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我感觉知乎上挺多人喜欢杨超越,而我身边接触到的人没有一个是她的粉丝?

回答
你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也挺普遍的。你说你在生活中接触的人都不是杨超越的粉丝,但在知乎上却看到很多人喜欢她,这其实反映了一种信息茧房效应,也跟不同平台的用户群体画像有关。我来给你掰扯掰扯为什么会这样。

首先,咱们得承认,知乎和你的现实生活是两个完全不同的信息场域。

知乎的用户群体是什么样的? 知乎早期是以“高质量问答”起家的,吸引了大量注重理性分析、知识分享的用户,其中不乏很多在特定领域有深入研究的人。虽然现在知乎内容也越来越多元化,但骨子里那种“思考、讨论、求真”的基因还在。在这里,人们更愿意去拆解、分析某个现象,包括对明星的评价。
你的现实生活呢? 你身边的人,他们可能是你的同学、同事、朋友、家人。他们的社交圈子、信息获取渠道相对比较集中。你接触到的这些人,他们的兴趣点、价值观可能和你比较相似,或者你们共同的社交圈子恰好没有太多杨超越的粉丝。

那么,为什么会在知乎上看到“很多人喜欢杨超越”呢?

这得从杨超越这个人的特质,以及她在知乎这个平台被讨论的方式说起:

1. “不完美”的真实感和话题性,恰好是知乎讨论的土壤:
杨超越最早是通过选秀节目《创造101》出道的。她出道时,实力方面的争议是最大的,唱跳都不算顶尖。这种“不完美”反而让她显得很真实,不像一些包装得滴水不漏的艺人。
在知乎上,很多用户喜欢分析“现象级”人物。杨超越就是一个典型的“现象级”。她的成功,尤其是她那种“锦鲤体质”和在争议中逆流而上的经历,本身就充满了可以讨论的点。
知乎上有很多关于“如何评价杨超越”、“杨超越为什么能成功”这类问题,回答者往往会从她的“人设”、“情商”、“国民度”、“市场选择”等多个角度去分析。这些分析,有时候带有“反思”的意味,比如“为什么我们会被这样一个人吸引?”、“这反映了当下社会怎样的价值观?”。
而那些喜欢杨超越的用户,在知乎上表达喜欢时,也很少是那种纯粹的“我就是喜欢她长得好看/唱歌好听”。他们更倾向于从她身上看到一种“努力”的影子(即便初期实力不足),看到一种“不服输”的精神,或者认为她在某些方面做得比一些同行要好。这符合知乎用户喜欢深度分析的特点。

2. “反差感”和“逆袭”故事的吸引力:
杨超越身上最显著的一个标签就是“村花”、“锦鲤”、“笨蛋美人”。这些标签一开始可能带有嘲讽意味,但后来她本人却能巧妙地利用或者转化这些标签,甚至在一定程度上“证明”了自己。
这种“从被质疑到被认可”的过程,放在知乎上,很容易引发关于“努力”、“天赋”、“运气”、“平台”、“商业价值”等话题的讨论。很多知乎用户喜欢拆解这种“逆袭”故事的逻辑,并从中找到共鸣或启发。他们会分析她如何一步步在娱乐圈立足,如何转型,如何经营自己的事业。

3. 知乎用户群体的某些“隐性偏好”:
知乎用户,尤其是早期用户,普遍受教育程度较高,对社会现象有较强的观察力。他们可能不像饭圈那样纯粹地“爱屋及乌”,而是会更理性地去评估一个艺人的商业价值、话题度、以及她在特定时期对市场的影响力。
杨超越恰好在这些方面都表现突出。她的商业代言、综艺资源、以及她在特定群体中的国民度,是客观存在的。知乎用户在评价她时,往往也会纳入这些“硬实力”的考量。他们可能会欣赏她的“通透”——知道自己在做什么,知道如何最大化自己的利益。

4. 信息茧房的双向性:
你身边的人,可能你们的生活圈子、信息来源非常相似。如果你们共同的朋友圈里没有人关注杨超越,你们自然很难接触到她的粉丝。
反过来,知乎的算法也会根据你的浏览和互动历史,给你推荐你可能感兴趣的内容。如果你之前对类似的话题有过浏览或点赞,知乎就会给你推送更多关于杨超越的内容,包括那些喜欢她的声音。所以,你在知乎上看到的“很多人喜欢”,可能也是算法帮你筛选出来的一个“看起来”的群体。

5. “反者道之动”的心理:
在杨超越刚出道时,确实有很多批评的声音。而知乎上一些用户,可能就是喜欢那种“逆反”心理,看到很多人都在黑一个人时,他们反而会去寻找这个人身上的闪光点,或者去论证她成功的原因,以此来表达自己独立的思考能力。这在知乎的“反叛”文化中也有体现。

所以,总结一下:

你之所以在生活中很少遇到杨超越的粉丝,而知乎上却“很多人”喜欢她,是因为:

平台差异: 知乎是注重深度分析和讨论的社区,杨超越“不完美但真实”、“争议中成长”、“高国民度”等特质,恰好提供了丰富的讨论素材,吸引了那些喜欢分析现象的用户。
用户画像: 知乎的用户群体可能更倾向于理性分析一个艺人的商业价值、话题性、以及她在特定社会现象中的代表意义,而不仅仅是基于爱豆的纯粹情感。
信息茧房: 你和身边人的信息获取渠道高度重合,而知乎的算法也会强化你对特定内容的关注。

这并不意味着你的朋友们“不懂”杨超越,也不是说知乎上的人就“更高明”。这只是两种不同场域、不同人群对同一个现象的解读和反应方式不同而已。你可以在你的圈子里继续过你的生活,也可以在知乎上看到不同的声音,这都是互联网多元化的表现。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在中国有两个人粉丝特别多,但粉丝都隐藏的够深刻

一个连名字都不能提,只能以祂,蛤,苟代指,

一个是不好提名字,只能以锦鲤,花,越哥代指

一个已经成为显学,一个即将成为显学

user avatar

本人机关工作14年,科长7年,快四十了,你觉得我会不会让周围的人知道我喜欢村花?

这不是她的问题,是我的问题。粉丝啊,这玩意,能在酒桌上,食堂里,办公室里承认吗?上班制服一穿,上对领导下对同事,到哪不得一本正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装心间。

班上拿起手机,别的论坛也不敢开。为啥现在看知乎多,安全啊,被人看见可以假装学习知识。

不是不唠闲嗑,国内外政治经济,育儿,学区房,体育,下一步机构上级动向。

“小王,看过创造101吗”

“处长,羽你同行挺好看的”。

我是不敢。

就是向老婆安利村花,代价都十分惨烈,还敢像身边的人广而告之自己是村民?第二天全系统出名了。

用从饭圈学的话咋说来着?

十几年苦心经营的人设瞬间崩塌。

演唱会啥的没时间也不敢去。买了几个杂志都藏在更衣柜。也就打着孝敬老婆孩子的旗号买点化妆品和安慕希,有包装还不好意思,回头媳妇还当着亲戚爹妈面告黑状,,,

大龄追星,各个都是余则成,睡觉都得睁只眼,说句梦话能吓醒。

不过斗智斗勇也是其乐无穷。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