

昆山县庠生胡泓时遇害,其妻陆氏21岁抱着三岁的儿子,欲跳井,被一清兵所执。“氏徒跣被发,解佩刀自破其面,……氏骂不绝口,至维亭挥刀剖腹而死。”(光绪六年《昆新两县续修合志》卷36) 明朝都督章钦臣的妻子金氏,一个弱女子,不肯屈服于淫威,被用1000刀刮死。此事,系清代著名学者全祖望,冒着杀头危险记载下来的。



在崇祯 十三年二月十一日 兵科抄出浙江巡抚熊奋渭提到济南情况“今春二月间,璘等在家闻变,奔赴济南,但见城中焚杀已空, 残尸烧埋已尽,兄骨无存,仅得招魂。……泣思百万惨屠,全家泯灭。”[8]   这更进一步证实了,仅仅在济南,就屠杀了百万人口!   这是否是夸张呢?   绝非夸张!还有其它多方面的史料能证实这一点。   就在清人自己的官修史书辑录东华录里面,崇德四年七月(崇祯十二年七月),也就是在多尔衮、杜度报告自己抢掠蹂躏战功的四个 月后,皇太极致明帝书中就说“死亡百万,非朕杀之,实尔君臣自杀之”[9]。   意思就是我屠杀了百万数量级别的人,那是因为你们不肯满足我的要求,所以才要杀的,这就等于是你们自己杀的



此外,还有民间在满清极端恐怖的文字狱罗网下保留下来的证据。蒲松龄在他的《聊斋志异》就通过说鬼谈怪的方式,记载了满清光 在济南一城就屠杀百万的事实。   在《聊斋志异》的第12卷,有一则名为《鬼隶》的故事,原文如下   “历城县二隶,奉邑令韩承宣命,营干他郡,岁暮方归。途遇二人,装饰亦类公役,同行半日,近与话言,二人自称郡役.隶曰:‘济 城快皂,相识十有八九,二君殊昧生平’。二人云:‘实相告:我城隍鬼隶也.今将以公文投东岳’。隶问‘公文何事?’。答 云:‘济南大劫,所报者,杀人之名数也。’惊问其数曰:‘亦不甚悉,约近百万’隶问其期,答以‘正朔’二隶惊顾,计到郡正值 岁除,恐罹于难;迟留恐贻遣责。鬼曰:‘违误限期罪小,入遭劫数祸大,宜他避,姑勿归’隶从之。未几北兵大至,屠济南,扛尸 百万,二人亡匿得免。”   另外《聊斋志异》的《韩方》中提及“今日殃人者,皆郡城北兵(即清兵)所杀之鬼”,也是说的满清屠杀济南的枉死之鬼。   而《聊斋志异》中提到县令韩承宣,在明代残留档案中可以查证到他死于清军屠刀的事迹,《明清史料甲编》的山东州抚李春蓁奏疏 中说:   “历城知县韩承宣,被虏拘执,不肯屈服,激虏之怒,被杀,女鳌姐,亦义不受屈,投井死”。[10]

user avatar

有详细情况说说看?我觉得学者和很多人在变着法黑,这个方面对明太祖的风评确实不友好

而且对元朝治下的百姓生活没啥概念,其实元清时代残酷对民的时代,夹了一个重典治国对民众赋税较低疯狂整治贪腐而且军事长期保持强硬的王朝是很难得的,但不了解这些的人看谭其襄的地图就会有一种元清疆域辽阔明朝国小民贫的错觉,这会很明显影响到明朝的实际情况

不过如果没有明史各种玩春秋笔法整烂活编排明太祖的话,整体明太祖的评价是推崇至高,以皇明通纪为例子,明太祖明成祖两代英明神武无所不能建立了制度奠定了国家200年制度后世因循守旧就可以达到盛世,偶有英主执行法律去除弊病,这是明朝繁荣二百年的基础哇;李贽说秦始皇是千古一帝,大家都知道,但李贽后面直接跟了一句我朝太祖则是千万古一帝;还有方與图作者啊,五杂组直接说汉唐小国难以和明朝相比较,诸帝王治世,而明太祖为盘古,上古三代都无法相睥睨,太祖开国堪比开天辟地。


其实对明朝的政治和其他方面的批判是清廷入京才开始的,典型的就是明史纪事本末还有万斯同本明史,还有赵翼,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明朝人对自己所处的时代是极具自大自豪的感觉,到明朝末年都醉生梦死,在西北连年战争,崇祯还蹦出来都是赤子不能干掉,而抚臣边打边上书说民变无罪,主张安抚招降发展经济补发欠俸,而中央各种政治斗争直接延续到了弘光朝,在当时都只有半壁江山了,明朝诸臣还认为明朝没有亡国的问题,仍然各种党争,直到南京攻陷之后才产生了亡国感,这个看谈迁的书就挺有感觉的

典型的来说泰昌期间的明神宗实录对明神宗评价简直就是圣主,所谓不费精神就有了盛世,而到谈迁的时候对明神宗的评价就变成了早期励精图治中兴了王朝,然而后期怠政不惩罚官僚放任党争,冰冻非一日之寒,天启和崇祯产生党争的根源在万历时代

所以说明朝人自己抹黑明太祖这个我是不太信的

user avatar

查查朱元璋被发明了多少历史就知道了

一:《明史》、《明太祖实录》中一些朱元璋关于孟子的言论,如下:五年,罢孟子配享。逾年,帝曰:「孟子辨异端,辟邪说,发明孔子之道,配享如故。」帝尝览《孟子》,至「草芥」「寇仇」语,谓:「非臣子所宜言」,议罢其配享。诏:「有谏者以大不敬论。」钱唐抗疏入谏曰:「臣为孟轲死,死有余荣。」时廷臣无不为唐危。帝鉴其诚恳,不之罪。孟子配享亦旋复。

然卒命儒臣修《孟子节文》云。甲辰,诏曰:「孟子传道,有功名教。历年既久,子孙甚微。近有以罪输作者,岂礼先贤之意哉。其加意询访,凡圣贤后裔输作者,皆免之。」庚戌,上至白虎殿,见诸子有读孟子书者,顾问许存仁曰:“孟子何说为要?”对曰:“劝国君行王道,施仁政,省刑薄赋,乃其要也。”上曰:“孟子专言仁义,使当时有一贤君能用其言,天下岂不定于一乎?”

上面这些所谓的记载就成了很多人用来黑朱元璋的“证据”。

明朝著名历史学者谈迁《国榷》中有所考证,罢孟子配享在洪武五年,而钱唐在洪武三年(1370年)被贬寿州,洪武四年(1371年)死亡,又怎么可能在洪武五年(1372年)去上疏劝朱元璋不要罢孟子配享孔庙呢?

而修《孟子节文》更是在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早就过去了几十年,根本就和罢孟子配享这件事都没有联系,不是一个事了。

最后谈迁下论断说这是“出自野史”,是“好事者为之”。朱元璋将孟子一度移出孔庙确有此事,此事起于释奠礼期间,释奠礼春秋各一次,不是二月就是八月,又在次年九月恢复,孟子最长移出孔庙也就十个月,而移出原因不得而知。

所谓朱元璋读孟子的书看到“草芥”“仇寇”罢孟子配享孔庙的说法都来自于可能被删改过的晚明笔记,如《典故辑遗》之类的。孟子配享失而旋复,朱元璋后来亦为了表达尊崇孟子之意,而免去圣贤后人之罪。

那些说朱元璋不尊重孟子完全就是听信野史谣传或者有意为之故意放大的。

二:海内外有相当一批明史著作,包括影响巨大的吴晗《朱元璋传》,述及明初文字狱,都依据赵翼《廿二史札记·明初文字之祸》等资料。说朱元璋炮制“表笺之祸”,……并由此而给朱元璋下结论:‘其初学问未深,往往以文字疑误杀人’。但经考证,徐一夔寿终八秩,何尝死于明太祖刀下?来复涉嫌与胡惟庸同党而死,亦与文字狱无关。如此等等,在朱元璋制造文字狱的说法涉及的人物当中,凡是可以考察生平事迹生卒年代的,都和所谓的文字狱没有关系。他们是徐一夔、释来复(字见心),蒋清高,守仁,德祥。

徐一夔,满清乾隆年间的赵翼在《廿二史札记·明初文字之祸》中摘引《闲中今古录》说:“杭州教授徐一夔贺表,有‘光天之下,天生圣人,为世作则’等语。帝览之大怒曰:“‘生’者,僧也,以我尝为僧也。‘光’则雉发也,‘则’字音近贼也。”遂斩之。礼臣大惧,因请降表式。帝乃自为文播天下。”事实真相又如何呢?在光绪年间就已经有人考证徐一夔死于建文二年,年龄八十多岁,当然就不可能死于什么文字狱。《始丰稿》跋说“……考陈氏善万历《杭府志。职官表》,先生洪武六年任教授,下接三十三年会当‘革除’,实建文二年(1400),教授为蒋良辅,……约计先生寿终当及八秩矣。世因《翦胜野闻》称表文忤旨收捕斩之之诬。几疑不克令终于官,岂非大谬哉。”如果按照徐一夔自己的著作来证明------ 他死至少也在建文元年以后。徐一夔写的文章《故文林郎湖广房县知县齐公墓志铭》中说齐公“生元至元丁卯,卒洪武庚寅,以明年附葬”,也就是这个齐公生于1267年,死于1298年,明年就是建文元年。徐一夔当然不可能死在齐公前面,所以至少也是死于建文元年之后。

某些野史说因为“生”谐音“僧”,“则”谐音“贼”,有影射朱元璋出身的嫌疑,所以导致文字狱。这一点恰恰是相当荒谬的,因为事实是朱元璋从来就没有隐讳过自己的出身,甚至相当坦然,毫无隐瞒毫无讳饰的把自己的出身公布于天下。

大明皇陵碑现在还在凤阳明皇陵内,碑上原原本本记述了朱元璋的家世出身,悲惨经历。兹摘录开头部分为证:

“大明皇陵之碑孝子皇帝元璋谨述,洪武十一年夏四月,命江阴侯吴良督工兴建皇堂:予时秉鉴窥形,但见苍颜皓首,忽思往日之艰辛,况皇陵碑记,皆儒臣粉饬之文,恐不足为后世子孙戒。特述艰难,明昌运,俾世代见之。其辞曰: “昔我父皇,寓居是方。农业艰辛,朝夕傍徨。俄而天灾流行,眷属罹殃。,皇考终于六十有四,皇妣五十有九而亡。孟兄先死,合家守丧。田主德不我顾,呼叱昂昂,既不与地,邻里惆怅。忽伊兄之慷慨,惠此黄壤。殡无棺廓,被体恶裳。浮掩三尺,奠何肴浆。既葬之后,家道惶惶。仲兄少弱,生计不张。孟嫂携幼,东归故乡。值天无雨,遗蝗腾翔。里人缺食,草木为粮。予亦何有,心惊若狂。乃与兄计,如何是常?

兄云去此,各度凶荒。兄为我哭,我为兄伤。皇天白日,泣断心肠。兄弟并路,哀动遥苍。汪氏老母,为我筹量。遣子相送,备醴馨香。空门礼佛,出入僧房。居未 两月,寺主封仓。众各为计,云水飘飚,我何作为,百无所长。依亲自辱,仰天茫茫。既非可依,侣影相将。突朝烟而急进,暮投古寺而趋跄。仰穹崖崔嵬而倚碧,听猿啼夜月而凄凉。魂悠悠而觅父母无有,志落魄而侠佯。西风鹤唳,俄淅沥以飞霜,身如蓬逐风而不止,心滚滚乎沸汤。”显然,朱元璋对自己的贫贱出身,没有丝毫讳饰,对当过和尚的经历,也没有丝毫隐瞒。

三:“朱元璋滥杀功臣”,看一看《明史》,那里面的一个字就能戳穿“朱元璋滥杀功臣”这个谎言,这个字叫做“卒”,按照写史书的规定,正常病死的叫“卒”,战死的叫“殁”,也就是说翻开明太祖开国之初分封的公侯列传就知道了,写着“卒”的,都是善终,这样的人要占一多半,而那些被杀的功臣,被杀被灭族的,很多都是建国后迅速腐化堕落,成了残暴的祸国殃民者,比如那个朱亮祖。【朱亮祖,洪武三年(1370年)赐“开国辅运推诚宣力武臣”、荣禄大夫、柱国,册封永嘉侯,出镇北平,祭祀南海。镇守广东期间,勾结当地豪强,为非作歹,诱使朱元璋冤杀番禺县令道同,勾结宰相胡惟庸。】

魏国公徐达,洪武十八年卒,追封中山王,谥武宁;鄂国公常遇春,洪武二年卒,追封开平王,谥忠武;郑国公常茂,洪武二十四年卒;曹国公李文忠,洪武十七年卒,追封岐阳王,谥武靖;卫国公邓愈,洪武十年卒,追封宁河王,谥武顺;信国公汤和,洪武二十八年卒,追封东瓯王,谥襄武。这些都是在洪武建国后病逝的,至于战殁的或意外死亡的的胡大海、耿再成、张德胜、赵德胜、丁普郎、俞廷玉、廖永安、茅成、严德,再加上大明建立前病逝的俞通海、丁德兴,这几乎就是除了李善长胡惟庸等人之外的八成封公爵功臣名单了。 徐达、汤和、沐英等功臣,不但官居超品(侯爵超一品),而且沐英家族一直镇守云南。史学家蔡东藩先生说:“明得云南,全出沐英力,而云南人民,亦戴德不忘,终明世二百七十余年,沐氏子孙守云南,罕闻乱事,黔宁之功,固不在中山开平(指徐达与常遇春)下也。” 接下来蔡东藩先生一语道破了蓝玉与沐英同为功臣但下场不同的真相:同事疆场,为明立勋,不一而足。(蓝玉)身邀宠眷,志满气溢,既不能急流勇退,复不能恭让自全,遂致兔死狗烹,引颈就戮。明虽负德,蓝亦辜恩。藉非然者(如果不是这样),蓝氏子孙,亦何至不沐氏若乎?前后相照,一则食报身后,一则族灭生前,后之君子,可以知所处矣……

历史学教授林正根先生,在其著作《论明太祖心态与功臣群体覆灭》中,做了一个统计,可以说明朱元璋没有滥杀功臣。

功臣大批被杀亦始于洪武23年追论胡党,此前多病卒,因罪诛死仅3人,此后则多诛死。洪武23年至28年中,不计子嗣诛废和病段后追坐两党,公侯被杀23人,其中直接坐胡蓝两党诛死者16人。

根据史料记载,明朝建立之后,文武大臣一共有150获得爵位(公侯伯子男),其中公爵25人,侯爵79人,伯爵12人,子爵11人,男爵23人。从封爵来看,朱元璋并不刻薄,因为伯子男三个等爵位很少,公侯爵位人数偏多;如果朱元璋刻薄,应该反过来才对。

显然,明初有104个公侯,但被朱元璋杀掉的只有26人,正好四分之一。仅以这一比例来说,又如何说朱元璋滥杀功臣呢?

【蓝玉,强占民田、打走御史、纵兵毁关(蓝玉夜临喜峰关,收关将军没有及时开门,蓝玉便毁关而入)等问题,朱元璋只是不高兴,但还是容忍了蓝玉。但后来蓝玉越来越跋扈,甚至宣称军中将校升降进退,大权操于他一人,朱元璋封他为太子太傅,蓝玉却说,“我不堪太师耶”】

四:朱元璋跟蒙元混在一起?

蒙元曾经派人招安朱元璋,朱元璋没搭理他,反而把来招安的人反招安了。
不过数百年后,这却成为了朱元璋投降元朝游而不击的证据。
《大明太祖皇帝实录卷之十一》——
元遣户部尚书张昶,航海至庆元,欲通好予我,方国珍遣检校燕敬来告 。上不之答,敬还,国珍惧,乃送昶于福建平章燕只不花所。时左丞王溥在建昌,闻之遣人报 上,上命溥招之来,且命符玺郎刘绍先候之于广信。溥招昶果至,遂偕绍先赴建康。昶见,上问其所以来,昶俛首无一言,上不欲穷诘,命中书馆之。时召问以事,知其才可用,遂留之。

反倒是某些人口中的方国珍、张士诚接受了蒙元的官号,转而与红巾军为敌。至正十二年(1352年),察罕帖木儿、李思齐等起兵进攻红巾军,“所在义士俱将兵来会”。同年,答失八都鲁也“招募襄阳官吏及土豪避兵者”,北上袭击毫州。答失八都鲁的军队于至正十六年(1356年)被刘福通歼灭,但察罕帖木儿得到蒙元统治者的大力支持,军容日盛。至正十八年(1358年),察罕帖木儿以兵分镇关陕、荆州、河洛、江淮四地,又以重兵屯太行山, 成为红巾军最凶恶的敌人。 至正十九年(1359年),察罕帖木儿攻占汴梁,韩林儿、刘福通撤兵走安丰。这时,驻守山东的毛贵被部属赵君用所杀,察罕帖木儿乘机进迫山东,山东各城亦被察罕帖木儿占领。山东一失,安丰的屏藩就被撤除了。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张士诚围安丰,城破,刘福通遇难牺牲。随后朱元璋亲率大军救援,夺回安丰。陈友谅趁朱元璋北上,率60万大军围攻洪都(今南昌)。

五:朱元璋搞海禁是闭关锁国?

朱元璋正式提出禁止私人出海贸易的时间是洪武二十三年、而且还是以保护前代就不许输出境外的金银铜钱、段匹、兵器等货物为直接原因的。二十七、三十年的禁令又是因朝贡国的“多诈”而引起。而洪武的期相当长时间的“海禁”如“仍禁私出海”、“禁民捕鱼”、“菜私通海外诸国”等主要针对的是对明政权构成戚胁的几种势力即张士诚、方国珍余部,“俊寇”、“不实”的朝贡使臣等。明朝王圻在《续文献通考—市籴考》中也说:“国禁海之例.始因倭夷违谕而来、继恨林贤巨烛之变,故欲闭绝之、非以通商不便也”。一句话、洪武二十三年之前的“禁海”.其目的是防止内外反明势力的勾结、危害明政权的稳定,而不是禁止私人贸易,洪武年何私人贸易不仅一直存在、而且越来越盛.

洪武三年(1370年)八月,“琼州海商以番货人京,道溺死、有司请验其数、征其什一人官,上日:“其人既不幸死、将谁征?令同行者与鬻之而归所货资于其家。

洪武十六年(1383年)、“时温州民有其(是罗)沉香诸物者,所司坐以通番、当弃市,帝日:温州乃通罗必经之地.因其往来市之,非通番也“。可见到这一年、朱元璋还在声明,国内百姓与往来外国商人交易不叫“通番”,洪武二十三年、两广、摄建、浙江几平绝大部分滨海地区人民都出海贸号、“私易货物”。到洪武二十七年、番香.番货已在民间公开买卖,广泛使用,大有盖过国内商品市场之势、朱元璋才不得不下令不许买卖和使用番香、番货、欲掀起一场“抵制“番货的运动,规定现有番货,“限以三月销尽”,可惜他的这一举措并不成功.所以到洪武三十年、他只得又重申,“禁人民无得擅出海与外国互市”。

即使是到了嘉靖时期,唐枢在《复胡梅林论处王直》中提到实际的情形:

若其私相商贩,又自来不绝,守臣不敢问,成哨不能阻,盖因浩荡之势难力抑。一向蒙蔽公法,相沿数十百年。然人情安于睹记之便,内外传以为生理之常。 明嘉靖三十五年也就是公元1556年。即使是明朝海禁最严厉的时期,克鲁士在1556年来到中国,写下了《中国志》,在他的书中有这段记载:“沿河小城镇无不布满大小船舶。离河半里格多的广州城,船只多到令人惊异,尤其叹为观止的是,几乎整年大量船只从不减少和缺乏,因为如果三十、四十或上百艘的船某天开走,那同样多的船必定再开进来。我的意思是说,数量从不减少或缺乏,尽管有时多点少点,始终都保持一个惊人的数字。而且,开走的船是满载而走,开来的船是满载而来,都接受货物和携运货物。”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