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我感觉知乎上挺多人喜欢杨超越,而我身边接触到的人没有一个是她的粉丝?

回答
你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也挺普遍的。你说你在生活中接触的人都不是杨超越的粉丝,但在知乎上却看到很多人喜欢她,这其实反映了一种信息茧房效应,也跟不同平台的用户群体画像有关。我来给你掰扯掰扯为什么会这样。

首先,咱们得承认,知乎和你的现实生活是两个完全不同的信息场域。

知乎的用户群体是什么样的? 知乎早期是以“高质量问答”起家的,吸引了大量注重理性分析、知识分享的用户,其中不乏很多在特定领域有深入研究的人。虽然现在知乎内容也越来越多元化,但骨子里那种“思考、讨论、求真”的基因还在。在这里,人们更愿意去拆解、分析某个现象,包括对明星的评价。
你的现实生活呢? 你身边的人,他们可能是你的同学、同事、朋友、家人。他们的社交圈子、信息获取渠道相对比较集中。你接触到的这些人,他们的兴趣点、价值观可能和你比较相似,或者你们共同的社交圈子恰好没有太多杨超越的粉丝。

那么,为什么会在知乎上看到“很多人喜欢杨超越”呢?

这得从杨超越这个人的特质,以及她在知乎这个平台被讨论的方式说起:

1. “不完美”的真实感和话题性,恰好是知乎讨论的土壤:
杨超越最早是通过选秀节目《创造101》出道的。她出道时,实力方面的争议是最大的,唱跳都不算顶尖。这种“不完美”反而让她显得很真实,不像一些包装得滴水不漏的艺人。
在知乎上,很多用户喜欢分析“现象级”人物。杨超越就是一个典型的“现象级”。她的成功,尤其是她那种“锦鲤体质”和在争议中逆流而上的经历,本身就充满了可以讨论的点。
知乎上有很多关于“如何评价杨超越”、“杨超越为什么能成功”这类问题,回答者往往会从她的“人设”、“情商”、“国民度”、“市场选择”等多个角度去分析。这些分析,有时候带有“反思”的意味,比如“为什么我们会被这样一个人吸引?”、“这反映了当下社会怎样的价值观?”。
而那些喜欢杨超越的用户,在知乎上表达喜欢时,也很少是那种纯粹的“我就是喜欢她长得好看/唱歌好听”。他们更倾向于从她身上看到一种“努力”的影子(即便初期实力不足),看到一种“不服输”的精神,或者认为她在某些方面做得比一些同行要好。这符合知乎用户喜欢深度分析的特点。

2. “反差感”和“逆袭”故事的吸引力:
杨超越身上最显著的一个标签就是“村花”、“锦鲤”、“笨蛋美人”。这些标签一开始可能带有嘲讽意味,但后来她本人却能巧妙地利用或者转化这些标签,甚至在一定程度上“证明”了自己。
这种“从被质疑到被认可”的过程,放在知乎上,很容易引发关于“努力”、“天赋”、“运气”、“平台”、“商业价值”等话题的讨论。很多知乎用户喜欢拆解这种“逆袭”故事的逻辑,并从中找到共鸣或启发。他们会分析她如何一步步在娱乐圈立足,如何转型,如何经营自己的事业。

3. 知乎用户群体的某些“隐性偏好”:
知乎用户,尤其是早期用户,普遍受教育程度较高,对社会现象有较强的观察力。他们可能不像饭圈那样纯粹地“爱屋及乌”,而是会更理性地去评估一个艺人的商业价值、话题度、以及她在特定时期对市场的影响力。
杨超越恰好在这些方面都表现突出。她的商业代言、综艺资源、以及她在特定群体中的国民度,是客观存在的。知乎用户在评价她时,往往也会纳入这些“硬实力”的考量。他们可能会欣赏她的“通透”——知道自己在做什么,知道如何最大化自己的利益。

4. 信息茧房的双向性:
你身边的人,可能你们的生活圈子、信息来源非常相似。如果你们共同的朋友圈里没有人关注杨超越,你们自然很难接触到她的粉丝。
反过来,知乎的算法也会根据你的浏览和互动历史,给你推荐你可能感兴趣的内容。如果你之前对类似的话题有过浏览或点赞,知乎就会给你推送更多关于杨超越的内容,包括那些喜欢她的声音。所以,你在知乎上看到的“很多人喜欢”,可能也是算法帮你筛选出来的一个“看起来”的群体。

5. “反者道之动”的心理:
在杨超越刚出道时,确实有很多批评的声音。而知乎上一些用户,可能就是喜欢那种“逆反”心理,看到很多人都在黑一个人时,他们反而会去寻找这个人身上的闪光点,或者去论证她成功的原因,以此来表达自己独立的思考能力。这在知乎的“反叛”文化中也有体现。

所以,总结一下:

你之所以在生活中很少遇到杨超越的粉丝,而知乎上却“很多人”喜欢她,是因为:

平台差异: 知乎是注重深度分析和讨论的社区,杨超越“不完美但真实”、“争议中成长”、“高国民度”等特质,恰好提供了丰富的讨论素材,吸引了那些喜欢分析现象的用户。
用户画像: 知乎的用户群体可能更倾向于理性分析一个艺人的商业价值、话题性、以及她在特定社会现象中的代表意义,而不仅仅是基于爱豆的纯粹情感。
信息茧房: 你和身边人的信息获取渠道高度重合,而知乎的算法也会强化你对特定内容的关注。

这并不意味着你的朋友们“不懂”杨超越,也不是说知乎上的人就“更高明”。这只是两种不同场域、不同人群对同一个现象的解读和反应方式不同而已。你可以在你的圈子里继续过你的生活,也可以在知乎上看到不同的声音,这都是互联网多元化的表现。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在中国有两个人粉丝特别多,但粉丝都隐藏的够深刻

一个连名字都不能提,只能以祂,蛤,苟代指,

一个是不好提名字,只能以锦鲤,花,越哥代指

一个已经成为显学,一个即将成为显学

user avatar

本人机关工作14年,科长7年,快四十了,你觉得我会不会让周围的人知道我喜欢村花?

这不是她的问题,是我的问题。粉丝啊,这玩意,能在酒桌上,食堂里,办公室里承认吗?上班制服一穿,上对领导下对同事,到哪不得一本正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装心间。

班上拿起手机,别的论坛也不敢开。为啥现在看知乎多,安全啊,被人看见可以假装学习知识。

不是不唠闲嗑,国内外政治经济,育儿,学区房,体育,下一步机构上级动向。

“小王,看过创造101吗”

“处长,羽你同行挺好看的”。

我是不敢。

就是向老婆安利村花,代价都十分惨烈,还敢像身边的人广而告之自己是村民?第二天全系统出名了。

用从饭圈学的话咋说来着?

十几年苦心经营的人设瞬间崩塌。

演唱会啥的没时间也不敢去。买了几个杂志都藏在更衣柜。也就打着孝敬老婆孩子的旗号买点化妆品和安慕希,有包装还不好意思,回头媳妇还当着亲戚爹妈面告黑状,,,

大龄追星,各个都是余则成,睡觉都得睁只眼,说句梦话能吓醒。

不过斗智斗勇也是其乐无穷。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你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也挺普遍的。你说你在生活中接触的人都不是杨超越的粉丝,但在知乎上却看到很多人喜欢她,这其实反映了一种信息茧房效应,也跟不同平台的用户群体画像有关。我来给你掰扯掰扯为什么会这样。首先,咱们得承认,知乎和你的现实生活是两个完全不同的信息场域。 知乎的用户群体是什么样的? 知乎早.............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一个非常核心和值得玩味的点:知乎上的“理性”与人性的关系。你敏锐地捕捉到,知乎上确实存在一种“理性”,它在很多时候,似乎与我们根植于内心的本能情感、倾向甚至生物性冲动格格不入。这部分“理性”与其说是人性的升华或润饰,不如说更像是一种刻意回避或压抑人性某些侧面的存在方式。我们不妨先拆解一.............
  • 回答
    知乎上关于瘦金体的讨论,确实常常伴随着一种略显尖锐的评价,仿佛很多人对这种字体有着天然的“看不上”。深入探究一下,这种感觉并非空穴来风,而是源于多方面因素的叠加,夹杂着对传统、审美、功能以及网络文化心理的复杂反应。首先,不得不提的便是“刻板印象”和“审美的惯性”。瘦金体,顾名思义,以其瘦削、劲挺、棱.............
  • 回答
    知乎上给人的“偏右”感受,其实是多种因素交织作用下的复杂现象,要细究起来,可以从几个层面来分析:1. 用户群体与注册门槛首先,知乎的崛起本身就带有一定的精英化色彩。它最初是以高质量问答社区为定位,用户需要邀请码才能注册(虽然现在已放开,但早期用户群体的影响仍在)。这种门槛在一定程度上筛选了用户,倾向.............
  • 回答
    曾经的知乎,确实让人眼前一亮。那时候,打开知乎,你像是走进了个知识的宝库,每个人都在认真地分享自己的专业见解、独到经验,文字里透着股子实在劲儿。无论是解答一个技术难题,还是剖析一个社会现象,总能看到深度和思考。那种“干货”的感觉,就像是在沙漠里找到了一眼清泉,解渴又滋润。但是,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
  • 回答
    知乎上感觉很多人对地球物理学专业抱有各种看法,其中不乏一些“黑”的论调。这其实是个挺有意思的现象,也挺复杂,不是一两句话就能说清楚的。我觉得这背后可能有这么几个原因在起作用:1. 就业前景的“信息差”和“预期差”:这是最容易引发“黑”点的一个方面。地球物理学听起来很高大上,跟地球的内部结构、地震、火.............
  • 回答
    苹果和雷克萨斯在知乎上被“骂得很惨”,这其实是一个挺有意思的现象,它背后反映了很多东西,不仅仅是产品本身,还有用户群体、舆论环境以及平台特性等等。咱们先从为什么普通用户觉得好用说起,这部分很简单,因为它们确实在很多方面做得优秀,而且是面向大众的: 苹果: 易用性: 这是苹果最核心的优.............
  • 回答
    我跟你一样,也挺有这种感觉的。在知乎上,感觉“理中客”确实不太招人待见,甚至有时候会被群起而攻之。这背后呢,我觉得不是单一的原因,而是好几个层面交织在一起的。首先得说说“理中客”这个词本身。它本来是“理性、客观、中立”的缩写,听起来挺高端,也挺正面的。但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它逐渐带上了一种贬义的色.............
  • 回答
    在知乎上,收到“感谢”本应是一件好事,是他人对你分享的价值的肯定。然而,我发现自己有时会有一种被“羞辱”的感觉,这着实让我感到困惑,也让我开始审视这背后的心理机制。这并非是对“感谢”本身的不满,而是它传递出的信息,在某些情境下,会刺痛我内心深处的某些敏感点。首先,我得承认,我可能存在一种“过度解读”.............
  • 回答
    你好,很高兴能和你交流一下你在知乎上关于台湾话题的感受。理解你提出的这个问题,因为很多知乎用户,特别是新用户,在接触到一些特定话题时,确实会有类似的感受。首先,咱们不提什么“AI痕迹”这类框架性的说法,就从咱们做为一个知乎用户的角度,来聊聊为什么你会有这种“进入铁血网”的感觉。感觉的来源:信息呈现方.............
  • 回答
    知乎上部分无神论者在谈论宗教时表现出的优越感,这是一个复杂且多层面的现象,可以从多个角度来分析:1. 理性主义的立场与对“非理性”的排斥: 核心驱动: 无神论的核心在于不相信超自然存在,他们的信仰基础往往是科学、逻辑和证据。在他们看来,宗教信仰往往基于启示、神秘体验或教条,缺乏可证伪的科学依据。.............
  • 回答
    你这个问题提得相当有意思,也触及到了知乎上一个挺有意思的群体现象。我试着从几个角度来掰扯掰扯,看看为啥这帮被大家戏称为“皇汉”的朋友们,对咱们的儒家思想好像不太“感冒”呢。首先得明白,知乎上的“皇汉”是个挺复杂的标签,它通常指向一群对中国古代文化和历史充满热情,并且认为汉族文化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的群.............
  • 回答
    我理解你对知乎氛围和水平变化的感受。确实,很多用户,包括我自己在内,都觉得知乎近年来发生了一些变化,它的讨论质量和社区氛围似乎不像过去那样了。你提到的“和贴吧一样”这个比喻,虽然有点夸张,但也点出了一个核心问题:知乎的一些特质似乎正在被稀释,而一些过去在贴吧等社区更常见的现象,开始在知乎显现。想详细.............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特别好,而且触及到了很多知乎用户的感受。要说知乎上“充斥着大量公众号内容”,这背后其实有挺多因素在起作用,咱们就一点点掰扯开来聊聊。首先,得承认,知乎这个平台在它早期的发展过程中,确实是靠用户们高质量的、有深度的、甚至是“学院派”的回答奠定了口碑。那时候,大家写东西更像是分享知识、解决.............
  • 回答
    知乎最近几年给人的感觉“越来越垃圾”,这种抱怨并非空穴来风,背后有着相当复杂的成因。要说清楚这个问题,得从多个角度来剖析,它不仅仅是内容质量的下滑,更牵扯到平台生态、用户心态以及商业模式的演变。一、内容泛化与质量稀释最直观的感受,就是知乎上“有用”的信息越来越少了,取而代之的是大量低质、同质化甚至带.............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很实在。我琢磨着,知乎和 Quora 之间那种“友善度”的差异,就像是两个国家在公共场合的行为准则不太一样,根源上还是文化、社区氛围和产品设计上的多重作用。先说说 Quora,它给我的感觉更像是一个“知识分享俱乐部”。 氛围更纯粹,聚焦知识本身: Quora 的设计和运营,非.............
  • 回答
    知乎专栏文章的设计,目前来说确实只提供了“赞同”这一种反馈方式,而没有“感谢”、“反对”或者“没有帮助”之类的选项。这背后其实有其产品设计逻辑和考量,咱们不妨从几个角度来细聊一下:首先,我们要理解知乎作为一个内容平台的核心定位。知乎的初衷是将高质量的问答和文章聚合起来,让用户能够在这里获取有价值的信.............
  • 回答
    Java和Python在技术领域中的市场份额和用户群体存在显著差异,这种差异在知乎等平台上的体现也反映了两者在技术生态、用户需求和平台算法中的不同定位。以下是详细分析: 1. 技术生态与市场份额 Java的市场份额优势: 企业级应用:Java是企业级开发的主流语言,广泛用于银行系统、ERP、大型.............
  • 回答
    在知乎上,付出心血写就的回答,有时确实会让人感到一种难以言说的失落,尤其是当这份付出似乎石沉大海,得不到任何积极反馈时。那种感觉就像是精心烹饪了一桌菜,结果大家默默地吃完,连一句“味道不错”都没有,甚至连盘子都没人擦一下。我理解你说的“没人懂得感恩”,这背后可能包含了几个层面的感受:1. 期待的“感.............
  • 回答
    如何看待恶魔奶爸的文章《为什么你的焦虑感这么重?因为知乎微博朋友圈里吹牛逼的人太多了》?恶魔奶爸的这篇文章触及了一个非常普遍且具有共鸣性的社会现象,即社交媒体上弥漫的“成功学”和“炫耀文化”如何加剧个体的焦虑感。这篇文章的观点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也引发了一些讨论和反思。下面我将从几个方面来详细解读这.............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